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时光倒流一万年>人是动物①
时光倒流一万年

作者: 周国兴

人是动物①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①原载《人之由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物质的世界由无机物、有机物和有机的生物构成。生物是有生命的实体,它具有新
陈代谢的机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形成了庞大的
生物王国。所有的生物虽然大小有别,形状各异,但在科学上都可以将它们分门别类地
进行研究。
    首先,它们被确立为一个个基本单位,叫“物种”或“种”。每一物种内部的成员
间都可以自由婚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而不同物种的成员间在自然状态下却不
能随便婚配,即使婚配而产生了后代,这些后代也是不育的。
    血缘相近的物种拥有许多相似的特点,由此构成了较大的分类单位——“属”,由
“属”一级又可构成更大的单位“科”,进一步依次为“目”、“纲”和“门”。有时
这样的分类等级不敷应用,还有“亚”、“超”等亚级或超级结构,如“亚科”、“超
科”等等。
    每一种动物或植物,只要搞清楚了它所隶属的门、纲、目、科、属和种,也就搞清
楚了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这一章里,我将首先开宗明义地告诉你,人是动物。人是动物,这样说岂不亵读
了人类?不,我只是说出了人的本来面目。人确是个动物,你看,他的血肉之躯,他的
呼吸、消化、排泄和繁殖机能,哪一点不像动物?
    那么,在动物学家眼里,现代人是怎样一种动物呢?让我们来探索一下。
    1.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属同一物种。
    正像对待其他动物一样,科学家们能用同样的方法对人进行研究。他会这样来描述
人:
    身高:成年个体自1.2米至2.0米。
    肤、发色:变化很大,颜色由浅淡到黑色。
    毛发:除了腋毛、阴毛外,多数人身体其他部分的毛少;头发长,成年男性有胡须。
    行动方式:直立行走。
    食性:什食,食物有果实、蔬菜和肉类,通常熟食。
    分布:全世界各地均有。
    世界上所有的人,尽管有黄、白、棕、黑诸种之别,但在生物学上均属同一物种。
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不同人种间完全可以自由联姻,所生的混血儿长大后,都具有正
常的生育能力。现代人在生物学上属同一物种,种名为“智人”,拉丁文学名为Homo 
sapiens,这里Homo是属名,为“人属”,sapiens是种名,意为“智慧的”,合起来的
意思是“智慧的人”,简称为“智人”。
    黄皮肤的中国人、白皮肤的法国人、黑皮肤的刚果人和棕皮肤的澳大利亚人,如果
手携手地漫步在***广场上,你不要惊讶,虽然他们在肤色和外形上有不少的差异,
但在生物学上都同属一个物种——智人种。
    2.人是脊椎动物。
    所有的动物可以由它们体内是否具有脊梁骨(脊柱)而分为两大类,有脊梁骨的为
“脊椎动物”,如鱼、蛙、蛇、鸟和狗等;不具备这一结构的叫“无脊椎动物”,如蝴
蝶、蜘蛛和蜗牛等。
    脊椎是由许多单个的脊椎骨连在一起构成的,它是动物身体的支柱。有了它,动物
的身体变得坚强有力,同时它还起着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脊椎动物还具有另一重要
特点,即它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有脑和脊髓的分化,脑的出现可了不得,因为有了脑
才会有高级思维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摸摸自己的后背就会发现,我们也有一条脊梁骨,所以人也是脊椎动物。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具有这些基本的特点,是由同一祖先进化来的。
    3.人是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它们各有一些共同的特
点,使一些血缘相近的动物构成相应的类别。
    脊椎动物中有一类身披毛发,皮下有脂肪层和汗腺,这样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它
们的中耳有三块分离的小听骨,即蹬骨、槌骨和砧骨。尤其是雌性个体有发达的乳腺,
幼仔出生后由母体喂养乳汁,这类动物就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吗?所以人也是哺乳动物。于是,人跟牛、羊、兔的血缘
关系要较之他跟鱼和鸟的关系近得多。
    人和其他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具有为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所以有共同的起源。
    4.人是灵长类动物。
