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社会功能

作者: J.D.贝尔纳


第八章 国际科学概况



过去的科学和文化
科学上的国际主义是科学的最特殊的特征之一。 即使在极其原始的时代,爱好科学的人们就愿意向别的部落或民族学习。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科学可说是从一开头就具有国际性质。各历史阶段的文化的广泛传播说明这一文化联 系的工具是多么有力。以后当天然的障碍把各种文明分隔开来的时候或者当宗教或民族仇恨 把文明世界分裂成敌对的阵营的时候,科学家和商人就竞相去打破这些障碍。现代科学的主 流从巴比伦人传到希腊人、又从希腊人传到阿拉伯人、再从阿拉伯人传到法兰克人。这段历 史说明科学家是多么有力地打破了各种天然障碍。在中国传道的耶稣会教士们发现,争取宫 廷接待他们的最现成的手段是他们带来的天文学和数学,可是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纪,人们才 自觉地充分实现了科学的国际性。人们认识到,科学发现,不论是思维性的还是实用性的, 都应该由一切能利用它的人加以支配,而不应作为私人或国家的机密秘而不宣。这种观念标 志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列奥弥尔在本书已经引述的一段话中,出色地表达了这一点。当时唯 一看得到的民族主义是:每一个宫廷都希望尽量网罗有名的科学家,以为国家增光或供其使 用,不管他们所属国籍如何。德国和俄国的科学是在十八世纪从法国和荷兰科学移植过来 的。交流是十分自由的,而且在平时和战时都可以同样很便当地进行。 今日的国际科学事业 在整个十九世纪中,科学上的国际主义继续保持下去,而且甚至有所发展,可是在本世 纪却有了一个确定无疑的倒退。科学虽然一方面还保持国际性质,另一方面却由于各国普遍 具有民族排外倾向而蒙受其害,而且科学界的统一性正受到严重威胁。我在本章中想要说明 一下当代科学在这方面的情况,描述一下科学界的分裂状况以及科学在各国的发展程度。要 充分进行这种描述,需要专门写一本书,而且只有一个在许多不同国家长期工作过的人才能 写得出。作者并无这种经验,只是一个对欧洲科学中心具有一般经验,而对欧洲以外的科学 中心则一无所知的英国科学家。所以在这里只能对作者自己看到的别国科学工作情况作一番 概括的而且显然很肤浅的叙述。非欧洲国家的科学工作情况仅系根据出版的著作以及根据同 来访的科学家的谈话推断出来的。这段文章并不是、而且并不自夸是对于全世界科学工作所 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其成就的一篇充分的描述或者估价。 在这些限制条件范围以内,即令只是为了纠正和补充人们对科学的组织形式和应用的描 述和批评,我们也还是值得论述一下目前世界各地科学发展情况的。这里所引述的人们对科 学的组织形式和应用的描述和批评几乎全都是取自英国科学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些结 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不只具有有限的应用范围,以及所提出的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英国科 学面临的问题,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整个科学面临的问题。对人们提出的答案的主要性质, 随便怎样怀疑都不过分。英国的科学在许多方面代表了一个工业大国的前进中的科学。科学 的历史表明:它的成长基本上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的,科学发展的程度和规模也大体上 和商业及工业活动成比例。世界上的主要工业国也就是科学发达的主要国家。两个对立的经 济和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分裂反映在苏联国内和国外的科学同社会事 业和生产事业之间的十分不同的关系上。但是除了这个主要区别之外,在科学工作中,还存 在着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取决于比较单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的民族特征。
语言问题
一个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整个科学界分裂为若干在外部由于语言障碍而相对隔绝、在内 部则可以相互理解的区域,这个通用语言的问题在科学界的分裂和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中都起了相当作用。充分的科学国际主义仅仅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早期新科学萌芽时代实 现过。当时,虽然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政府相继出现,学术界仍然保持相当大的统一性。拉 丁文成为公认的共同语言,除了旅行困难之外,没有什么因素能够阻止一个生长在基督教世 界任何地方的人去任何宫廷取得重要职位。存在着帕杜亚大学和波伦亚大学等重要的地方性 科学院校。所有欧洲各国的人都可以以平等条件前往学习访问。哥白尼、维萨留斯、哈维基 本上并不属于各自的国家,而是属于当时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世界科学事业,可是就在这个伟 大的科学进步时期,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了。伽利略不是用拉丁文而是用通俗的意大利文写下 他的主要政治著作的。这显然是造成他受审和被判决的主要原因。史特维纳斯彻底打破旧传 统,把荷兰文说成是科学的理想语言,而笛卡尔则把科学和高雅的法国文学结合起来。英国 人比较保守,牛顿仍然用拉丁文著述,不过他的作品几乎一发表就立即被译成英文。德国发 展科学事业较晚,在那里人们一开始就强调民族特点。莱布尼兹对于把科学传进德国的工作 以及发展德国语言的运动都大力赞助,到这时为止,德文仅仅使用于宗教文学。 这样,到科学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而且极其需要有一个共同交流的良好手段的时候,民 族的考虑已经通过取消拉丁文的使用而破坏了这个可能性。在另一方面,当时,哪怕是用所 有的欧洲语言,也完全不可能把科学加以有效的记载,因为这些语言中的大多数语言的应用 范围过于狭窄,而且几乎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因此,就出现了一些越出国界、以科学 最发达的国家为中心的科学地区。这些中心形成焦点,其周围聚集着一些新的科学中心,位 置都在较小和较落后的欧洲国家、或者干脆越出欧洲范围以外。这样世界便被分割为若干科 学地区,在每个科学地区内部通过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是比较容易的,而在这些地区之间则存 在着越来越大的分离倾向。不过这种分离相对来说还是轻微的,因为学科专业化是不受国界 限制的。各学科科学家的国际学会的重要性不下于、有时甚或超过包含一切学科的国家科学 院。不过语言障碍是十分严重的。科学家必须耗费大量时间使自己精通一些语言,否则他就 必须准备放弃阅读大量原著的机会,即使有译本,也要在以后才能看到。这个困难已经在不 同期间使许多人想到有必要去创立一种国际科学语言,其可能性将在下一章 中加以讨论。
科学界及其各大区域
语言和文化的条件促成了科学交流圈。交流圈的数目必然少于语言的种类,而且是由世 界上的一些工业大国来领导的。这些交流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随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形势的盛衰而变化,而且目前正处于激烈变动的状态。这是由于在最后阶段,在德国出现了 侵略成性的国家社会主义以及它对科学界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不过为了便于叙述,很难把这 些迅速的变化考虑进去。下面述及的主要适用于1920至1933年之间的科学界分裂的状况。 世界主要科学交流圈是英美圈子和德国圈子。其次为法国圈子及苏联圈子。英美圈子里 显示出英美之间的明显差别,不过这种差别同这个圈子和其他圈子之间的差别比起来,在程 度上就差得多了。它不仅包括英帝国和美国,也还包括部分的斯堪的纳维亚、荷兰、中国和 日本。德国的圈子在现在或者过去都远比其他圈子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其内部不仅进行情报 交换,而且有相当大的个人迁居自由,所以可以把大学教授职位一视同仁地授予圈子中不论 是否住在德国的任何国家的公民。这个圈子不但包括德国和奥地利,也包括斯堪的纳维亚的 大部分、瑞士和其他中欧国家。过去执科学牛耳的法国圈子的相对重要性现在大不如前了。 它几乎仅限于法国、比利时以及瑞士的一部分、波兰和南美洲。俄国圈子也可以更为准确地 称为苏联圈子。它是一个新产物。在革命之前,俄国科学是德国和法国科学的一个小小的分 支,现在它已经确定无疑地自力更生了。苏联的科学出版物数量已大大超过法国,正迅速接 近德国圈子的数量。把它称为一个圈子似乎是不妥的,因为它的范围迄今只限于苏联,不过 苏联国内的发展不仅是俄国科学的发展,而且也是把科学介绍给组成联盟的所有其他民族的 过程。不幸语言的障碍极其有力地妨碍了苏联科学界和其他科学圈子保持联系。学习俄文的 困难大大加重了现有的政治障碍,使苏联科学得不到外界的充分赏识,并阻止它在发展国际 科学事业中起充分作用。意大利科学的地位有点与众不同。它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足和其他圈 子相提并论的,不过主要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它不愿意参加任何一个现有的圈子,甚至拒 绝照苏联做法在外国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者以外国文字在意大利期刊上发表论文。 科学交流圈的存在只能部分地克服民族科学的困难。为了教育目的和为了在所用语言同 四种主要语言都不相同的国家内使人们都能理解科学,就有必要保持一套民族科学著作。 这样,例如在日本,除了在英国和德国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在日本期刊上用英文或德文 发表论文之外,还有一套涉及面广泛的纯粹日文的科学著作。这些著作几乎完全不能为外界 所理解。在象日本或波兰那样有大量科学著作需要发表的国家中,这种做法虽然不幸,还是 情有可原的,不过在较小的欧洲国家中,需要译成当地语言的著作比当地科学家能发表的著 作多得多,这样做就几乎变得可笑了。 科学的民族特点 我们已经谈过国际上科学界分裂的状况了。这主要是人为的而且是出于语言上的考虑而 不得不这样。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民族特点以及各国的科学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同关系。 我们已经说过,这些固有的特点是十分复杂的,不过在很大程度上经过分析,我们还是可以 看出这些特点都是一些可以看得出的原因造成的。如果照法西斯教育部长的办法,把这些特 点神秘地说成是渊源于民族的灵魂或者种族的血统,那便是彻头彻尾的蒙昧主义,而且根本 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特点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促使整个科学往前发展。 我们可以在不同国家看到不同程度的科学发展。第一,是具有长期科学和工业历史的工 业国的科学,不论它们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的世界大国,还是象斯堪的纳维 亚、荷兰和瑞士这样较小的、但在历史上却对科学知识的发展有过同样重要贡献的国家。第 二是美国、日本和苏联这样最近才大规模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科学。第三,我们必须注意到 欧洲和亚洲的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的科学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中科学与 社会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把苏联划出并且另外单独加以研究实际上是比较方便的。
老工业国的科学
英国科学组织形式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国科学组织形式的典型。在这些国家里,科学和工 业多少是不知不觉地一起成长起来的,结果就形成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毫无条理脉络 可言。它通过它的传统并且通过科学界、工业界和政界之间存在的人事和阶级关系,来补偿 它在正规组织上效率低下的缺点。这些国家的科学事业从传统得来的好处是:人们几乎本能 地遵守某些行为的标准,这样就避免了一向会危及科学发展的因素:即科学家个人过分大出 风头和自我宣扬,以致很容易转变为江湖骗子。在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的传统态度也可以 造成不出成果的后果。因为人们重视年龄和经验超过重视干劲和进取心。所有这些国家的科 学大权都操在同现代发展失去联系的比较少数的老科学家之手。不过应该说,积累下来的宝 贵的传统、各学科中存在的学派以及科学家个人所享有的不受经济或政治压力的相对自由 (就德国而言,或者不如说是他们过去享有的自由),仍然使绝大部分新的和有价值的基本 科学发现都产生在这些国家。它们仍然是科学进展的焦点。当其他比较不发达的国家的科学 家们希望建立自己的学派时,他们就是到这些国家的实验室来学习的。第一组中的每一个国 家的科学都有其具体特点,视各国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学术条件的总和而定。这些差别不 能不是十分难以明确说清的,然而它们却对科学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每一个有特色的传统都对科学总的进展作出过自己的有价值的贡献。 英国的科学 英国科学的特点是从十七世纪起就延续下来的。它同德国或法国科学不同,特别讲求实 用和着重类比。在英格兰,人们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其是通过感觉达到科学,而不是通过 思维达到科学的。英国人的想象是具体而形象化的。法拉第把力看作是一种管状的东西。照 他的想象,力很象具有橡胶制品的性能。卢瑟福把原子当作乡村集市上一种投掷椰子的游戏 来加以研究。他把粒子投到原子上面去,然后看看有什么碎片落下来。英国科学家心目中的 主要问题是:“它如何作用?”英国科学界的三位伟大理论家中,只有牛顿是英格兰人。他 既是一个理论家,又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实验家。麦克斯韦是苏格兰人,而他们之中最纯粹的 理论家狄拉克则是法国血统的人。英国科学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个爱讲实 际的习惯和健全的常识。无论如何,直到最近,事实证明,自然界的作用一般至少是象一个 工人的劳动那样简单。那些认为它神秘而微妙的人仅不过是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而已。英国人 的一个缺点是他们几乎完全缺乏有系统的思维。在他们看来,科学只是几次对未知世界的成 功的突袭。它不能提供一个前后连贯的全貌;英国人以怀疑的态度看待理论,而且不鼓励人 们去思考。这些缺点在目前要比在上一世纪更为明显。英国人的方法在容易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最能奏效。大部分这样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现在要解决大多数科学问题,只有依靠和粗 糙的常识大不相同的一些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机械的模型已经帮不了多大忙了。在物理学 上的这场伟大革命中,除了狄拉克一人之外,英国比其他国家大为落后了,虽然这场革命的 根本实验基础主要是在英国奠定的。不过由于从德国来的流亡者大量涌入,也许还是能够把 处理更为困难的理论问题的能力传授给英国人的。 我们已经谈过英国科学的物质上的和组织上的特点了。 我们在这里重温一下这方面的特点,为的是用它来和其他国家对照。同英国的财富以及 它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相比,它花在科学上的钱其实是很少的,而且它比任何其他大国都 更少利用它的潜在的科学家。年龄在19岁到21岁的人中间大学生所占比重,在英国要比在 任何其他欧洲大国都小,比美国就更小了。这一点可以从下表中看出。苏格兰在这方面显得 优越得多了。 英国科学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传统和崇高的成就。它仍然充满生气,但是却存在着这样 一个危机:除非采取措施在适应现代条件的充分规模上加以发展,否则它就会比别国或新兴 国家的科学大大落后。

