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 作者: 林谷芳 从生物层次而言,性的盲动当然是为了传衍后代,但即使在动物阶段,我们也发现,性,绝不单单只是个“基因交换”的行为而已。毕竟,动物会择偶,这“择”之一字,实已指涉了人类莫名的动物感情世界。 从动物到人,这“择”之一字,在精神层面上又有了另一层次的转变。由于心理需要愈形重要,人终于有了“爱情”这个鲜明的人生课题,它与“性”共同交织出人与人之间更复杂的关系。 有些人可以将性与爱分开,性就像“饥来吃饭困来眠”般,是纯生理,或更直接讲,是纯“动作”的,而爱,则被认定是一种没办法界定,属于抽象层次的东西;另有些人则将性与爱合为一体,认为没有爱的性是低劣乃至不道德的,没有性的爱则是不够完整的。而在这两种极端的分合之间,我们多数人却常只是纠葛不清,时爱时性、有爱有性地被拨弄着。 其实,会有性的盲动当然不只是因为我们需要快感,就像痛是为了提醒人疗伤、饿是为了让人进食般,快感正是为了产生后代。而爱情的功能之一,则是除了使人有完成“性”这生理结合的意愿之外,更多了许多其他丰富的人性考量。有了这样的考量才能保证两者基因的个性、频率相符,使创造出来的生命,在遗传学上所谓的“混血优势”外,还多了生命主体选择的优势在(更何况往后这小生命因此还会得到父母的厚爱呢)。所以说,人类的进化,爱情的功劳其实不小。民间常以为真正相爱的人所生的小孩通常比较优秀,也许就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法。 生命的繁衍绝对不是只在时间之流中让后代继续出现而已,它更有创造比自己更优秀生命的意义在。爱情,实已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这样的选择,这点常被现代人所忽略。而识得此,对性与爱,我们就不可能将之当成不相关的两码子事来对待。 当然,性与爱能结为一体,从创造生命的观点而言是最好的。然而,在生命的转化升华上,精神的超越更是个重要指标。因此,若一定要说,没有性的爱是不够完整的,恐怕也还因不了解爱情的丰富内涵所致。所谓创造生命,其实也包括自我生命的创造在内。 从裸露、关怀与创造生命切入,爱情的意义才能彰显,而性、爱、生儿育女在此也有了另一层次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