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两种自由概念
两种自由概念

作者: 「英」I.伯林


一、两组不同的问题




    对一个人施以强制,就是剥夺他的自由,问题是:剥夺他的什么自由?在人类历史
上,几乎每一个道德家都颂扬自由。正如“幸福”、“善良”、“自然”、“实相”一
样,“自由”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模糊,所以,几乎能够容纳绝大部分的解释。我并不
想去探讨这个变幻莫测的字眼的起源,也不打算去研究思想史家为它所提出来的两百多
种意涵。我所要探讨的,只是这个名词在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但却是最重要的两个意
义,各自背后都包含了许多历史事件。同时,我敢说未来也有许多历史事件,将会与这
两种意义下的“自由”,发生关连,我将和前此许多人一样,把我所要探讨的第一种
“自由”(freedom or liberty,我用这两个词眼来表示同一种意思)的政治意义,称为
“消极的”(negative)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
有关,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
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第二种意
义的自由,我称之为“积极的”(Positive)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
么0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
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可能有重叠之处,
但却显然是不同的问题。

    “消极”自由的观念

    正常的说法是,在没有其他人或群体干涉我的行动程度之内,我是自由的。在这个
意义下,政治自由只是指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我本来是可以去
做某些事情的,但是别人却防止我去做——这个限度以内,我是不自由的;这个范围如
果被别人压缩到某一个最小的限度以内,那么,我就可以说是被强制(coerced),或是
被奴役(enslaved)了。但是,强制一词无法涵盖所有“不能”的形式——例加我无法跳
过英尺高;我是瞎子,所以不能阅读;或者,我无法了解黑格尔好作中比较晦涩的部分
等。如果基于以上这些理由,而说:在以上这些限度以内,我是被别人强施以压力、被
别人所奴役,那就是偏颇之论了。强制意指:某些人故意在我本可以自由行动的范围内,
对我横加干涉。惟有在某人使你无法达到某一个目的的情况下,你才可以说你缺乏政治
自由(注一)。仅仅是没有能力达成某一个目的,并不代表缺乏政治自由(注二)。现
代人的两个用语“经济自由”(economic布局freedom)及与此相对的“经济奴役”
(economic slovery),阐明了以上的说法。有入主张说:一个人如果穷得lm1某些法律
不禁止他获得的东西,例如,一片面包、环游世界、或诉诸法院等,也无法获得,那么,
他其实也就和法律禁止他去做这些东西,一样的不自由;但是,如果我的穷困是由于疾
病——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我无法去买面包、或无法去为环游世界之行付款、或无法请
求法院给予我公平的判决,正如因为我跛了脚,所以无法去跑步一样,在这种情况下,
我无法做到某些事,基本上不能被指为缺乏自由,更谈不到缺乏政治自由。如果说我无
法获得某些东西的原因,是由于别人刻意加以安排,使我无法获得足够的钱去买这些东
西,但是别人却可以弄到那些钱,惟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认为我是被人强制、被人奴
役。换句话说,“自由”这个名词在此处的用法,是取决于特殊的社会和经济理论,这
些理论可用以说明我之所以贫穷和无力的原因。如果我是因为身心能力的不足,才导致
物质上的缺乏,那么,我便只有在接受以上这个理论的情况下,才会说我的自由被剥夺
了,而不仅诉说我的贫困。除此之外,如果我是因为经过别人的刻意安排,从而处于我
认为是不公正、或不公平的情况中,那么我才认为是“经济奴役”或“经济压迫”。卢
梭就曾经说过:“事物的本性不会使我们疯狂,唯有不良的企图,才会使我们如此。”
我是否受到压迫,其判别的准则是:别人是否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使我的希望
不得实现。在此一意义下,若我戳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别人干涉。不受别人干涉的
范围愈大,我所享有的自由也愈广。

