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波 作者: 塞缪尔·亨廷顿 总序 纵览古今,人类诸文明创发演进,蜿蜒曲折,穿越时空,而能延续至今,均因它们 能在发皇延续的历史进程中,容内百川,汲取不同文明的要素,将自身汇合成浩荡的巨 流。 不必讳言,近代西方文明所以后来居上,盖因蕴含在其典章制度、法政架构其后的 学说义理,有足多者。百年以前,中国思想界的先贤已然认识到,处于列国环伺竞争的 现代世界,既不能仅以“船坚炮利”为能事已毕,亦不能依旧空腹高心侈言心性,它意 味着学术的重点要移至与“公共”相关的理论与制度的汲取与建构上来。张之洞尝言 “西学之中,西政最要”;梁启超亦主“译书以政学为先”。近代以来,有识之士,窃 火异域,汲汲以译书为先务,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百年 如昨,前贤曾为此殚思竭虑,亟待后人承其遗绪。 此处的“公共”一语,西文源自拉丁语Res Publica,其本义为公共事务,引申为 “共和”之义。随在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复苏与拓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由是分化, “公共”的制度重构已成当务之急。私域是个人合理为己之域,个体自由的理念开放了 个人利益寻求和价值偏好的多样性;公共领域则是向天下开放的公共权力之域,亦为政 治正义寄身之所。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内核,以宪政民主为制度中坚,正是所谓“公共” 的鹄的之所在。职是之故,我们继“公共论丛”之后,又有“公共译丛”的创设,旨在 通过有关著作的移译,获取相应的思想资源,意欲致力于打开理论的户牖,让既有的思 想庋藏八面来风。 瞑色四合,二十世纪行将降下自己的帷幕;放眼未来,古老的中国文明将在新的世 纪里,祛除旧染,重后新机,汇入人类文明的主流。兹事体大,固然不能不度德量力; 积土成山,我们愿为此竭尽绵薄。译丛以“公共”为名,不仅指称丛书的旨趣,同时也 意味着,“公共”之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诚望海内外学人,无分彼此,鼎力相助。 《公共译丛》编委会 1998年5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