    纳粹当权以前的德国科学

    在纳粹夺取政权之前,德国科学界自称占有知识界的领袖地位、或者至少可以同英国科
学界争夺这种地位可能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但愿促使德国科学取得这种地位的那些永久性
特色并没有由于目前纳粹对科学的严密控制而化为乌有,只不过是暂时黯然无光而已。
    我们必须拿纳粹当权以前的德国科学同英国科学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得充分些。德国科
学尽管博大精深,却是较迟的产物。虽然德国技术在十五世纪已经比欧洲其他国家领先,德
国却由于宗教战争而无法统一,而英国、荷兰和法国等强大的商业和政治国家在本国科学开
始诞生时就已经统一起来了。因此,当时的德国科学界就仅仅限于从事关于神学的枯燥争论
和关于炼金术的想入非非的推理。在十八世纪初,它还可以自夸莱布尼兹一个人就抵得过整
个一个科学院。德国科学的诞生是由于在弗雷德里克大帝的有力赞助下,从法国输入了科
学。德国科学身上留下的那种受扶植的痕迹既是它的力量的源泉又是它的脆弱的原因。它从
一开头就具有官办的性质,但是在十九世纪,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
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发展起来,而且在德国科学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不少目前已经推广到整
个科学界的组织方法。研究院校、研究所、大量的实验室技术、专业科学刊物的出版等等全
都主要是由德国首创的。
    德国科学在十九世纪的大发展,主要应归功于它同德国学术传统的联系以及官方的赏识
给科学家带来的巨大声望。
    而在英国和法国,这种赏识还是必须极力争取的。可是官办科学的这种蓬蓬勃勃的有系
统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弊端就是:
    第一,不厌其烦而又有点故弄玄虚的治学传统,广引博证和对所引事实的繁琐注释;第
二,科赫,欧姆或弗朗霍费等有独创才能和非正统观念的天才所遇到的更大的困难。德国科
学的最有利的局面到将近十九世纪末叶才出现,正好赶上其来迟的工业革命。英国的讲求实
际的实业家瞧不起只讲理论的科学家,甚至美国的实业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而德国的
实业家却尊重这种科学家而且加以使用。德国化学工业尽管遇上战争和萧条,现在仍然是世
界上最重要的化学工业。它过去的巨大发展就是靠了工业家和新的理论化学家之间的这种密
切联系。这里还涉及国家利益。首先充分认识到科学对备战的价值的便是德国。军人阶层对
科学所持的相当猛烈的反对态度并不能阻止德国陆军在1914年成为唯一得到科学界有效支
持的军队。因此,科学有很多理由,理应得到官方支持。官方支持的方式与其说是拨给大量
拨款,不如说是建立了一个组织完善的基础科学和高级科学教学体系。
    到1914年,德国科学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其余国家;
    在质量上至少也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德国能够和世界其他国家对抗得这么久,主要就
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阶段中化学上的两项主要发明——把氮固定下来以便用于制造炸药的
哈柏法和现代战争的主要新式武器毒气——都来源于德国。
    德国科学史上最光辉之一页出现在世界大战之后。那时,战败的、饥饿的德国又在不稳
定的国际大家庭中重新占有一席地位。德国在物质方面的损失由于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新的
科研工作而且干劲十足而得到补偿。战争刚一结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得到确凿的证明。
这一成就使德国科学在战时遭到协约国的诽谤之后,又彻底恢复了原有的声望,可是做出这
项贡献的人后来竟被赶出德国并被剥夺国籍,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恶作剧之一。然而相对论
虽然是伟大的成就,却只是物理学思想革命的一部分。这场革命的最高潮是1925年问世的
新量子力学。这一成就主要也应归功于德国科学,虽然英国和法国也都起了作用。即便魏玛
共和国没有什么其他成就值得后人纪念,人们也会记得,在这个政府治下,科学有过这些和
许多其他的伟大成就。
    在经济萧条还没有粉碎那个由于战争创伤和无法解决的社会斗争已经满目疮痍的社会以
前,德国在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上是领先的。不过德国科学经费总额相对地来说并不算多。
    据估计,1930年德国政府直接拨出10,000,000马克,各邦政府拨出20,000,000
马克供科学研究之用(不包括军事科研)。如把当时马克币值折合为英镑的二十分之一,这
就等于由政府一共提供了1,500,000镑的经费,而以同样方式计算出来的英国经费则有
1,200,000镑左右。如果我们完全依靠猜测把工业界的科研费用估计为此数的二至三倍,
那末科研费用的总数应在4,500,000到6,000,000镑之间。这和英国的科研费用不相上
下,然而德国国民收入为70,000,000,000马克,亦即305        00英镑,其中科研费
用所占比例也许在千分之十三至十七之间,亦即为英国科研费用所占的百分比的一倍半。
    比国家支持的科学更为重要的,也许便是德国在经济萧条之前就已经开始实行的一项办
法,即科学和重工业挂钩的办法。这种办法在科学事业的发展中似乎足可以同大学分庭抗
礼。其原型便是柏林和各地的威廉皇帝学会研究所。虽然这些研究所是由一个实业家协会在
战前创办的,它们在一开头就显示出它们深刻理解工业对科学的需要。这些研究所从事基本
研究,而不是象英国研究协会那样仅仅限于范围较狭窄的工业应用研究。此外,各大化学和
机械工业企业也纷纷建立科研部门、其设备之完善是任何大学都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研究部门中,不仅使用青年科研人员,还聘请有国际声誉的教授,只要求他们利
用部分时间进行有利于企业的研究,而把其余时间用于基本性质的研究。在那些不理解自由
主义政权在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和大资本垄断制度在经济上的不健全性的人们看来,德国似乎
为科学应用的最有成效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可是仅在两三年之中,这一切全化为乌有。最有
名的科学家中有一半流亡国外,被降职或被投入狱中,大多数实验室都从事琐碎的工作或者
备战工作。

