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女》 作者: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 第七章 面颊(3) 在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用手捏自己的面颊也是一个夸奖的手势,意思是某样东西非常出色,或者非常美味。所有这些地区的人们,他们做“捏面颊”这个动作时所表达的情绪都是积极、美好的,是一种表达关爱的信号,当然了,捏别人的面颊除外。据说这个动作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它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通常情况下它被用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尽管儿童通常是不喜欢做这个动作的,但偶尔,当人们互相开玩笑时,它也会在成年人之间使用。 用手掌轻轻拍击别人的面颊,这经常被使用在朋友之间,因而并不是一个会激怒后者的动作,但如果谁使的劲儿太大了,那就成了对被拍击者的污辱或者骚扰。有些人会假装友好地使用这个动作,但却故意使出比较大的力量,这往往会让受害的一方陷入两难境地——他明知道自己挨了欺负,遭了暗算,但却不能发作,因为这个动作与朋友之间表示亲近的动作太接近了,外人往往分辨不出其中的差距。 “打耳光”的历史算得上非常悠久,当某位女性受到了来自异性的过于无礼的窥探时,她的第一反应,也是最典型的反应就是打后者一耳光。打耳光往往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但实际造成的身体损伤是微乎其微的,基本上不会激起受害者过于强烈的防卫或者报复,这个动作当即就会吓退“受害者”,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面颊相关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动作包括亲吻面颊、触碰面颊和抚摸面颊。亲吻面颊是一个互惠的动作,只可能发生在有相同身份、地位的两个人之间。它实际上是亲嘴的一个变种,同时亲吻的力量也稍小一些,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它已经成为社交聚会当中相互问候或相互道别时基本的礼仪。由于女人们参与公共活动时大都抹了唇膏,在她们之间,亲吻面颊就变成了互相触碰面颊,与此同时嘴唇发出亲吻的声音,尽管嘴唇与面颊根本没有发生实际的接触。亲吻面颊的发生频率依社会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变化,在影视圈,或者其他更加华贵的社交圈子里,亲吻面颊的动作可以称得上是被滥用了,几乎时刻都在发生,而在那些低收入阶层里,它就变得不大常见,除非是在非常亲密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吻面颊这个动作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东欧,人们之间仍然保留着互相亲吻嘴唇的问候方式,他们可没有把亲吻的着落点,由嘴唇转移到面颊上。 由于要留着面颊做出各种各样、非常丰富的表情动作,人们很少把它作为人为修饰的对象,不怎么会在面颊上面搞出钻孔、打眼儿之类的花样。但是在古代,依然有些地方流行着一种特殊风俗,凡是有家人丧亡的女性,她们的脸上必须被抓破几道,让脸上血迹斑斑,这是她们表达哀思的最明显的方式。根据英国医师约翰·布尔沃的记载,正是这种血腥的自虐方式,导致了《保护面容平整法令》的出台:“老派的罗马妇人们,习惯于带着泪水和满脸的抓伤,面对生活中的苦痛……为此,罗马参议院不甘坐视,并制订了禁止这一做法的法令,所有的女性都不得以悲伤或者哀痛为理由,毁伤自己的面容,因为面颊是用来展示人类情感的,是谦逊与羞愧的专有座位。” 在原始的部落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对面颊的“装修”的,方法包括勾画脸谱、刺青、雕刻以及打洞等等。西方的文明社会在这一方面没有什么创新,我们前面提到,除了用各种粉末和胭脂装饰面庞以外,西方世界基本上没有其他修饰面颊的方法。唯一的例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伦敦兴起的朋克运动,那时经常有姑娘们把安全别针别在面颊上,通常是别在靠近嘴唇的部位。朋克运动早期的这种野蛮的装饰手法很快就势头减弱,慢慢地,市面上开始销售假的安全别针,姑娘们把它戴在脸上之后,外表看来别针似乎是串进了面颊里面,但其实并没有真正伤及皮肉。 除此之外,只有一种修饰面颊的方法值得提及,那就是“美人痣”,是存在于十七、十八世纪的一种时尚做法。开始的时候,女性们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要设法掩盖面颊上的小块瑕疵,但不久,这种遮羞的手法本身反倒成为了流行的主体。甚至有人散布消息说,罗马神话中美丽的女神维纳斯在出生时,面颊上就有一块天生的美人痣,所以,任何一位起来仿效维纳斯的时尚女性,都会重新获得美丽。这就为无数的女性们提供了理想的借口,便于她们用一小块圆形的黑色“补丁”遮盖面颊上的胎记、面疣以及麻子,当然也会有人巧妙地使用黑色的化妆笔,把胎记、面疣以及麻子伪装成“美人痣”。 这种装饰面颊的方法曾经风靡一时,以致于很多面颊平滑的女性也加入进来,把“美人痣”作为一种纯粹的化妆手段。后来“美人痣”的普及程度几乎可以算是无以复加,完全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成分,有那么一个阶段,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所有的时尚女性都得有颗美人痣,随时都得有,除非她们正在服丧。”十七世纪末,一位说话尖刻的法国人造访伦敦,结果就形成了以下的言论,“在英格兰,无论年轻、年长,丑陋与否,每位女性的脸上都戴着补丁,除非她们躺到了床上。我经常劈头撞见满脸皱纹、鸡皮鹤发的老巫婆,一张老脸上,打的补丁总在十五个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