    哺乳动物又可以分为各种类别,其中有一类很特殊,它们的手指和脚趾上长的是肩
甲,而不是尖爪;它们的大指(或大趾)能触及其他四指(或趾),因而具有对掌(或
(足庶))作用。它们的上、下颌上各有四颗门齿,此外,它们还有进步的立体视觉,
这类哺乳动物被称为灵长类动物。
    灵长类包括不少种类,有各种各样的猴和猿。
    灵长类被动物学家们分为原猴和猿猴两大类,前者为低等的猴类,如狐猴、眼镜猴
等;后者由高等的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等与猿一起组成。猿猴的特点是:身体
增大,眼窝在面部的位置向两侧外移,使得视觉大为改善,颞窝被分隔开来。此外,它
们有较强的探究心理和强烈的好奇心,常是处于一种兴奋的、不安定状态。
    看看我们自己的手指甲(趾甲),看看我们的牙齿,用手抓握些什么东西,还有那
不可遏制的好奇心,愈是神秘愈要去探究的心态……不难发现,我们跟灵长类其他成员
一样,没有什么例外,所以我们人也是灵长类动物,而且被列入猿猴这一大类之中。
    人跟其他灵长类动物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故有共同的起源。
    5.人也算一种猿。
    猿和猴虽归于一大类,但在外形上猿和猴有明显区别,猴子有尾巴、颊囊,有臀疣
——臀部上裸露的胼胝体。猿类(除长臂猿有臀疣外)没有猴子的这些特点,却有自身
的特点:
    例如,猿类的下臼齿上有许多齿尖,它们为“丫”型沟纹所分隔,而猴子下臼齿的
齿尖呈双脊型;它们的肩肿骨不似猴子的肩肿骨那样位于肩部的两侧,而是位于背侧。
    人跟猿类很相似,不仅表现在上述的外表特点上,还表现在体内结构上。例如,骨
胳、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大脑、胎盘和阑尾的特点两者都很相似。人和猿类有
相似的血型,这也是其他动物(包括猴类在内)所没有的。
    身体结构上的相似,往往反映机能活动的相似。据有的科学家研究,人跟猿类一样,
曾在远古的某段时期内,采用过相似的行动方式“臂行法”,即用双臂吊荡,摆秋千似
地在树丛间移动。
    所有猿类,包括人在内,机体上都具有臂行的适应性特点,它们主要反映在颈部以
下至腰部以上的部分躯体上,也反映在双臂和手的结构上。
    例如,它们有长长的手臂,手部引长,手指呈钩状,拇指相对较小。人的手由于适
应使用和操作工具,大拇指变长,但整个手掌仍可作钩状抓握。它们的上臂骨(肋骨)
的头部朝向内侧,接纳肱骨头的肩穴朝外开口;而四足行走的猴类的肱骨头朝向后侧,
肩穴朝前。
    人和猿的肩部很宽,增加了手臂活动的范围,有利于臂行。它们有长而粗壮的锁骨,
短、扁而宽的胸骨,整个胸部加宽,前后径短缩。脊柱的胸段弯向内侧,肩肿骨位于背
侧。此外,腰椎也短缩,最下两个腰椎与骶椎愈合。腰部变短,使胸部与骨盆靠拢,加
上外尾的消失,这些都有利于躯干在树上吊荡行动。当然,肩部的肌肉,也因适应臂行
而得到改造和加强。
    现在科学上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人和猿对臂行法的适应性变化,究竟是从共同祖先
遗传来的呢,还是适应相同的行动方式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从过去解剖生理和组织胚胎等宏观方面的研
究,发展到细胞内部细微结构等微观方面的研究,甚至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人与猿的血缘
关系。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起源,从而产生了新的学科分支——分子人类学。根
据分子人类学的新资料,科学上已拥有更多的证据,证明人与猿确实存在密切的血缘关
系。
    例如,所有灵长类的血液中都有一种叫“血红蛋白”的蛋白体,它的作用是将肺部
吸来的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里去。蛋白体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氨基酸一共有20种,
不同的蛋白体由数目不等的各类氨基酸按不同顺序连接而成,这些氨基酸先连成一种链
状结构,叫肽链,再由后者联结成蛋白体。
    现在已知道,哺乳动物的血红蛋白是由574个氨基酸组成的4条肽链所构成的。各种
灵长类动物的血红蛋白中有两种肽链,一种叫阿尔法(α)链,它的变异不算很大;另
一种叫倍塔(β)链,灵长类中这条链的变异显著。然而在这条链上,人和猿的差异远
不及人与猴类的差异大,表明了人与猿密切的血缘关系。
    分子人类学还从生物遗传物质来探索这种血缘关系。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核酸,生物体的遗传特性主要由核酸决定,其中遗传信息的
携带者为脱氧核糖核酸(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里一种叫“染色体”的丝状体内。
    据研究,人的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大猿的为48个,长臂猿的为44个。猿类的染色
体数目跟人类十分接近。通过研究还表明,黑猿的DNA结构与人不同之处仅有2.5%,而
猴类与人的DNA差异却达10%以上。
