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北蒙— 作者: 李原 李洋—被毁灭的城市 殷商故都 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炎、黄祖先在这一带创业、奠基,开始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早期的城市多已湮灭,主要靠考古学家去发掘、考证。已发现的最出名的一处遗址是北蒙,即殷墟,大约公元前1339年到前1066年曾是商朝的首都。 北蒙在黄河以北、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2公里处。废墟面积约24平方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北面的渲河两岸地区,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4公里。地面遍布村落,垦植程度很高,给发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根据文献,历史学界早就知道商朝后期的国都北蒙这个地名,但具体地点不清楚。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小屯村掘出一批龟甲、牛骨,上面刻着奇形怪状的文字。1904年,孙治让著成《栔文举例》,对这些文字作了考释,证明出土地点乃是千古之谜的殷墟北蒙。1928年以后多次发掘,共出土甲骨10余万片。据《甲骨文编》,这些甲骨共刻有单字4,500字左右,其中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有了大批形声字,但多数文字的笔画和部位尚未定型,是我国最原始的古汉字。这些甲骨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书籍,上面刻着卜辞和占卜记事,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用的。甲骨文是我国历史考古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甲骨学。 如果说商朝是中国有文字相传的历史的开始,那么,夏朝便是中国有了私有制、有了国家的开始。夏朝所处年代,约为公元前2033年到前1562年。商汤灭夏架,定都毫(今山东曹县),称商朝。到公元前1339年,传10代18王,迁都五次。中兴贤主的盘庚为抑制奢侈,迁都北蒙,号称殷,本名仍是商,史称殷商。盘庚传纣凡8代12王,北蒙为都二百七十二年。纣王腐化至极,在奴隶的造反下,公元前1066年被周武王攻灭。接下去便是周朝。 新兴的封建国家周朝,比奴隶主国家商朝更有生命力。周武王攻入北蒙,毁殷都,仅宝玉佩玉就收集了十几万块。那些称“顽民”的大小奴隶主当了俘虏,押迁到洛阳建立新城“成周”,派兵2万监视起来。北蒙从此湮没。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大规模连续不断的勘探和发掘,基本摸清了遗址范围及其分布情况,出上数以万计的商代文物,在小屯村建立了殷墟陈列室。 武官村的妇好墓是保存最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共出土青铜器、玉石器、牙雕等1,400多件,许多青铜器都留下“妇好”的铭文。文献记载,妇好是在位五十九年的殷王武丁的三个法定王后之一,又是武丁的女将,曾统领过一支1.3万人的军队,屡立战功,因此陪葬品特丰。 殷墟的墓葬分仰身葬、俯身葬两种。俯身葬的墓很小,底下只铺草席,死者显然是奴隶或低层自由民。仰身葬多有棺椁、陪葬品和殉葬人,葬的是王公贵族和奴隶主。殉葬活人少者一两人,多至千百人。平时也以活人牺牲供祭祖先和鬼神,次数极为频繁。奴隶不算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宰杀,真是血淋淋的阶级压迫! 殷墟的铸铜、制骨、刻石、雕玉等手工作坊遗址,出土大量矢链、刀矛、斧铸、爵、范、卜骨、宝玩等等。甲骨文还载有皮革、酿酒、舟车、土建、蚕桑、织帛、缝纫等文字。由此说明当时手工业的兴盛,它已完全摆脱了石器时代的痕迹。王城的奴隶中以工匠最多,它们由号称“百工”的奴隶主所占有,分别称为索氏(绳工)、长勺氏(酒器工)、陶氏(陶工)、终葵氏(椎工)、椅氏(挫刀工)、施氏(旗工)、繁氏(马缨工)、樊氏(篱笆工)等等,后来都成了姓氏的始祖。 司母戊大方鼎是最重要的出生青铜器,是名闻世界的国宝,它是朝廷祭祀用器,长方形,四脚,带耳高1.33米,长1.1米,宽0.77米,重875公斤。鼎腹内铸“司母戊”三字,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角为饕餮纹,若无精湛的技术,加上众多工匠的分工合作,不可能铸出这么大的鼎器。另一个罕见的乐器——大石磐,出生于武官村大墓,长84厘米,高42厘米,正面刻伏虎纹,雕琢精细,线条纯熟,击之磐然有声。至于陶器,已有全身上釉的,锃亮细腻,为后代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殷墟的城址不明显,王官遗址也没有重大的发现,这可能同建筑材料有关系。如果城墙、宫殿用石块或砖头砌造,必定留下痕迹,如是土墙,可能被磨蚀得难以辨认。为了证明殷墟是土城,我们可以引证最近发掘出来的另一遗址。它是商朝早期的首都,位于河南省惬师县城西面的尸乡沟,城址脉络比殷墟清晰,略呈长方形,南墙早被洛河冲毁,其他三面城基大体看得出来。城址东西宽1,200米,南北现存1,700米。墙厚18米,以夯上筑成,残存部分1~2米高。找到7座城门和几条纵横交错大道的痕迹。城内有3处大型建筑基址,南部正中一处最大,长宽各200余米,四周环以3米厚围墙,殿前有笔直大道通南城门。作为商朝后期都城的北蒙,城廓规模肯定比偃师遗址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