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 作者: 林谷芳 现代社会谈专业分工,任何问题都要请教专家学者,但专家学者真能解决任何问题吗?的确,尊重专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它使我们摆脱传统“官大学问大,财大气就粗”的惯性,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个人、尊重各个领域的存在价值,但相对的,这种发展也使我们更加分割,更容易陷于“所知障” ,于是,我们乃可以发现类如“芝加哥小便器高度之研究”的文章竟是篇博士论文。虽然这种研究总能说得上有些应用价值,但执于此,研究者自体生命之必将陷于“但见秋毫,不见舆薪”的偏差,则不待言。 两性关系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经验成为学问之后,许多人开始依赖专家学者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求教他人的态度没错,但问题是:现代学问本建立在量化基础之上,它强调统计学的通性,把事件中每个可以分析的元素独立出来处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难以逼近的,毕竟,一个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只是几克的钠、几克的钙、几克的纤维质,再加百分之七十几的水而已,想想,这一摊东西又怎么可能引起我们的恩怨交加或爱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纯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只能让精义尽失!但矛盾的是,精义尽失的方式其外表却很具体,在想获得帮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为实在,于是报章杂志告诉读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扩大时,就常出现下列类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对方名字及“我爱你”三次,这时,你的怨气“平均”会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对方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气“平均”又会再少掉三成,这时,开口跟他讲话,事情就不会愈闹愈糟。 这样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请教“专家”,他们会告诉你,据“统计”有效的是几成,但实情却是,我们并不能晓得对自己这“单一”的当事人来说,它的功效会是八成、两成、十成或完全无效。 老实说,生命的学问是不能这样的,对个体有效无效还是另一回事,这种支离破碎的解决方式只会让简单的事情变成复杂,当事者最后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后又把自己活活累死。 生命的学问是整体的学问,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在这里,只有广义的通人,没有狭义的专才;观照是它的本,分析只能成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错,但自我返观更是攻错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间,才可能有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