    法国的科学

    法国的科学有过光荣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同英国科学和荷兰科
学一起在十七世纪成长起来,但却始终更具有官办和集中的性质。在初期,这并不妨碍它的
发展。它在十八世纪末叶仍然是生气勃勃的。它不仅在失去了拉瓦锡的情况下度过了大革
命,而且还靠了大革命的东风进入它的最兴旺时期。在1794年创立的工艺学校就是教授应
用科学的第一所学院。它对民用和军用都有好处,受到拿破仑的赞助。它培养出的人才如此
众多,使法国科学无疑在十九世纪初期居于世界前列。不过这种进展并没有维持下去;和其
他国家相比,法国科学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虽然也出过一些优秀人才。原因似乎主要在于
资产阶级政府官僚习气严重,目光短浅,并且吝啬,不论是王国政府,帝国政府还是共和国
政府都是如此。法国大科学家们对这些不利条件都深有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取得了成就。例
如巴斯德和居里夫妇就毕生为争取人们充分支持科学研究而奋斗。
    不过在这整个期间,法国科学从未失去其出众的特点——非常清晰而漂亮的阐述。它所
缺乏的并不是思想而是使那个思想产生成果的物质手段。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五年中,法国
科学跌到第三或第四位;它有一种内在的沮丧情绪。世界大战在人力和资源方面,都给予法
国十分沉重的打击。科学界的老人统治在法国比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为严重。
    不过在最近几年,可以看出有了好转的趋势。首先是工业家开始认识到:在人力和物力
上,都必须在比迄今为止大得多的规模上进行现代科学研究;新的研究所创立了;大发展的
准备工作完成了。经济萧条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法国科学界的影响,同它对德国科学界的影
响恰恰相反。法国科学家们鉴于德国的前车之鉴和他们自己对法西斯主义的体验而有所警
惕。他们开始参加了当代的政治运动,但是他们并不因此而减少科学活动;反之,他们要求
科学在建立一个自由而人道的世界的过程中占有其应有的地位。他们的工作显然有助于人民
阵线的登台。人民阵线执政后也为科学发展创造了优越得多的条件。在老科学家和民主人士
让·佩兰的领导下,在居里·约里奥的协助下,成立了一个新的科学委员会。
    他们不仅在短期内使科研经费有所增加,而且使科研本身成为一项职业而不仅是教学的
附属物。(参看附录Ⅵ。)但是变革远远不止是行政管理上的变革。科学工作者们自己还在
他们新设立的工会中进行合作,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功能。考虑到这
些变革都发生在战争威胁和政治动乱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严重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把这看作
是蓬勃的科学复兴运动的证据了。

    荷兰、比利时、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科学

    某些较小的欧洲国家——瑞士、比利时、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
    的科学事业传统可以从十七世纪的伟大时期算起。虽然没有一个国家本身大得有足够力
量在今天的科学思想上领先,不过由于在这些国家相对来说不存在使大国科学事业深受其害
的政治偏见,这些国家都有一个更有连续性的传统和长期存在的高标准。再加上这些国家的
普通教育水平都很高,所以这些国家的科学事业都有可贵的成绩,按人口来说,要比大国的
科学成绩大得多。在这些小国里,科学家是受尊敬的社会成员。如果他再具有国际声誉,他
的地位可能还超过国内政治家——这种情况在大国是不可能有的。要是不深知这些国家的科
学工作情况,就很难说出其特点。由于它们国家小,这些特点必然比大国科学工作的特点更
加取决于个人性格。
    各个科学工作者一般都受到这个或者那个较大的大陆学派的影响,并且把这个学派的烙
印带到自己本国的科学工作中去。
    总的来说,除了在比利时之外,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德国学派的影响,但是在这些国家
中,德国学派的官办性质和深奥的哲学性质已不复存在了。不过丹麦的经费筹措办法却需要
加以特别说明。我们在这里可能碰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情况。一家大企业卡尔斯伯格酿造公
司的创办人J.C.雅克布森和卡尔·雅克布森把这家公司作为遗产,全部捐献出来,以支
持科学研究和艺术。这个基金每年收入可观,可用于科研的金额达到1,310,000克朗,亦
即58,527英镑。对于这样一个小国说来,这是一笔大款子。

    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学

    旧奥匈帝国的科学和德国科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两国之间在思想上和人员上经常进
行彻底的交流,而且教会的绝对影响近年来对科学已经不起什么妨碍作用了。不用说,奥匈
帝国的科学事业在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比不上德国,但是奥地利的科学自有其光辉之处。它在
一个小而贫弱的国家中出色地维持下来,成为传统的自由的德国科学的最后代表,达五年之
久。现在它也同德国科学一样,被粗暴地摧毁了,而且摧毁得更快。仅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有
八十八名教授和一百六十八名科研人员被解雇、被驱逐出境或者被囚禁。奥地利一下子就丧
失了自己的差不多全部拥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
    老传统目前仅仅在捷克斯洛伐克存在着。在那里,这个传统正受到迫在眉睫的战争和纳
粹鼓动的内部分裂的威胁。

    波兰、匈牙利和巴尔干诸国的科学

    东欧国家中,仅有波兰具有本身的科学文化;其他国家的科学仅仅是德国科学的脆弱分
支。只要它们一直是一小撮军事集团统治的农业国,科学就休想发展起来。波兰的科学研究
是同民族希冀和革命热望结合在一起的。即使在那里,目前,科学家也显然由于政治原因而
受到怀疑。他们在经济上窘迫,在内部则由于反犹骚乱而惊恐不安。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科学

    其余欧洲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境况也不怎么美妙。意大利科学的现状将在讨论法西斯主义
对科学的影响时加以研究。尽管它具有古老和出色的传统,还有某些才华出众的科学家,它
在现代科学界只起着很小的作用。西班牙的情况就更差了,不过却有比较大的希望。西班牙
在许多世纪中一直受到僧侣的支配,从来不象其他欧洲国家那样有发展科学的机会。西班牙
的教会断定、而且是正确地断定:科学兴趣的增长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征兆。它在十九世纪中
通过几场暧昧不明的不幸的斗争把人们的科学兴趣压制下去了,虽然也有卡哈耳等才华出众
的人物冲出来了。
    不过在本世纪,教会的控制放松了,在一群英勇的先驱们引导下,在西班牙开始了一个
发展科学的明确运动。在王政末期,它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赏识。马德里大学城的建立就是
一个典型例证。这个大学城最近被一批自命为西班牙文明的救世主的暴徒所摧毁了。幸而没
有参加争自由的战斗的科学家都安全撤退了。我们可以确信,一旦共和国取得胜利,在目前
斗争中一直支持着西班牙共和国的新的进取精神就会使西班牙的科学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
    直到比较晚近时期,拉丁美洲的科学也和母国一样地困难重重。在殖民地时期,特别是
在其初期,拉丁美洲在历史学和采矿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人们不久就对此失去了兴
趣。接着在十九世纪大部分歧间连年发生革命和内战,对科学的发展毫无好处。不过在本世
纪,在美国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活的影响下,一个可以寄以厚望的科学复兴正在开始中,特
别是在墨西哥和阿根廷,在医学、生物学和考古学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