    英国古典政治哲学家在使用“自由”这个字的时候,他们所指的,也就是上述这个
意思(注三)。自由的范围可能有多大、应该有多大,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他们认为
不能漫无限制,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漫无界限地干涉彼此的行为;这种“自
然的”(natural)自由,也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在这种混乱中,要不是人类的最低限度
之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就是弱者的自由,会被强者所剥夺。因为他们体认到:人类诸
多目的与活动,不会自动地趋于和谐,同时,无论他们信从什么学说,因为他们对其他
目标,诸如正义、幸福、文化、安全、以及各种程度的平等,持有极高的评价,所以他
们愿意为其他的价值,而限制自由。其实也就是为“自由”本身,而限制自由。因为若
非如此,便无法创造他们认为可欲的(desirable)人际联合。因此,这些思想家认为:
人类自由行动的范围,必须由法律施以限制。但是,他们同样又认为,尤其是英国的洛
克与穆勒、以及法国的康斯坦和托克维尔等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有一个
无论如何都不可侵犯的最小范围,如果这些范围被逾越,个人将会发觉自己处身的范围,
狭窄到自己的天赋能力甚至无法作最起码的发挥,而惟有这些天赋得到最起码的发挥,
他才可能追求、甚至才能“构想”,人类认为是善的、对的、神圣的目的。根据此一推
论,我们应当在个人的私生活、与公众的权威之间,划定一道界限。这一道界限应当划
在何处,极费争论,简直是一个讨价还价的问题。大体说来,人类毕竟是互相依赖的;
没有任何人的活动是完全“私人”而永不干扰到别人的活动。“梭子鱼的自由,就是鲸
鱼的末日”,于是,某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须受到约束,另一部分的人,才能享有自由。
我们都知道,有人还说过:“一个牛津大学院长的自由,和一个埃及农夫的自由,完全
是两码子的事儿。”

    这一句话背后,隐藏着某些真实而重要的道理,但这话本身,仍然只是一种政治嘘
头。对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生了病、不识字的人,说要给他们政治权利,而且不让政
府来干涉他们,等于在嘲弄他们的落魄;因为他们必须先获得医疗上的帮助,必须先接
受教育,然后才能够了解他们所能享有的自由,再进一步去运用这种自由。事实上,对
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自由又算是什么呢?如果不先提供人们运用自由的必要环境,自
由又是什么价值?事有本末先后,正如一位十九世纪俄国激进作家所宣称的:在某些情
况下,皮靴优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个人自由并不是每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因为自由并不
仅仅意味着不受任何挫折——如果以此为自由的意义,则自由这个字的意义终必膨胀—
—最后它所代表的意义,要不是太多,就会太少。埃及农夫在享有个人自由之前,必须
先获得衣物与医药,同时他对后者的需要也更甚于前者;然而,今天他所需要的最低限
度的自由,或者明天他可能需要的更多的自由,和教授、艺术家、百万富翁们所需要的
自由,却是同样的东西——而不是某种特别属于他的自由。我认为,西方自由主义者之
所以会感到良心不安,并非由于他们相信人类追求的自由,随其社会或经济环境的不同,
而有所分别,而是由于他们相信少数人之所以拥有自由,是因为他们剥削了大多数没有
自由的人、或至少是对大多数人缺乏自由的事实视若无睹,而得来的。他们相信:如果
个人自由是人类的一项终极目的,则任何人的个人自由都不能被别人剥夺,这是相当有
道理的。某些人更不能牺牲别人的自由,而享受自由。自由的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谁使我享有自由、繁荣与启蒙,我便回报谁;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凡此
种种,都是自由的道德基础。自由并不是人类的唯一目标。我可以像俄国批评家别林斯
基(Belinsky)那样说:如果别人的自由被剥夺,如果我的同胞兄弟仍然生活于穷困污秽
之中,如果他们还生活在脚镣手梏之中,那么,我也不要自由,我用双手拒绝这些自由,
我宁愿和我的同胞兄弟,同甘共苦。但是,我们如果仅以这种说法,把用语搅混的话,
却得不到什么好处。为了要避免显著的不公平、或者到处可见的悲苦情况,我随时愿意
牺牲我的一部分自由、或全部自由;我可以情愿而自由地这么做:但是,为了正义、平
等、或同胞爱,我牺牲的是自由。在某种情况下,我如果不做这样的牺牲,我的内心将
会充满、而且理当充满罪恶感。但是,一种牺牲不会增长被牺牲的东西,无论哪种牺牲,
在道德上有多大需要或补偿,都是如此。一件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
不是平等、公平、正义,不是文化,也不是人类的幸福、或平静的良心。如果我自己、
或我的阶级、或我的国家的自由,是建立在许多人的不幸上面,则促成此事的体制就是
不公正、不道德的。但是,如果我为了减少不平等的耻辱,因而去削减、或者丧失我的
自由,却又没有能借此具体地增益别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所发生的是自由的“绝对丧
失”(abso1ute loss)。这虽可以由正义、或幸福、或和平的收获来补偿,但是,丧失
的却毕竟是丧失了;如果我们硬要说:我虽然失去我个人的、“自由主义式”的自由,
但是别种形式的自由,即“社会自由”或“经济自由”,却增加了,则这样的说法,不
啻是混淆价值。不过,为了使某些人获得自由,有时候其他人的自由,必须削减,这一
点仍然没错。问题是:在什么原则下,我们才能如此削减某些人的自由?如果自由是神
圣而不可侵犯的价值,那么,我们将找不到任何这样的原则。无论如何,在实际上,这
些互相冲突的规则或原则中,有些必须让步:这种让步并不一定都基于某些可以明确陈
述的道理,更不是都能概化成规则、或普遍的公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必须找到一个
实际的妥协办法。

