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驴车上的龟兹》 作者: 刘亮程 6、五千个买买提 巴扎日,站在库车河大桥上喊一声买买提,至少有五千个人答应。 维吾尔人重名多。无论走到南疆哪座城镇、哪个乡村,都有许多叫库尔班、司马义、玉素甫这些名字的人。 叫买买提的人就更多了。 库车老城短短的一条小街上,就有几十个做生意的买买提。这么多买买提怎么区分呢。我的维语翻译库尔班?买买提是县政府退休干部,他父亲就叫买买提。维吾尔人的起名习惯是把父亲的名字缀在后面。库尔班在库车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他认识的买买提就有上千个。一天我们转累了,在老城街边的“买买提饭馆”吃烤包子,然后就听他讲起有关买买提的故事。 这家饭馆的老板就叫买买提,你看,脖子上搭块毛巾,又黑又壮的那个,人们叫他“喀拉买买提”,意思是“黑买买提”。那个倒茶的伙计,白白胖胖的,都叫他“阿克买买提”(白买买提)。 街对面那两个卖馕的买买提,一大一小,大的叫“琼买买提”(大买买提),小的叫“克齐克买买提”(小买买提)。大家都这样叫,他们也就接受了。要不然没办法,叫一个买买提,过来一群。 还有按职业来区分的。街南边,那个小巷子里打铁的买买提叫“铁匠买买提”。整天穿着制服,在街上收税的买买提叫“工商局的买买提”。斜对过的市场里,一排坐着五个鞋匠,其中有两个买买提。如果都叫”鞋匠买买提”,便又分不清了。正好一个从轮台来的,轮台的补鞋生意全叫内地来的鞋匠抢了,他只好跑到库车。库车老城的鞋匠全是维吾尔人,他们牢牢占据着墙根街角的有利位置,靠一毛钱两毛钱的小生意维持生计。人们叫他“买买提比古勒”(轮台的买买提)。 更多的是以外号来区分,这条街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外号。 街那头,拐过去那条小巷子里,有个做驴拥子的买买提,有名的酒鬼,做一个驴拥子,能喝掉两瓶酒。他的驴拥子顶多能换回酒钱。所以,做了大半辈子皮活儿,还是个穷光蛋。 他做驴拥子时,酒瓶子酒碗放在身边,缝几针,喝一口。一柞长的大铁针,穿上鞋带一般粗的皮条线,针用得发烫了就伸进酒碗里蘸一下。买他的驴拥子根本不用看,鼻子凑上去闻一下,一股酒香气,压过皮子的膻臊味。这样的拥子驴也爱戴,人自然喜欢买。有趣的是,买买提酒喝得越多,皮活儿做得越细。两瓶酒下肚,身子不晃,手不抖,针脚走得又匀又细,驴拥子上的酒香味也更足。人们给他的外号叫“肖旁”(酿酒房)——买买提肖旁。 还有一个买买提,整天没事干,在街上闲转,看哪家饭馆哪个烤肉摊上有认识的人,就凑上去白吃白喝。人们都叫他“哈勒达”(口袋)。 另外一个爱混饭吃的买买提,混了一个“波劳”(抓饭)的外号。他的真名都没人叫了。 早几年,街上有个卖烤肉的买买提,每逢巴扎日,他的烤肉摊前便摆满卖衣服杂货的地摊。他发现有个卖“卡拉西”(套鞋)的,生意特好,他卖十串烤羊肉,人家就卖两三双套鞋,他过去一打问,人家卖一双套鞋挣的钱,比他卖十串烤肉的利润还高。买买提一下子动心了,烤肉炉子停掉,租了辆卡车,从乌鲁木齐贩了一车“卡拉西”,堆在烤肉炉子旁叫卖。 当地的维吾尔人喜欢在鞋或靴子外套一双鞋,主要为了保护皮靴子。套鞋多用橡胶制作,一种圆头的叫“玉德克卡拉西”,套在马靴或皮鞋外面穿。一种尖头的叫“买赛卡拉西”,套在较体面的软底皮靴上,多为老年人和阿訇穿。伊斯兰教徒到清真寺做礼拜,要脱鞋才能进大殿。如果穿高腰皮鞋,外面套套鞋,只须脱掉套鞋便可进入,没穿套鞋的则要全部脱掉。 到维吾尔人家做客,有穿鞋上炕的习惯,光脚上炕被认为是不礼貌。炕上铺地毯或花毡,穿鞋上去很容易弄脏。所以,有了套鞋便方便了,上炕只须脱掉套鞋就可以了。 那些土巷土路上行走的维吾尔人,雨天趟泥,晴天趟土,幸亏有一双套鞋护着鞋子。维吾尔人爱惜自己的鞋子,一双好皮靴穿半辈子,套鞋磨破一双又一双,皮靴的底还好好的,跟新的一样。 买买提的那一车套鞋却把自己套了进去,他进价太高,没人要。嗓子都叫哑了,也没卖掉几双。全库车人都知道这条街上有个卖烤肉的买买提,卸了一大车卡拉西在卖,却没人过来买一双,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卡拉西”(套鞋)。尽管他现在早不卖套鞋,又架起炉子卖烤肉了,人们还这样叫他,恐怕要叫一辈子。 还有一些买买提,名字后面缀上自己妻子的名字,就像买买提?阿依古丽,买买提?热依汗。都是些没名气的买买提,一没特长,二没缺陷,不好区别。妻子的名声都比他大,只好把妻子的名字带上,不然就混到千万个买买提中找不见了。 女人的重名更多。库车四十万人,二十万女人,大概有十万个“古丽”(花朵)。要区分起来,比买买提更复杂,也更有意思。好在我们一辈子认识不了多少个古丽,那些千姿百态争芳斗妍的古丽,见一面就能记住,有多少也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