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沙一世界》 作者: 蒋光宇 扑克牌通缉令的启示 美英联军攻下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之后,发现萨达姆等高官从人间蒸发了。美英联军发布通缉令,尽快“搜寻、追杀或俘获”伊拉克高官,这完全是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让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们眼睛一亮、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美英联军的通缉令竟然以一副扑克牌的形式出台亮相! 2003年4月12日,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宣布:将萨达姆政府50余名高官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印在卡片上,做成了“扑克牌通缉令”。 撇开战争或者通缉的性质不论,单就“扑克牌通缉令”这一创意而言,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扑克牌和通缉令早已分别问世,但将两者结合为“扑克牌通缉令”,恐怕尚无先例。54张一副的扑克牌是美英联军消遣娱乐的玩具,将扑克牌与通缉令合二为一,不仅携带方便,还“寓缉于乐”,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通缉成效。综合就是创造。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扑克牌通缉令”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创造。 “扑克牌通缉令”问世后,驻伊美英联军的士兵几乎人手一副,还给当地居民特别是巴格达市民分发了近百万副。不仅如此,这副特殊的扑克还受到美国国内民众的欢迎,许多人不仅用它来娱乐,而且把它作为纪念品收藏或者赠送亲友。 想想看,美英联军要通缉的萨达姆政府高官的人数不是一两个,而是50多个。要使执行任务的士兵尽快熟悉众多通缉对象,做到过目不忘,“重复”无疑是秘诀所在。若是按传统的方式发出通缉令,无论是士兵还是民众,大概都不会有多大的积极性和耐心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通缉材料,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那么想出这个拍案叫绝创意的人是谁呢? 据《环球时报》5月5日报道,这个创意并非出自五角大楼情报人员,也不是某著名广告公司,而是一名叫斯普林斯顿的年轻印刷工人。 据称,美军一开始想到的通缉伊拉克高官的办法相当传统,就是采用大量投放普通传单和通缉令的形式,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斯普林斯顿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由于印刷厂的工作量较大,工人们经常在休息时打扑克来放松。斯普林斯顿在打牌时突生灵感,何不把这些通缉对象都印到扑克牌上。于是,他立即登上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网站,给负责官员发了一封邮件,讲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他的创意被采纳了。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是创新。 泥泞留痕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的时候,寺里的住持让他做行脚僧,就是干外出化缘的活。这几乎是人人都不愿意干的苦差事。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看到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做什么?” 鉴真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心中不平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透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的路是一块黄土坡地,由于刚下过一场透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问:“你是愿意做个天天撞钟混日子的和尚,还是愿意做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不等他回答,捻着胡须接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回答:“当然。” 住持又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我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后,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经历风雨、碌碌无为的人,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大路上,什么足迹也没有留下。” 鉴真顿时恍然大悟:泥泞留痕!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泥泞往往多于平坦,荆棘往往多于鲜花。好逸恶劳虽是人之常情,但畏惧泥泞就是落后的开始。要成功,就必须鞭策自己,就必须敢于向自己的懒惰说“不”!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传授人生的真谛 有三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了果林旁边。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但是,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都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苏格拉底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笑容可掬地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在果林中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快走到林子的尽头的时候才发现,我当时看中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其他两名学生也请求再选择一次。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经历过的人生已经是历史,不可能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度过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已经是无法改写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之一。” 苏格拉底接着说:“但是,你们毕竟还年轻,上帝也会原谅年轻人的错误。对于人生的未来,每个年轻人又总有进行一系列选择的机会。” 然后,苏格拉底又把三个学生带到一片黄灿灿的麦地旁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片麦地就代表着未来。你们每人要摘取一株最大的麦穗。具体的游戏规则同在果林中的一样:在穿越麦地的时候只能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选择的麦穗只能摘一株,摘完之后不能重选。” 学生甲走进麦地,很快就发现了一株自以为是很大的麦穗,便迫不及待地将它摘了下来。但当他继续前进时,他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与他后来所看见的麦穗相比,手中的这一株实在是显得太小了,但他也只好带着这株走向麦地的彼端。 学生乙走进麦地,看见有这么多麦穗,边走边想,后面一定会遇到更大的麦穗,于是他不急于动手。可当他快要走到麦地尽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许多好时机,只好随手摘下还算较大的一株去见老师。 学生丙走进了麦地,他先用目光把麦地分成了三块,然后往里走。在走过第一块时,他看见许多诱人的大麦穗,但没有立刻去摘;走到中间一块时,他发现这里的麦穗普遍较大,于是就在这儿选择了最大的一株;然后他哼着歌走过了最后一块麦地。虽然他看到有比自己手中的这株更大的麦穗,但他毫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用较好的方法得到了接近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听完三个学生选择麦穗的经过后,继续传授人生的真谛: 人生要成功,关键要有正确的思路。做事的方法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成功的概率大不相同。尽管不能说学生丙摘的一定是这片麦地中最大的一株麦穗,但他在长势最好的地段里摘取麦穗,显然要比其他两位在那参差不齐的地头地尾里选择麦穗的成功率高得多。 这便是人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