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中国新脑筋
中国新脑筋

作者: 何虎生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会,完全同意邓小平南方谈话;江泽民为十四大政治报告确
定指导思想;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市场经济终于为中国
共产党人接受了。

    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20世纪的帷幕即将徐徐落下,21世纪的曙光已经照临地球的窗口。
    这是机遇!
    这是挑战!
    难道我们还要丧失世纪末的最后一次民族自强的机遇吗?
    严峻的现实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1960年,中国社会生产总值与日本大致相等;19
85年,中国社会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
    不需要太多的数字,这些数字已经足够了。相对世界的总体发展,相对于我们周边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我们的速度太慢了。
    怎么办?
    一位率先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历史巨人,又一次吹响了加快改革开放的号角!
    合众国际社北京3月12日电中国使重振改革雄风的运动升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今天发出迄今措辞最有力、旨在重振经济改革雄风的公开号召,并严厉批评了抵制改革
的做法。这是邓小平最近精心安排的一场运动的一次重大升级。
    共同社北京3月12日电中共召开政治局全体会议确认支持邓小平今年一月中旬视察南
方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路透社北京3月12日电中共政治局决定坚持改革政策,一百年不变。……邓小平和他
的支持者说的“一个中心”指的是经济建设,反对把意识形态定为关键因素。
    美联社北京3月12日电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官员支持邓小平发出的更大胆地进行经济改
革的呼吁,同时警告要防止“左”的倾向。党的领导人发誓,改革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这是党的中央政治局在9日和10日两天的全体会议上作出的决定。这项决定似乎表明,邓
小平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取得了胜利。
    外电的一系列报道都在表明,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是的,为了把邓小平的谈话精神变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转变为全国人民团结
一致加快改革开放的实际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3月9日、10日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全
体会议。
    会议完全同意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会议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建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勇于创新,勇于试验,看准了的就
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善于运用计划和市场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
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各级领导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腾出主要精力多办
实事;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坚持两手抓,以改革和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
    十四大就要召开了,十四大报告该怎么写?
    1992年2月,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为起草十四大报告确定了指导思想:报告
通篇要体现邓小平今年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为十四大报告定下了基调。
    2月20日下午,中南海勤政殿。一个研究十四大报告起草问题的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强调指出,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是他十多年来关
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思想的高度体现和新的发展,十四大报告要以这个谈
话精神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在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十四年来的实践和经
验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江泽民说,一个是基本路线不变,一个是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
够不断地胜利前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100年不动遥江泽民提出了十四大报告的主要
内容,必须回答以下的一些问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注意把握的要点是什么?党在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步骤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重大
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重点是什么?报告要展望并规划改革
和建设在今后半个多世纪的进程目标,提出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
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
朝着这个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报告第一稿进行了讨论。与会领导认为,第一稿从无
到有,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报告的理论性、思想性需要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一
步研究作出更明确更深刻的阐述,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要提高层
次;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十四年的基本经验;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什么……此后,报告有了第二稿,第三稿……6月9日,北京西郊颐和园,中
共中央党校。江泽民召集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和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授,发
表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党校校长乔石主持。
    出席会议的还有十四大报告起草小组负责人丁关根及报告其他起草人员。
    在讲话中,江泽民就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的精神,阐述了九个方面的问题。
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有关
论述,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2月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讲话后,人们
对市场和计划的问题,又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三种提法,究竟哪一种最科学,哪一种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哪一种更易为大
家接受,一时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针对这三种提法,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
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赞同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同志的认识和行动,
以利于加快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江泽民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意见,“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
提法。”江泽民认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呢?这不是给苹果贴商标,这不
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姓“社”,而是表明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
是一大发明创造,专利属于中国共产党人,属于全中国人民。我们党把“市场经济”这
个一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名词,写进自己的正式文件,这是我们思想上的又一次
大解放,是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根据江泽民党校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起草小组对报告稿进行了重要修
改。
    第四稿在提请政治局审议的同时,还报请邓小平审阅,邓小平对报告稿作了肯定的
评价,认为报告稿有份量,同时对进一步修改好报告稿发表了十分重要的意见。他谈到
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讲他的功绩,一定要
放在集体的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
体的智慧。他的功劳就是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十四大报告的起草历时7个多月,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了4次,政治局开会讨论
了2次,江泽民与起草小组座谈3次。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人还个别同起草小组座
谈3次。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人还个别同起草小组谈了重要意见。
    7月,起草小组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所提出的意见和邓小平的重要指示,对报告稿又
作了两次重要修改,在报告中加进了邓小平关于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精神的论述。
    报告第六稿出来后,中央决定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党的第
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党员负责干部,各盛自治区、直辖
市和各个军区的党委负责同志等3000多人,参加了报告稿的讨论,每个单位都修改出一
个稿子。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
派知名人士的意见。
    在此期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和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发表了重要讲话。7月2日,
万里在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闭会讲话中指出:摒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7月24日,薄一波在“《半月谈》思
想政治工作创新奖”颁奖会上发表讲话,首先披露“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讲过社会主义
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公开提出要搞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必由之路。
    9月2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
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党的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
书记、十四大报告起草小组负责人丁关根,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出席了座谈会。
乔石主持座谈会,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中,贾亦斌、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卢
嘉锡等人畅所欲言,对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各自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江泽民、
乔石认真地记下了他们的意见,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同时,起草小组还征求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报告的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450多处修改。其中对十三大以
来五年的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经济增长速度、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部分,作了较大
的调整、充实和加强。
    经过多次反复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仔细推敲,江泽民又一次次审阅修改,报告又
写出了第七稿、第八稿。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全体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报告稿,决定提
请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审议。10月5日,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中
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拿到的报告已吸收了各方意见修改而成的第九稿。根据全会分组
讨论中提出的意见,报告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70多处。
    最后,全会通过了这个报告,并提交十四大审议。
    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式上,十易其稿的报告终于放在了近200位代表面前。
    至此,2.6万多字的报告,修改了10次,共修改了620多处。

