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孤独的狂欢
孤独的狂欢

作者: 吴伯凡


第七章 两种窗口




7.1 大众化窗口与个人化窗口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说:“如果摘录莎士比亚的著作,可以编写一 本相当完整的研究人的延伸的小书。有人会争辩说,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几句 广为人知的台词中,是不是在指电视:‘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它欲言又 止。’”电视的确是现代技术为人们打开的一面“窗口”。在英文中,“窗口”(window) 一词是由“风”(wind)和“眼睛”(dow)两个词素组成,而“电视”(television)一词 是由“远”(tele)和“视觉” (vision)两个词素构成,意即“遥远的视觉”。电视既是一种“窗口”,又是一种 “眼睛”,它使我们的肉眼的视线向远处延伸,似乎整个世界都进入我人视野。“窗含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只不过是杜甫的想象,而对于拥有电视的现代人来说,这已成为 一种现实。然而电视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窗口,从这个窗口里看到的世界也免不了不是一个虚 拟的世界。当你站在真实的窗前,亲眼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与你在电视里看到的世界之间的差 异是言而喻的,在此方面我们用不着作过多的比较。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在同样一个窗口 面前,独自一人通过这窗口看到的“世界”与在很多人使用这个窗口所看到的“世界”也是 大不相同的。出于各种原因,不少文学家和哲学家都把人们的生活世界想象成为一个巨大的 监狱。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丹麦就是一间囚室。”当代法国哲学家福科通过对监 狱的具体研究来破解普遍意义上的“权力”之谜。这里,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文学性的想象— —想象你被关在一个单人囚室里。通过这样的想象,我们或许可以对于“窗口”有更深切的 认识。你的囚室的上下左右自然也都是囚室,所不同的是,那些囚室是集体囚室。囚室的外 面是围墙,围墙外面是一片荒草地,风景并不美,但对于身陷囹圄的你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每天傍晚你的囚室的小窗户被打开的半个时的时间里,你趴在窗前,贪婪地看着小窗外的 风景。荒草,斜阳,正要归巢的鸟儿……。偶尔有一只野免匆匆跑过来,突然停下,不解地 看一看眼前一座监狱,又突然跑开了。潮润的气息吹进窗来,使你终日昏暗如这囚室的神志 清爽了许多。在视野的尽头,隐隐约约有农舍升起的炊烟。这炊烟使你默默地思想起遥远的 家园,你想象你的妻儿和你的年迈的双亲此刻也在思念着你。你似乎猛然明白在暮色降临的 时候能回到自己家中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天这短短的半个小时,是你一天的希望和 意义。 有一天,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你同样在注视远处的炊烟,神游于监狱之外,视野之外。 突然,在不远处,你看见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小孩,准确地说,是一个少妇领着一个小男孩正 朝监狱这边走来。其他牢房里的犯人也一定这个注意到了这个从未有过的场面,因为你听见 了有人在异样地叫喊。 少妇和孩子越来越近,最后在接近监狱围墙外的地方停了下来。从衣着、外貌看,他们 肯定来自离这里很远的某个城市。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年纪约五六岁的男孩面庞与少妇的极 其相似,这进一步证实了你的猜测。少妇端庄的面孔透露着严峻。她好像对这里的一切早已 熟悉,眼睛一直盯着监狱大楼的某个地方,没有丝毫惊异的神色。小男孩的嘴微微张着,目 光里带着明显的疑惑和好奇,显然他已经注意到了一面面小窗里的一个个陌生的面孔。 这母子二人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天马上就要黑了,他们会到哪里去?孩子的父亲呢? 眼前这幕情景神秘得有些不真实。上下左右的牢房里都骚乱起来,你能听见犯人们的打骂 声,间或有听到粗鄙的叫喊和口哨声。他们一定是在争抢着把头伸向只够一人往外看的小 窗。你可以想象在其它囚室里的情景:一个人刚把头伸到窗口就被后面的人拉开了。而你则 一直默默地看着这奇迹般的场面。少妇的头发被时有时无的晚风轻轻拂动,更使她的神情显 得沉静和神秘。她肯定注意到了眼前的小小的骚乱,但她又视若无睹,仿佛站在与这个世界 隔离的某个地方。你的头脑里倏忽闪过一个念头:你在某一幅古典的宗教画里领略过少妇的 这种目光和神情--她的眼睛似乎关切地注视着你,但你又分明感觉到她根本没有看见你。 在以后的回忆中,少妇那神秘的目光甚至使你陷入困惑:在这片荒草地上真的出现过一个少 妇和一个孩子吗?抑惑是寂寞难耐的牢狱生活使你产生了一种幻觉?