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的困惑 作者: 江云 二,考察人的行为(一) 行为的最根本原因
让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人的行为,看看我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我们每天的活动是由行为构成的。要想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首先要了解我们的行为。我们活动着,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如果我们停止活动,如同死了一样,也无所谓存在了。人从根本上说是由他的活动和行为所决定的。 人的行为透露出他的本性。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人的行为透着高尚,又有多少人的行为透着凶恶。多少人在漂亮的口号下干着卑鄙的勾当,又有多少人在表面的善意下掩藏着深深的杀机。多少年来,人们为了弄懂人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心理学到社会学,可是行为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似乎还是一个谜。 当我们观察动物的时候,可以发现很明显的觅食行为、求偶行为、自卫行为等等。人的行为复杂得多,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一样,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某种规律性。当我们观察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行为分为两种:表现性行为和目的性行为。表现性行为就是表明人的某种状态的行为,如打个哈欠表示困倦、面带笑容表示高兴等等。这类行为只表明了某种状态,通常是无意识、不自觉的,一般是不太重要的。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目的性行为。目的性行为就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如吃饭是为了补充能量、工作是为了挣钱等等。目的性行为是受欲望或愿望控制的。我们首先想要干什么,然后才有目的性行为。如果我们没有“想要”的欲望或愿望,就不会有目的性行为。我们想要吃饭,才会去吃饭;如果不想吃饭,就不会去吃饭。目的性行为就是由欲望或愿望导致的行为。欲望的目标就是行为的目的。我们后面所说的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 人的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欲望(愿望)组成的。欲望的满足和愿望的实现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没有欲望和愿望的人生是苍白死寂的,即使是佛家清静戒欲,他们也有超脱、涅槃的愿望。愿望是高层次的欲望,后面以欲望通指欲望和愿望。如果一个人什么欲望都没有,那他一定是快死了。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构成了人生的悲喜剧。 人有很多很多的欲望,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欲望。欲望都是有目标的。对这些欲望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欲望最后指向一些最终的目标,而这些最终目标是不能再追溯的。比方说,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填饱肚子是为了补充能量,补充能量是为了生存。生存就是最终目标。如果再问生存是为了什么,在一般的意义上,生存就是为了生存本身,不再为了别的什么。同样,穿衣是为了保暖,保暖也是为了生存。生存就是最终目标。再如工作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有钱,但钱本身不是目的,有钱是为了可以买其它东西,是为了可以交换,交换也不是最终目的,交换是为了得到食物等生活必需的东西,得到食物是为了填饱肚子,填饱肚子是为了生存。 当把所有的欲望都进行这样的追溯后,就会发现很多欲望都是为了同样的最终目标。这些最终目标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些最终目标就是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欲望最终是为了满足需要。欲望可以有无数多种,但需要却是有限的。人的所有目的性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有限的需要。需要才是人类行为的最终动因。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复杂、欲望也非常多,实际上都是由有限的内在需要驱动的。需要决定了人做这个而不做那个。需要是无意识的,人通常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需要。人只知道自己的欲望,以为自己只是受欲望的驱动,却不知道需要才是导致欲望的真正原因。需要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 人的需要有很多种。把需要初步分类一下,就可以发现人至少有四种需要:生存需要、社会需要、个性需要、和智慧需要。这很好理解。人是动物,所以人需要生存,人有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就是对于生存条件的需要,比如人对食物的需要。人是社会动物,人需要社会,所以人有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就是人对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比如需要被社会接纳。人是半社会动物,人有保持自己独立性的需要,所以人有个性需要。个性需要就是人对于个性发展的需要,比如实现自我。人是有理性有精神的动物,所以人有智慧需要。智慧需要就是智慧所要求的需要,比如智慧要求理性。这样来定义人也很完整:人是有智慧的半社会性动物。 人的这四种需要充分表明了人的特性,没有哪一种动物有人这样多的需要,特别是智慧需要。最低等的动物只有生存需要,低等的社会性昆虫多了社会需要,高等的社会性动物又多了个性需要,只有人才有智慧需要。这四种需要可以大概说明人的行为,要详细说明人的行为,还需要把需要细分。 把需要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十二种需要,其中包括十种基本需要、十二种非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包括温饱需要、健康需要、娱乐需要、安全需要、性需要、和自由需要;社会需要包括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尊严)需要;个性需要包括成就需要和自我需要;智慧需要包括理性需要和超越需要。 