    2.为市场经济大开绿灯

    公元1992年10月12日,两亿美利坚合众国公民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欣赏总统候选人克
林顿、布什、佩罗的首次电视公开辩论。
    当金发碧眼的人们厌倦了辩论赛在那种表面上唇枪舌剑其实无聊乏味的吵闹时,他
们是否发现,在大洋彼岸,在一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十一亿人翘首以待的一次大会
开幕了。
    北京,人民大会堂。
    身着黑色西服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面对近2000名中共十四大代表,面对全国
人民,面对全世界,郑重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
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
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
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
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
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年初重
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
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
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
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
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回顾了十多年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江泽民郑重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千呼万唤,终于堂堂正正地载入了十四大报告,成为全党的共识。至
此,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划上了句号。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为了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
苦苦探寻。随着一个个教条的被抛弃,一个个禁区的被突破,全党正向真理步步逼近。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表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
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更上一层楼,指出计划与市场应该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工
作要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这时,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差一层窗户纸了,真理已经在鼻子尖下。
    令人遗憾的是,1989年风波突起,一时间“经济市场化”同“政治民主化”、“思
想多元化”一起被判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三根支柱。“市场经济”成了人人避犹不及
的字眼,哪里还敢探索下去?
    风雨之中,有一位老人最清醒、最勇敢,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89
年6月9日,他在接见戒严部队将领时,继续以坚毅的口吻强调:我们要继续支持计划经
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不能改。邓小平当时是这样讲的,作为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
也是这样印的。但是,在7月10日公开发表时,上面提到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二字却
被人改为“调节”。以后的标准提法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际,是适应社会主义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
    不要小看这两字之改,它一下子把十三大报告提出的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和手
段改为一种是经济性质、一种是手段。真理就这样在鼻尖下溜掉了。
    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国内批判“市场经济”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万炮齐
轰的局面。在讨伐大军中,研究《资本论》经年有加的学者有之,自称改革者的人有之,
曾为市场经济呐喊、因政治气候变比又“转变”过来的理论家亦有之。而自称没读过
《资本论》、不懂经济的邓小平,却不改初衷,顽强地捍卫着由他倡导的改革开放大业。
他似乎对他讲的市场经济的“经济”二字被改为“调节”二字不能忘怀,抓住一切机会
和场合重申他的主张。
    1989年9月,针对对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责难,邓小平不无讥讽地说,十三大报告中
的那两句话“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就没有看出有问题。邓小平一再警告
说,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不能批十三大。他对来访的李政道夫妇意味深长
地说,请你相信,我们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
台。
    1990年12月,邓小平与薄一波等人谈话时说:理论上要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区别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资本主义不控制?
    有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就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
没那回事。他尖锐地说,不搞市场,就是自甘落后。
    1992年初,邓小平不顾年事已高,前往南方视察。在南巡途中,他把“市场经济”
的问题讲得更简明更透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此语一出,举世皆惊。邓小平说出了许多有识之士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牢牢地抓住
了真理。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
大贡献。
    如今,邓小平的一家之言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写在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之中。“市
场经济”四个字终于恢复了本来面目。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十四大报告,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诊治了我们在市场和市场经济问题上常犯的
“恐资脖,启发人们从资源配置这一基本经济学观点的角度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进行全新的思考,这无疑是继八十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后的又一次经济
理论的重大突破。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不同历史条件都有成功亦有失败。
但以总体效率的比较而言,现代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更为有效。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在第一
个五年计划是成功的,但后来也出现了物资匮乏,效率上不去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的实践证明,中国选择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道路是明智的。
    对计划经济当然不应该一笔抹煞,它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一定的历史条件是有效的,
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设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化,
以及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国际化,计划经济就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八十年
代,中国经济跨上了一个台阶,九十年代,我们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十四大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香港《成报》评论说:十四大的意要意义,是为市场
经济大开绿灯,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确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百年不变,标志着中共建国43年来,在经济制度上一次最重要的转变。

