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毁灭的城市 作者: 李原 李洋 岁月悠悠话毁城 人有生老病死,城有兴衰存亡。一座城市从奠基、繁盛、衰落到再复兴,备尝人世艰辛,历尽万般磨难。有的中途夭折,被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摧毁了,没于草莽,湮埋地下,沉沦水底,没有将历史写完。更多的城市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奋勇抗击横加在自己身上的灾难,屡毁屡建,长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除旧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座城市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务须顺应潮流,弃旧图新,不断完善本身功能,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而拓展。千年古城,不等于一千年前的模样全部保存下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欧洲古城保留了五百年前复兴时代的建筑,但它最近一次的修复可能还不到一百年。中国古城比比皆是,明代的城墙能够保存下来已算不错,那也不到六百年。至于更早的建筑,多靠一代一代人的修复,或偶然的事故被覆盖而保存下来了。 罗马、巴黎、伦敦、雅典、伊斯坦布尔、开罗、北京、南京、西安街城市在基建时,经常挖到古城墙、古建筑,甚至碰到一个个历史朝代的文化层。老城市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正是城市新陈代谢的见证。 渐进的演变,自然的更替,新城在旧城的基础上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方面的内容已有历史地理专著去解决。本书只围绕“被毁灭的城市”这个主题,介绍一批城市遇到的突发性的灾变。 自然灾害毁灭了成千城市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悲剧。它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许多城市也遭到相应损伤。自然灾害愈频每愈凶恶,城市便受到愈大的破坏,以至摧毁性的灭亡。但是,城市的毁灭要比自然灾害复杂得多,社会动乱、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最严重的水火灾害都不能把城市摧毁,而不大的一场战争却把它消灭了。一场水灾可能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和上千万亩耕地的毁坏,但不一定能够完全毁掉一座城市。一次大地震不过伤亡几千人,但却可能摧毁整个城市的建筑。所以说,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与城市是否被毁,是不能在它们之间划等号的。 在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毁灭城市的头号敌人。因为这是突发式的地壳运动,能量蓄于地下,释于地表,能够轻易摧地面建筑物。地震的次生灾害火灾、海啸、山崩、地陷,加剧了灾难,有时比地震本身更加可怕。环太平洋岸、地中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地震带上,大部分城市被地震摧毁过,有的毁灭过四、五次。一座城市的顷刻毁灭,往往带来几万人以至数十万人的死亡,因为它不象别的灾害能有逃亡的余裕时间。据本世纪记录,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八级以上地震1至2次,七级以上12至20次,如果震中在市区或其附近,都足以毁灭整座城市。仅六十年代以来,毁灭的重要城市就有:蒙特港(1960年,智利,8.9级,世界纪录到的最大地震),阿加迪尔(1960年,摩洛哥),斯科普里(1963年,南斯拉夫),安科雷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马拉瓜(1972年,尼加拉瓜首都),唐山(1976年,中国,死24.2万人,近代世界伤亡最大的地震),塔巴斯(1978年,伊朗),阿斯南(1980年,阿尔及利亚)。 叙利亚阿勒颇以南50公里平原上,有一座56平方米大的土包。好好的平畴,不应该长出这个10米高的包包嘛!考古学家1964年开始发掘,发现了一层碎陶片,然后是四百多年前的阿拉伯城市遗存层。再挖下去是拜占庭时期的、罗马时期的、希腊时期的、波斯时期的文化层,以至公元前120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最终发现了青铅器时期(公元前2000至前1600年)的大城市埃布拉城邦。这是多么这是多么完整的一部“历史书”啊!在罗马市郊丘陵地上的诺尔基阿城,人们从地下掘出了奥尔卡城,它比二千六百年历史的罗马城还早一百年。在伦敦以北30公里,发掘出一座比伦敦更古老的城市,它就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征服者居住的小城市。 一些沿海城市随着地层的陷落沉没海底。加勒比海牙买加岛的首府罗亚尔港,在剧烈地震中陷落水底。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吐鲁马城,在一次大滑坡中入水底,城垣、宫墙还完整屹立着。公元373年,古希腊的赫利克城地震之后,滔滔海水涌入街道,不久全城消失于浪涛之下。里海岸的波蒂城,现在静静躺在水下60米深地方。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顿城、罗马港,南岸的阿波罗尼亚、舍尔舍勒,都一一沉没水下,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水灾毁灭了的城市,典型例子有十七世纪末陷入洪泽湖底的我国江苏省泗州城。1970年被冰川泥石流冲毁的秘鲁容加依城,因水库溃决而毁灭的印度莫尔维城、法国弗雷茄斯城。 因水源断绝或干旱而废弃的有:中国新疆的楼兰城、高昌城,非洲的大津巴布韦,美国印第安人的梅萨维德悬崖城。中美洲伯利兹原首府伯利兹城被台风荡平了。中国陕北的统万城被流沙湮埋而废弃了。 地震沉陷、山崩、火山爆发,可以立刻将城市埋葬。但是,渐渐累积的尘土,则能够把城市的废墟美国得无影无踪。覆盖看来是坏事,实际上为后人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人类毁灭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细细数来,人为摧毁的城市不会少于自然灾害毁灭的城市。