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科学与文化 作者: 金磊 3.生态园林与生态旅游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构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此,各国纷纷积极行动起来,以节能、 环保、安康为方向,制定环保政策,建生态住宅与社区。如今,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 们应携起手来,把地球变得更美。本章重点介绍生态园林与生态旅游问题。 3.1 生态学与生态城市 西班牙马德里城建委员会在1999年年初通过了一项计划,准备在21世纪初建成西班 牙第一座生态城市一一新巴列卡斯城。首批住房将于1999年底开始兴建,到2000年底投 放第一套商品房。新巴列卡斯城位于马德里自治区的东南部,介于巴列卡斯工业区、维 卡尔巴罗园区和赫塔费、科斯拉达等市区之间,面积为730万平方米。其地皮划分为6块, 将同时出售、开发。较大的地产业主有市区住房公司、奥尔蒂斯建筑和促销公司、塞罗 ·穆里略公司,三者分别占有10%、9%、8%的地皮。其余的地皮则属于马德里住房委 员会、罗莎·卢森堡合作公司等单位。 据区政府住房负责人埃拉埃斯介绍,这座新城对希望扩大居住面积的马德里居民将 十分重要。新房的价格也比较适中,每套商品房(平均面积为95平方米)的房价在1500 ~2000万比塞塔(140比塞塔约合1美元)之间,补贴房价在700~1200万比塞塔之间。 在将建的2.6万套住房中,53%是补贴房,供给年收入低于550万比塞塔的家庭。新巴列 卡斯城里的楼层将较低,楼房之间的间隔宽大,与道路和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城内将拥 有商业步行街;从东到西将建一条宽约200米的主干道横穿全区,其规模可超过马德里 市的卡斯蒂利亚纳大街;新城的西南处将建一座名为“拉加维亚”的公园,其面积将超 过马德里的“雷蒂罗公园”,成为马德里的五大公园之一;此外,在新城内还将建一个 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超市和各种小商店及一座社会娱乐中心……总之,马德里市政府 力图把这座新城建设成为“西班牙第一座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学,它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复兴于60 ~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的全球变化和持 续发展研究。近年来,各类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兴起。其中值 得一提的是生态城和健康城运动,健康城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一项全球计划,旨在 根据各国城市的不同实际,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向健康(包括城市居民的 健康、城市代谢的健康和城市系统的健康三层含义)方向发展。1993年10月在比利时安 特卫普举行的第一届城市环境与健康全球论坛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健康城运动的全面检 阅,世界各地的数千名代表云集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健康城建设的方法与案例,取得了 圆满成功。 生态城是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模式,旨在建设一种理想栖 境。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 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 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 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生态城的“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以 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生态城的“城’指的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 生系统。早在1984年的研究报告提出生态城规划的五项原则是:①生态保护策略(包括 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 对城市的持续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有山水特色的中国生态城,是摆在 城市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包括道路(即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气象、生 物等)、事理(即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规划管理,如政事权事、军事、家事等)、义理 (即社会行为的准则,如伦理、法制、三纲五常等)。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这些天 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 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其3000年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城市生态 系统不仅遵从自然界的“道理”,也遵从人类活动的“事理”和人类行为的“情理”。 生态控制论不同于传统机械控制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事”与“情”的调理,强调方案 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合理,指符合一般的物理规律;合法,指符合 当时当地的法令法规;合情,指为人们的行为观念和习俗所能接受;合意,指符合系统 决策者及与系统利益相关者的意向。生态城的衡量标准:一是生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 物质能量的流畅程度;二是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的组织合理程度;三是自我调节能 力,测度城市的生态成熟度。以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为例有:①“风水”原则:生活 空间设计与自然地形、气候等相适应,天蓝气畅,山清水欢。②共生原则:人与其他生 物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邻里之间的共生。③自净原则:具有净化空气、污水、减少 噪音的机制。成片的林地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阻挡强风。④持续原则:人类的努 力是“开启”生态过程,此后,生态系统便持续地运行。 生态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据上述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生态建设标准去调节城市 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外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 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去实现因地制宜的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调控的 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生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历史背景和现实发展,机会利用和风险防避;空:局部建设和区域发展、土地利用 的空间格局,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影响;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效率、效益与效用), 结构的多样性和优势度,系统的依赖性和自主性;序:自然“美”(天蓝地绿,气洁水 畅,鸟语花香,和谐而非平衡),经济的“活”(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才,高 效而非高速),社会的“稳”(物茂财丰,人杰地灵,持续安定,开放而非封闭)。可 见,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 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它不仅涉及到对城市自然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 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 3.2 生态园林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 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 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 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 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 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 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 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 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 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 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 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 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 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 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 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 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 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 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 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 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 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两侧,就有20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 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 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 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 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33.3公顷;长沙 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 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 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 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 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 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 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 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 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 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 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 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 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 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 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 常“短命”。 (1)从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到中国世博园 8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的改建,巴黎兴起了一股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这些 通过方案竞赛产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国在积极探索与20世纪的城市相适应的园林形式。 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奥的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 贬不一,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方案竞赛组织者所希望的初 衷。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促使建筑界对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 进行反思。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 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因此,19世纪的城市公园受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给人以建筑环境所包围的乡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们所 喜爱的游乐消遣场所。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 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是抹杀了园林艺术。 人们已习惯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单调、布置着游乐及文体设施的休闲公园。更多的 “绿地”退缩于建筑环境之中,成为拾遗补缺的空地或儿童游戏场。20世纪的城市园林 已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公园那样是市民喜爱的社交场所,也失去了过去那种令人向往和 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为了适应城市改建新时代的需要, 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便成为巴黎新 型公园建设运动的主导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它 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 移民。1867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 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 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 公园。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 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 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 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 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 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oberto BurleMarx) 担任,评委也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设计师,以确保优胜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来自 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具有法国和 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最终成为公园的总体设计师。当时只有40岁的屈米曾先后在 英国和美国教授建筑学,后来在纽约开业。他对现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颇深,或许是所有 参赛者当中最有理论水平的,但是缺乏园林艺术方面的经验,这也使他得以摆脱传统园 林的束缚而另辟蹊径。屈米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 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 拉·维莱特公园本身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包括公园北面的 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 顷。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 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 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出于水上运输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 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 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 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而 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 和断裂感。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 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 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镜园”是在欧洲赤 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 真假;“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 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 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 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 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 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 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 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 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 及成年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 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 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 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 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 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拉·维 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 园的样板。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全世界共同对保护、改善 和优化环境问题的关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人们 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从而预测下个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建设秀美山川和 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园林、园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以下介绍四川《蜀风园》及上海《明珠苑》设计。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 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 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 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 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 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 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 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 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 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 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 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 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位于新都县 城的桂湖,乃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爱 莲,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遗爱在人间。类似的名人留名园,还有三苏凤文君井、古 瓮园等。