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作者: 乔治·萨杜尔


第十七章 英国和欧洲的电影新发展

(1920—1945)

  好莱坞认为各国语言分歧是它称霸世界的一种阻碍,因此对影片中使用对话,开始时很踌躇不决。事实上,对话的使用确使各国电影获得了复兴的机会。但这些国家电影的发展,却因它们的影片超出国境以外不易使人看懂这一困难,而受到了限制。除了苏联——它很少购买外国影片——以外,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是那些讲英语的地区。在征服世界市场中,这一地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德国影片的输出,由于它的希特勒主义色彩而一落千丈,因此英国电影便成了好莱坞的主要劲敌。

  1914—1918年的战争对英国电影事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影片生产经过1912年短暂的繁荣以后,到1916年后,又因战争而告下降。英国高蒙公司、海普华斯公司以及设立不久的伦敦制片公司和百老汇公司,当时专门摄制一些战争片(如维奥莱特·霍布孙主演的《一个小兵工厂的故事》、西席尔·海普华斯导演的《逃亡者》等),或者把著名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如马修逊·朗主演的《威尼斯商人》、伯兰布尔导演的《呼啸山庄》等)。但一般观众对这些不大自然的作品的兴趣,远不如他们对生动活泼的美国片的兴趣浓厚。好莱坞用“成批定货”的办法强迫那些希望获得叫座影片的放映商接受另一些往往极其平庸的影片,它用这种商业手段,在长达一年以上的时期中控制了许多英国电影院。

  1918年以后,英国制片业曾企图恢复它过去的繁荣。当时英国最好的导演是摩里斯·艾尔维(1920年摄制《福尔摩斯》、1922年摄制《流浪的犹太人》)。西席尔·海普华斯经过长期的导演工作以后,于1920年拍成一部颇受欢迎的影片,名叫《半个纽扣》;托马斯·本特莱摄制了《贼史》和其他根据狄更斯著名小说改编的影片;E.A.考尔比在1920年摄制了《路上的呼声》,使演员维克多·麦克拉格伦从此崭露头角;哈罗尔德·肖在《命运的变迁》、《基普斯》等影片中显示了演员乔治·K.阿瑟的才能;阿德里安·伯鲁纳尔开始导演工作,摄制了一些喜剧片;赫伯特·维尔柯克斯导演了他第一部影片《朱金昭》(1922年摄制);在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工作的斯图亚特·勃拉克顿此时也回到英国,导演了一部由狄亚娜·曼纳斯和维克多·麦克拉格伦主演的豪华彩色片《光荣的历险》(1922年摄制)。此外,英国还聘请了一些外国导演,如法国人梅尔康东和雷内·普莱萨蒂。后者于1920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四根羽毛》。至于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在英国则自从美国在英国开始摄制影片(如唐纳德·克利斯浦主演的一些影片)时起便已经停止生产影片了……

  但是,英国的努力却碰到好莱坞“成批定货”这堵墙壁的阻挡。由于美国影片在英国上映节目中占据了90%的比例,结果使有些英国影片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在外国影片所控制的银幕上获得上映机会,以致影片中女演员所穿的服装到时已经过时,成了观众嘲笑的对象。英国影片的生产速度因之减低甚至停顿,它在国外(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自治领)的地位也丧失了。维克多·麦克拉格伦、乔治·阿瑟和其他几十位优秀的演员都应聘去好莱坞工作。1924年英国只生产了34部故事片;到1925年则降到23部,而这些在缺乏资金又缺乏有才能的导演与演员的情况下摄制出来的影片,在内容上完全抄袭外国的成功作品。

  英国电影衰落到这样一蹶不振的境地,以致连维护它的人们也只能要求英国各电影院每年上映一个英国节目,作为法律上应负的义务……

  议会和产业界对这种情况不能再坐视不问。1927年终于公布了“电影法”。根据这个法律,英国的电影院必须上映5%的英国影片,即每年平均必须有两个半节目用于上映英国的影片;另外规定英国影片的产量最低限度每年应达到50部。

  上映英国影片的定额以后又逐渐提高,到1936年达到20%的比例。

  这一法律给英国电影带来了繁荣。影片的产量由1927年的26部提高到1929年的128部。但大部分影片是一些草率拍成的平庸作品(被称为“定额速成品”),其中有很多作品,是以每米3英镑的成本由美国公司摄制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产品都毫无价值。外国导演摄制的影片,如德国人杜邦1928年摄制的《红磨坊》,卡莱恩1928年根据L.奥弗拉哈迪的小说《间谍》摄制的《判决》,虽然没有得到原来所希望的那种反响,但赫伯特·维尔柯克斯的《破晓》(又名《卡维尔小姐》,1927年摄制),摩里斯·艾尔维的《海军上尉》(1927年摄制),却获得了国际上的极大成功。事实上这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很有希望的作品,如英国首相的儿子安东尼·阿斯奎斯于1928年与老练的导演伯兰布尔合制的《流星》(一部悲剧性的喜剧片),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1926年摄制的一部内容精彩的无声侦探片《房客》。