    对人性抱持乐观态度,并且相信人类利益能彼此和谐的哲学家,诸如洛克或亚当斯
密,以及某种心情下的穆勒,他们相信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与为个人保留一个不容国家、
或其他权威任加干涉的广大私生活范围,是可以相容的。霍布士,以及其他一些和他持
相同看法的人,特别是一些保守、反动的思想家,则主张:为了避免人类的互相残杀,
因而使社会生活变成一处丛林或荒野,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高一等的安全防卫,使人类
能够各安其位;基于这个缘故,霍布士主张加强中央控制的范围,减少个人自由的范围。
但是,以上这二派,都一致认为:人类生活的某些部分必须独立,不受社会控制。若是
侵犯到了那个保留区,则不管该保留区多么褊狭,都将构成专制。自由与隐私权最雄辩
的维护者康斯坦,忘不了法国雅各宾党人的独裁,他宣称说:至少宗教、意见、表达、
财产的自由,必须受到保障,不容横加侵扰。杰佛逊(Jefferson)、柏克、潘恩(Paine)、
穆勒等人,也都各自列举了一些不同的个人自由,但目的都同样是不使权威过度扩张。

    我们必须维持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才不致于“贬抑或否定我们的本性”。我们无
法享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必须放弃某些自由,以保障其他自由。但是完全的自我放弃,
便是自我挫败。那么,这个最低限度应该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抛弃它,就是违逆了我们
的人性本质—这就是最低限度的自由。然则,所谓人性本质却又是什么东西?它又隐含
了哪些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一向争论不休,将来也仍会永远争论不休。然而,
无论这个不准干涉的范围,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划定的,无论它是根据自然法、或自然权
利、或功利原则、或某种康德所谓的无上命令(categorieal imprative)、或社会契约
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或是人类用来厘清并支持他们的信念的其他任何概念,来订定的,
在这种意义之下,自由都是“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也就是:在变动
不居的、但永远可以辨认出来的界限以内,不受任何干扰。一位最有名的自由斗士,曾
经说过:“惟一能以自由为名,而当之无愧的,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追求我们自己利
益的自由。”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是否有理由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穆勒认为我们毫无
疑问地具有这种权利。既然正义的意义,是每个人拥有最低限度的自由,我们当然有必
要对其他的人加以约束,必要时还可以强制执行,以使他们不至于剥夺在何人最低限度
的自由。其实法律的整个功能,也就是预防这种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成为拉萨
尔(Lassalle)所讥讽为守夜者、或交通警察之类所代表的功能。

    穆勒的自由理念

    为什么穆勒会认为保障个人自由,是如此神圣的事呢?他在他有名的论文中表示:
除非人们得以按照他们的希望,“按照只与他们自己有关的方式去生活”,否则文明就
不会进步,真理也不会显现,因为我们会缺少自由的观念市场;人类的自动自发、原创
力、天才、心智能力、道德勇气等,也将无从发挥。社会将会被集体的平庸所压抑。习
俗及妥协的习惯,将会造成“才能萎缩”、“心地褊狭”、“性格扭曲”的人类,从而
使社会中,任何丰富且多样的东西,都受到遏抑。“异教徒自以为是的作风,在基督教
的自我克制,同样具有价值”。“一个人不顾忠告与警告,而犯下的所有错误,其为恶
远不如任令别人强迫他,去做他们所认为的好事。”自由的维护,存在于排除干涉的
“消极”目的中。对一个人施以威胁说:除非他屈就于一种无法自己选择目标的生活,
否则就要迫害他;堵塞他所有去路,而只留一扇门,那么,无论这扇门开向多么高贵的
远景,无论作此安排的人,动机多么慈悲仁道,这些作法都违反了下述的真理:他是一
个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上所说的就是近代世界中,从思想家伊拉斯玛
(Erasmus)的时代,有人可能会认为甚至从奥坎(0ccam)的时代以降,一直到现在为止,
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自由。所有关于公民自由与个人权利的呼吁,所有对于剥削与羞辱
的抗议,对于大众权威侵犯个人生活的反抗,以及向习俗和有组织的宣传对群众的操纵,
所发出的抗议,都是源自于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议论纷坛的“人之概念”。