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 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 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 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 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 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 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 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 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 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苏东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 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叶剑英、 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 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 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 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 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 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 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 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 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 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 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 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 式的半封闭空间。 《明珠苑》以明珠为创意主题,园内高处的明珠岛上设立花园主景——大花球,盆 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锈钢球架中,并通过滴灌输送水分和养分。球直径为3米,球高 5.4米,栽植数百株盆花。在花园环路周边设一座座汉白玉立柱的球灯,大花坛周边设 雪白的石球。另有滚动的“幸运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 园内诸多的石球、灯球、花球、幸运球……形如各类“珍珠”百余颗,玲珑可爱,饶有 趣味,藉以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每当华灯初上,园中的石杆灯、地下灯、 水下灯灯火璀璨,珠光闪烁。大花球、大花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独特风格的上 海派园林《明珠苑》力图让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泼、酣畅的现代都市情调。《明珠苑》 内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 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 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 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 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 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 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 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设计者竭尽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开发诸 多新技术、新材料武装《明珠苑》。因为现代的都市花园为游客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观 景的功能,而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游人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 花架下设置红外线探测问候仪,每当游人进出便会听到“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问候 语。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这是为《明珠苑》特别研制的产品,游客脚踏即会喷水,饶 有情趣。而跳泉设在小园水池的周围,一段段水柱有节奏的从一个花钵跳人另一个花钵。 在水池一侧的“幸运球”是一滚动石珠,游客可以随意改变滚动方向。与其对称的另一 侧是一个陶制花钵,由名人运用高技术制作,壁薄声脆。花钵倾覆在绿地高处,五彩的 花带从花钵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满整个花坛。而建筑内的电子魔灯会因游客的手 在魔灯上移动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灯采用了节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 酸酯球形灯,光线柔和,造型别致。屋顶花钵中的水晶花泥和园路表面采用的强化水泥 仿真地坪路面均为造园的新兴材料。《明珠苑》力图运用新建材、新科技来证明:园林 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 (2)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 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 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 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 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 者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 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 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 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 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 史发展阶段。 研究城市园林诸因素及其关系的生态园林,其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园林学说,研究的 对象是按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传统 管理方式,被动地进行养护管理,应以生态学重新认识组成园林诸因素的作用,认识园 林植物的作用,特别是处理好人与园林植物的主体——树木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园林 绿化三效益的认识。以人与树木共荣为原则。 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 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 的教育方式,启迪人们与树木共存。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另一个 大家庭;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 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观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爱护自然、爱美的自然本性。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标志。城市绿化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美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新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质量,保护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对 城市绿化的要求不仅要求城市绿地面积数量有很大的增加,而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 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改善城市绿地的 植物配植和空间结构,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结构合理,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树木,特别是大 规格的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等产生的生态效益。据测算资料,每 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产生氧气12吨,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千克;滞尘量 可达0.9吨,蓄水1500立方米,蒸腾水分4500~7500吨。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 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40%~60%; 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树木,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在城市绿化上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是城市绿化的骨架,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在上海现有的城市绿 地中,部分绿地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比例不甚合理,没有达到绿化景观所要 求的乔木应占的比例。按“大树引人城市”计划的要求,乔、灌、地被(草)的平均比 例为4:3:3,上海现有城市绿地离这一要求有一定差距。 据有关分析,乔木与草坪或“大色块”的投资比例约为豆: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 之比则为30:1。实施“大树引人城市”计划,缩短树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树的生长 年限,让城市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规格乔木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同时优化城市绿 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为确保“大树引入城市”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树种选择工作。总 的原则是: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地带性植被为特征,适 地适树,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提倡科技兴绿, 最终实现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合理配植的,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城市绿 地生态系统。 3.3 园林化城市 (1)保护古城及文化遗产 如何对待文化和自然遗产,常有两种相反的观念和态度:一是把它当作历史的包袱, 发展的障碍,采取消极的或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是把它当作宝贵的财富、发展的基础, 采取有效保护或继承、弘扬的态度。