“想象”到此为此,我 们回过头来比较一下你的单人囚室的窗口与隔壁囚室的窗口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隔壁囚 室里的囚犯们从他们囚室的窗口看到的与你从你的窗口看到的场面有什么不一样?关键就在 于,你的窗口是你一个人的,隔壁囚室的窗口是属于许多人的。你看到的是整个场面,隔壁 的囚犯通过窗口看到的是整个场面中的一个个片断。整个场面发生的这段时间在囚犯们要求 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被切分成了一个个片段,对每一个囚犯来说,在一小段时间里属于他们 的窗户外的场面也就是整个场面的被切分以后形成的马赛克(mosaic)式的场面,而你则看 见了整个场面。整个场面一旦被马赛克化,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全变了。一幕可能深深打动某 一孤独个体的情景就成为一则新闻或一条消息(一个女人领着一个可能是她儿子的男孩站在 监狱的围墙外面站了一会儿)。你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了,还有那么多人等着看呢,赶紧 让开!由于有那么多的“他人”与你分享这个窗口,你就必须以与“他人”一样的方式看。 推而广之,无数的“他人”汇集而成的“大众”(在数量上比“大伙儿”多得多)必然导致 大众中的每一个人透过他们共享的窗口看到的世界被“马赛克化”。换句话说,原初的世界 因为大众而破碎。由此可以明确:单人囚室的窗口是“个人窗口”(personal window), 多人囚室的窗口是“大众窗口”(mass window)。电视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窗口”,而 且是相当典型的大众窗口。我们下面将会看到,网络化的、作为交往媒介的“个人电脑” (personal computer)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窗口”。
7.2 “马赛克化”——大众传媒的宿命
为了避免误解,必须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大众传媒的马赛克特征的多重含义。“马赛 克”一词本意指一种建筑工艺,即用一系列零散的瓷片拼嵌成一个完整的平面。通过“马赛 克”式的拼嵌,并不必然相关的事物形成了一个偶然的、暂时的序列,如商店里排队买东西 的顾客就组成了一个马赛克式的阵容。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一天的电视节目也都具有马赛 克的特征。建筑学上还有一个术语叫“蒙太奇”(mongage),它的含义与“马赛克”相 关,但有很大不同。它也是指一种建筑工艺,将建筑材料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相互支 撑、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异质性的材料形成一个有内在同质性的序列 (continuum)。“蒙太奇”的概念后来被引入电影艺术中,成为一种电影语言。电影艺术 家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表面上没有意义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通过观 众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合作,两个或多个镜头之间的内在的意义关联突显出来,形成有冲击力 的意义释放。一般说来,一部电影的成功常常有赖于使用蒙太奇语言是否成功。(我们知 道,剪辑师在一部电影作品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电视新闻的编辑不同于电影的剪辑师,报纸的内容不同于书籍的内容,全在于“马赛 克”和“蒙太奇”的不同。细分起来,传媒中的马赛克形式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两种--电视 节目是时间性的马赛克,报纸版面是空间性的马赛克。当然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一个频道 与另一个频道电视节目之间构成一种共时性、横向的、类空间性的马赛克关系(所以我们可 以像翻报纸似地换频道);而一天一天的报纸又构成一种时间性的马赛克关系。在总的时间 和空间确定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大众中的成员的不同趣味、意向,编辑(即拼嵌者)相对均 衡地划分传媒的各种内容在总体中所占的比率(时限或篇幅)。 一部较高水准的电影要求观众必须深度参与各个镜头之间的结构关系。相反,电视提供 的恰恰是不要求深度介入的内容。与书籍相比,报纸提供的是不要求深度参与的内容。一条 时间仅持续1分钟的电视新闻足以能挑起电视观众的兴趣,因而电视对一个事件的报道、传 播也就完成了。但要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件及其可能包含的复杂的意义,一本书比报纸、杂 志、电视的优势大得多。电视是向具有各方面举和好奇心的大众共同拥有的媒介,每人个对 某件事感兴趣的人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留连忘返,因为“还有好多人在后面等着”。如果电视 在一条新闻上大作文章的话,它就会使关心其他事的人失去耐心,断然走开。