    大型猿类与人确实相似,难怪很早就被称为“类人猿”,意思是“类似于人的猿”。
其实,反过来说,人类与猿类有如此众多相近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也算一种猿,
也难怪在生物分类学上,人和猿联为一体,共同作为“人形超科”或“人猿超科”中的
成员。
    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英国进化论者达尔文,曾根据当时科学所拥有的证据,提
出了“人猿共祖”的理论,认为人和猿类的相似性是如此之大,表明了他们密切的血缘
关系和共同的起源,他们来自共同的远古祖先——古猿,而现代的类人猿是人类的表兄
弟。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这种理论是可信的,从生物演化的眼光看,人也算是一种猿,
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人是特殊的动物
人虽然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但是他并非一般的动物。人是特殊的动物,人具有 高度的自觉能动性,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人类意味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由个体的人 集合而成,人既是动物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又是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 我们谈人不仅在谈生物的人,还谈社会的人。 1.人与猿的本质区别 人与一般动物有显著的区别。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为自己创造新 的生存条件,这些生存条件是自然界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 人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具有自我意识,并产生了自觉能动性,由此人能通过他 所作的改变,来支配自然界,迫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特别是人类社会出现后, 人类的发展不仅获得了新的强有力的推动力,也获得了更确定的方向,使他远远超越了 动物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如果我们将人类社会与猿群作一番比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更为显著了: 人类社会 (主要讨论原始社会)1.本质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类具有自觉能动 性,有自我意识。2.从属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推动新旧社会的代谢。3.与自然界的关系:能支配自然界,利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 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猿群 (作为自然界的一般成员)1.本质特性是动物的生物性,猿类不具有自觉 能动性,缺乏自我意识。2.从属于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遗传与适应的交互作用, 促使物种变化,推动生物界的进化。3.与自然界的关系:仅仅利用自然界,通过躯体 本身的变化以适应环境条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由此而产生了人之所以区别 于动物的“人性”因素。然而,人毕竟脱胎于动物界,产生于自然界,因之人的自然本 性(“兽性”因素)是人所摆脱不了的人的基本规定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 人与猿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纯兽性的生物,而人则是高度社会性与自然属性统一于 一体的特殊生物,是人性与兽性因素并存而又互相作用的生物,人类的文明程度亦即人 类远离动物界的程度,取决于人性与兽性因素的比例,这点也被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加以 阐述。 2.反映在身体结构上的人的特点 作为特殊动物的人,他在身体结构上,亦即体质上,与猿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般公认的有三点: 现代人具有习惯性的直立姿势和用双脚直立行走的能力;吻部短缩,故而面部呈扁 平状;具有大的脑量。 现代猿则习惯于半直立姿势和四脚(偶然两脚)行走;吻部突出,故而面部是前凸 的;且脑量相对要小得多。 人类是适应地面生活发展起来的。人的直立姿势是如何形成的,有许多解释,其中 主要因素之一是适应双手操作工具所致。