美国的科学
一个没有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过的人,要对那里的科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功效加以批判性 评论,是不太恰当的。作者在下文仅仅想要指出美国在科学界似乎占有什么地位。到十八世 纪末,伟大的十七世纪科学进展已成强弩之末。这时,物理学的重新诞生应归功于最伟大的 美国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从十八世纪末叶科学发展的实用性质和功利性质处处可 以看出富兰克林的鼓舞作用的痕迹。他不仅是十八世纪英国科学学会的倡导者,而且也是法 国学会的倡导者。但是早期的美国人在科学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所以在十九世纪 初,当他们正在建立各州并且向西扩大自己的边疆的时候,美国科学没有名列世界前茅是不 足为怪的。在另一方面,美国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却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世界上大多数基本 机械设备都是靠了美国人的进取精神创造出来的。这里仅仅列举缝纫机、收割机、打字机几 个例子就够了。美国人具有英国人的经验主义的特点,但视野更为广阔、从事实用活动的动 力更大。美国人的创造精神无疑同他们的巨大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不足有密切关系。不过在 本世纪下半叶,创业者的进取精神已经收到累累果实:财富大大增加了、大型工业也建立起 来了。因此,美国科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部分地是两个因素所促成的:美国各地广泛建 立了教育体系,包括设立大型免费大学在内,而且几乎从一切欧洲国家都有人移居美国,其 中有一些人富有才华,思想开通,影响很大。美国科学必然多少要随着美国学风的成长而成 长。 在上一世纪中,有一种模仿欧洲典范、特别是德国典范的趋势。在一个独树一帜的美国 学派还没有形成之前,美国科学是英国的实践和理论及德国的实践和理论的混合体。美国有 过出色的科学家、特别是伟大的威拉德·吉布斯,但是它在本世纪才开始建立自己的科学学 派。 研究工作单位变得越来越大,昂贵的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个变化几乎影响到科学的 一切方面。随着这个变化,美国作出特殊贡献的机会也来到了。在建立各州工业的过程中集 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的财富有一部分又流回到科学事业中去了,所以在本世纪中,美国科学经 费无疑一直是全世界最充足的。同时也不乏能够利用这些条件的才智之士。特别是在天文学 方面,美国很快就取得优势。因为,在天文学领域只有最大、最费钱的望远镜才能够真正发 现宇宙的新的现象。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在医学、细胞学、遗传学和动物行为等方面也接 着取得了成就。同时巨大的新工业企业也在进行技术研究工作,其规模之大,仅有德国能与 之相比,而且它们还雇用同时也进行基本科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由于爱迪生创立了门洛公 园实验室,开展工业科研的办法的确可说是起源于美国。不过这在本质上还只是应用科学; 通用电气公司的斯克内克塔迪实验室才真正可以说是工业中的基本研究实验室的先驱。 不过,从美国科学的发展特别带有个人主义的特征也可以想见,美国科学事业有许多在 英国也可以看到的同等程度的不协调的现象。他们已经通过建立国家科研委员会来进行某些 改革。这个委员会在某些领域内规划一些互相积极配合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指 导。可是它只控制科研经费的一小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仅有提供谘询意见的权力。 另一个重要的协调机构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它相当于英国促进科学协会。由于许多主 要科学学会都是在它的主持下召集年会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更大一点。就经费筹措和对 科学工作的有力指导而言,更重要的是洛克菲勒、卡内基或古根海姆等大型研究基金会。从 国外看来,这些基金会有点象是启示范作用,指导人们怎样把钱得法地花在科学事业上。 不过由于某些原因,它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批评的。首先,基金会是纯粹的慈善机构。人 们不能向它们提出什么要求,只能向它们提出申请。能说会道的研究津贴申请者占便宜,吹 牛拍马本领差的人和研究所就要吃亏。往往很容易把钱花在鼓吹得比较厉害或者比较容易鼓 吹的科学项目上,从而创造出一套虚假的价值标准。最后,津贴金额是武断决定的而且不可 靠。没有任何科研项目或者科研人员能够指望得到五年以上的支援,而五年对于发展科学理 论来说,是很短的期间。 不过主要缺点还在于:虽然有许多管理委员会处于科学家控制之下,但金额的分配却不 是根据科学家的有组织的一致意见决定的。毫无疑问,这些机构所发放的津贴虽然带来极大 的好处,但几乎要比用任何其他方式支付的科学经费都更加浪费金钱。 美国花费在科学事业上的金钱是极其可观的。如果我们以前面说的数字为根据(这个数 字不会有很大出入),每年花在大学、政府和工业科研上的费用就有300,000,000美元, 亦即60,000,000镑。这是英国科研费用的十倍,也许比苏联以外其余世界的科研费用总 额还多。不过效用递减的规律显然也在这里起着作用。不论美国科学的贡献有多大,它总不 能自称为科学进步作了十倍于英国或是德国的贡献。这个差距可以部分归因于报酬比较丰 厚,特别是设备和基建费用花得比较多。但是应该说,美国科学家本身也有一些浪费。科学 家的地位不能不受科学界以外的社会风尚的影响、特别是个人奋斗和重视宣扬的风尚。虽然 比较优秀的美国科学家没有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不过从美国发表的大部分著作的质量可以 十分清楚看出:这些风尚并不是没有起作用。如果说美国的出版物和同类的德国出版物有什 么区别的话,那便是前者的篇幅更长一些。在德国,人们觉得只有为了把问题说透彻起见才 需要多说几句,而在美国,人们都觉得,一个人的地位可能取决于他发表的著作的篇幅。不 过对科研工作进行宣传却是美国所独具的特点。这并非完全不利于科学。英国企业认为遵循 传统方法是它们自己的一个特色。英国企业甚至把自己进行科研的事实隐瞒起来,而在美 国,科研对于企业和进行科研的大学都有广告价值。因此,许多不大有直接实用价值的纯粹 科学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完成。在另一方面,这一做法无疑地也突出了可以大加宣传的学科, 诸如天文学、原子内部结构、生命的本质或比较可怕的疾病的治疗方法等等,以至损害其他 同等重要的学科。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美国的科学也许可以说明一个建立在私营企业和垄 断企业混合体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充其量可以为科学做到什么程度。它可以取得伟大成就,但 是只要这个制度继续存在,它就永远不可能取得同所耗人力或物力资源相称的成就。
东方的科学
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几乎只有住在美洲殖民地或自己本国的西欧 人。东方比较古老的文明的确也产生过一些学者,然而他们仅仅以遵循固有传统为己任。这 些传统大多同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的固有传统处于同一水平,内容大体上也一样。科学是同更 有力量的工业文明的其他外部标志一起突然传到东方去的。非欧洲国家的科学的发展程度很 不相同,视帝国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的程度而定,印度和日本是两个极端 例子。在印度一直有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没有中断过的、然而却在最近趋于衰败的科学传统。 印度的数学家们曾经对数学的总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新思想和新教育方法随着英国统治 而传入了,然而它们却是在和旧学术相对抗的情况下传入的,一开始就造成了传统学术和外 来学术的更明显的对立。而且,从英国传入的教育方法在性质上过于偏重古典学术和文学而 不注重科学。 印度的科学 印度科学实际上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印度蕴存着发展科学的巨大潜力;拉曼努疆的数学以及玻塞和拉 曼①的物理学成就已经表明印度的科学家是可以达到第一流水平的。可是只要印度科学所遇 到的困难存在下去,印度科学就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尤其是不可能对印度文化产生任何重大 影响。正象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印度人必然会感到有必要在科学上提高民族地位,不过 这种态度总是不大自然的。首先,印度科学家必须通过英国的渠道去学习科学,而且要受到 英国人对其治下民族的傲慢态度的欺凌。由于这个缘故,就产生了一种服从和自傲兼而有之 的心理。这必然会影响到科学工作的质量。印度科学既由于它的不少概念和实验方法别出心 裁而受人注意,也由于它自己独立进行工作时极端不可靠和缺乏鉴别力而受人注意。 不用说,除了驻印度的英国政府机构和军队以外,一切方面都缺乏经费,印度科学自然 也是缺乏经费的。印度全年用于科研的经费总额也许不超过250,000镑,等于全体人口每 人负担五十分之一便士,亦即可怜的国民收入1,700,000,000镑的百分之零点零一五, 可是世界上却再没有什么国家比印度更迫切需要把科学知识加以应用了。为了把印度人民当 中发展科学的巨大潜力解放出来,就有必要把他们改变为一个自力更生和自由的社会。也许 今日印度科学的最优秀工作者并不是科学家,而是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政治鼓动家。 日本的科学 日本的科学构成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对照。日本人很快就把西方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和足 以支持军事技术的机械技术一起接过来了,因而能够在欧洲人自己的侵略和掠夺游戏中胜过 他们一筹。非常讲求实际和理性的日本人明白:西方人所以拥有这些极为可贵的力量,完全 是由于科学的缘故,所以日本也必须拥有科学;可是单单通过模仿来创立科学,效果不大。 的确,按社会财富来说,日本的工业和政府实验室和研究所同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实验室比 起来,可能规模更大、经费更充足、组织更为完善。但是这些研究所的工作成绩却是比较值 得怀疑的,日本的确也产生了如野口英世这样的一些科学界著名人物,可是大部分日本研究 工作似乎都具有德国科学和美国科学的缺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内容过于繁琐、故弄玄 虚而且缺乏想象力。而且不幸地,在不少情况下,也缺乏鉴别力和精确性。要把这些缺点归 咎于日本科学家是不公正的。在一个对危险思想进行日益严重的迫害的国家里,科学的独创 性是不会受到奖励的。在当局比欧洲人更加露骨、更加无耻地利用科学来进行军事科研并且 力图查明工厂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绝对最低限度食物数量的时候,科学就不可能吸引最有才智 的人去从事最出色的工作。近年来,这种官办的和军事性质的科学引起了一种值得注意但却 是隐秘的反应。青年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开始明白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他们正在抛弃帝国主 义和军人的神话“神道”及其更为激烈的现代版本“皇道”等,来独立地进行思考。假如在 东西方同样面临的革命中,日本人民果真获得和平与自由的话,我们可以预其它的科学工作 的质量也将随之大大改进。 中国的科学 最近几年,中国开始独立发展科学。有史以来,在大部分歧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三四个 伟大文明中心之一,而且在这一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中,它还是一个政治和技术都最为发达的 中心。研究一下为什么后来的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西方,是饶有趣味 的。也许是由于在农业生活与受过经典教育的统治阶级之间,在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充沛供应 与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保持着十分令人满意的平衡,中国才没有必要把技术改 进工作发展到某一限度之外。不管怎样,既然西方已经在技术上领先了,中国文化不经过彻 底改组实际上就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而且事实上,中国同西方发生接触的头一个后果 便是加强了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自卫措施。在整个十九世纪中,西方通过贸易战 争、争夺租借地和破坏有秩序的政府等等,在中国进行干涉的可悲历史,也象妨碍印度科学 发展那样,有效地阻止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虽然方式大不相同。 中国人从来都不象日本人那样享有充分的独立,可以大量输入西方技术和科学。即便他 们有这样做的愿望,他们也无法做到这一步。只在1925年国民党上台以后,才在教会大学 范围以外产生了一个建立民族科学的运动。由于美国政府对庚子赔款的开明态度,中国的新 科学在许多方面只不过是美国科学的一个分支。迄今还没有什么重要的成就或有独创性的成 就,不过我们可以寄希望于中国传统工艺的非常高超的质量。在目前这场毁灭性战争中,侵 略者特别着眼于破坏科学和学术中心,战争使最有才能的人才都把精力用在其他任务上,不 过从中国已有的成绩可以看出,经过适当改造的中国文化传统可以为科学事业提供一个非常 良好的基础。 的确,只要有了表现在中国文化的一切其他形式中的那种细心、踏实和分寸感,我们可 以有理由相信中国还会对科学发展作出即令不比西方更大,至少也和西方一样大的贡献。 伊斯兰国家的科学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也有复兴的迹象。在头六个世纪中,伊斯兰教是传播和发展希腊科学 的主要媒介。当它还具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时,它的文化进步由于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入侵而 停顿了。和中国的情况一样,在西方科学的冲击下,立即产生的反应是变得更加保守了。这 种保守主义仍然在大多数独立和半独立的穆斯林国家中继续存在。不过近来在埃及、叙利 亚、土耳其和在苏维埃政权统治下的中央亚细亚,有了明显的变化迹象。在土耳其,人们就 象推行其他更为惊人的加齐改革那样地以无情的革新精神推广科学。旧的土耳其大学的水平 提高了;新的大学成立了。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土耳其成为德籍犹太学者的主要避难所,可 是这些人中间的大多数人在最近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又被驱赶出去了。要谈论这个政策效果如 何,为时尚嫌过早,不过假如它取得成功的话,就一定会在整个穆斯林世界产生极大的反 响。一旦人们可以证明这个政策是符合于或者进而有助于民族解放事业,宗教的保守力量就 无法再阻挡这个政策前进了。