    从以上这种立场,我们可以注意到三点事实。第一,穆勒把两种清楚分明的观念混
淆了。其一是:所有的强制行为,虽然或许能借以防止比它本身更大的恶事,然而就它
阻遏了人们的欲望而言,它却是不好的;而和强制行为相反的不干涉,虽然不是惟一的
善,但是就它不阻遏人类欲望而言,它却是好的。这就是古典形式的“消极”自由的概
念。另外一点是:人们应当设法发现真理,或者去发展穆勒赞同的那些性格类型—书有
批判性、独创力、想象力、独立性、近乎奇僻的不妥协等等;而只有具备自由的条件,
才能找到真理、才能培养这种性格。这两种观点都是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它们并不相
同,它们之间的关连,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经验性的关连。没有人会主张,在一个所有思
想都被教条所压制的地方,真理和表达的自由,能够欣欣向荣。但是,诚如史蒂芬
(James Stephen)在《自由、平等、博爱》(Liberty ,Equality,Fraternity)一书中,
猛烈攻击穆勒时所主张的,历史的证据却显示:在苏格兰或英格兰的喀尔文派清教徒那
种纪律严明的社群中、或是在军队中,廉洁的品德,对真理的喜好、强烈的个人主义等,
至少也和在比较宽容、比较冷漠的社会中,一样常见;这一见地若是属实,则穆勒所持
人类才华的发挥,系以自由为必要条件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了。如果事实证明,穆勒的
两个目标不能并存,他就要面临一个残酷的两难式,更不消说他的学说与严格的功利主
义、甚至与他自己那种较重视人性的功利主义,不相连贯,而产生的进一步困境了(注
四)。

    第二,这种自由学说较为晚出。在古代,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把个人自由当做是一
种有意义的政治理想,相对于实际上存在着的自由,而加以讨论的主张。康多塞曾经说
过,罗马人和希腊人的法律概念中,没有个人权利;就犹太、中国以及其他所有出现于
世界的古代文明而言,情形也是一样(注五)。即使在近代西方历史上,这种理想盛行
的时期,也仍然是例外,而不是常态。此一意义下的自由,也不曾构成广大人类群众在
阵前的呐喊之声。无论就个人或社群而论,不愿遭受侵犯、而愿自行其是的欲望,都是
高度文明的表征。隐私权的意识,个人关系的领域自有其神圣性的意识,是来自于一种
晚出的自由概念;这种自由的概念,虽然有其宗教上的渊源,本身发展完全的时间,却
不太可能早过文艺复兴时代,或宗教改革时代(注六)。可是,这种自由概念的式微,
却将成为文明死亡的标记,以及整个道德观死亡的标记。这种自由观念的第三特征更加
重要。这特征即是:这种意义下的自由,与某几类专制政体或至少与自治(self—
government)之阙如,并非不能相容。这个意义下的自由,所涉及的主要是“控制的范
围”,而不是它的“来源”问题。正如一个民主社会,事实上可能剥夺一个公民在别种
形式的社会里,所能享有的许多自由。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一个具有自由心态的专制
君主,可能会容许他的子民,享有相当大尺度的个人自由。这种给予他的子民享有相当
大自由范围的专制君主,或许是不公正的,或许助长极度的不平等,或许不重视秩序、
美德、或知识;但是,假使他不抑制人民的自由,或至少比其他政权约束得更少,那么,
他就合乎穆勒的特定标准了(注7)。至少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意义下的自由,和民主
或自治没有什么关连。大体说来,自治和其他的政权形态,比较起来,更能保障公民的
自由,自由主义者便是持此一理由,来为自治做辩解。但是个人自由和民主统治之间,
没有什么必要的关连。“谁统治我?”和“政府干涉我多少?”这两个问题,从逻辑的
角度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总结来说,“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自由概念之间的重大对比,与这个区别正
相一致(注8)。因为如果我们要了解“积极”自由的意义,我们要问的是:“谁统治
我?”、“谁有权决定我是什么人?不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样?做什么事?”而不是去
问:“我可以自由地成为什么、或自由地做哪些事?”。民主与个人自由间的关连,远
比双方的拥护者所认为的稀薄。想要自己治理自己,或参与控制自己生活过程的欲望,
可能和希求一个能够自由行动的范围的欲望,同样深刻。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前一种
欲望,或许还发生得更早。但是,这两种欲望所希求的,不是同样的东西。实际上,它
们的区别非常重大,以致于造成了今天主宰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
因为相信“消极的”自由概念的信徒,认为“积极的”自由概念,有时只不过是残酷暴
政的华丽伪装而已;而“积极的”自由观念则认为,自由不是“免于……的自由”,而
是“去做……的自由”——去过一种已经规定的生活形式的自由。

