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作者: 乔治·萨杜尔
乔治·梅里爱在他的玻璃摄影场刚刚建成和布置妥当以后,就决定把自己关在里面工作。实际上,从1900年以后,他就从未走出他的摄影场一步。
梅里爱当时曾这样写道:“我这一摄影场是摄影师的工作室(他在那里装置了各种设备)和剧院的舞台(他在那里采用了各种机械装置)的结合。”成为梅里爱唯一光源的日光,是透过玻璃的屋顶或墙壁射进摄影棚去的,这种照明可以利用遮阳光的幕来进行调节。
在摄影场的一头有一间套间,里面放着摄影机。它是一个实验室,梅里爱在那里利用红色的光线来实现特技摄影的微妙魔术手法。另一头是舞台,原来台面很窄,后来建了很宽敞的后台。1900年前后,当梅里爱的公司——明星影片公司——生意鼎盛,使他能够导演一些场面宏伟的影片时,他便在蒙特洛伊摄影场里安装了各种精巧的舞台机械装置,如各种形状的陷阱门、吊桥、活动的门窗等等。他还利用铁索使剧中神仙在空中飞行,他又采用了神话剧中的那种分列式、芭蕾舞和崇神的场面。当时的夏特莱剧院乃是梅里爱模仿的理想对象。
舞台在蒙特洛伊摄影场里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常要把它全部拍摄下来。摄影机经常被放在这一小摄影场的最后面,它象坐在安乐椅上的观众一样,一点也不移动。梅里爱拍摄的每部影片,总是从同一视角,象乐队总指挥那样能够看到所有的幕景——从顶棚一直到脚灯,他从摄影机这位想象的观察者所在的角度出发,将由近及远的一切景象,统统都拍摄进去。
梅里爱由于拘泥于戏剧的美学,所以从未利用景的变换和视角变化的蒙太奇。他的影片不是按情节段落而是按画面排列的,每一画面都和戏剧的场面完全相同,全无视角的变化。梅里爱在他的一些短片里(片中视角也从未发生变化),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雄伟起见,也偶尔把特写镜头作为一种特技来使用(在《格利佛游记》和《橡皮头人》这两部影片里就有这种情形)。
梅里爱还指导演员仿效舞台剧的作法。在他拍摄的魔术影片里,当片头字幕升起之后(片头字幕时常和幕一样向上升起),魔术家就从舞台后面走出来,对想象的观众们行礼,然后开始表演。表演完了以后,他又面带微笑地行礼,接着好象因为受到鼓掌又行礼致谢,一直到影片告终之前才离开舞台。
在梅里爱的神话剧里,情节发展的顺序不是按照实际生活情况而是根据演剧的习惯编排的。例如《太空旅行记》这部影片,第一个场面表现一节车厢的内部。火车停止,旅客们从火车上下来,车厢里空了。接着的场面是表现车站。人们在空荡荡的月台上等待着火车的到达。火车头开进车站,火车又停下来了。这次是从客车外面来表现以前见过的旅客又在那里第二次下车。这完全是神话剧里的习惯,这种习惯在1908年以后已为电影所摒弃了。
从1900年一直到他结束电影事业为止(1912年前后),梅里爱在影片艺术上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他一直死守他的一套美学,即戏剧纪录片的美学。他采取的风格使他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史诗式的、充满魅力与幻想的世界。他的影片,特别是手工染色的影片,在电影尚未成熟的时期里,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梅里爱是以原始人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一个新的世界的。在他的影片里,他把荷蒙库卢斯和普罗迭,彼洛特和儒勒·凡尔纳,卡拉波斯和芒戴·达盖尔结合在一起①,把科学和魔术,把具有非常尖锐现实感的幻想和机械师那种准确的作风结合在一起。这位怪人当他以为只创造了特技摄影时,却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东西。
--------
①荷蒙库卢斯是歌德《浮士德》中的矮鬼。普罗迭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彼洛特是17世纪德国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有名的美术建筑家。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的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卡拉波斯,希腊神话中的驼背的恶巫婆。达盖尔,19世纪照相机发明家。——译者。
格里菲斯(他对梅里爱并不十分熟悉)有一天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切应当归功于梅里爱。”这句话所包含的真实意义,远远超过他自己所理解到的范围。其实格里菲斯应该更正确地这样说:“我的一切应归功于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二人”,因为从这两个人开始才展开了一场对立性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格里菲斯由于他的天才,做了评判员之一。