据英法学者介绍,他们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时常 要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保护自然因素及其景观;二是如何保护古老建筑;三 是如何做到新老结合或协调。也许正因为这样,成功的园林城市设计不仅可以看到保护 良好的名城古城、特色街区或古建筑,还能看到与之相融合的自然景观十分突出的山木 草地、牧场田园、古树名木和城市园林绿地。 例如:巴黎不仅是保护完好的名城古都,也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有从其城市核 心地带的卢浮宫、丢勒里花园。香谢里舍大街,往西到戴高乐广场(星辰广场)的凯旋 门等胜迹组成的长约3公里的城市中心绿化带;有以埃菲尔铁塔为中心,并由练兵场公 园、跨塞纳河至夏约宫所组成的长约2公里的广场花园带;20世纪初规划的环城绿带虽 未完全形成,但已有20多个公园绿地分布其间并在逐步增加,已经可以看出绿带的雏形; 流经市区的塞纳河和城市环线内的运河也已基本形成绿带;城市环线内,星罗棋布着二 三十个公园绿地,其均匀分布的比率也在逐步提高;城市行道树的分布和质量也十分突 出,这在世界大城市中也不多见;在城市环线的东西两翼,分别分布着970平方公里的 布劳涅林园和890平方公里的万塞纳树林,两片绿地距市中心仅4~5公里。这些河流水 体、公园绿地等自然因素成为巴黎“花都”的物质基础和衬托的骨架。 又如,伦敦的自然因素是以星罗棋布的公园取胜,市区人均绿地30平方米以上,其 中皇家植物园、摄政公园、伦敦动物园、海德公园。肯辛顿王宫花园等均以各自特色而 举世闻名,并有泰晤士河水横贯城市。再如,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位于中心城区边缘 的城堡和河谷公园占地面积极大,与其中心城区的面积相当。在历史名城巴斯,有保护 良好的山峦林地、河流台地、公园、广场和绿地。在著名大学城牛津,有保护良好的泰 晤士河和查韦尔河交汇处的水系及其周围的大面积疏林草地,有为教学服务的植物园和 大学公园等。 在卢森堡,穿越城市的峡谷台地不仅被较好地保留,而且巧妙地利用其谷底、谷坡、 谷顶等地形,布置成景象多样的疏林草地、公园绿地,并同桥梁、塔楼形成富有“峡谷 城市”景观特色。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其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4米以下,160多条 大小水道和河流将城市分割成无数小岛,千余座桥梁穿梭其间,河道船舶、码头港湾、 海滨湖泊、蓝天绿树和城市设施组合成奇特的水城景观。在海牙,绿树草地花木十分醒 目,甚至有轨电车的轨道间也布置了草坪,或说是在绿草坪上镶嵌着两条黑亮的轨道, 有轨电车好似运行在草地之上。 (2)推进绿色生存环境的城市建设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不少国家都在探索新的城市建设目标和模式。增加绿色要素 和绿色空间,就成为许多新城和新区建设所刻意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英国被称之为 新城建设成功范例的米尔顿·凯恩斯市始建于1967年,经过25年的建设,至1992年形成 了规模超过15万人口的城市,这个新城的公园占地超过城市总用地的1/6,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今天,城市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750公顷,在城市道路两旁有160 多公顷的新林地,新城内20年以上的乔木和灌木多达1400万株,所有的乔木、灌木和草 本植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种植的,按其习性分区配置着热带、温带、水生。沙生等多 种类型植物景观。即使在大型的购物中心,也配置有精致的室内花园。因此,米尔顿· 凯恩斯又被称为“绿色城市”(A Green City)。 又如,在英国卡迪夫市郊新建的LG综合电子工业区被称为目前欧洲最大的工业投资 项目。它的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要体现当代较强的公众环境意识。在选址阶 段首先进行用地和景观评价,由于现场及周围有罗马时期建造的排水道,所以此地段被 定性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因此其局部工程就不能对古排水道造成不利影响。还由于 这项工程的基地面积、建筑尺度和硬地面等3项因素都较大,所以必须就历史条件、科 技介入、高压线路、新建道路等4项内容分别作出景观影响报告。在这些工作基础上, 设计方案就要注意以下内容:①十分重视低地处理,以保护历史遗产、景观和环境;② 重视水道水体处理,以加强水体的作用和水景效果;③重视道路附近的园林设计,以强 化防护功能和景观印象;④加强停车场绿地、广场花园、休闲娱乐设施及其相互联系; ⑤采用行道树排列的设计手法,并引人主要建筑物之间,以加强乔木在绿色防护和景观 上的作用;⑤充分利用原地树木,以节省引种树木。 (3)高速公路构成“绿色走廊” 高速公路是“汽车交通时代”的产物,然而它却是个喜忧并存的事物。据英国专家 介绍,当前英国的交通工具80%是汽车,其中90%又是小汽车,英国90%的能源用于汽 车,汽车污染已占环境污染的最大比例。虽然一辆车的污染量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控制, 但汽车总量在增加,因而污染总量也在增加,尽管如此,英国仍有30%的家庭没有汽车。 在法国,曾有某小城市实验禁止所有汽车上路一日,实测当天的空气污染比平时减少 60%。“汽车交通”所具有的污染大、事故多、占地宽、投入高及其伴随的社会心理弊 端,使得汽车的使用已经引起很大的争议,交通专家正在探索和试验新的交通方式。他 们很关心发展中的中国能否避免或减少这段弯路? 在新的交通方式成为现实以前,为防护和缓解汽车交通的诸多弊端,发达国家都十 分重视在高速公路和道路干线两旁配套建设“绿色走廊”。在高速公路路肩护栏以外和 全封闭网以内的横断面上,一般都种植草皮,间或配置些多年生花卉或低矮灌木丛。在 封闭网附近及其外侧,配置一定宽度的乔木和灌木丛,形成一条纵向连续、多层覆盖的 林带。在多数情况下,这条以乔木为主的林带,位于路旁的土坡、土岗或崖谷坡顶上。 由此形成了有着多种效果的纵向绿色通道。 伴随高速公路两侧而延伸的纵向绿色走廊,阻止了行人或畜禽横穿公路:吸收与减 弱了噪音污染;隔离与减少了眩光干扰;防止与缓解了粉尘污染、径流与水土流失;改 善了驾驶员视觉与心理反应,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美观,并且成为大地景观 的绿色纽带。当然,欧洲各国间也有差异,对比之下,英国高速公路的绿色走廊比较完 善,法国高速公路的绿色走廊较稀少,有的甚至还未形成。对此,法国当局的说法是: 法国风景园林师参与高速公路设计的时间较英国晚,因而法国不如英国;同时,法国高 速公路上的广告牌设置本来已有规范规定,然而缺乏严格执行,所以到处乱摆的广告牌 破坏了景观和城市形象。他们认为在广告牌的管理上瑞士实行得较好,有较为严格的审 查审批手续。 (4)体现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园艺 英法的公园大都以植物景观为其主要特色,不论是自然式或几何式公园绿地,其植 物配置的丰富和精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公园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环节均显 现出精益求精的特点。有的公园还把设计图、竣工图和使用材料选择过程等资料布置成 展室向游人开放,方便大众参与公园绿地的有关活动。 例如:英国卡迪夫市的河谷公园是以自然式树丛草坪景观为特色,它的植物种类、 形体、色彩、空间综合及景象十分丰富;卡迪夫市政广场绿地是以几何式花坛草坪、花 树径。园路雕塑、乔灌木林带等景观为特色,表现出华美大方、精细舒适的景象特征。 在伦敦、泰晤士河的滨河步行游览路线以多样的带状绿地、街头花园、雕塑灯柱与沿岸 的高大建筑、桥梁相串联,组成伦敦特有的壮丽的滨河风景线;海德公园则以简洁的大 草坪、大水面、大乔木构成宽广的大众游憩健身空间,可以容纳大型露天文艺表演及节 假日自由演讲活动。 法国很重视继承、弘扬和发展本国文化特征。巴黎的园林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个过 程。法国学者认为,著名的凡尔赛宫苑属于几何式而非对称式园林。尽管从平面图上可 以看出当时的设计师认为一切要围绕建筑大作文章,并强调轴线,然而在具体景观时却 并非如此,在离开轴线的地区即是非对称形式。在此,强调的是园址的自然因素与建筑 物的相互结合,表现自然与自我,并力图将几何理论与自然结合起来,体现一种理性思 维特征。而历史悠久的巴加代尔公园则受中国园林影响较大,由于结合地形特征,并采 取现场设计方法,设计尺度小而精,巴加代尔公园现在是当地唯一向公众收费的城市公 园。 在新建公园的设计建设中,他们注重将各种功能和不同的景观相互配合,妥善安排, 将几何图案和自然地形融为一体。这在近年来的雪铁龙公园的建设中作了有意识的表现: 公园人口分为“白区”和“黑区”。“白区”为儿童公园,以明快活泼为特色;“黑区” 为沉床园,以严整的具有几何图案的幽奥景观序列为特色;公园的中区为大草坪、音乐 喷泉和现代温室;其边缘有序地排列着多种植物景观区和动静态水景区,每一区都配有 一个主题,区内的设计手法以自然为主;一条平面线形笔直而有高度变化的主轴路,斜 穿整个公园,沟通着各区景观。 (5)重视发挥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 要正确处理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问题,就要发挥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和建筑师 的协同作用。这是由于城市规划师的重点在于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配备;建筑师的重点 在于人工建筑物的创作;风景园林师的重点在于人工与自然素材的综合应用。只有他们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合作,才能正确处理“人、城市、建筑、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为人居环境历程所证明,也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当前,在人居环 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应特别强调发挥风景园林师的应有作用。 英法风景园林师制度,虽不及美国那样发达,但也各具特色。据介绍,英国风景园 林师有较严格的分级,政府公务员中也有风景园林师;法国政府公务员中则没有风景园 林师,风景园林师多属自由职业者,可以在社会上自由开业。在英国布瑞肯·比肯斯国 家公园,可了解到该国家公园占地1350平方公里,其中17%的土地为国有,公园范围内 有居民3万人,饲养着100万头羊。风景园林师的工作主要针对不同地段和景观类型进行 调查和评价,提出分片管理控制方法,有重点、有区别地确定投资对象与项目;其次, 还对私人建设项目进行咨询,提出控制性意见;此外,还设计少量路标、展牌,配备一 些必要的游览服务设施或“游人中心”。在英国梅瑟蒂·德菲尔城市更新中,梅瑟及隆 达塞依地面工程公司起了重要作用。该公司拥有众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风景园林师, 他们为城市制定了景观发展规划,也对城市的具体景观设计做出了贡献。 据法国学者介绍,18世纪前的大多数工程师会绘画,常在道路设计图上画上树木。 巴黎城内外的行道树也大多为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而近代许多工程师只钻研技术,不 重视审美,不仅很少考虑树木,而且还有人认为路树有碍视线,要砍伐掉。由此看来, 风景园林师有必要在审美和环境意识上多做宣传,多与工程师们交流对话。 3.4 生态园林的艺术个性 园林的服务对象、建设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环境面貌的不同,技术材料运用的不同 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园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园林在形式上需要相应地发生变 化。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 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 “落花水面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美的追求,使得园林的欣赏讲究近玩细赏, 需要欣赏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仔细体味品评。