    注释

    注1:当然我并没有暗示,反过来说就是正确的。

    注2:哈维修斯曾经清楚说明这一点,他说:“自由的人是不被枷锁束缚、不被囚
禁的人,同时,也是不像奴隶那样,被惩罚所恐吓的人…不能像老鹰那样飞翔,或者像
鲸鱼那样游泳,并不就是缺乏自由。”

    注3:霍布士说:“自由的人即是能够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受到阻碍的人”;法律
总是一种“锁链”,即使它使你免于其他更重要的枷锁,如某种更具压抑性的法则、习
俗、或专断的专制制度、混乱状况的束缚等,也是一样。边沁所说的内容,大抵和此相
同。

    注4: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大多数的思想家都相信:所有他们认为“善”的事,
都互相密切地联接在一起、或至少是可以相容的——穆勒的这种想法,不过是这一种倾
向的另一个例证而已。前后不一致、至少是乖离的要素,会被人为方法束缚在一个专制
的体系之下,或因为面临了共同的敌对观念,而维系在一起,这种例子,在思想史中和
民族史中都屡见不鲜。等到危险时期一过,本来彼此互相支持的观念,就会产生冲突,
而这种现象,往往破坏了本来的体系,但是却为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好处。

    注5:请参见维利(Michel Villey)对此所做的有价值的讨论——即《权利哲学史》
一书。维氏认为“主体权利”(subjective right)的观念雏形,是奥坎所构想出来的。

    注6:基督教(以及犹太教、回教)认为:神圣、自然的法则,具有绝对的权威,并
且认为上帝之前,人人平等—训一信仰,和“个人有权过自己所喜欢的生活”这种信仰,
是很不相同的。

    注7:富有想象力、原创性的人,创造的天才、以及各式各样的“少数集团”,所
受到的迫害,所感受到的压力,包括来自制度与习俗的压力,和前此以及其后的君主政
体比较而言,到底是在菲特烈大帝(Fredreick the Great)时代的普鲁士(Prussia)中比
较轻微呢?或者是约瑟夫二世(Josef 11)时代的奥地利,比较轻微呢?——这的确是个
值得争论的问题。

    注8: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中,我们很难估量其中所包含的“消极的自由”,究竟有
多少。乍看之下,这似乎只取决于至少在二个机会中,做选择的能力有多大。然而,
“选择”(choices)却并不都是同样自由的选择,或根本就不是自由的选择。如果我在
一个极权国家中,因为受到酷刑的威胁而出卖了我的朋友,或者,我根本是因为惧怕失
去工作而如此做,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都可以很合理地说:我的行为不是自由的。然
而,我却确实曾经做了选择,至少在理论上说,我也可以做另一个选择,而让别人来杀
死我、折磨我或囚禁我。因此,就“自由”一词的正常意义而言,仅只是“机会选择”
的存在,并不会使我的行为,就此变得自由,虽然这行为可能是自愿的。我所享有的自
由程度如何,似乎要决定于下述几个条件:(a)我所拥有“可能机会”有多少。虽然行
动的机会,并不是像苹果那样的实体,可以一一去数,于是,我们对此只能有个印象式
的约略估计而已;(b)这些机会实现的难易程度;(c)就我本身所拥有的个性、与现实的
情况而言,这些机会互相比较起来,在我的生活计划中的重要程度如何;(d)人们的故
意以人为力量来开放、或关闭这些机会的程度有多大;(e)行为者本身,以及他所存在
的那个社会里,一般人对不同的机会,所做的评价如何。我们必须把这些层面的问题
“整合起来”,然后获得一个不一定精确、或不一定无可争辩的结论。很可能,这世界
根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可互相比较、不同程度的自由,我们无法把它们放在一个惟一的尺
度上,来衡量它们的轻重。此外,以不同的社会为例,我们还会面临下述这种在逻辑上
说来,是荒谬的问题,例如:“和B、C女士以及她们之间的D女士,一起比较起来,X项
的安排是否能给A先生更多的自由呢?”当我们想要应用“功利性的标准”时,也会出
现同样的困难。不过,如果我们不苛求精确的度量的话,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说:“一般
而言,瑞典国王所统治下的平民,要比西班牙或阿尔巴尼亚的平民,享有更多的自由”。
生活的“全盘模式”(total patterns),必须要以整体来做比较——虽然我们的比较方
法、结论的真确性等,都很难或竞无法加以阐明。但是,概念的模糊性、以及标准之多
重性,乃是“主题”(subject—matter)本身的特征,而不是我们度量的方法不完美或
我们无法做精确思考,所造成的。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