  英国第一部有声片《讹诈》(1929年摄制)是由希区柯克导演的。他在这部影片里表现了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侦探故事和在摄影角度、蒙太奇及音响对位法等方面的精湛技术。类似的技巧在安东尼·阿斯奎斯的侦探片《达特摩尔山庄》(1929年摄制)中也可以看到;但他摄制的那部以达达尼尔海峡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告英格兰》(1931年摄制),有些地方却具有纪录片的写实格调,虽然我们不能说他这部影片曾受到当时刚刚诞生的以格里尔逊为首的纪录片学派的影响。

  英国电影经过几年困难和曲折的时期以后,终于因亚力山大·柯尔达导演的《亨利八世》而获得了一个突然的巨大成功。柯尔达出生于布达佩斯,曾在匈牙利、以后又在柏林和好莱坞摄制过许多商业性的影片,他的妻子玛丽·柯尔达是主演这些影片的演员。他们在美国摄制的一部大型影片《海伦情史》,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有声电影初期,这位精明能干的匈牙利人在巴黎摄制了一部豪华但却平庸的影片《马克西姆家的妇人》以后,来到伦敦。他在伦敦摄制的由李思廉·霍华德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妇女专座》(1932年摄制)

  也没有获得多大成功。

  影片《亨利八世》是受一部风行柏林一时的老片,即那部由刘别谦导演的《女后安娜传》的启发摄制的。亨利八世这个吸引人的人物由新进的演员查尔斯·劳顿生动地演出,在他周围有茂尔·奥勃隆、埃尔莎·兰却斯特、罗伯特·杜那特这些配角。罗伯特·阿姆斯特朗设计的华丽服装,由当时第一流的摄影师——法国人乔治·贝里那尔杰出地拍摄下来。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柯尔达能够创造出这部虽然不能算做杰作、至少也是一部优美作品的影片,而赢得国际上的巨大成功。英国电影十五年以来一直不能进入美国的市场,而柯尔达这位精明的企业家却能使他这部影片风行于美国。

  《亨利八世》对英国电影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繁荣时代”的开端。1937年,英国影片的产量达到了225部,已占世界第二位;英国电影工业拥有23个制片厂和75个摄影棚。柯尔达成为一位众望所归的导演,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美国某些资本家的支持。他成为一个制片人,继续摄制出一些场面非常庞大的国际性的影片,如《唐璜秘史》(1934年摄制)这部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最后主演的影片。

  美国人卡茂隆·孟席斯导演的《未来世界》(1936年摄制),虽然布景宏大,用了很多巧妙的特技,同时还有贝里那尔优美的摄影技巧和H.G.威尔斯原来的剧本,结果却并不十分成功。这部预言未来的影片描写一个连绵不断的战争把世界带回到洞处穴居时代,直到一些掌握能源和科学知识的聪明航空家到来以后,才建立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英国当时因为缺乏有才能的电影创作人员,所以招聘了许多外国导演。雷内·克莱尔在伦敦摄制的影片《鬼魂西行》(1936年摄制),获得了极大成功。他把细致的表现手法和英国的幽默风趣结合在一起,对一个美国富豪把一座古堡连同它的鬼魂搬运到大西洋彼岸的故事,作了极为有趣的诙谐描写。但是,他在英国摄制的第二部影片《泄漏消息》(1938年摄制),却和费戴尔导演的《无甲的骑士》一样,遭到了全盘的失败。齐恩纳、贝托尔德·菲特尔、罗泰尔·孟第斯等这些德国籍的导演在英国摄制的作品都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只有在《卡里加里博士》里担任过演员的弗利特里希·费埃尔导演的那部新颖的、兼有表现派手法和《三分钱的歌剧》一片风格的影片《盗匪交响乐》(1936年摄制)是一个例外。

  另一方面,几家美国影片公司此时也决定在英国摄制一些质量较好、由来自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导演的影片。但它们摄制出来的影片从《乱世英雄》到《大卫·科波菲尔》,同一些在好莱坞摄制的英国题材片没有多大区别,例如哈洛德·许斯德在英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片《清晨的翅膀》(1937年)或山姆·伍德摄制的富于技巧和悱恻感人的《万世师表》,就是如此。

