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家狗》 作者: 李零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音fú,是小木筏。 孔子绝望于世,也不是没有远离政治的想法。他叹气说,我的主张行不通呀,真想找个小木筏,漂流大海上,跟我走的,准是子路吧?子路听说,很得意。子路和孔子的关系,好像李逵和宋江。孔子上哪儿,他上哪儿。孔子的话,只是发泄,子路不解,还以为老师真的要航海。但孔子说,你勇气可嘉,超过我,但造船的材料没处找。“无所取材”,只是遁词,他内心的想法,还是不忍离去。 孔子明白“道不行”,可能在他周游列国的途中(前497—前484年)或他返回鲁国之后(前484—前479年)。在这以前,他不会说这些话。(子路)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见《为政》2.6。他问孔子,你的学生,仲由、冉求和公西赤,他们哪个够得上称仁。 “子路”,是仲由的字。他是孔门一期的学生,年龄比孟武伯大,这里称字。 “冉求”,字子有,是孔门二期的学生,这里称名。 “公西赤”,字子华,是孔门三期的学生,也是称名。 《论语》同时提到这三个学生,还有两处,都在《先进》篇,一是《先进》11.22,二是《先进》11.26,可以对照着看。 孔子对仲由、冉求和公西赤的看法是: 仲由年龄最大,本事最大,志气也最大。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他的特长,是为大国敛财理财,富国强兵,是治国用兵的人材。“赋”是征发粮秣、车马、兵甲和兵役的制度,即军赋制度。《周礼》说,治赋是太宰的事。孔子的意思是,仲由有这么大的能耐。但子路只当过季桓子的宰,没当过鲁君的宰,浑身的本事,还有很多没使出来。孔子曾问他志向如何,子路口气很大。他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进》11.26),他的行政才能和军事才能非常突出,当季氏宰,是委屈他。 冉求的年龄小一点,为人比较低调。“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是为鲁君当邑宰(公邑的长官),或为卿大夫当家臣(私邑的长官),不是治一国,而是治一邑。仲由之后,冉雍之后,他也当过季氏宰,为季氏管家。孔子曾问冉求的志向,冉求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先进》11.26)。“足民”二字,可以说明,他的才能是表现在理财方面。当季氏宰,对他正好。 公西赤的特长是言语应对,“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孔子曾问他志向如何,公西赤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先进》11.26)。他想当的是“小相”,负责主持仪式、接待客人。公西赤曾奉命出使齐国(《雍也》6.4),也是参加外交活动。他在三子中年龄最小,比仲由、冉求更低调。 仲由、冉求长于政事,公西赤长于言语,都是行动型的人材。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是“不知其仁”,和仲弓一样。(仲由、冉求、公西赤) 5.9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孔子反对记问之学,强调学生要有悟性。颜回悟性高,孔子喜欢他,超过所有学生。此章和上文的几位是对比。 “女(汝)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强。孔子是明知故问。子贡说,我当然比不上颜回(注意,他对同辈的颜回也是称名),他是闻一知十,我是闻一知二,差远了。 “吾与女(汝),弗如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以“与”为赞同,即我完全同意你的自我评价,你不如他;另一种是以“与”为连词,即我和你,咱俩谁都比不上颜回。后一种评价,更高。这是老师夸学生夸到头了。老师都这么说,别人还在话下吗? 我们读这一段,自然会问,颜回这么高明,他算是仁者吗?孔子没说,不便推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他都不是,孔门之中,也就没人是了。(端沐赐、颜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