科学和法西斯主义
把迄今已经提到过的国家的科学状况回顾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科学在组织形 式上的共同性远远超过差异性。富国的科学很发达,穷国则很落后。但是科学本身却成为一 种共同的文明形式,标志着大家普遍接受了现在变成了世界文明的西方文明,我们看到了科 学在各处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着,而且愈来愈同垄断资本主义和民族经济制度密切结合起 来。不过,到现在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内部发展还没有遭到严重的干扰,科学的自 由探讨和自由发表的基本原则还没有遭到进攻,但是这种情况已经不再是普遍存在的了。随 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这些原则已经受到了直接进攻,而且要是允许这种进攻发展下去的 话,就会危及科学的进步,甚至危及科学本身的存在。 法西斯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图通过同时使用暴力和迷惑人心的神秘宣传,去维持一 个不稳定的和威信扫地的私营或垄断生产制度。这两个方面都要影响到科学。法西斯主义的 理想是国家,或者不如说是种族和帝国。这是把还没有被征服的地区的居民囊括进去的一个 方便办法。民族经济和民族精神特别需要培植。当科学可以起这种作用的时候,它是受重视 的。当科学看起来会削弱民族经济和民族精神的时候,它就遭到歪曲或破坏。在这方面,法 西斯主义就是要把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可以看到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倾向从 逻辑上贯彻到底。科学家的责任首先不再是发现真理或者为人类谋福利,而是在平时和战时 为自己的国家服务。而和平时期则越来越干脆地变成备战阶段。 法西斯国家意大利的科学 法西斯主义首先发生于意大利,不过它不象后来在德国那么彻底。在意大利,科学受到 利用而不是被改造。为了国家的利益,意大利的科学家受到了宽容,甚至还得到了帮助。由 于设立了一些主要是为了国民经济的目的而筹办的技术研究所,科学还有了某些物质上的进 步。这些研究所的十分明确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在战时不必依靠国外物资供应。至少在人文科 学范围以外,科学思想受到的干涉是比较少的。历史当然遭到了歪曲,强调人道主义方面而 不是强调军事方面的倾向被颠倒过来了。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存在的唯一倾向是保守主义。为 了教会和国家的利益,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镇压,不过并没有象在德国那样地用十分可笑的 内容取而代之。科学家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他们同世界科学隔绝开来。除了一些经过十分周 密的组织、想要使外界觉得墨索里尼十分关心科学进步的国际大会以外,意大利科学家基本 上和国外科学家隔离开了。这部分地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不可靠、部分地由于缺乏旅费。另 一个困难是语言障碍。为了维持民族威望,意大利科学著作必须用意大利文发表;然而意大 利文已经不再是大家都熟悉的语言了,所以这一条就有力地阻止了人们去充分利用剩下的唯 一交流渠道。结果就使意大利科学停留在本世纪初叶的比较低的水平上,毫无恢复过去的光 荣传统的趋势。法西斯主义在镇压自由主义的同时,也成功地摧残了在意大利一直同自由主 义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精神。 纳粹科学 意大利的科学状况仅仅是今天可以在德国看到的大规模破坏过程的第一步。对德国科学 的破坏,要是再继续多年,就可能成为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大悲剧之一,因为德国科学同意大 利科学不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不是说德国科学家处于发明创造的前列,而是因为 德国已经担负起把全部科学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的任务,所以人类知识进展的记录大多掌握 在德国人手中。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湮没不了的,但是要在别的国家仓促整理出一整套科学发 展的详尽彻底的记录却不是容易的事。比这更严重的也许是,这破坏了德国的科学精神、破 坏了人们对耐心而精确地探索世界结构的爱好、破坏了对纯科学真理的内在价值的信仰。 德国不象意大利,它是一个工业大国。从质量上说,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它的 居民有一个研究学问的传统,热爱自由然而却不大有机会行使自由,所以,促成法西斯主义 的兴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也就相应地比在意大利更为深刻。在那里产生的那种类型的法西斯 主义也必然具有更为激烈和反动的性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首领是不满足于单单控制物质因 素的;为了取得和保持权力,他们还必须对思想加以控制和改造。他们不仅要征服德国人的 国家,而且还要征服德国人的灵魂。纳粹夺取权力所凭借的整个理由是如此明显地不合理 性、经不起科学分析,以致要维护这些理由,就只能使非理性凌驾于理性之上,并使科学批 判无能为力。但是单单这一消极方面还是不够的;仅仅把显而易见的真理否定掉就会在心理 上留下空白;因而就有必要去宣扬,空前猛烈地宣扬明显的谬论。不幸,特别是在德国,的 确可以找到可以用来代替理性和科学的一整套信仰。在德国的思想界,过去一直有一股神秘 的非理性的暗流。事实上,理性主义本身的确是从法国输入的自由主义的舶来品,而且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它还是由纳粹的鼻祖弗雷德里克大帝输入的。从德国的神秘主义者直到十八 和十九世纪的哲学家们,一直存在着把暧昧和深奥混淆起来的倾向,不过促成这种倾向的一 般都是一种慈爱和驯良兼而有之的心理,特别是在国家问题上。纳粹就抓住这种思想方式、 或者不如说是不肯思想的方式,利用它来推崇种族和战争这两个孪生的观念。德国人受到自 己的垄断资本家的悲惨奴役,为此要给他们以补偿。办法就是使本国垄断资本家在其他国家 的对手屈从本国垄断资本家,并向德国人灌输一种思想,使他们觉得,德国人是天生优越 的,只要他们愿意在这一期间服从必要的纪律、经受备战和斗争的考验,他们就注定要统治 全世界。 实际上他们的所做所为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物质的和经济的形式保留下来,事实上还加以 强化,因为他们摧毁了工会、使雇主成为自己工厂的太上皇,同时又轻蔑地抛弃了过去用来 为资本主义的存在辩护的理想。为了支撑资本主义,他们不得不抛弃过去用来为资本主义辩 护的自由主义理论。他们不得不走得更远一些,公开抛弃了自从人们鉴于几个大帝国的出现 第一次提出以来就一直存在在世界上的两个理想:博爱和个人尊严。 为了保障少数人贪得无餍的利润和追求权力的欲望,他们不得不把不仅显然构成自由社 会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构成基督教社会的基础的价值标准倒置过来。代之而起的血统和国土的 理想根本毫无科学根据,所以他们就有必要对科学进行歪曲,以便找到根据。我们应该承 认:人们在过去和今天公认为科学真理的东西大多是科学家们自己从他们的文化环境中得来 的不合理性的偏见。不过科学的整个进步就在于觉察和驳斥这些偏见。地球转动现象和物种 起源的发现就是理性和实践战胜感觉的重要事例。想要颠倒这个过程,而且以国家的名义要 求恢复旧的偏见以取代新的发现,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任何一批科学家接受这个指令就 等于签署自己的处决令。然而这正是纳粹强品德国科学家做的事。残留下来的正直看法一定 是秘密的而且是反纳粹性质的,它经常有被秘密警察的活动扑灭的危险。纳粹要赢得科学家 的忠诚或者至少赢得其服从显然不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要比取得教会的拥护容易得多。这 主要应归咎于科学家的性格及其所受的训练;他们过分专心工作、过分从属于国家和工业机 器、带有过多的很容易灌输的爱国思想。而且,由于纳粹把犹太人和社会主义者挑选出来作 为攻击目标,他们就被人巧妙地分化了。 对犹太人的迫害 自然,即使用了纳粹的快速和残暴的方法,也不可能一下子摧毁德国科学精神。还必须 以多种形式对德国科学的精神进行进攻。第一个而且也是最耸人听闻的办法就是把犹太人赶 出科学界。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悲剧是:每当他们长期受到宽容以致可以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有 益于社会的工作时,他们迟早总是要成为他们所在国家的一切不幸事情的替罪羊。由于犹太 人历来都不得不进行激烈的斗争,而且机会又很有限,再加上他们有尊重学问的传统,因 此,他们在谋求脑力工作职位时具有某些优越条件。结果,在脑力工作中,犹太人对非犹太 人的比例实际上大于犹太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即使在德国,这种比例也并不意味着犹太人 在任何这类职业中都处于支配地位,不过他们是很引人注目的,而且受到比较愚蠢和不得意 的同行的嫉妒。在德国,象在英国之类国家那样,由于常识的缘故,由于各行业内外大多数 人都持宽容态度的缘故,这些偏见本来一直是受到约束的。可是现在,在德国,这些偏见却 变成了官方的信条了,后面还有整个法律的力量和受过彻底反犹反共宣传教育的黑衫队员的 暴力做后盾。 犹太人在科学界尤其取得了受人尊敬的重要地位。把他们驱逐出去是对德国科学的直接 而且沉重的打击,虽然这最终是会有利于其他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对犹太人的迫害愈来愈变 本加厉。不但要迫害他们这些人而且要迫害他们的思想。 纳粹当局发现犹太人的思想几乎包括了一切形式的清晰思想。如果犹太人在逻辑学、数 学和物理学中所做的一切都肯定是错误的话,那末整个科学大厦就得拆除,并且要以其乏 的、不调和的材料来重建。这正是纳粹哲学家们要担负起来的工作。在外界看来,他们目前 所取得的成绩显得可笑而且令人作呕。 目前最受尊敬的德国科学界的代表、反犹老手施塔克在《自然》杂志中这样写道: “当我在下文谈到物理学中两种主要心理类型的时候,我的意见是以经验为根据的。我 研究过过去的大物理学家所以能有所发现的心理特点。我在自己四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为了 查明一些科学家的工作成果的主要源泉,对无数多少获得成功的当代物理学家和理论创造者 及著作家进行了观察。在这个广泛的经验的基础上,我终于认识到,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工作 者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心理状态。 实用主义精神不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成功的发明的创造源泉。而实用主义精神是把目光 投向现实的,它的目的是判明主宰着已知现象的规律并且发现还没有发现的新现象和物 体。…… 教条主义学派的物理学家在物理领域中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出发点是一些主要从自己 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观念或者是他们对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下的专断定义,他们可以赋予这些符 号以概括的和物理学上的意义。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把它们结合起来,由此得出用 数学公式表示的结果。……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以时空座标或其微分的专断定义为根据的。它也是教条主义精神产 物的同等明显例子。 另一个这类的例子是薛定谔的波动-机械说。他通过物理-数学奇技的惊人表演,首先 得出一个微分方程式,作为最后结果。