所以在采编收 视率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时,必须遵守“两分钟规则”(the rule of two-minute),即每条 新闻持续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只能提供泛泛的和马赛克式的信 息,只要包含了“五个W”(Who、What、Which、Whom、What effect)的讯息就是一条合 格的讯息。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是大众传媒的暴君,它的权力使世界以马赛克式面目呈现在我 们面前。然而很多人不仅意识不到这个虚拟世界的马赛克特征,而且比习惯于接触真实的世 界接触更习惯于与这个马赛克化的世界接触。相对而言,旧有的画报(如连环画报)更接近 真实世界,它偏重与展示世界的连续性(continuum)和场景深度(the depth of field),虽然这样的展示必然要以牺牲世界的广度为代价。当电视把世界以马赛克的形式 展现给我们时,我们就被马赛克世界的丰富多彩吸引住了,这个世界中总有哪一部分能吸引 你。拿着一本马赛克式的杂志,我们感到一册在手,世界在握。这是像《时代》周刊和《新 闻周刊》这样的杂志战胜旧画报的一个原因。旧有的画报很像是一个专卖某种商品的商店, 除非你正好需要某一特定的商品,你是不会进这种店的;相反,马赛克式的杂志很像一个百 货公司,你在里面总可以找到你所要的商品,即使你什么都不买,徜徉其间,琳琅满目的商 品也让你虚拟性地占有这里的繁华、富有。它给你一种由“逛”带来的快感。偏重于感性, 头脑相对懒散的人尤其喜欢这种由“逛”带来的乐趣。事实上,电视和杂志,尤其是电视和 杂志中的广告中精心制作的广告,给予人的也正是这种由“逛”的乐趣和世界在握的充实 感。由于电视与杂志在马赛特征上的相通,它们之间相互为用,使马赛克特征更趋于纯粹和 精致。另一方面,电视也吸取了“经典性”的马赛克式的杂志(汉语的“杂志”一词中的 “杂”这个字本身就反映了杂志的马赛克特征)中为大众化的电视节目所缺乏的某种“深 度”,制作成有“精英”意味和“精品”色彩的电视节目,如有某方面专家、职业评论员参 与的所谓“深度报道”、“新闻观察”等样式的节目,有的直接以“电视杂志”名之。这类 节目在编排上突破了“两分钟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身的马赛克特征。以观众数 量的相对减少为代价,换取了教育程度较高的观众的响应。这种从广播(broadcasting)向 窄播(narrowcasting),从大众化趋向个人化的节目属于大众文化中的类精英或伪精英文 化。在这些节目中,原先为记者占据的重要位置被那略些略通文墨、略带斯文象但记者派头 犹在的主持人所占据。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这些主持人在社会影响上可以成为与演 艺明星分庭抗礼的类精英大众文化偶像,如美国一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1996年的年收入 超过了包括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在内的演艺明星的收入。然而正如我们后面将会看到 的,在数字时代的交往媒介中,这种不伦不类的明星将会寿终正寝,因为电视本质上是一种 广播媒体而不是一种窄播媒体(如网络化的个人电脑),它无力胜任“窄播”的功能。“大 众窗口”好比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洛斯忒床,它不断地对窗口这边的观看者和窗口那边的世 界施行着“平均化”的强权,它按照公共尺度截去人和世界的头和脚,再给人和世界安上假 头和假肢,而我们以为我们在思考着自己的问题,走着我们自己的路。我们以从“大众窗 口”所得到的话题进行交流(communicate),我们因这个窗口而结成“共同体” (community),但我们所次序的是早已标准化的、实质等同的答案,我们是作为这个窗口 的附庸体而结成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是在大众媒体的温柔的铁腕造成的软性高 压下形成的,大众的“共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强加的。换言之,“大众”的整体性是媒体 的巨大的“凝聚力”强行拼嵌而成的,“大众”其实也是一个马赛克式的整体,一个看似铁 板一块实际上支离破碎的整体。说到“马赛克”,如今使用过互联网的人都会马上想起以 Mosaic命名的浏览互联网络的电脑程序。Mosaic软件提供了一种多媒体的图形界面,我们 用它可以浏览环球网上的超文本文件。这种软件虽然被命名为“马赛克”,而且从直观上看 它也的确很像“马赛克”,但实际上它与本来意义上的“马赛克”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软 件在技术上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而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最显著的特点 是“交互性”以及“交互性”赋予用户的巨大主动性。它使用户悠游于各种感官世界,自由 地搜索高度个人化的讯息。(详见本书第三部论述WEB章见)。而大众传媒都是非交互性 的,它提供的马赛克化的讯息是高度凝固,只能被动接受的大众化的讯息。总而言之,服务 于个人窗口(PC)的Mosaic软件是对于大众传媒的马赛克形态的彻底颠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