出于政治统治、阶级压迫、宗教歧视或经济掠夺,侵略与反侵略,往往激起疯狂的仇恨,誓在摧毁对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夺,不以占领对方城市为目的,而以纵火屠城为快事,每一场战争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国主义的殖民战争更其残酷,不但毁城,而且实行种族灭绝和消灭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当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最大的达到十万人规模。欧洲白人殖民者来到这里以后,毁灭了所有城市,在异教徒的神庙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从此,印第安文明中断了。规模宏大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半,都从地图上抹掉了,而在它们的废墟上兴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毁城,离不开火烧、水攻两法,“水火无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历经18次摧毁性战争,大部分是火攻。项羽放火烧秦都咸阳(今西安),火三月方绝。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于火,毁得无可利用,被废弃。叙利亚古都塔德木尔,被罗马人攻陷后焚毁。 火攻之后再施惟人工捣毁,掘城墙拆房梁,以图一举夷平之。如果胜利者想住下来,就会手下留情。不过,火攻和人力捣毁都难以彻底,特别是人力毁城更难奏效,这就是古城残墙断柱得以保下来的道理。 炸药发明之后,毁城效率大为提高。火炮远距离射击,飞机临空轰炸,使得万千城市大劫难逃。公元前五世纪建的雅典卫城,先后遭到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的蹂躏,惟石构神庙坚而存留,占领军常据为军火库,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轰,触发了庙内弹药,终使两千年建筑塌毁。法国渡口城市敦刻尔克,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毁于炮轰和空袭。德国法西斯实施“月光奏鸣曲”的大轰炸,一夜间投下炸弹5万枚,将英国后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军飞机对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英、美盟军飞机对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4500架轮番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地毯式轰炸,15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只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在平壤投下42.8万枚炸弹,市区悉被荡平,只剩下一堵较完整的城门。 核武器发明之后,一枚小小核弹便可摧毁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诸实用的两颗原子弹都投于日本,毁了广岛、长崎二城,共杀死21.4万人,伤残25.5万人。现在的氢弹和洲际导弹,威力为原子弹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飞机去投掷。 一方面,毁灭城市的能力在不断升级,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强。后者甚至超过了前者。为什么古代留下那么多的城市遗址?无非是原有居民被杀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无人口可以迁入,不可能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即使还有一点力量,人们也往往别选地点建城。复建能力弱,关键在于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筑手段原始,建筑材料落后;再就是土地多,选择余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复建。 现代被毁灭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旧金山、东京、阿加迪尔,原子弹摧毁的广岛、长崎,灾后都比灾前建设得更加美丽,范围都大大扩展了。在全世界,几乎找不到一座被遗弃的现代毁城。原因很简单,一者人们借助于机械、电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设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三者资源宝贵,不允许荒废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连续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职能,非在原址复建不可。 作者寄语 学林出版社向作者提出“被毁灭的城市”这个选题。多吸引人,读者看到这个书名,肯定会产生取来一读的愿望。但编写的难度也大,名义上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实际上包含了地理、历史、地质、气象、水文、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渗透。从学识水平和手头资料来看,都难以完成出版社的委托,因此未敢应允。一直拖到年底,编辑同志仍坚持约稿不变。写就写吧,结果写成了这样一本不成熟的东西。最大的缺陷必然是选城不当,该收的未收,不值得写的写了。地震类收的较多,水、旱、风、沙、泥石流、雪崩等类型接触的较少,甚至付诸阙如。此外,具体描述中的不科学不准确或者失实之处,肯定不会少。甚感歉疚,祈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全书写了44城。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毁灭了的城市遗址。下篇是毁灭后重建了的城市。均以最后一次毁灭的时间为限,顺序排列。 为了便于读者检索资料,另编了《历史上被毁灭城市简表》(作为附录,放在本书之末)。此表按灾害类型分目,每类城市按毁灭先后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