接着他就问:他的方程式中出现的函数可能具有何种 物理学上的意义?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意见,专断地认为,在原子周围的广大空间地带充满 了电子,可是其他教条主义的物理学家们(玻恩、约尔丹、海森堡、索末菲)却违反基本的 经验法则,以特有的方式为薛定谔的函数提供了另一个教条主义的意义。他们硬说,电子以 不规则的方式在原子周围跳动,而且在外部活动,仿佛它是带着一个电荷同时存在于原子周 围的所有各点上似的,这个电荷相当于电子在每一点上的统计学上的逗留时间。…… 由于我有可能多次观察到德国教条主义精神对于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发展所起的极大破坏 作用,所以我对它开了战。在这场斗争中,我也对犹太人对德国科学的有害影响进行了斗 争,因为我把他们看作是教条主义精神的主要鼓吹者和宣传者。 说到这里,我想起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精神面貌的民族性方面。可以从科学史举例证 明: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以及从伽利略和牛顿算起直到我们当代的物理学先驱们为止的伟大 科学发现者,几乎都是雅利安人,其中以日耳曼人为主。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说:实用主 义的思想倾向最常见于日耳曼人。如果查一查现代教条主义学说的创始者、代表人物和宣传 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是犹太人后裔。如果我们再回想到犹太人在建立神学教条 主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教条的创始人和宣传家大多是犹太人 的话,我们就必须确立和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出身于犹太种族的人特别经常地显出天生的教 条主义思想倾向。”——《自然》杂志,第141卷,第770—72页。 他在黑衫队机关报《黑衫队》中发表的原文就更为露骨了: “尤其是在一个领域中,我们可以遇到表露得最为强烈的“白种犹太人”精神,而且可 以直接证实“白种犹太人”观点和犹太学术与传统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这个领域便是科学 界。把犹太人精神从科学界中肃清是我543第八章 国际科学概况们最紧急的任务。因为科学 处于关键地位,学术上的犹太主义总是可以从这里重新夺得影响国家生活的一切领域的重大 力量。例如,很可以说明问题的是,在德国医学面临新的任务的时期,在人们等待着遗传 学、种族卫生学和公共卫生学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时期,我国的医学杂志竟在六个月之内,在 总数2138篇文章中发表了1085篇外国人写的文章,其中包括苏联的俄国人写的116篇文 章。这些外国人写的文章几乎毫不涉及看来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在“交流经验”的幌子 下,隐藏着所谓的科学的国际性原则,这个原则是犹太精神一直在宣扬的,因为它为无限制 的自我推崇提供了根据。”(1937年7月15日) 对犹太人的迫害在国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但是,学术界的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平 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命运就更悲惨得多了。对他们说来,不仅是失去工作,而且在不少情 况下,还要被残暴地投入集中营。 对科学的镇压 这些措施本身本来已足以使德国科学一蹶不振,但是其实际影响范围还要大得多。凡是 有一个科研人员和教师实际受到迫害,就必然有许多其他的人不敢维护纳粹国家所痛恨的客 观标准以免暴露自己。大学和技术研究所的标准化工作也往往是这样。不仅校长以下的一切 经选举产生的人员统统被纳粹党所任命的人员取代,而且在管理机构中还委任了一个地位很 高的纯粹的纳粹官员。这样的人很少懂得科学,而且通常还从小就受到藐视智力活动的教 育。 德国科学家所享有的一个优越条件之一——他感到自己是社会中重要而且受尊敬的成 员——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科学工作主要是靠它本身的惰性进行下去;科学家继续工作着, 直到人家找到了反对他或者反对他的工作的某些借口为止。有些借口是基于种族上的理由, 有些借口是基于政治上的理由。 这种情况的第一个影响便是破坏了科学工作的自发性;独创性变得很危险了。 不过,只有等到新的一代科学家出现时,这个制度的全部影响才能显示出来,因为纳粹 国家干涉得最具体的便是科学教育。第一,除开不准犹太学生进入大学之外,学生人数也锐 减了。还强调学生必须基本上出身于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工人或农民出身的大学生人数目 前已寥寥无几了。而且纳粹对大学实行改造的结果,学校越来越无法对许可入学的学生进行 有效的教学。劳役和兵役耗费了多年的潜在学习时间,而且在学习中目前是把全部重点放在 体育和德育上面,而不是放在智育上面。 “国家必须把它的教育机器的全部力量用来培育绝对健康的身体,而不是让它的儿童充 满知识。发展心理能力仅是次要的。我们首要目的必须是发展性格、特别是发展意志力以及 勇于负责任的精神;科学训练要远远地放在后面。”——希特勒,《我的奋斗》,第542 页。 一个好党员“一听到人提到元首的名字,眼睛就会发亮”;会进行军事操练,而且会为 了自己的荣誉,以公认的传统普鲁士方式进行决斗。这样的人变成了理想的好学生。求知的 倾向、特别是任何客观批判态度都肯定是个人往上爬的绊脚石。要是这种制度能经历一代时 间,那就一定会把伟大的德国科学传统摧残一空。 一切科学都为备战服务 本来连一点伪科学的遮羞布也不要,可能要更干脆一点。显然,从血统和国土哲学的观 点看来,科学是根本用不着的,然而有意识地在文化上实行野蛮主义、把欧洲文化传统作为 非日耳曼的传统而有意加以摈斥,仅不过是纳粹运动的一个方面而已。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 面是发展德国在世界上的势力。这两方面的矛盾在科学领域中显得最为突出。如果德国青年 能够单凭赤裸裸的力量睥睨全世界和确立他们的优势,那就太好了。不幸现代战争却需要机 器和有力的经济后盾,因而需要科学。所以纳粹不得不自相矛盾地使用自己鄙视的方法来维 持自己的力量。德国科学的存在也全靠这个军事和经济大国对科学工作成果的需要。但是在 这里却存在一个最大的难题:为此目的究竟需要多少科学以及需要那一种科学?多年来,德 国技术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不过要是仅仅维持原状,就不需要把科学 进一步加以应用。在另一方面,如果要在军事上取得成功,要使国家能完全不依赖国外物资 供应,就不仅要维持现状,而且还要创造和改进新的技术手段,这样便少不了科学。不过可 以严格地规定科学的发展以达到这个目的为限。因而就有意识地制订了一个把科学事业变成 国防部门的政策,即鼓励有助于直接间接的军事目的的各类科研,而且只鼓励这几类科研。 从《我的备斗》中摘录的一段话说明,这始终是希特勒所力求达到的目标: “种族国家也应该把科学看做是培养民族光荣感的手段。不但应从这个观点来教授世界 史,而且还应该从这个观点讲授整个文化史。一个发明家不仅要作为发明家而显得伟大,而 且要作为民族的一员而显得更为伟大。 对于每一项伟大成就的钦佩情绪必须变成因为这个幸运的成功者属于本民族而深感自豪 的情操。 学校课程必须有系统地依照这一方针来设置,而且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使青年离开学 校时,不是成为一个半和平主义者、一个民主派或者诸如此类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全心全意 的德国人。”(第473页) “让我们从小就教育德国人民只承认自己国家的权利,而且那怕是在保全个人品格的问 题上,也不要让孩子的心灵沾染上‘客观性’的祸害。”(第124页) “种族国家必须把毕业青年的思想训练和体育训练当作自己的任务,并且通过国家机构 来贯彻这个任务。就其主要内容而言,这种训练已经可以算是以后的兵役的准备阶段。…… 要把军队看作是国民教育的最后和最高级的学校……他必须在这里学习怎样保持缄默……而 且还要学习在必要时如何沉默地忍受冤屈。”(第458—59页) 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厄恩斯特·克里克博士更露骨地说: “大学教育目的何在?我们的大学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客观的科学,而是军人的英雄科 学、是富于战斗性和斗争性的科学。”——《论希特勒式学校与外国学校》,1937年。 所以在大学的物理课中,最受重视的不是关于宇宙或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而是弹道力 学。关于宇宙和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都是犹太人创造的,因而要受到遣责。化学课自然而然 地要适应生产炸药、毒气和代用原料的任务,发展德国自产的食物则变成了生物学的最重要 的具体目标。 在军事科研的掩护下,人们的确也设法暗中进行了不少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剩下来的 寥寥几个优秀科学家的确由于他们的同事受到镇压而得到了很大好处。不过后继无人,并且 存在日益焦灼的气氛。 科学被歪曲得面目全非 这种把科学加以歪曲来为备战服务的行径,主要影响到比较精确的科学门类。在其他领 域里,他们进行了性质上不同但破坏性更大的歪曲。人们必须为纳粹的种族优越的巨大神话 和进行军事斗争的必要性提供科学根据。为此就有必要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整个地 加以歪曲。在后几门学科中,他们对公认的事实大肆加以曲解,以至使这几门科学完全不复 存在,然而却也竟然能找到一些显然乐意鼓吹这些理论的体面的德国科学家。的确这些理论 都是其他国家的更为反动的科学家提出来的。事实上,纳粹观念的绝大部分都是舶来品。他 们的最基本观念—— 他们的种族高人一等、是上帝指定的——完全是源出于犹太人。在德国,过去五十年中 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取得的进展大多被消灭干净了。为了替德国重新采用野蛮刑法和恢复惩 罚性刑罚作辩护,需要更为粗暴的解释。新的种族科学就出色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下面所引 的几段话便是关于这种科学的权威性论述: “不过,作为生命的基本力量的血统和国土都是国家-政治观点和英雄式生活方式的象 征。它们为一种新型教育打下基础。……对我们说来,血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能满足于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的学说。从种族一开始出现,这血统、这股生命的 暗流,就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而且把我们指引到形而上学的领域中去。血统是躯体的构造 者,也是种族精神的源泉。我们祖上的遗产隐藏于血统之中,种族体现于血统之中,人的性 格和命运产生于血统;对人类说来,血统是隐蔽的暗流,它象征生命之流。人类可以从这里 站起来,并登上光明的、精神勃勃的和明智的境界。”——K.克里克,《国家政治教 育》,来比锡,1933年版。 “国家社会主义的特征在于:它对一切关于存在的问题采取了英雄的姿态。这个英雄的 姿态渊源于唯一的和决定一切的信仰的表露,即血统和性格。种族和灵魂只不过是同一事物 的不同名称而已。可以与之相适应的是一门新科学的兴起,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科学发现叫 做种族科学。从足够高的高度可以看出,这门新科学只不过是一种达到日耳曼人的自我意识 的影响深远的尝试而已。”——A.罗森堡。 罗伯特·A.布雷迪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和结构》一书中所引的一段话,第60 页。 “阿道夫·希特勒的理想包含了一切可能的科学知识的绝对真理。……国家社会主义为 人们在德国科学地进行工作提供了硕果仅存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德国法律史家象一切科 学家一样,只可能有一个出发点:即应该把德国历史仅仅看作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史前 史。……我们认为:一切科学工作(它的目的毕竟还是为探索真理而服务)的研究成果都必 须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相吻合。因此,国家社会党的纲领就变成了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 基础。……真正的阵线精神比科学讨论更为重要。……”——德国法学家领袖法兰克部长于 1936年10月在蒂宾根所作的报告。 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却产生了一个新困难。在国内镇压和歪曲科学是比较容易的,可是还 有需要维持和扩大德国在国外的威望。如果歪曲科学的过程发展到顶点,德国科学家和国外 科学家就没有共同语言了,纳粹以其特有的干脆而粗暴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以在 自己国内歪曲科学为满足,还要在国外歪曲它。例如在最近的刑法学会议上,他们把德国代 表塞满会议,设法在会上通过一项赞成德国刑法理论的决议。他们打定主意,凡有可能就要 利用在德国或国外举行的一切国际会议来歌颂纳粹国家。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怎样甚至 在国外也做到这一点。他们干脆以撤出整个德国代表团为要挟,来阻止最著名的一位生物化 学家宗德克教授参加阿姆斯特丹的一次大会。在这里,纳粹的政策是在科学的最关键问题上 对科学发动进攻。不过迄今由于国际科学家间的礼貌传统的缘故,人们还没有在世界科学客 观传统问题上展开对之有力的驳斥和辩护。 科学处于危机之中 法西斯主义的存在对科学是一种双重危险。凡是它的势力抬头的地方,科学就遭到毁 灭。奥地利的悲剧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它的思想影响还蔓延到其他国家。 这些思想到处加强了蒙昧主义势力,并损害了科学精神。在欧洲的每一国家,甚至在美国, 反犹主义正在发展,随着发展的是科学上的民族主义。法西斯国家的科学发展清楚说明,不 论是科学的理论或者应用都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根本不能相容。处于晚期的资 本主义是经不起客观检查的;科学家必然变成批判家,而批判则是不能容许的。所以科学家 不是闭口就得失业。如果他照第一种办法做,他实际上已不再是科学家了,而且无法把科学 传统继续传下去;如果他不这样做,科学就会同样必然地而且更迅速地告终。在至今仍然实 行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里,科学家很容易用极其惊恐的态度看待法西斯统治下的科学事业的 遭遇。不过他本国的科学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它取决于和科学本身毫不相干的因素。除非 科学家了解这些因素,而且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影响这些因素,他的处境就仅仅类乎 坐以待毙的绵羊。幸而对这种情况有所警觉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将在下一章 中考察其结 果。