    3.举世瞩目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个历史的瞬间:1992年10月19日下午3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计师邓小平来到人民大会堂,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亲切
见面,共祝这次历史性的盛会圆满成功。
    亿万中国人都从当晚的电视新闻中看到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海外传媒也迅速对
此作出反应:88岁高龄的资深领导人邓小平今天颇为罕见地公开露面,向新领导人表示
祝贺。他希望新领导人继续贯彻执行他的政策,直到下个世纪。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四大举世瞩目。同样,邓小平是否
出席这一盛况,也为人们普遍关注。在10月11日下午党的十四大的新闻发言人刘忠德举
行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邓小平是否出席大会以及他对这次大会有何影响
的问题。
    刘忠德明确告诉在场的中外记者:邓小平德高望重,他是这次大会的特邀代表。邓
小平是我们党的杰出领导人,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道路。他今年年初南巡的重要谈话,为这次大会的召开
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邓小平对开好这次大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回答“邓小平是否接受了作为大会特邀代表的邀请”的提问时,刘忠德作了肯定
的答复。
    于是,人们纷纷猜测:邓小平有可能出席这次大会。
    然而,开幕式上,邓小平没有出席;
    会议期间,邓小平没有参加;
    闭幕会上,邓小平仍未露面。
    自1987年11月举行的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主动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以后,
就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显然,这位最先提出在中国“废除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终身制”
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想让新一代领导人放手工作,独立
地担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又主动辞去
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最终实现了他自己多年希望完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夙愿。
当时,他高兴地对出席十三届五中全会的人说:“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他表示:“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
家的事业。”诚如邓小平自己所言,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
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0月18日,历时六天的党的十四大在京结束。圆满之余,代表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
邓小平未能出席大会。会议闭幕第二天,代表们接到通知,下午3时到人民大会堂和中央
领导一起合影。
    许多代表预感到,邓小平可能会出席,于是,代表早早地就乘车从驻地来到人民大
会堂,在宽敞的宴会厅里排成一个巨大的弧形,期待着邓小平的到来。
    据了解,尽管邓小平没有出席十四大,但他始终关注着这次大会的有关情况。每天,
他都要翻阅十几种报纸,详细了解大会的进程。大会闭幕当天上午,当他看到报纸上有
关会议闭幕的报告后,欣慰地说:真是群情振奋!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将近3时,有消息说,邓小平就要到达人民大会堂。
    早已等候在大厅的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李鹏、乔
石、朱熔基、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和杨尚昆、万里、姚依林、宋平、薄一波、宋任
穷等人,一起来到电梯口前,迎候邓小平的到来。
    电梯上方的显示数码亮了:1、2……
    身穿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微笑着走出电梯,同江泽民等人一一握手,并在北京厅门
前合影留念。
    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并肩站在一起,显示了党新老合作、后继有
人,事业兴旺发达。在场的摄影记者纷纷按动快门,将这历史性的一幕摄入镜头。
    随后,在江泽民的陪同下,邓小平走向灯火通明的宴会厅。
    “小平同志来了,小平同志来了!”
    代表们惊喜地喊道,使劲地鼓掌。
    掌声、欢呼声像海啸般由近及远向前推进,很快就波及全场,汇成了震撼屋宇的巨
大共鸣。
    邓小平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迈着稳健的步履,沿着红色地毯向代表们走去。他一
边走,一边向代表们频频招手致意,并不时停下脚步同代表亲切握手。
    “小平同志您好!”
    “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
    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声声衷心的祝福,喊出了全体代表发自肺腑的心声,表达了
全党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深情祝愿。
    人们深知,正如没有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中华民族还将在黑暗中摸索一样,
如果没有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中国也不会出现像今天这样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历史将永远铭记,邓小平领导亿万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
丰功伟绩。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邓小平走到代表们中间坐下。大厅里顿时变得异常安静,只
听见摄影转机在沙沙地转动,先是向左转动了180度,然后又向右转动了180度,一张历
史性的合影在瞬间定格。
    合影完毕,邓小平站起身,继续向代表们走去。
    掌声再次响起。
    邓小平缓步而行,一步,两步……每一步都是那样坚实有力。
    一些代表生怕错过这一难得机遇,顾不上维持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的劝阻,纷纷簇
拥在邓小平的周围,举起自带的相机,喀嚓、喀嚓地连续揿动快门,闪光灯如同夏季的
闪电亮个不停。
    沿着宴会大厅绕场一周后,邓小平又走到了电梯前。他再次同江泽民等同志一一握
手,并说:“这次大会开得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简短的话语,饱含着深切的叮嘱和殷切的期望。
    江泽民握着邓小平的手激动地说:“您今天同大家见面,使代表们深受鼓舞,大家
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代表新当选的中央领导集体表示:现在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
真抓实干,把大会的精神落到实处。
    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挥手向大家道别。
    20分钟的会见结束了。
    但作为珍贵的历史瞬间,却在每一位代表的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回味和难忘的记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