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中国同性恋调查》>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夭折内幕
《中国同性恋调查》

作者: 陈礼勇

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夭折内幕


几乎没有人相信刚刚在台湾获四项金马奖的《蓝宇》这么快就可以在中国大陆看到。此前的传闻是,该片导演,公开身份的香港同性恋者关锦鹏正在积极游说北京,希望这部巨资商业片能得到大陆官方的放映许可,但希望缈茫,因为官方给这部片子定性为三级片,这使这部同性恋影片在大陆市场前途未卜。

  2001年12日13日晚,记者接到北京大学影视协会举办“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的通知

。这封寄给媒体的信函介绍了电影节的举办地点、时间及电影节期间的专家讲座预告。从这份长长的清单中得知,电影节从12日14日开始至23日结束,观映场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和清华大学建筑馆及“盒子”咖啡屋。一切安排看上去井然有序。举办方称此次电影节不仅观众可以看到国外同性恋电影精品,更将首次全面展示中国本土五部同性恋影片。

  14日晚七点半,张元执导的《东宫西宫》在北大图书馆南配殿拉开了电影节的序幕,嗅角敏锐的媒体蜂拥而至,宁静的北大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2000年末毛宁被同性色情服务者刺伤在全国范围内引爆同性恋大讨论以来,超过4千万庞大的数字令民间和官方都意识到同性恋逐渐浮出水面。同性恋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电影节主办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此次影展立意为独立电影的艺术交流而不涉其他社会问题。

  尽管以民间身份出现的北大影协巧妙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但其大规模全面展示中国同性恋电影,无疑使同性恋在中国的关注再度升温。在媒体的解读中,北大影协举办的“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无疑成了一个中国同性恋的特殊信号。其间最热闹的也是传播速度最快的要数互联网了。谁也无法统计互联网的读者在哪里、他们看到了什么。中国同性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地关注和讨论。

  电影节主办方负责人张江楠2001年4月坐镇北大影视协会会长之位的大半年时间里,这个西省的电子系学生一直致力于独立的、民间的电影艺术探索之路。自1994年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风格形成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中,同性恋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如《霸王别姬》等。而一直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中国独立电影,其艺术水准更超出了意识形态的约束范畴。同性恋电影在张看来,代表着中国独立电影制作水准的一个高峰。所以,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现状和艺术水平,中国同性恋电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举办“同性恋电影影展”的想法得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崔子恩的支持。由于电影放映的集中,影展的组织者便将它命名为“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

  张领导的北大影视协会会员超过一千人,校内校外各占一半,协会在北大的学生组织中影响日盛,也深得团委赞许。因此,当张向团委递上申办“同性恋电影节”的请求时,团委没有阻拦。在张的愿望中,“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旨意既然是艺术交流学术研讨,它的受众则自然以思想素质较高的学生为主。张最初的设计,甚至想将同性恋电影在全国大学生中巡回展映,以取得最大程度的艺术共鸣,但操作上的技术难度显然超过一个大三学生的能力。所以,张最终选在北大举办本届电影节,清华成为它的一个分场。然而,在选择电影节影展地点上,“同性恋”这个名字让他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棘手。北大方面只要团委同意场地自然没问题,而清华,却以种种理由推托,包括同是“民间出身”的校学生组织也对这个电影节唯恐避之不及。最后,还是在清华一个“不合法”的“三A”社帮助下才租到了清华建筑馆。但“三A”社也不愿过多参与张的电影节,那几个清华学生在电影放映前打开建筑馆的门就悄悄离去,整个放映过程中看不到他们的影子。这个令张感到尴尬的意外,让他头一回体味到了中国同性恋面临的尴尬。

  作为一个对艺术痴情的人,张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他很快投入到与他的同伴们组织电影节的热情中去。12月14日晚上七点半,披着长发的张捏着话筒站在北大图书馆南配殿的前台宣布“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开幕。那是一张略带疲惫的脸。

  电影节的开幕让所有观众感到兴奋,特别是中国的同性恋者。尽管大多数网龄一年以上的同性恋者都对《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耳熟能详,但能亲眼一睹神交已久的蓝宇、捍东令他们不顾天寒地冻奔赴北大。而远在北京以外的同性恋者,费尽心机在互联网上可能找到的地方下载《蓝宇》电影。据说那些刚成年的小同志们,在聊天室里以“蓝宇”为名,穷尽娱乐之工。这引起了更多媒体关注。北京的一家杂志报道电影节时描述道:“出现在‘首届中国同性恋电影节’中的同性恋形象弥补了银幕上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已经被我们看到的形象提醒了我们,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有更多的东西正在被我们忽视着,或者被错误地理解了。”

  有关电影节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到处流传。对同性恋这个话题,在多数传统媒体保持沉默的时候,互联网再一次冲破了所有的禁忌规则,它的媒体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都是媒体惹的话,特别是互联网。”张显然对电影节被热炒并不领情,“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和控制,如果不是互联网,也许电影节还能办下去。”张的担心变为现实。就在电影节开幕的第二天,张被传唤到北大团委办公室,他被告之校方需要他写一份关于电影节的情况说明。办公室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让他回电话。有团委的批准同意在前,张并没有在意这是一个

什么样的电话。他很快回到电影节现场忙碌着。

  又过了一天,团委再次将张召到办公室,说“上面”已有人来学校过问电影节有关事情了,并对电影节提出了三点质疑。质疑包括:一、举办电影节的目的;二、电影节是否属商业行为;三、电影节已造成了监察部门不愿看到的社会影响,他们想知道张准备把电影节的影响扩大到什么程度。张在答复这三个质疑的书面材料中不得不“妥协”,称尽力减小电影

节带给社会的影响。张答应给记者看的这份“妥协”材料记者最终未能拿到。这个“妥协”,也许做为一个大学生、一个电影艺术爱好者的秘密,被他自己封存起来了。

  张在接受中同新闻网采访时承认心里有些后怕。他在后来得知,电影节开始的第一天,就已有“上面”的人坐在观众席上和大多数观众一样“看”电影。这些人每天都活动在电影节现场,监察这里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幸亏关于电影节的消息直到开幕的前二天才对外公布,时间的紧促不仅对于媒体和观众也包括“上面”,等“上面”反应过来,电影节已在大学生和同性恋者的掌声中开幕了。这样,在“上面”摸清电影节真相的过程中,时间已过去三天了。正好,至18日,中国本土同性恋影片全部放完。“也算是个不幸中的万幸吧。”张说。

  19日,“上面”勒令张停止电影节一切活动,北大和清华的影展全部取消,只有校园外的“盒子”咖啡屋仍在放映国外同志电影。“首届中国同性恋节”的夭折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同性恋让张江楠,这个异性恋者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和压力。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