而西方的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 表,偏重于追求气派,讲究人工美,体现皇权意识,布局规划对称而严谨,连花草树木 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现几何图案美,立足于用人工的方法改变自然的状态。 现代城市园林内涵的不同使园林不再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务,而是需要面向 大众。一味沿袭古典园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气派都是不适应的。现代的城市面貌、现代 的技术材料,再完全采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难以协调,现代文化艺术讲究自由流畅,追求 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繁琐的装饰已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繁忙紧张,上班族需要放松身心 的休憩绿地,老年人要求有锻炼的场所,儿童寻觅游戏的空间,凡此种种都使得单纯的 园林形式已难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园林内涵的扩大,引发了诸多方面质的变化。这 些变化不仅反映在园林面积的扩大,还表现在形式、风格以及布局上的改变。尤其园林 在现代更担负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因而在种植上应注重满足保护及调节环境的 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体的美和大体量的美。同时在对园林的欣赏上,由于现代城市人 整日被包围在灰色混乱的城市中,已厌恶了过分的人工环境,因而希望园林能够更为接 近自然的环境,渴望通过园林寻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现 代人得自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艺术欣赏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因 而现代城市园林在大体上而言,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同时,大凡艺 术总是需要讲求文脉,园林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园林理论源于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一个虔诚而忧郁的角色, 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依附于绘画,在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始终囿于对诗意的追随,其实 质是以“飓尺”塑造“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西方园林设计的思想则直接来源 于建筑,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是最为重要的主题”,充分展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 进取精神。中国园林面对的问题是要去打破古老院墙所围合的空间,从封闭的文化圈中 走出来,脱离孤立的居住环境,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西方则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 对立的态度,开始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 不再因为长期地域上或人为上的分隔按自己的思想观念撰写各自的历史,世界已进入了 大熔合的时代。两种文化的交错与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在未来的实践中 开辟多种途径,使园林走向多元化风格的发展道路。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主要是基于形象特征和游赏功能。现代人作为园林的 使用者在层次上多样化,导致了园林功能上的多样化,功能反过来又影响形式。据统计, 目前国际上仅公园的类型就有17大类,如主题公园,文艺、艺术、雕塑公园,历史、古 迹公园,体育、康复公园,博览公园,民俗公园等。而城市园林作为塑造城市风貌特点 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每个城市都要求有自己的特征的要求下,也需要以多元化的面貌出 现,为城市增色添彩。 (1)园林建设的艺术个性 现代和未来的城市园林,应该是一种确保城市健康发展的多元化生态风景园林,所 以任何一处园林工程建设,首先应考虑如何来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要让园林艺术 美建筑在生态环境美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能在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所造出来的园林艺术美,才称得上现代城市园林中的佼佼者。生态风景园林,是一种高 科技、多功能式的园林,它既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因素,又是一门 超国际、跨行业的多边科学和综合艺术。一个城市的生态风景园林建设质地好坏,不仅 关系着该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及各种经济体系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影响着周边各种环境文 化氛围。所以完美的城市生态风景园林,除能有力地促进该城市的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并带动百业兴旺外,亦必然是人们公认的明星城市,双文明建设成就的楷模和众所瞩目 的旅游热点。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存与自然因素的依存关系;认识到对 自然无休止索取,自然会给予人类报复性地惩罚;认识到环境中的大气、水、土地、植 物、动物、微生物一一也包括人类自身等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制约的大自然整体, 这便是生态系统。 提倡应用生态风景园林艺术手法来建设城市大环境,还得讲究地区特色和艺术个性, 万万不可千篇一律,这是因为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个 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尽管近十几年来域外草坪园艺科学亦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量渗 人,中国园林又善于博采众长,广为借鉴。可是在推广草皮过程中,却坚持了“自然 美”,回避了机械呆板或纯几何图案式的布局,并按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法则,进行中国 式的新园林创造,从而使城市生态环境美更明显地融汇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构 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完美整体。北京***广场如此,首都机场如此,上海浦东开发区 和安徽合肥市亦是这样。它们争奇斗艳,各抒异彩,这就是不同的地区特色和艺术个性。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国土,植物种质资源之多,在全球无与伦比。全国每个 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结构、气候条件不同,周边的自然植被和植物群落千差万别, 本身就明显地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自然特色。仅就城市街道两旁的路树而言,10多年前, 法桐几乎成了长江两岸城市的一统“天下”,殊不知广州的木棉花、白兰花、木麻黄, 河南郑州的垂柳,重庆市的黄桷树等,给人留下多么美好独特的印象。我们应该知道, 植物是美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生态风景资源的主要内容。若能就 地就近选用植物材料来营造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则不仅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可以造就成一个独具特色并充满生机的优美环境,并能与周边氛围亲和、融合。 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应在刻意追求生态美、人文美、科学美、自然美、艺 术美的前提下,尽力抒发个性美。因为工厂与学校的园林建设,各自功能要求不同,而 园林景观的艺术个性,亦应各具特色,在植物品种、色泽配置上,必须有内涵和外展的 差别。否则不仅失却园林应有的深邃意趣,更无法满足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在规 划植物配置方案时,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万万不可信笔调遣,浪 费钱财买骂名!如某位造国家,不知是何用心,竟在一条通向名胜区的主干道两旁,不 足2米宽的人行道上,按5米的株距,栽了两排雪松。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雪松能满足路 树本能的遮荫、吸尘、消音、挡风和方便行人漫步的功能需要 如此狭窄的地段,栽如 此稠密的雪松,若干年后还能走人 何况据调查,就近所产的植物品种中,可以选作路 树,且其形态、风韵、姿色的功能作用比雪松更好的树种,又何止十种,如樟树、柿树、 大叶女贞、银杏。赤捕、楷把、桂花、胡桃、灯台树等,无论树干、枝幕、覆荫面以及 路树必须具备的功能和季相变化都比雪松好,且造价低,适应性强。中国园林艺术,具 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它虽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它所蕴藉的独 特内涵,纯属文化范畴,故对高科技、高标准的追求,将永无休止。而我们在继承一发 展一创新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时,应不断锤炼自己的文化修养,并勇于实践,自强 不息。广泛吸收古今中外造园精英中的精萃。当代园林设计,应首先着眼于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以植物配置艺术为主导,去营造跨世纪生态风景园林。至于其他功能,也只 有在形韵各异的植物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各自不同的城市绿地应有的特异功能。要广 泛吸取世界各国先进技术营养,来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城市生态风景园林,特别是空中 园林、立体园艺、垂直绿化和绿篱多风姿造型,更应借鉴。 (2)园林美的审视 园林作为人类创造的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 更深一层的艺术功能,即通过园林欣赏审美,以陶冶情操,获得有高尚情趣的精神享受。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就是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以往对园林审美的论述中,大多是从意境角度来说明审美主体所获得的美感,运 用了诸如“引起美的联想”、“产生了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得的哲学反思”等可意会而 不可言传的人文语言,没有能够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说明欣赏者是如何获得这种美感的, 以及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是什么,怎样的园林审美对象才能满足这种需求。曾有人认为自 然美经过提炼、浓缩成为艺术品,已不是纯自然的形式,可能与当前的生活存在显著的 “距离”,这样的认识不无道理。