当梅里爱意识到自己使命的那年——1897年,全世界的电影正开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美国,爱迪生宣布了一个“专利权的战争”,他聘请了许多律师起诉,目的是要独占电影的发明权。爱迪生的竞争者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不见了。
只有“比沃格拉夫”和“维太格拉夫”两家公司还能存在。前者专门拍摄新闻片;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创办的“维太格拉夫”公司则是以拍摄两部成功的故事片而开始制片工作的。这两部故事片一部名叫《屋顶上的窃贼》,另一部是在美西战争刚开始时拍摄的爱国影片《扯下西班牙旗》。但爱迪生的控诉却使这一缺乏资本的公司出品大为减少。1898年以后,美国的故事片只有爱迪生公司摄制的一些影片和“比沃格拉夫”公司为自己的电影机(即名为“缪托斯柯甫”的电影机)摄制的色情短片。由于缺乏竞争,所以这些影片(我们对于这些影片了解很少)在质量上一直很差。
在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观众对电影的厌恶是从巴黎“义卖市场”的火灾开始的。那次火灾是由于一个放映电影的技师不慎将放映机用的醇精灯翻倒,烧着了一间堆木柴的小屋,结果引起了大火,这场火灾烧死将近二百个上层社会人士,因此,人们把电影看成危险的娱乐。很显然,如果当时电影已经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那么,这种恐怖心理也自然会消失的,正象瓦斯的爆炸并不会影响煤炭的开采一样。可是当时观众对于那些火车进站、小孩吃饭、工人从工厂出来、园丁被水浇了这老一套的影片,已经看得厌烦了。而产生这些老一套影片的原因则是因为人们认为模仿成功的作品是保证成功的最好办法,所以竞相仿效卢米埃尔的作品。活动照片以前曾当作一种科学的奇迹来展览,而现在这种展览似乎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人们对电影的厌倦,引起电影院无人光顾的现象。原来专门在大都市放映的影片现在只得到各地去做流动放映。原先经营留声机和“电影视镜”的巡回商人,这时只好对乡下人夸耀他们还没有看过的这种科学的奇迹。电影在节日市场上和X光、无线电报、有胡子的美女、飞艇模型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供人们前来欣赏。
和别人一样遭到危机影响的梅里爱,无法把自己的罗培·乌坦剧院改为每天放映几次的电影院。照他宣传的广告说,在他的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片,是一些“与众不同的……真正的小型神话剧和小型喜剧”。梅里爱第一种与众不同的影片样式乃是他排演的新闻片。
这种曾被爱迪生和卢米埃尔排演过的新闻片,在今天看来,似乎非常幼稚。但在上世纪末期,照片还未在报纸上出现,人们只能从画片上看到沙皇的加冕典礼、德莱孚斯的褫职①、麦金利总统的选举,以及蒙特帕纳斯车站发生的事故等等,因而对摄影场把这类事情排演出来的影片很感兴趣。不弄虚作假的梅里爱,在他这种影片里并未把真正的事实表现出来。后来查尔·百代也同样没有在这种影片上采取真实的作法。
--------
①德莱孚斯,犹太人,法国军官,1899年被诬叛国,冤屈地被叛徒刑,当时曾引起法国舆论的抨击,历史上称为德莱孚斯案。——译者。
罗培·乌坦剧院曾上映过4部关于《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1898年摄制)的影片,放映的那一天正是这一事件促使美西战争爆发的同一天。在放映此片一年以前,梅里爱已经排演过有关土希战争的几个插曲了。
表现梅茵号战舰的影片放映时间不到5分钟。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幕是通过玻璃鱼缸摄下来的鱼群游动、海藻浮动的海底景致。不久以后,梅里爱又拍摄了一部排演的新闻片《德莱孚斯案件》(1899年摄制),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能够放映15分钟之久。
当时,德莱孚斯事件正值炽热时期。曾经反对布朗热①的梅里爱,本身就是一个德莱孚斯的左袒者。他这部在雷恩审判期间所拍的影片,故意用了能够引起对这个被冤枉的人表示同情的一些插曲,如:德莱孚斯的褫职、德莱孚斯和他妻子在狱中的会面、德莱孚斯的律师受到了袭击等等。这部影片是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来导演的,在某些插曲里梅里爱并模仿了原来的照片。此外,他又运用了新闻片里的那种特殊的风格;他暂时放弃了“乐队指挥”那种视角,允许他的演员接近摄影机表演(如片中“新闻记者在中学校的争吵”这一场面就是这样拍摄的)。
