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无人区 作者: 李国庆
冰雪万里,长征南极 1990年3月3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 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横穿南 极大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前苏联和平站。 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的6名队员在极地的合影:他们身穿防寒服,各自 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面露胜利的微笑。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 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3月下旬考察队来到巴黎访问时,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征服南极大陆的英雄。他征 尘未消,脸上冻伤的瘢痕仍明显可见,消瘦了十几公斤的身体也还没有完全恢复。 一谈起横穿南极大陆的艰辛历程,他就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他的谈吐既无惊人之 语,更无骄矜之气,但是,他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使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振奋 和自豪。 与南极“有缘” 南极,这个到处是冰雪的银色世界,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 南极更是一块宝地。它是研究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独一无二的最好场所,具有特 殊的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索这块大陆的奥秘,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 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仅仅靠着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于 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秦大河就 是这支“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秦大河于1947年1月4日出生在我国大西北黄河之畔的兰州市。大河这个名字似 乎从他一出生就把他和对大自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了。1965年他考入兰州大学地质 地理系。可是还没读完一年级,10年动乱就开始了,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干扰。1970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县城当中学教员。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所学的专业,利用 业余时间读了许多有关冰川学的书籍。1977年,他被调到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 此真正走上了从事冰川研究的道路。不久,他又考上研究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 扎实的基础。1983年以后,秦大河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南极,先后参加了澳大利亚 “凯西站”和中国“长城站”的两次南极越冬考察,在南极工作过很长时间。 1988年4月,秦大河正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负责越冬考察队工作。在一次与国 内的通话中,他得知中国应邀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后,立即毛遂自荐,要求作 为中国队员参加国际多国考察队。但由于当时正式人选已定,他只能作候补人选。 出许真是因为大河与南极冰川有缘吧,原定人选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国际考察,他幸 运地由候补“转正”了。1988年12月下旬,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把这个决定通知了 当时还在长城站的秦大河。1989年1月,他离开长城站回到国内,着手进行准备。 “武装到牙齿” 秦大河只在家里住了10天,便匆匆赶到美国北部与加拿大交界处的边境小镇伊 利,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国际考察队为横穿南极选定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所以每个队员必须在体 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强化训练的主要项目是滑雪和驾驭狗拉雪撬。 当时那里是隆冬季节,气温低达零下38摄氏度。考察队员们每次外出训练连续个把 星期,日行30至40公里,夜间就在冰天雪地里钻睡袋休息,连帐篷都没有,十分紧 张、艰苦。在此之前,其他5名队员都早已在格陵兰大冰盖地区进行过2700公里的训 练,而这些对秦大河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必须从头学起,所以,他的任务更为艰 巨,训练实际上是对他能力的检验。 训练期间,队员们还接受了严格的体格检验。秦大河1.84米的个头,82公斤的 体重,很壮实。然而没想到,在检查牙齿时却发现了问题。口腔内科的大夫说必须 拔掉5颗牙。否则就不能参加考察队。大河无奈,只好答应拔牙。谁知到了口腔外科 “狠心的”大夫又把要拔的牙齿数量增加了一倍。大河想,拔5颗牙都是硬着头皮答 应的,要拔10颗怎么得了?但医生的态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要么拔牙,要么别 去南极。大河横穿南极的决心已经下定,只有豁出去了。就这样,硬是一下子拔掉 了10颗牙,换了假的。他笑着说,为参加这次考察,可真是“武装到牙齿”了。不 过他认为医生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如果牙不好,万一在横穿南极途中疼痛发 炎,就毫无办法。只要两顿饭吃不好,在那种体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立刻就会无 法坚持。 打胜第一仗 1989年7月26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 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7月27日,队员进行了数公里的试 行。28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正,6名队员、41条经过3年训练的爱斯基摩种狼狗拉着3 个雪橇,正式踏上了横穿南极的征途。 在开始阶段,人和狗在体力和其他方面都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恰好头几天的天 气很好,为考察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之当时南极正值寒季,夜长日短,考察队 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 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际上不是在滑雪,而 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 在雪橇上向前滑行。横穿南极,全程6000公里,计划7个月左右完成,即每天平均要 走将近30公里路程。靠步行显然是难以做到。因此,对秦大河来说,迅速掌握滑雪 技术成了首要任务。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 一个星期后.他就能连续滑雪了:第一天连续滑一小时,第二天两小时……滑雪时 间逐日增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 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 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35至40米每秒。两 个月内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 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 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另一个帐篷都必须用 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迷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 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 亡,因此非常危险。拉雪撬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 三公里。因此通过南极半岛的时间要比预定计划慢得多。而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 段路线将经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避免在南极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 过这一地带,遇到特别低温而使整个计划失败,必须采取措施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 来。考察队经与设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大本营和在法国、美国的协调办公室联系, 最后决定把雪橇的运载重量减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备用的帐篷、 睡袋、甚至替换的内衣及部分科学仪器全都扔掉,轻装前进,务必赶在寒季到来前 抵达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 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进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 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回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总是旧伤 未好,又添新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面的 人和路。后来他干脆从身上穿着的特制绒裤上剪下一块用来包在脸上。这种材料既 可挡风,又不妨碍呼吸。每天晚上把它取下时,上面都结有一大块冰。南极的风可 怕,这是考察队员们的一致看法。当我问到秦大河这次横穿南极考察中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风,南极的风实在太厉害了。” 