科学与社会主义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社会本身的组织原则。直到现在,在讨论所有国 家的科学事业时,我们一直基本上假定它们都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之下的。除开以维持 经济制度为其基本职能的多多少少起限制作用的国家机器之外,人的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 受到下述两个因素之一的支配:依靠劳动而生活的必要性和雇用工人获取利润过活的可能 性。宗教、文学和科学的独立传统都是在这个体制的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不过它们最终取决 于自己对总的体制的适应性。它们为了前进都必须付出实际的代价,我们已经考察过科学和 这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它的主要发展方向不是取决于大多数人民的需要, 而是取决于那些为利润进行生产的人们的需要。必须认识到,这个动机比先前的任何社会形 态所产生的动机都更多更快地增进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技 术的发展本身既为我们揭开了改善人类生活的前景,也为我们开辟了毁灭人类的可能性。现 存的制度对前者是完全无法加以利用的,但对后者却是利用得过于得心应手了。 苏联的科学 在过去二十年中,现行的社会制度已经不是遍及全球的制度了。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国 家,在那里,基本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完全不同了,因而科学同社会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了。 苏联和一切先前的文明社会不同之处在于: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前构思出来的,而且是人类第一次自觉地努力设计自己的社会活动 的框架。这些观念的基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过去一百年中对发展中的资本主义所 进行的批判。马克思是十九世纪迅速发展的科学传统培养出来的;他看到了科学向人类提供 的可能性,不过和看到这些可能性的其他人不同,他明白这些可能性怎样不可能实现和为什 么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人类知识、科学和技术直接为人类造 福。因此,当列宁建成这个国家并且在头几个关键年头击退其余世界的进攻,保住这个国家 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便是怎样在实践中来这样地利用科学。马克思比当代科学家 们更清楚地明白科学理论与其在技术上的应用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他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 的这种不自觉的联系怎样可以变成自觉的,而且为了使两者都充分发展也有必要使这种联系 成为自觉的。 恩格斯是一个毕生研究当代科学的学者。他对这些观念有更其详尽的阐述。列宁在流亡 期间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对后来的科学发展进行分析和批判。所以在内战的斗争和饥馑还没 有结束的时候,新的苏维埃国家就开始按照自觉的方针和计划来加强科学事业了。 革命前的科学 困难是巨大的。自从叶卡特林娜女皇首次把科学引进俄国之后,它一直是沙皇国家的十 足外来的、无法吸收的部分。对广大群众说来,它根本不存在。它总是有一点自由主义的味 道。只是为了满足军政方面最低限度的需要、并为了让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俄国也拥有一所 科学院,文明程度并不亚于任何其他国家,科学才受到当局的宽容和有限的培植。伟大的俄 国科学家象罗蒙诺索夫、门捷列也夫、柯瓦列夫斯基或巴甫洛夫,并不是由于靠了官方科学 组织、而是不顾官方组织进行工作的。俄国科学十分依赖国外的科学、特别是德国和法国的 科学。在俄国不仅雇用了许多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而且实际上所有的科学仪器全是进口 的。的确在第一次大战之前,新生的俄国资产阶级开始需要科学。他们甚至设立了一所教授 科学的免费大学,不少第一代苏联科学家就是从这里毕业出来的。不过这个运动对整个国家 并无显著影响。第一次大战、俄国革命、内战和饥馑当然不会使情况好转。一些年龄比较大 的、比较保守的科学家逃亡国外; 另有一些人死于疾病或饥饿;许多人拒绝同新制度合作,或者半心半意地、不理解地进 行合作。苏联不得不在实际上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从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和规模更大的科 学事业。 早期的斗争 幸而科学家们看到了新政府一心一意要让科学有空前未有的发展机会,而且对它给予空 前未有的重视。他们还看到自己的确可以第一次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愿望。⒇他就以自己的精 力和热情来填补人数之不足。他们一开始就遇上一个双重的任务:建立苏联科学和苏联技 术,同时帮助解决眼前国内建设上的问题。财力和人力都听任他们支配,不过在不少情况 下,所需仪器却无法购得,而且工作人员都完全未经训练。1917到1927年期间的成就和这 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都值得我们在今后极为仔细地加以研究,因为这将说明,在拥有高得 多的科学水平的国家,一旦科学所受的限制消除,科学将具有极大生命力。下一个十年的进 步是有保证的;科学和工业携手并进而且彼此密切联系,新的大学和学校开始培养出了经过 训练的、或至少经过部分训练的科学家,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有可能着手进行新的工作 了,不仅要把老的科研工作进行下去,而且苏联科学还开始首次对世界科学的某些学科作出 了卓著的贡献。 苏联科学的规模 要在本书范围内充分说明苏联科学的组织形式和成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有一两本关 于这一题材的著作了。不过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苏联科学的组织形式和其他国家的科学组 织形式不同之处何在、说明它仍然得去应付的困难以及为了在全世界把科学组织起来,可以 从中汲取什么教训。苏联科学的第一个特色是工作规模巨大。 1937年的科学经费预算为1,000,000,000卢布。且不说这笔钱的购买力怎样,它至 少是当时苏联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一,相对地来说,是美国的三倍,英国的十倍。 这就说明他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不应再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奢侈品,而应把科学看成是 社会结构的基本部分,在苏联,科学实际上在每一个阶段都同生产过程密切联系着,不过它 是以大大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联系方式来同生产过程联系的。苏联科学的主要实际目标是直接 或间接地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增加生产的利润。关心满足人类需要,就必然得改进生产方 法。苏联科学在这样做的时候总是想缩短这些生产过程和减少实际人力消耗。然而它在这样 做时所采用的方式很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中把科学加以应用的方式。首先,作为工人的劳动 者是生产过程改革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和舒适决不可以因为采取了显然更为 经济的方法而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用一切办法鼓励工人积极协助把科学应用于工业。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局限于研究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工人们 只能是执行命令的人手,用不着思想。而且他们也毫无这样做的动力,因为改进的好处只会 归老板所有,很可能还会使自己的工作更为艰苦。在苏联,伟大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工人本 身可以在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动证据(参看附录Ⅶ)。 科学规划 另一个主要区别是:苏联科学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各种问题不是个别地、而是作为 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加以处理。科学是根据一个计划来发展的,而这个计划本身则仅是范围 更大的物质和文化发展计划的一个部分。 当然比起任何种类的生产计划来,科学工作计划具有的确定性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科 学工作领域包含着过多出乎意料的因素,无法在事前估计出会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没有可 能得出什么成果来。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是,对无法预料的科学成果不作计划,而对可望取 得有价值成果的确定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检查计划。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可以用于科学的 经费按照从直接改进生产的观点来看,从发展更为完善的苏联科学的长远观点来看,都有可 能取得最好效果的比例,在各学科和科学研究所之间进行分配。规定要苏联科学家们解决的 问题的性质,见于最高科学管理机构苏联科学院今后几年的工作纲要中: “科学院在眼前的工作是协助国家计划委员会起草第三个五年计划。科学院各研究所的 主要力量将用来解决在去年三月间的会议上提出的十项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就是科学 院的全部工作,不过在此刻却是主要的而且占支配地位的问题,这一点自不待言。)科学院 将集中精力解决与第三个五年计划有关的十个关键问题如下: (1)要发展寻找有用矿产,特别是锡、稀有金属和石油的地质学、地质化学和地质物 理学勘探方法。 (2)要在科学基础上通过建立全苏高压输电统一电力网,来解决电力输送问题。 (3)要合理使用并扩大使用天然气和工厂副产品煤气(虽然苏联的天然气资源大于美 国,然而开采量仅为后者的五十分之一。) (4)要寻找内燃机新型燃料(将对连锁反应和爆炸过程、内燃机或电动汽车进行研 究)。 (5)要合理改进化学和冶金工艺过程:要研究出更363第八章 国际科学概况好地利用 设备和增加产量的科学方法。 (6)要为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奠定基础,协助国家完成把谷物产量从七十亿普特提高 到八十亿普特的目标(一普特相当于36常衡磅)。(为此,就需要对选种、土壤化学、植 物生物学、肥料和农业机械化进行研究。) (7)要建立发展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基地。 (8)要发展遥控力学(机械遥控)并且通过理论物理学的应用来扩大工业中的自动化 生产过程。 (9)要起草苏联国民经济的收支平衡表,作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科学根据。 (10)要研究苏联各民族的历史。 科学院将通过自己对这十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以便国家计划委员会据此 编制国民经济统一计划。科学院作为国家的最高科学机构,有责任按照国家的迫切重大问 题,规定科研的总方向,并且有责任把各研究所的计划和国家的总计划协调起来。 这并不意味科学院要为自己的四十个研究所和各人民委员部所属的800个研究所规定详 细计划。而且研究工作也不仅限于上述十个问题。然而这的确意味着:次要项目将服从整个 国家迫切需要的项目。”——《英苏杂志》,第一卷,第5号,第14页。 