|
变幻多彩的地球 作者: 陶世龙 关于中国贫油论 原载1986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孙荣圭撰文谈到批判“贫油论”违背历史事实的问题。我是个地质工作者,又有点 “历史癖”,深感要弄清这宗历史旧案的真相,确实不那么容易。因而愿将所知的一些 情况和一人的看法提供大家参考。 确实有过“中国贫油”的观点 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贫油”的看法,确实在我国颇有影响。直到解放 前夕,我国一位知名的地质学家在他的《世界工业矿产概论》中,还认为我国自产石油 “实不足供万一之用”,“在世界石油矿业中甚难占得一席也”。他提出将来可向印尼、 缅甸、中东、苏联以及远向美国进口石油的主张。 当时,认为我国石油储量不丰的中国地质学家不只一位,包括那些提出了陆相地层 可以生成石油的学者,也不抱乐观的态度。 “中国贫油”的观点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的石油,本被认为大有希望。1910年在天津出版的《地学杂志》第八号,便曾 乐观地报道:“吾国石油,蕴藏綦富,征之于古,自晋唐以来,已有载之篇籍者……延 长一县,周二百里内外,皆有油质外溢,加之产富质良为各处冠,西人谓其面积之广约 北美油田十分之四,当不诬也。”当时特别寄希望于这个延长油矿。1903年国人即筹办 开发,后又组成延长石油公司经营;1914年,美孚石油公司要求合作,投资钻井,并派 人作地质勘查。结果虽然井井见油,但都不丰富,遂于1917年收摊。当时主管地质矿业 的农商总长田文烈惋惜地承认:“石油则陕西一省最称丰旺,自年前一经美孚公司之勘 测,已证为绝无巨大之价值”,“瞻念前途,逸焉多虑”。国外有的报纸也评论:“盖 自此以后,各国均不认为中国为石油产地,而视中国为石油市场。” 其实,在当时还谈不上有什么“中国贫油”的理论。从地质理论上论证“中国贫油” 是后来的事,是那些在中国作过地质调查的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在陕北探油失败后, 按照他们的认识,写了一些谈论中国石油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对在中国找到丰富油藏 的可能性表示了怀疑或悲观的态度,一时颇引人关注。因而说他们给我国“扣上了贫油 的帽子”,实是事出有因;当然,要认为他们是有意为之,也确实荒谬。 认为“中国贫油”,在当时是合理的吗 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按照20年代的地质理论水平来要求,当时提出“中国贫油”的 论点,是否可以认为言之有据,是合理的呢?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为什么应予否定?因为当时我国广大地区都尚未进行地质勘查,即使是在陕北,也 仅仅打了几口深度不到千米的探井,而地质科学理论的运用,离开了实际就失去了意义。 偌大的中国,仅仅凭借这样一点点调查所得的材料,就足以作出贫油的结论吗? 谈到这里,不能不想到李四光。他在1928年发表的《燃料问题》一文中指出:“中 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地研究。”“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 办。”他认为许多地方仍有找到石油的希望。还不能不想到翁文灏,他并不为“中国贫 油”这种论点的出现而放弃在中国找到石油的希望,却是继续组织找油工作。他的学生 谢家荣回忆道:“翁先生力排众议,继续勘探,先在陕北获得若干成果,继而在甘肃玉 门奠定了西北石油的基础。” 在缺少实际材料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作出“中国贫油”的结论,不符合科学的起 码要求,即使是在20年代,也不能认为这种观点是合理的。这一点,一位在陕北等地工 作过的美国人(汉名马栋臣)也感觉到了。1922年,他在讨论那篇全面论证“中国贫油” 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时,在书面发言中要人们注意,美国对自己的石油已调查研究很久了, 而中国仅作过很少的调查研究,因而没有人能在此时说中国能不能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 石油。 人们的认识在变化 在地质学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理论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随着地质工作的 展开,实际资料愈积愈多,对中国石油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一些原来相信“中国贫油” 的人,逐渐改变了看法,树立了在我国找到丰富石油的信心。这种变化,在解放前即已 发生。解放后由于地质工作的规模迅速扩大,得到的新材料非常丰富,这个变化就更为 显著。到50年代初期,实际上已没有什么人还在坚持“中国贫油”的论点了。所以1955 年开展的石油大普查和后来对松辽平原的勘探,都得到地质界广泛的支持,并不存在什 么还在认为“中国贫油”的对立面。但确如孙荣圭副教授所说,是有一阵子在大批“贫 油论”。不过我认为这根本不是地质学术界本身的问题,甚至也说不上是用政治需要控 制的学术争论,而是摆在政治范畴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批判的。这种批 斗大多是通过大批斗等形式,是在社会上而不是在学术领域中展开的,一点学术气息也 没有,什么人都来指手画脚,但极少地质学家参加这种批斗。据我看,大批“无矿论” 也是这种状况。 应该记取的教训 怎样才能避免大批“贫油论”这样的事情发生,真正展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呢?归 根到底,恐怕还在于要讲民主,讲科学。 比如说美国人故意制造出“中国贫油论”,中国的地质学家并未这样提出过,可是 怎么流传起来的呢?1953年2月,一位苏联专家在一个全国性的地质人员会议上,讲到 革命前的俄国,资本家为了得到高额利润,制造并传播一种论证俄国贫油的“科学理 论”,并说:“中国在石油发展上,有很多地方与俄国相似。”“向中国输入石油产品 最利于外国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很可能就是源出于此。这些话在当时是不容辩驳的, 于是流传下去,而到后来竟又演变成为“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御用学 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散布‘中国贫油’、‘陆相贫油’等谬论”。这大概是这位 专家始料所不及的吧! 由此可见,不讲民主,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会干出多么荒谬的事。不仅是领 导,还有我们自己,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才有可能真正展开学术上 的百家争鸣。 不要刮风。过去许多事是刮风刮坏的,搞“一言堂”、“大批判”刮风不对;今天 提倡百家争鸣也不能靠刮风哄起来。需要就实实在在的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讨论,拿出 “干货”,不要空对空,不要光在态度上做文章。 不要不懂装懂。像过去有些文章批“贫油论”,竟有“中国的地层在几亿年前大多 是陆地,他们认为不可能有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现的油田,大部分都在海边 或海底,这便使海相生油的理论有了重要的依据”。这类外行话,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学术问题也并不排斥外行来发表意见,但至少应对所谈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吧。我赞 成孙荣圭副教授提出的,艺术家的文学创作,不能做学术争论的裁判。 ------------------ 中国读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