--------
①布朗热,19世纪法国军人,1886年任法国陆军部长,在任期间企图发动政变,建立独栽政权,1891年阴谋失败,逃至比利时自杀。——译者。
梅里爱在导演了《德莱孚斯案件》之后,不久又导演了《灰姑娘》。这部影片是根据不久以前他在剧院里上演的神话剧,利用原来的演员、服装和幕景摄制的。影片在放映了七八分钟以后,最后出现了有36个群众演员参加的游行、芭蕾舞和崇神的场面。
在这部影片里由于使用了“调换的特技摄影”,所以无需用地板活门就使南瓜变成了马车。但除了这个细节之外,根据保存到现在的两三张照片来判断,可以看出《灰姑娘》一片是一部拍摄下来的哑剧,它不过把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原封不动地照样搬到银幕上来而已。
这种美学方法在梅里爱以后导演的神话片或大场面的影片里,也同样被应用。这些影片有:《圣女贞德》(可以放映15分钟,有500人出场)、《圣诞节之梦》、《小红帽》、《蓝胡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利佛游记》等。在影片《格利佛游记》里还利用了特写镜头,但它只是一种用以表现高大的身材的特技摄影。在《蓝胡子》一片里,一把小小的钥匙成了一件不可缺少的道具。在舞台上,它可以利用演员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表现出来或者暗示出来。但摄影却不可能给人同样清楚的感觉,因此,梅里爱在他的戏里必须制造一把和炒勺一样大的钥匙,这是因为他没有利用“特写镜头”的缘故。
这位蒙特洛伊摄影场的主人在他著名的《月球旅行记》中达到了他艺术的最高峰。这一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他的公司闻名于世,这部影片到处被仿制或抄袭。
剧本是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的小说改编的。但梅里爱在改编时却加进了他自己的一些东西,即最能够吸引人的幽默和虽然很幼稚然而却很动人的幻想。影片的主题是描写一群穿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决定到月球上去旅行。他们来到一个制造复杂而奇怪的机器的工厂。他们从屋顶上看铸造一尊炮。一些美貌动人的女海员们搬来了一个大炮弹,在探险的天文学家们坐进去以后就被送进炮筒里向天空发射出去。
接着出现了《月球旅行记》里唯一可称为真正的镜头组合。人们看到一个用移动摄影拍下来的石膏做的月亮。随后整个月亮被炮弹遮住了(这里所用的是模型调换方法)。最后,画面改变了,炮弹落在火山口的平原上,探险家们从炮弹上走下来,欣赏美丽而明亮的大地。
接下去的场面是梅里爱一再常用的主题:即行星和星座的展览,北斗星由六个手里擎着星形东西的美貌女郎来代表,金星神、火星神、土星神则在星球的窗子旁边出现。……当这些星星用迭印的方法在舞台黑暗的背景上连续出现时,探险家们则躺在地上大做其梦。后来他们被冷风吹醒了,钻到洞窟里去避寒。在洞里他们看见了巨大的蘑菇、月亮神和象贝壳之类的动物,如H.G.威尔斯的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被俘的探险家们从洞里逃了出来,找到了炮弹,飞离了月球,然后乘着降落伞降落到地球上。经过一小段海底旅行以后,影片在一个奇特塑像的揭幕典礼中宣告结束。
梅里爱宣称,这部能放映15分钟的影片,共花去摄制费1500金路易。放映一分钟的影片摄制费约需100金路易,这与今天的影片摄制成本相差不远。梅里爱在写他的回忆录时似乎把摄制这部影片的费用增加了三倍到四倍之多。
《月球旅行记》取得的成功,标志着舞台导演对卢米埃尔式的“户外摄影”的胜利。为了收回摄制所花费的成本,电影已有成为国际商品的必要。当时影片是不出租的,而是把它卖掉。《月球旅行记》一片共长280米,它的拷贝按每米两个法郎的价格出卖。这里面需要扣除胶片和洗印费50个生丁。假如人们把这部影片按照它的实际成本评为一万法郎的话,那么,要想收回这部影片的成本,只需卖出30部左右的拷贝就够了。
1900年以后,梅里爱在英国游艺场里找到了主顾。这些游艺场将梅里爱的影片作为吸引观众的一个“精彩节目”来上映。同时,欧洲各地和美国也向他购买了一些影片。
在法国,当《月球旅行记》上映的时期,两家大游艺场仍在放映新闻片。当时城市里的电影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广告,所以常在大建筑物的屋顶上或咖啡馆的露天花园里放映。杜发叶尔百华公司曾经为了兜揽顾客来购买它的“几千种家具”,曾设立一个放映厅。但由于人们对电影缺乏兴趣,结果不得不将入场券免费散发到各住户家里去,并且还答应散发者如果有人前去观看的话,可以按座位数得到奖金。
其它文库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