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我读
我读

作者: 梁文道


图片035《小团圆》台湾版

时下很多人把《小团圆》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坚持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走上索引派道路,会注意看她怎么谈一些最刺激的问题,比如怎么谈胡兰成。或者我们还原文学为文学,纯粹当成小说来看。在我看来还有第三条路,现代文学里面有所谓的自传体小说。

《小团圆》其实不是纯粹的自传,否则不需要用小说的形式把所有人物改名换姓写,既然你让人觉得这是自传,为什么要当成小说来写?是不是要影射?而影射是为了报复或做一些回应吗?一个很“主流”的讲法说这本书是要回应胡兰成的回忆录。我觉得所谓影射或者把自己的生平变成小说故事,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人生回顾的艺术化加工,把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赋予一个意义,生命跟写作便独立于自己变成另一个状态了。

张爱玲明明不喜欢怀旧,但是她所写的东西又总是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她有一段话讲到她最怕的东西就是回忆过去,“向来不回想过去的事,回忆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但是她怕那种滋味。她从来不自找伤感,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这么想了想,就像站在一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望了望,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了。”

她写《小团圆》的时候早已在美国住下来了,她在美国绝大部分时间是讲过去那段日子的。由此可见,回忆跟自传体的小说对她来讲是把过去的经历做一个艺术处理,然后试图为它找出一段意义,毕竟对她来讲是一段难割难舍的日子。她并不想把美国的生活纳进创作、处理、虚构的过程里,只是把握不堪回首,不敢往里望的过去,越是不想往里望越要去处理它,找出里面的来龙去脉。

假如把九莉当成张爱玲自己的话,这真是一个充满心计和算计的孩子。《小团圆》里她和母亲的关系很复杂,似乎是爱恨交缠,而且更多的是恨。她不喜欢她母亲,这点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台湾的小说家骆以军形容她母亲对她的教育是种无爱训练,像训兽师一样,从小到大就在教你不要去爱人,要无情。在《小团圆》里出现过好几次关于选择的场面,她的人生总是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有时候小的选择是很荒谬的,比如她父亲问她喜欢金子跟银子,她居然就选银子。因为她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考量 对方想我怎么样,怎么做才能让对方高兴,我怎么适应这个场面 ,没有一次是发自真心的,选择她喜欢的,都是为了要应对别人,应对当下的场景而做的选择。她的所有理念是在一次次这样的选择中衍生出来的。

她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人物非常纷乱,一个大家庭,还有中国传统故事在她心目中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她只能够冷冷地疏离于世界,要不然她会很难活。比方说她家的佣人韩妈妈有个儿子叫进宝,进宝跟她家有往来,有一天韩妈乡下有人来了,说进宝把他外婆活埋了。然后九莉就闲闲地说:“他外婆八九十岁了,进宝老是问外婆怎么还不死。有一天起来,居然就硬要把这个他嫌怎么还不死的外婆装在棺材里头。外婆的手掰着棺材边不肯放,进宝硬生生把她的手指头一个一个掰开,往里头塞。”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听这些故事长大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她妈妈对她似乎很冷淡,从小见少离多,到处去跑。但是又曾经为了她医病去跟一个医生上床来解决她的医药费,甚至还要打胎等等,这使得她们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我们看到她有一个选择,父亲的小姘头给了她很漂亮的衣服后突然问她“你喜欢你妈还是喜欢我呢”,九莉说“我喜欢你”。她觉得“当下是你问我喜欢你还是喜欢我妈妈,如果我不告诉你说我喜欢你的话岂不是太不礼貌了”。她面对选择的回应方式总是为了要礼貌给人看的。而同时她又想起《新约圣经》里面圣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的故事,觉得自己已经背叛了她的妈妈。她真实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她还能把握得住吗?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