  柯尔达那种国际性的豪华巨片,并不是英国此时期的优秀作品,而且这种影片对英国电影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发生的尖锐危机,反起了促成的作用。但此时某些导演却时常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真正的英国流派。例如,安东尼·阿斯奎斯在试拍了几种样式的影片以后,曾根据萧伯纳的戏剧摄制了《卖花女》。影片主要演员李思利·霍华德曾参与导演这部典型英国式的、可以列入老式戏剧片的作品。这部影片在摄影和分镜头上的卓越技巧为后来劳伦斯·奥立弗改编莎士比亚的戏剧开辟了道路。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战前英国电影界最优秀的导演。他的杰作《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摄制)是一部由玛德兰·卡洛尔和罗伯特·杜那特精彩演出的侦探片。希区柯克在这部影片里最大的优点是他以十个有特征性的或最生动的景象,即从游艺场到政治集会与救世军,从苏格兰的田野到雄伟的铁桥等等,来显示英国的现实生活。片中有不少动人的技巧,但它们从没有陷于毫无意义的表现。这部影片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其说是显示了刚刚形成的纪录片学派的作法,毋宁说是体现了英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希区何克的作品数量很多,多种多样,好坏不一。他最有特点的影片是侦探故事片。这些影片手法巧妙,摄影杰出,具有和《三十九级台阶》一片同样的风趣(如《谋杀案》、《知情太多的人》、《怠工》等)。希区柯克还导演了一些广播剧片(如《爱尔斯特里的呼声》)与舞台剧片(如《裘诺与孔雀》),并且还导演过一些颇令人生厌的古装片,如他那部最后在英国拍摄的由查尔斯·劳顿主演的《牙买加旅店》。

  当这位具有特殊才能和丰富幽默感的导演以他的模范和影响有力地促成一个新流派的建立时,有些青年导演却徘徊于两条极端相反的道路,即徘徊于纪录主义和柯尔达式的影片之间。例如,迈克尔·鲍威尔在摄制了那部很象弗拉哈迪的《亚兰岛人》的《世界的边缘》以后,又转而摄制了一部大型彩色片《月宫宝盒》(1939年摄制),成了导演场面豪华的影片的专家。

  演员出身的卡洛尔·里德导演过各种影片,他那些好坏不一的社会题材片很受纪录片学派的影响(如1938年摄制的《银行假日》,1939年摄制的《众星睽视》)。

  英国电影界在1930—1940年间最为突出的大事就是纪录片学派的形成。

  约翰·格里尔逊原是一个苏格兰的优秀的评论家和论文作家,到1929年才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摄制了《飘网渔船》这部以捕鱼为题材的影片。这部具有“交响乐式的”蒙太奇并给英国银幕带来一种异国情调的纪录片,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些和格里尔逊一样出身于著名大学的热衷于电影的青年,以格里尔逊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格里尔逊成了他们的制片人,获得英国政府几个部(如邮政部、卫生部和殖民部等等)和若干开明的资本家(如瓦斯公司、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海运公司和茶叶进口商等等)的支持。这位艺术倡导人在此后十几年中一直为很多纪录片筹集资金。这些纪录片中尽管有些明显地是为宣传的需要而摄制的,但它们却继承了在欧洲大陆已经衰落的先锋派所开创的研究,加以发扬光大。

  英国纪录片学派一开始就采取了1930年各种先进的倾向,如华尔特·罗特曼的“交响乐式的”蒙太奇手法,法国先锋派的各种倾向,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人的理论,尤里斯·伊文思最近的作品以及弗拉哈迪的经验等等。

  英国这一学派,从它开始起,就在纪录片中使用了一种象影片《世界的旋律》那样,将主题和变调很好地配合起来的方法。他们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对于那些缺少异国情调,没有新颖造型的主题,都不屑摄制。自1930年至1934年在第一批倾向于这种作风的纪录片作家当中,有擅长分析的阿瑟·艾尔顿(曾摄制《世界的呼声》和《飞机引擎》),批评家兼论文作家保罗·罗沙(曾摄制《交接点》),斯图亚特·莱格(曾摄制《架设海底电缆的船》),特别是那位表现手法稍嫌软弱但却很巧妙、精练而尖锐的巴锡尔·瑞特(曾摄制《翻山越谷》、《巴尔贝德的磨坊》、《来自牙买加的货船》等等)。

  弗拉哈迪在英国曾促成这一学派向着更富于人性的方向发展。他拍的那部显示英国工厂概况的影片《工业的英国》,据格里尔逊说,是“从印象主义方法的专制下”,把纪录片作者解放了出来,“从此以后,我们的注意力就不再贯注在那些交响乐式的效果上,而是放在主题上了,不再侧重于美学形式的结合,而是对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和直接的观察了”。

  但弗拉哈迪在爱尔兰西部一个边远的岛上用两年时间拍摄的《亚兰岛人》,比起这位《北极人纳努克》的导演所摄制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多地注意于“美学形式的结合”。在这部影片里,人物的出现远少于风景。它所表现的主要是亚兰岛上的风景,描写暴风雨时的天空,怒浪的冲击,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亚兰岛上的悬崖绝壁。这种从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的眼光中看到的自然风景,常常忘记了渔夫和他们的劳动。这部不朽的影片,由于在影象结构上过于完美,反而显得冰冷,缺乏生气。当然影片在表现一个年轻小伙子在悬崖上钓鱼的那个镜头中曾显示出一种人的热情,但可惜这样的镜头极少。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