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欣 赏中宁愿欣赏那些稍微不规则和稍稍复杂些的式样……,原因是这式样能唤起注意和紧 张,继而(审美主体)对其积极地组织,最后是组织活动得以完成,开始的紧张消失, 这是一种有始有终、有高潮、有起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当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这 说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象是不可能引起我们美感的,只有那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 的对象,即在时间、空间、心理上超越生活的对象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紧张,而这种 紧张是通过对审美主体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的刺激产生的,即愉快感来自外在刺激。园 林风景区、森林公园、各专类园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于此。那么是不 是刺激愈强烈产生的美感也愈强烈 回答是否定的,“愉快所需要的刺激和紧张是中等 程度的(相对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而言)”。从另一角度解释这句话,即快感来自审美 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一个园林设计,它的审美信息新颖度越大,其独 创性的量也越大,产生的刺激越强烈,而它的可理解量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欣赏者接受。 园林的审美主体是游人,由于知识水平、修养程度的差异,游人对园林美的理解水平也 不相同,因此,在创造园林美时要十分重视审美信息的可理解性。但同时园林又是游人 认识世界、扩大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场所,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因此园林 设计者应该致力于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度之间的最佳点,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艺术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人对园林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个‘审美度”也随之变化,即满 足审美需求的最佳点会向新颖量一方不断移动。相对于每一个特定时期,都要根据物质 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决定这个“度”,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园林作品,也就 是做到园林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的相互统一。不可以经济条件为理由而草草了事,将园 林等同于一般自然景观或城市绿地,也不可一味提高园林的新颖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来显示其高深和玄妙。了解了这个“度”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将它具体运用到园林美的 创造中。继承与发展和借鉴与学习是任何艺术形式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现在的问题是 一定要处理好民族特色及洋为中用的问题,切不可盲目,做出不伦不类的园艺。 3.5 生态旅游与社会文明 (1)生态旅游的由来及其基本概念 回顾20世纪,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业绩,但也埋下了最为深重的祸根:与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并存的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膨胀。人类不断增 长物质需求、消费欲望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无以复加的破坏。种种不利于环境和资 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都愈演愈烈地加重着地球的负担,即使 是外出游玩也不例外,真是哪里搞旅游哪里遭殃,哪里有游人哪里脏。开发一处风景就 等于破坏一处风景,发现美成了蹂躏美。作为产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10的旅游业, 怎样才能做到既满足旅游者欣赏自然风光,又不至于因旅游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 使旅游和保护均衡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正受到各国生态学界和 旅游界的重视,并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原理,充分利用某地自然优势,开展游憩活动并保持其生态 平衡,实现保护一利用一增值一保持的良性循环的旅游活动。它具有求知求新求美求真 的特点。生态旅游属于绿色消费行为,但绝非去消费绿色,不能以山水草木、鸟兽鱼虫 被破坏为代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山水旅游有着本质区别,生态旅游 主张无为、敬畏、恬静和倾听,例如拍摄、写生、观鸟等活动,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重 自然的异质性,而不以一己意志强行对自然施加影响,学会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 命对待,敬天借物,虚心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松涛、鸟啼、虫鸣、水声……凭借感官, 调动自身原有的潜能对自然界的嗅味、足迹、光线、色泽、语音充分感悟,对泥土的芬 芳、草叶的细语……进行审美感受,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道,从1970年至1990年期间,世界旅游业增长了将近3倍。 到2000年,世界旅游业预期还要增长50%。在1990年,估计有4.25亿旅游者进行国际旅 行,约占世界人口的8%,其中约60%与旅游有关。在90年代,世界旅游预计仍将迅速 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游客人数的年增长率可达4%,国际旅游业收入的年 增长率可达9%。世界旅游业剧烈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可支配收 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交通系统的改善,以及由于通讯与信息系统的改善使公众对世界 其他地区有更多的了解。旅游业为4.5亿以上的国际旅游者和10倍以上的国内旅游者提 供服务。它涉及交通、娱乐、住宿、饮食服务等多个活动领域与部门。旅游产业已成为 一个重要的国际性产业部门。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旅游既是外汇的来源,也是国民生产 总值(GNP)的重要贡献者。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增大,过去低估的环境影响正在 受到重视。旅游活动的潜在环境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资源产生了压力: 旅游者消耗水和食物,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往往损坏景观和自然环境。另一个重要 的环境影响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染,如污水、固体废弃物、飞机和汽车产生的噪音和空 气污染。对当地居民而言,旅游业也是对宁静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干扰的原因之一, 它也增加了当地建造和维护污水处理厂、道路等设施的费用。鉴于此,一些旅游点由于 当地环境退化而遭遗弃。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旅游的真正魅力在于 使现代人暂时忘却了身旁的烦恼,陶然于山水景观之间,重温田园风光,享受天人合一 的乐趣。生态旅游正是顺应了这种提倡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潮流而逐渐兴起的,并带 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定义较多,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1994年在制定其掴家 旅游战略)时,在汇总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 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表1给出了传统旅游 与生态旅游的内涵比较。 (2)生态旅游呼唤社会生态文明 现代文明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个部分。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环境即是资源,资源即是环境。通俗地讲,生态文明就是科学开 发环境和“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如始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阶段,生 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和生产场所总是选择在生态环 境优裕的地区,即靠“天”吃饭。故此,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水源充足、土地肥美 的地区,逐步形成世界公认的古文明发源地和古文化中心地区,如古埃及文明、古罗马 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等。这不是证明凡是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古代文明的发 生就早、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快 人类似乎已经成了高居于自然界之上的统治者,人类似 乎已经离开生态环境而存,人类似乎可以役使生态环境,果真如此 那为什么会出现包 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的诸如能源短缺、水源短缺、粮食短缺、耕地短缺、矿产资源短缺 等资源枯竭的问题;诸如交通堵塞、人口爆炸、失业严重等社会公害问题;诸如水体污 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公害问题;诸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 沙漠化、江河湖泊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和地面裂缝及海水倒灌、土地盐 碱化、泥石流和洪涝旱雹风沙频发等环境灾害问题。请问:这些问题的发生,哪一个不 是直接与生态环境有关?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哪一个又与生态环境无关 大量的历 史事实再次证明,生产力水平愈高,社会经济愈是向前发展,人类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 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愈是密切。诚然,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偶发的现象,它需要在详细分 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首先应关注并掌握生态旅游的诸方面发展政策即: 其一,经济政策。应从系统观点出发,追求整个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最佳而非单个 产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为了维护美丽的景观和田园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部门,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引进。其二, 生态旅游者到达旅游点的目的是欣赏纯净的自然,而非高精尖技术,在高技术与产品随 处可见的当今时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适用技术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根据自然规律 衍化而来的古老技术。