这个纲要肯定是属于技术性质的,不过它还附带地谈到要在电力、固体和液体构造、化 学反应性质、动植物生理学等方面进行比较长期的、不那么容易确定的基础研究。 组织机构 苏联科学组织机构比较复杂。还没有定形。 在初期建立了一些临时机构,其中有些维持下来了,其余的都撤销了。目前的机构在很 大程度上还是可变动的。全苏科学事业都由科学院来加以总的指导,不过科学院辖下的研究 所只是全国研究所的一小部分。主要研究工作都是由大学研究实验室和重工业、轻工业、食 品供应、卫生、农业等人民委员部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的。科学院最初是以法国科学院和普鲁 士科学院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是著名科学家的荣誉机构。 现在,科学院已经扩大了自己的工作范围,不过扩大的办法不是增加成员、而是使每一 个成员负责主管本身专业范围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研究所。虽然科学院院士仅有90名,科 学院所属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人数却有4000名以上。 大学和技术学校的主要职能当然是教育工作。但是它们各有其研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 和科学院的实验室保持密切联系。不过更重要的却是附属于工业的研究所,例如各冶金研究 所、硅酸盐、纤维等研究所。这些并不是狭义的工业研究机构,而是从事和工业有关的基本 问题的研究,而且拥有极为著名的科学家。处于另一级的还有无数工厂实验室和野外农业试 验站。向各研究所和工厂实验室提供经费的责任落在各人民委员部的肩上。它们的需要决定 着这些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来,工农业中的研究所是和科学院密切联系的,在 英国存在的大学和工业科研之间的隔阂在苏联大体上是不存在的。 科学事业的组织原则是:在问题与解决办法之间应存在有来有往的交流渠道。由工厂实 验室以精确方式提出的工业上的问题,交给了技术研究所。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现有技 术知识范围之内的,便在那里予以解决。如果事实证明人们对大自然的机制缺乏某种较为基 本的理解,便把问题提交科学院处理。这样工业就可以向科学界提出新的和根源性的问题。 同时,大学或科学院有了任何基本发现,也立即把这种发现转告工业实验室,使一切有用的 发现尽快用于实践。 瓦维洛夫的植物管理局就是这种密切结合的工作方法的一个出色例子。在那里,由于在 经济上需要培育各种植物以适应苏联各地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遗传学原理得到了充 分发展,而且通过对人工培植植物的野生变种的研究,不但提供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植物和杂 交品种,还发现了古远的史前驯养中心以及当时的文明状况。还有不少类似例子,大多数可 以在克劳瑟著《苏联的科学》一书中找到。 这个制度如何工作 苏联的科学工作、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等的具体情况根本上无殊于国外。不过在仪器设 备的生产方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仪器不是交给各个工厂去生产,以致造成价格高 和产品周转量小的后果,而是由研究所自己集中来生产,使生产可以合理化,从而使科学仪 器既便宜,数量又多。这样,苏联在几乎一切领域中都变得不依赖国外仪器设备了。由于革 命前国内根本不制造仪器,这一成就就更显得突出了。 但是在人员和科研工作的内部管理方面,管理原则就完全不同于国外了。在短短几年中 就已经有了不少变化,目前的内部组织形式是苏联的一切事业中常见的变动的结果。这个组 织形式是个人负责和集体商讨制度的结合。它是根据人们在科研工作的特殊需要方面的经验 制订的。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的全面工作以及它的经费收支和行政管理。即使最后两个职 能由另一个人来掌管,情况也是这样。只有他才能作出最后决定。研究所的主要工作计划是 经过工作人员在会议上加以讨论然后制订出来的。这些工作人员不但包括科学工作人员,而 且还包括在其他国家中算作机械师和助手的人员。每年年初就要讨论总的工作计划;然后由 所长或代表们参照其他研究所的计划或者工业或教育方面的需要进行修订。通过一系列的商 讨后,就批准了一项简短的计划并且确定了预算。计划内容、特别是完成计划的时间,必然 是有点不具体的,但要求有关方面在一定期间提出已完成的工作和还需要进行的工作的报 告。根据作者的经验来看,只有当所长和工作人员都自然而然地乐意通力合作时,计划总的 说来才能够十分顺利地执行,否则就会引起磨擦和降低效率。幸而在苏联科学发展的速度 下,不同气质或不同信仰的科学家之间的似乎无可避免的个人斗争,并不一定会象在其他国 家那样引起相互的怨恨,因为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受委屈或被误解的青年人总是有机会建立 自己的研究所。 科学教育和文化普及 苏联的科学事业决不仅仅是科研问题,甚至主要也不是科研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梦 想建立一个处处都可以看到科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科学成为教育和文化的基石。因 此,在苏联,最令人注目的事情之一便是科学在教育中享有的地位以及它在群众爱好中占有 的更为重要的地位。学校从一开头就向学生讲授科学的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知识。虽然也让学 生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学文学,科学却是高级阶段的主要内容。在大学中进行的科学和技术教 学都是十分彻底而有效的。大学生人数是革命前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大学生人数在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也要比英国和德国等技术上先进得多的国家都高。建立这一教育制度的困难是巨大 的,因为能够找到的寥寥无几的教师也是更为紧要的科学和工业研究任务所急需的。在初期 阶段,这种需要如此急迫,不少学生经过短期的不全面的训练就派出去,不过现在已经不存 在这种情况了。实际上已经根据英国标准把训练期限延长了;学生在最后取得学位之前必须 在大学学习五年,并接着以三年的时间学习科研。苏联教育制度胜过其他国家(只有美国在 一定程度上是例外)的巨大优点是:它能够从全体居民中,而不仅仅是从根据财产多寡武断 地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居民中吸收有才智的人。毫无疑问,一旦这个制度有了充分时间发挥作 用,我们就将见到一批世界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有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不过这一教育制度更其令人注目的地方是,成人对于科学所显示的极大兴趣。科学书 籍——不但有科普书籍,还有实用和严肃的科学著作以及技术手册——的巨大销售量特别能 说明这个情况。前一种书籍的主要目的并不象我们的书籍那样地是要使读者冥想宇宙的神 秘,而是要说明人类怎样才能够利用科学来同自然作斗争以改善自己的境况。几乎一切稍为 重要的科学著作,不论内容如何艰深,都译成了俄文,而且销路极广。狄拉克的《量子力 学》的第一版仅仅在几个月内就在俄国销去了3,000册,而其英文版本在三年中仅售出 2,000册。关于科学新发现的新闻或者科学大会的记录,就象王室新闻、犯罪新闻或者足 球赛新闻在英国那样,受到极大重视或引起极大的兴趣。游乐园中举办科学节目,观众趋之 若鹜。来到苏联的所有外国访问者都注意到那里的人们对一切技术或科学性质的事物都具有 不知满足的好奇心。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过去对科学一无所知的群众突然感受 到科学的威力和趣味,情况就象学术传统从埃及人手中移转到希腊人手中时期或从希腊人手 中转移到阿拉伯人手中时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一个因素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人 敌视科学的潜在意识在这里是完全不存在的;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科学会被利用来强化生产, 使他们失业,或者被利用来设计毁灭他们的武器。它已经成为他们自己的科学,由他们自己 来使用。 苏联科学的特色 要讨论苏联科学的特色或其成就,为时尚嫌过早。从一开头就受到苏联科学观点和目标 薰陶的第一代苏联科学家还来不及对世界科学作出贡献。已有的成绩是在旧政权时代训练出 来但在新政权条件下工作的人们作出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虽然有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不 利条件,但是,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发挥才智的机会却大得多了。老科学家中仅有极少数目 光远大的人看到这个机会并且充分加以利用。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研究工作,而且这样地取 得了科学工作者个人所无法取得的成就。然而这种人寥寥无几,因而苏联目前的科学在性质 上是很不均衡的。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出现巴甫洛夫学派的动物心理学方面、在动植物 育种方面、在地质学和土壤科学方面、在物理化学、晶体物理学、空气动力学以及数学的某 些分支中,苏联科学家已经对世界科学作出了贡献。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化学这门核心科 学中,他们还很落后。 苏联科研工作在质量上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独创性、特别是在选题方面。这一点可以直接 归因于结合经验来选题的新倾向。苏联科学可以从普通经验中找出科学过去所没有接触过的 问题来加以说明。而科学过去所以没有能接触到这些方面并不是因为这些方面困难或暧昧不 清,而是因为这些方面不在常规科学传统范围以内。例如,李宾德的研究说明硬度是有赖于 介质的一种表面现象。这不过是让科学之光照到新石器时代就知道的技术过程而已,可是以 前却没有人想到把科学应用到这方面来。 在另一方面,一个大缺点是没有足够严格的鉴别力,不过这也是意想得到的。鉴别力是 由长期经验和历史悠久的学派所培养出来的。缺乏这种鉴别力是热情的年轻人的毛病之一, 只有依靠时间和经验才能把它纠正过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过去苏联科学与外界长期隔 绝,而今天,政治、金融和语言的障碍仍然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外界隔绝。只有对各国的人 数众多的科学家的工作加以比较,才能具有充分的鉴 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 外界观察家对苏联科学所最不理解的一个方面是它和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关 系。在其他国家中,科学似乎已经完全可以用不着哲学了。特别是在英国,人们就象上流社 会人士不谈宗教那样,几乎从来不把哲学和科学联系在一起。随便那一个科学史学者都会看 到,这仅仅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基本哲学已经在十七世纪经过激烈讨论而获得解决了,此后就 被默默地接受下来,作为实验科学发展的良好工作基础。 现在苏维埃国家的建立就是马克思的工作对这个哲学提出挑战的结果。十七世纪哲学和 西方科学不可能在苏联被一起接受下来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目前还不存在其他经过深思熟虑 的关于科学的哲学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确已经为这样一个制度描绘出了一个轮 廓,不过他们虽然研究过科学,本身却不是科学家,而且他们作为革命家无论如何也实在过 于忙碌了。结果苏联科学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哲学理论。这一直是一个在 满生气的、而且有时几乎还是很激烈的过程。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是,老科学家当然是不理 解新观念的,而且甚至对新观念抱敌视态度,而青年科学家则缺乏充分的科学知识来有力地 说明自己的论点。 要在这里来讨论这些论点是不可能的;只有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人才能看到,新方法中有 多么丰富的发人深省的观念、有多少可供研究和系统归纳时加以使用的新工具有待于人们去 加以利用。我们希望苏联科学家们、也期望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对科学进行这样的再评价和 其他的改造工作,不用说,辩证唯物主义决不能代替科学;它并不是通往知识的平坦大道。 归纳法和证明仍然象过去一样存在着;所以诽谤苏联的人所提出的一些罪名——马克思主义 是强加于科学发现之上的、对科学发现加以歪曲的教条——显然是荒谬的。任何人只要费神 读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的著作就会马上看出这一点来。不过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 义可以起两个作用: 启发人们的思路,以便求得特别丰硕的成果;统一规划和组织科学研究各分支相互之间 的关系和科学研究各分支同包含这些分支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目前的科学加以改 造使之既包含目前科学,又超过目前的科学,这是人类对苏联科学工作最感兴趣的地方。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