由于直立,引起人体许多部分,如头骨、脊柱 比例、上下肢和骨盆等的相应变化。 有些科学家认为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在取食与御敌时,较少依赖于前列牙齿,特别是 犬齿的作用减弱,故而牙齿变小,吻部短缩。在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中,人的智力随改 造自然本领的增强而提高,智力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也逐渐增大。 现代猿类是在古猿原有的生活习性基础上,更加朝适应于树栖生活方式发展,从而 形成了今日它固有的特点。 因此,直立还是半直立姿势,吻部短缩还是前凸,以及脑量是大还是小,成为人和 猿在体质上的分野标志,也是反映人的特点发展程度的标志。 3.制造工具是人的专有活动 只有人才能有目的地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计划、有预期效果的生产活动, 为自己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类就不复存在的活动,它对自然界 具有改造意义的反作用。所以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称人为“制造工 具的动物”。 一般动物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呢?我们可以看一看动物的情况: 蜜蜂采蜜,蚂蚁取食,河狸会啃断树枝去构筑“堤坝”,它们使用的“工具”只是 自己的肢体和牙齿。 太平洋的一个岛上,生活着一种叫达尔文鸴的小啄木鸟,它会叼仙人掌刺去掏挖藏 在树洞里的虫子,有时还会用嘴折断小树枝,把树杈和叶子去掉,“加工”成小棍来代 替仙人掌刺。黑猿在天然状态里会用前肢和嘴巴加工草茎和小树枝,把它捅进白蚁窝里 去,等白蚁咬住细树棍时,它便拔出来舔食被“钓”出来的白蚁。这里,动物对“工具” 的“加工”,仅是利用它们本身的器官进行的。 动物的这种“加工”和使用“工具”的行为,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大不一样的。 人类制作劳动工具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中介体”,也就是通过制造工具的工具进行的。 例如,原始人用石块去敲砸另一石块,制造出适于砍砸用的石器,这种“砍砸器” 犹如斧子一样,既可直接用作狩猎的武器,也可用它去砍伐和修理树枝、木棍,制作出 木质武器或工具。这里,最初用来敲砸石块制作“砍砸器”的那件石块,可称为“石 锤”,是中介体。已制成的砍砸器又可用来制作其他工具,也是中介体,它们都是制造 工具的工具,利用它们制作工具,这就不是一般动物所能做到的了。 此外,为适应不同的用途,人制造出各种类型的工具,特别是发明了不少效率高、 复杂的“组合工具”,如矛、弓箭等。而且,制作工具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 石块、木棒、动物的骨骼、犄角、软体动物的贝壳,后来还有金属等等。总之,人类制 作和使用工具是复杂的、经常性和有规律的活动。而动物所“加工”和使用的“工具”, 种类极其有限,使用“工具”的活动也很单一,并不是经常和有规律的,主要是一种受 本能驱使的活动,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带有朦胧的意识性。 人类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还有更大的特点,即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 动,在这活动中发展了人类的各种社会性能,例如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和发达的思维能 力,使得人类成为一个“持有理性的动物”,这句话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而且 通过这种社会性的实践,人们还结成了各种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里极其错综 复杂的图景。人类摆脱了纯生物学的联合而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类成为最社会化的 动物。人类的发展,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按它固有的规律进行的,这更是其他动 物所没有的。 所以,动物“加工”、使用“工具”的活动并非是真正的工具加工活动,主要是生 活的本能,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人类则是有意识地通过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 生产活动,有意识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才是自然 界里名副其实的特殊动物——人!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