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 作者: 梁文道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平常要写那些书评,为什么总是在夸哪些书好却很少去批评什么书?为什么不专门批评一些写得不好的书呢?理由很简单,人生那么短,时间那么少,如果我看了一些很不好看的书,干嘛还要浪费时间重新把它说一遍,让大家去关心呢?不如集中精力介绍些好书。 假如你是一位非常专业的书评人,常在报章杂志上写书评的话,你就不能永远只夸书的好而忽略一些你觉得不怎么样的书,这会有损于“独立中立的”书评人形象。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有趣的建议,就是这本《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关于写作、销售和阅读的真知与奇谈》,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同时在大学传媒系教书,叫做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JohnMaxwellHamilton)。 这本书集结了大量趣闻和古灵精怪的小故事、小段子,好看是好看,有趣归有趣,问题是资料太多了你会觉得它们好像没有经过特别的取舍,所以即便是好看的东西,读多了还是会累。即便如此,书里有些段落很是有用。比如讲到:“要做一个职业书评人,有时候遇到一些书,你觉得它不怎么样,但是你好像还得夸它,那怎么办呢?”汉密尔顿列出了很多欧美书评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比如:“某部小说是有点瑕疵的,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反面主角,然而读者可以忽略这样的缺点,感谢书中的某某某”,又有人说“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批评说有一些主题不该被忽略或者没有被认真对待,但是几乎不会有人能够达到这本书这样的成就”,最妙的是有位书评人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并且重要的故事,不过我希望它能够讲得节奏再快一点,语言再简洁一点”,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这本书简直没什么好东西,恐怕不值得一读,谁知道这位书评人的结论是“不过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每一点都是值得称道的”。 汉密尔顿下了一个结论:“我们当代的书评人就像个自尊心训练营的顾问一样”,意思是说我们的书评家总是很关注作者的自尊心,觉得不能不照顾一下他们,作者的自尊心的确是要好好维护的。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作者,他出了一本书,而且假设我们应该已经看过或者买了他的书,你又确实知道他最近刚出了新书,你碰到他不知道该跟他谈什么好,难免要提到他的新著,问题是你没有看过或者你根本不打算去看,那该怎么办?书里又有一些建议:“有个比较好的说法,相当于文字上的飞吻,你可以说你还没有读这本书,但是它在你打算读的书里面排在第一位,或者你要故意把它留到夏天再读,以便好好地享受它。” 作家需要大家捧着,但是又不能太捧。很多知名作家都曾遇到一些疯狂的粉丝,那些粉丝总是觉得这些作家能够帮他解决一切人生问题。有时候粉丝自己也写一些书稿,拿给作家过目,如果你不回复他,他就写信来痛骂你,甚至开始纠缠你;有时候他觉得他的婚姻问题、孙子的问题都跟你有关系。“这个东西不只是现在才有,早在狄更斯的时代就出现了,狄更斯形容这样的一些读者为 求助性作家 ,写信来求助。狄更斯说:他们总是恐吓我,而且什么都要,没日没夜堵在我大门口,打我的仆人,还藏起来,我出去进来的时候伏击我。他病了,死了被埋葬,可是很快又有人起死回生地把这些事情重演一遍。”听起来真是相当可怕的局面。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开头讲了很多跟经济活动有关的东西,探讨作家到底能不能够成为一个谋生的行业?很多人觉得作家应该是很穷的,这本书也证实了这一点,一般而言,作家的确是很穷。历史上有名的作者绝大多数都不是靠写作为生,哪怕是莎士比亚。他们通常都有副业或兼职,只有少部分作家才能够达到“工业化”的程度。比如有一位写过400部小说的作家乔治·西默农,为了达到他的“工业”速度,他写作的时候会把办公室窗帘拉下来,把五六根烟斗同时塞满,以免要换烟丝的时候打乱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