顺利过极点 考察队11月7日到达爱国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艰难路程。这个时间 比预定计划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一样,虽然十分疲劳,但决心接受新的挑 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无论如何要在40天内赶到极点的“绝对 目标”。 11月10日,考察队重新踏上征途。暴风雪仍然是那样无情。虽然暖季已经开始, 但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27摄氏度。最低温度则低达零下40摄氏度。考察队员们知道, 现在需要的是抢时间。秦大河同队友们带着冻伤,天天迎着风雪严寒,以英勇顽强, 一往无前的精神向极点挺进。结果,他们在12月12日就胜利到达极点,32天时间完 成了1200公里的路程,比原定的40天时间缩短了8天。 到达极点,表明考察队已取得了初步胜利。而且追回了在南极半岛失去的时间, 使完成横穿任务的前景更为乐观。 12月15日,考察队从极点开始向苏联东方站进发。从极点到东方站这一带一直 被视为“不可接近的区”,过去从未有人徒步经过这里。1959年至1960年暖季,苏 联曾派一支机械化考察队进入该地区。他们的结论是这里气温太低、雪太松软,如 徒步进去,很可能有进无出。东方站的温度平均在零下50摄氏度左右,还曾记录到 零下89.9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温。被称为世界之“寒极”。但是考察队的队员们并 未被吓倒,他们加快步伐,兼程前进,仅用35天就走完了1400多公里的路程,于19 90年1月18日到达了东方站,平均每天行程40公里。他们的胜利向世界宣布:“不可 接近的地区”是可以接近的。 抱病上征途 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 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 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 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 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 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一直坚 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实验室进行氧、 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的同位素与气候 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 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 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 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 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 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 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他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了。英国队员 萨默斯把他拉出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 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 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 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20英里(合32 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 得把腰带挂在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 地倒下了。此时,考察队当天的行程已达23.3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 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 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 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 的气象资料。 低温与饥饿 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 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 约为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 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纯度白汽油取 暖和做饭。当野外温度为零下25摄氏度时,帐篷里的温度可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但 外面气温如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则帐篷里就只有零下1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 早上睡醒后起床都十分困难,10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我见到 大河时,他的10个手指头还都仍处于麻木状态,他说,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 恢复正常。 在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因为每天要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滑雪,所以体力消 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热量很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保 证6000大卡的热量。但队员们还是常常会产生一种特有的饥饿感。在遇到特别低温 时,这种饥饿感就更加明显。大河说,那时肚子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他一顿饭 可以吃4块牛排,重1/4磅一块的黄油一次就得吃一块半,奶酪也是大块大块地往嘴 里送。可尽管如此,还总觉得饿。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回想起来,自己都感 到很好笑。 最后的冲刺 为避免在低温地区遇到过低的气温而使横穿南极计划受挫,考察队加速前进。 队员们和狗拉雪橇都在以每天40公里的速度向东滑行,位干印度洋之滨的目的地越 来越近。2月14日,越过苏联少先队站后,地势骤然下降:考察队开始向海边迈进了。 队员们已能感觉到海洋的影响,气温也在上升。但是,在南极半岛曾遇到过的那种 暴风雪和冰川裂隙又随之而来。风雪交加的天气,高低不平的冰面,纵横交错的裂 隙,似乎都在唤起考察队员们的回忆,想让他们把南极的这一切都永远铭记在心。 离目的地和平站还有26公里,只剩一天的路程了。在这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了 惊险的事情:日本队员舟津圭三失踪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他无法辨别帐篷 的位置而迷失了方向。队友们着急地找了他一夜,直至第二天清早才发现他。他像 那些狼狗一样,在自己身上盖了一层雪来保温,在野外度过了一夜,幸好没有冻坏。 大家都松了口气。这时,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 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 于1990年3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 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 征性地通过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 世界。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我是普通人”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顽强搏斗200多天,行程逾万 里,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考察队的队员们在巴黎向各界介绍他们横穿南极经过的 时候,都毫不讳言地承认,这次考察“太艰苦了”。考察队队长、法国医生让·路 易·艾蒂安在谈到考察队的艰难遭遇时,激动得几乎流下了眼泪,说不出话来。 奏大河说,这次横穿南极,更多地是靠毅力完成的,而不是靠体力完成的。这 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由于出发前训练时间短,他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大;因负责科学 考察项目,他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因为他清 楚地知道,参加横穿南极考察,总要作出牺牲。在横穿南极的7个多月里,他的体重 从原来的82公斤减轻到69公斤,脸上冻伤的痕迹很久未能消退……他确实是凭着坚 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才胜利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的。 横穿南极考察结束后,见到秦大河的人都称他为“勇士”、“英雄”,但大河 却表示:“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我参加这次活动不是为名为利, 而只是想通过考察尽可能多搜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为我国和世界的南极研究工作 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次横穿南极途中,他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样,获得了大 量有关南极冰川和气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国今后的南极研究工作具有 很重要的意义。他说,中国在南极研究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但还应该作出更大的 努力,使我们中国人在国际南极冰川研究这个舞台上也能拿出一些权威性的成果来, 走在世界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 秦大河为能参加这次南极考察而自豪。他曾多次表示,他参加这个考察队不仅 代表中国,也代表海外所有的华人,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他用自己的杰出行动证明, 他这个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他受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