具有浓烈的田园特色的生产技术,会使来自现代化城市的游客留 连忘返。 其三,环境政策。生态旅游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发展旅游,旨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 时不对环境构成危害。为了预防由于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退化问题,在制定生态 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时,必须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主要的环境影响包括下面几个方 面:①污水对当地淡水或海洋水体的污染;②由于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越野机动车 驾驶引起的土壤侵蚀;③由于交通、空调和采暖系统气体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变暖问 题;④由于城市化和道路建设引起的人工环境的美学价值和野生生物环境的丧失;⑤由 于过度开发和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破坏等。 其四,社会政策。生态旅游不仅要使当代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来 的旅游者和居民能继续分享旅游带来的效益。生态旅游的目标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游者、 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与旅游景观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或群体。旅游者和居民 的社会活动必须与旅游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广泛价值相协调。 其五,安全减灾政策。生态旅游中发生着一系列的过程,包括风的运动、水的流动、 物种的空间运动、火灾的蔓延、虫害的扩散等,都不能忽视安全减灾策略的作用。 3.6 生态旅游规划方法及应用 (1)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原则与步骤 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它是应用生态 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 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 及其空间分布;②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③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 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④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 境相融合等。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 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 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 谧的居住环境。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满意的规划不 仅应该提出当前旅游活动的场地安排,而且应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出方向,留出空间。 (2)生态旅游特色的规划设计内容 生态旅游项目应主要围绕农林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动植物园和以自然生态系 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景观发展。根据地方的资源基础,将丰富的植物、动物配置在一起, 创建花卉园、竹园、经济作物品种园、果树品种园、乡土植物园、中草药园、抗逆植物 园、热带鱼类园、鸟园、动物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活习性的环境。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 观为背景,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景观生态园,如岩石园、热带风光园、沼泽园、水景园 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气候小地形、小生境,丰富旅游地的生物种类组成。旅游者在开展 旅游活动时,需要旅游地提供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服务。对于生态旅游点,应设 法使其服务产业生态化。具体项目如下: 1)生态服装:“生态时装”不仅是出于对地球资源的爱惜,而且还出于对人体健 康的考虑。为了避免一些服装面料对人体及大自然的危害,应在服装设计方面加强生态 意识。 2)生态饭店。供应旅游地植物园自己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植物园内的菜园, 除了种植各种食用的植物,还种植调味用的芳香类植物和食用菌。饭店提供的植物食品 不仅能够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植物纤维、矿物质等。 3)生态旅馆:旅馆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地取自经再生制造的铝、玻璃、铁、钢、砖 等。旅馆提供的用品尽量不含化学物质,如不含酸的信封、信纸、床单、床罩、毛巾等 是用在种植过程中未曾使用过化肥和化学杀虫剂的棉花或亚麻织成,肥皂可用植物油炼 制,电子过滤系统清除自来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微生物等。 4)生态商店:生态商店专营各种天然食品、饮料、天然化妆品、纯棉服装、手工 艺品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书籍和小型技术设备。店里的所有商品都由天然原料制成, 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5)生态交通:在旅游地及其附近要求使用太阳能驱动或电能驱动的小车和自行车 作为交通工具,或者要求旅行者以步代车。禁止使用有害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其他交 通工具。 (3)生态旅游应关注的管理要点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单元或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的 敏感性也不一样,有的对环境敏感,易受到旅游活动的损害,而有的则表现出较强的抗 性和恢复能力。环境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旅游地内 各环境单元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明确各种敏感区域,为生态旅游项目的合理布 局奠定基础。环境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特殊用地敏感区、农田保护区、水土保持 及水源涵养区、自然灾害敏感区。 1)特殊用地敏感区:是生态旅游点内的特别保护区,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或重建 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特别保护区内不允许铺设道路和设施。 2)农田保护区:为了保护农田与耕地,对于耕田地,不可用作其他用途。 3)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保护区:由于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 单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异极大。水土保持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应 对水不允许开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游项目。 4)自然灾害敏感区:对于自然灾害(如滑坡、洪涝、干旱、地震、火山等)易发 地带,不宜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4)对生态旅游规划监测的基本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诸如社会和环境影响的现况、变化、恢复。可接受变化限 度的指标判断标准和改进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分别列举不同的答案,请被调查者凭自己 直觉了解和感觉填写意见,不用具名,希望得到坦率的意见。然后,再客观地整理和分 析各种意见,求得一个倾向性的结论,来决定今后的改善步骤。 2)专题调查: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选择一些最为重要的问题,征求公众的意见,包 括旅游者和本地有关人士和工作人员。不是要求简单地回答现成答案,而是争取他们提 出自己的意见。 3)座谈会:这是一种听取意见的好方式,但要选择时机,选好对象才行,一般对 某些旅游团、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可采取这种方式。 从以上所述可得出下列几点结论性意见:①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指导思想正确的表 达。②经济可行性、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保护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 因素。③成本和效益分析。承受能力和可接受变化限度是实施持续旅游必须解决和协调 的问题。④建立监测系统,通过问卷、专题调查和座谈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公 众的意见,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保持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确保持续旅 游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 (5)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应用实例及启示 安全是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以往主要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 研究安全,因而保障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受侵犯的国家安全便成为最高的安全概念。20世 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目前已发展到严重威胁人类自下而上和国 家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安全已成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自下 而上的生物圈处于自然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同进 化。目前的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非理性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我们都知 道,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循环是封闭的,一些过程形成的物质为另一些过程所吸收,而在 人工的生产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的仅仅是天然物质的极小部分,充其量只有百分之几, 其余部分都作为生产的“废物”排放到生物圈中,这些“废物”往往都是一些有毒物, 由燃烧燃料时产生的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空气造成 的,能引起严重的呼吸器官疾病。据统计,90年代在我国主要城市里,空气质量达到一 级标准的只有11个,大部分城市都处于不利健康的3级以上的水平。水污染是不加处理 地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所致。水污染加重了我国淡水资源不足。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 水,由于污染,水质达到饮用标准的城市仅占1/4。一些工业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化合 物、重金属、有毒产品污染土壤,导致其肥力减弱,并通过食物链威胁动植物和人的健 康。 旅游与环境是当今一个新的国际热点,更体现生态安全的概念。目前有两大重要因 素把它推向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前沿:①旅游已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重要产业。目前约占 世界商品出口的10%,尤其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收入占据了GNP很大的比例, 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 统计资料,1950年以来,国际间游客的人数增长了25倍,1997年达6.17亿人,旅游成为 国际民间友好交往的一座重要桥梁。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既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也降低了旅游质量。同时,不合理的旅游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 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有这一切 都威胁着旅游业长远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旅游业发展最为 迅速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世界十大旅游接待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 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旅游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云岗石窟的污染和敦煌月牙湖 日趋干涸都曾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以下作些实 例介绍: 例1.澳大利亚是生态旅游倡导者,是世界上生态旅游搞得很有声有色的国家。澳大 利亚之所以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显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 两条:其一是资源优势,它拥有广袤的不受污染的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其二是对生 态旅游有明晰而深刻的理解,规范地操作。澳大利亚目前大约有600多个生态旅游经营 单位,在澳大利亚旅游业中是一个规模不大但非常活跃的部门,这个部门最突出的特点 是小企业经营。个性化的服务。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雇员在20名以下的占85%左右。澳大 利亚生态旅游的年营业额为2.5亿澳元,雇员总数为6500人。生态旅游的活动范围很广, 包括有向导陪同的丛林远足、自然史探访旅行、内地的野生动物观赏和观鲸鱼旅行。澳 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是这个国家生态旅游最高的代表机构,有会员500多个,其中包括 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批发商、非政府组织和在保护区内负责管理旅游的政府机构、学术 界和其他有关单位。这个协会制定(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规范》,涉及环境保护、尊重 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的管理和导游解说等内容。所有的生态旅游协会 的会员必须签署一项声明,同意执行、支持和宣传这一行为规范。这个协会另外还为生 态旅游者制定了一套准则,其宗旨是使当地社区从旅游中收益最大,使社会和环境的不 良影响保持最小。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经营活动的高质量和高标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 是环境意识的灵敏度已成为生态旅游活动之核心。 例2.1999年中国推出“十大”生态旅游主题。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保 护生态环境,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99生态环境旅游年,以生态环 境游为主题,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展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中国尚属首次。中 国拥有十分丰富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举办’99生态环境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 础上,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这既符合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国环境保护的 国策。因此,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这项 主题活动,并得到6家相关单位的支持。这是继’98华夏城乡游之后,再次把世人的目 光聚焦在东方文明古国这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十大”主题是:①野生动物观赏 游;②自行车旅游;③沙漠探险游;④漂河流旅游;⑤登山探险游;⑤自然生态考察游; ①滑雪旅游;③保护环境行动之旅;③海洋之旅;①香格里拉探秘游等。具体讲中国生 态规划的两大基本要求是: 其一,对住宿设施的要求: 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住宅设施不应设在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 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不要给旅游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适和服务。 住宿设施要由当地人自主经营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 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提供以地域产品为主的饮食(最好是绿色食品)及旅游纪念品。尽量向旅游者介绍 当地的自然和文化。 加入地域的经济、文化、生态保护网络,加强与地域教育部门的联系和交流。 其二,对自然生态区的要求: 研究保护区的适宜游客容量,以便控制和阻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 推荐对自然影响最小的活动,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设立相应的生态保护基金制度,以便使旅游获得的利润用于保护区的保护。 建立环境教育设施,提供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环境教育材料。 培训生态旅游的策划者和导游。 监测旅游的影响,并通报给经营者、自然保护团体及地方社区,并监督协调在保护 区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活动。 配合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体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把生态旅游作为保护区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3.’99生态环境旅游活动新疆推出的项目有:两个重点森林公园和三条生态旅游 线路。两个重点森林公园:一是阜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它以驰名中外的高山湖泊天池 为中心,以天山博格达峰为依托,以终年积雪辉映下的山腰绿色森林为主体,自然景观 优美,交通便利,从乌鲁木齐直达天池森林公园;公园内海南博格达度假村,接待游人 食宿、娱乐、登山等活动。二是轮台塔里木胡杨森林公园。这个公园是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的绿色奇观,著名的沙漠公路从公园穿过,从库尔勒市沙漠公园可直接到达。三条生 态旅游线路:一是新疆北部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主要内容和景观有,天池——我国唯一 的人工养育的野马基地、准噶尔“硅化木”森林、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盘 羊、鹅喉羚、金雕等),哈纳斯湖(湖内“湖怪”云海佛光、千米枯木长堤等)。二是 新疆西部旅游线路。其中有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赛木里湖,雪岭云杉,辽阔草原, 遍山野果,奇村异花,惠远古城,“塞外江南”伊犁,“丝绸之路”沿途风光古迹,原 始森林保护区,自然风貌等。三是新疆南部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主要内容和景观有:人 工造林、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塔里木胡杨森林公园、沙漠公路、沙漠绿洲风光、中国 最大的内陆湖博斯腾湖、克孜尔千沸洞、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巩乃 斯森林公园、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田玉石、千里葡萄长廊等。另外还推出18个自治 区级森林公园。 例4.为了生态旅游服务,城市绿色园林走廊要加快建设。如世界名都北京已列入全 球“十大”严重污染都市名单中,为唤回北京一片蓝天,北京要考虑的绝不能仅仅是城 墙内的那一部分。规划3年之久的北京市最大一处绿化特色园林区建设——万柳工程于 1999年初正式启动。北京市的“风口水头”地带将筑起一道大于颐和园总面积的绿色屏 障,这不仅为当地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带来良好环境效益,也为削减京城空气水源污染, 促进首都环境改善迈出了坚实一步。“万柳”是指京城西北部颐和园东南侧,总面积 480公顷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因区域内有万泉庄、六郎庄(史称柳浪区),故这一绿化 建设项目被称为万柳工程。万柳地区是北京市区的上风上水之地,历史上万泉水系、玉 泉山水系和白浮泉水系(现京密引水渠)在此交汇,形成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源头, 如今这里仍是北京的饮水源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万柳地区的生态环境屡遭破坏, 植被减少,水源污染,私搭乱建现象频出。据统计,该地区4000户居民和2万多外来人 口每年用煤量高达3万吨,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燃煤每年也需1.1万吨;而市政设施缺乏导 致这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以每年60万吨倾排。这一切发生在京城的“风口水头”,对 市区环境危害甚大。万柳工程的实施是根据市政府“以绿引资,引资开发,开发建绿, 以绿养绿”的原则制定的综合治理项目。按其规划,以巴沟北路分隔为北部绿化区和南 部绿化居住区。北部330公顷土地全部绿化,腾为绿地,建成一座自然生态公园,适当 恢复历史风貌,再现部分古迹;同时附之以少量带有园林特色的体育休闲场所。据计算, 仅其成片绿地就大于现今颐和园总面积,从而使这里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与颐和园、圆 明园联成北京最大的绿色园林走廊。与之相配套,万柳地区南部104公顷将建成面积相 当于方庄小区的绿化居住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