这些需要也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就是满足的感觉主要是生理上的感觉,如吃饱了。心理需要就是满足的感觉主要是心理上的,如虚荣心、安全感。精神需要就是满足的感觉主要是精神上的,如道德感、正义感。温饱需要和健康需要属于生理需要;娱乐需要、安全需要、性需要、自由需要属于心理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和自我需要属于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有;理性需要和超越需要属于精神需要。所有理性需要以下的需要可以总称为感性需要。 需要还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就是如果不满足必定会带来某种不适或痛苦的需要,是一定要满足的需要。幼年时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常常会造成生理或心理的疾病或创伤。比如温饱需要,如果吃不饱饭,一定会感到饥饿和痛苦。再比如童年时受到惊吓,安全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长大以后肯定会经常觉得没有安全感。基本需要是人所不能回避的。只要它不被满足,它就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或潜意识里。基本需要不能满足的痛苦只能通过满足基本需要才能消除。而一旦它被满足,它就很快被忘记掉了,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些需要的存在。对氧气的需要是我们的基本需要,可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到氧气的存在。只有我们缺氧、窒息、空气污染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氧气的存在。然而尽管我们平时感觉不到氧气的存在,我们却片刻不能离开氧气。这就是基本需要的性质。 非基本需要是不一定非要满足的需要,但满足以后可以带来快乐,也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非基本需要不能满足也能带来不快或痛苦,但不是必定如此。非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带来的不快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思想看法来改变。 所有这些需要满足的迫切性和快乐感是不同的。越是迫切需要满足的基本需要越低级。满足后带来快乐感越大的非基本需要越高级。人的所有需要都处在一定的层次当中,是非常有秩序的。总的来说,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是最低级的需要,心理需要或社会需要和个性需要次之,精神需要或智慧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基本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列为:一,温饱需要、二,健康需要、三,安全需要、四,性需要、五,自由需要、六,归属需要、七,爱的需要、八,尊严需要、九,成就需要、十,理性需要。当所有的基本需要都没有满足时,人首先满足较低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低级需要的迫切性更强。迫切性强的意思是需要不满足的痛苦更大。越是低级的基本需要越是首先得到满足,但理性需要具有超越性。越是低级的需要在生物学上发生越早,人与动物的共有性越大,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特有。 非基本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列为:一,温饱需要、二,健康需要、三,娱乐需要、四,安全需要、五,性需要、六,自由需要、七,归属需要、八,爱的需要、九,尊重需要、十,成就需要、十一,自我需要、十二,超越需要。这里除了娱乐需要和自我需要是纯粹的非基本需要,其余都是与基本需要连在一起的,含义稍有些不同。对于已经满足过的非基本需要,如果只能选择一种来满足,人会选择更高级的需要,因为更高级的需要满足后带来更大的快乐。高级需要的满足能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幸福感和内心宁静感。猪的快乐不过是吃喝的快乐,苏格拉底的快乐是思想的快乐,在基本需要都已经满足的前提下,在品尝过这两种快乐之后,人会更愿意选择思想的快乐,所以思想的快乐比吃喝的快乐高级。当然,人如果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从来就没有满足过某些高级的非基本需要,就很难对那些高级需要做出评判。另外一方面来说,越是低级的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越是高级的需要越难得到满足,满足需要更多的条件,虽然高级需要满足的快乐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是先满足低级需要,因为容易得到满足。
人类需要详解
下面介绍这些需要的具体含义。需要是欲望背后的原因,是理解人们行为的关键,应当深入了解。
一,温饱需要:温饱需要就是人对温饱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温饱需要概括了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包括吃饭、穿衣、喝水、呼吸、睡眠、住房等等,也就是包括对食物、衣服、阳光、水、空气、休息、温度、湿度、房子等的需要。当这些需要不能满足时,人很难生存。 温饱需要是最低层次的、最迫切的需要。在所有需要都没有满足的情况下,人一般首先满足温饱需要。一个缺少食物的人会无视或掩盖其它需要。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极度饥饿,那么,除了食物外,他对其它东西会毫无兴趣。他梦见的是食物,记忆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只感觉到食物,而且也只需要食物。这样的人真可谓单靠面包为生。”对这种人来说,似乎能确保他一生衣食无忧,那他就会感到绝对幸福并且不再有任何其它奢望。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吃。 温饱需要也是动物的最基本需要。动物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寻找食物。人类的很大一部分活动也是为了满足温饱需要。整个农业、服装业、建筑业都是为了满足温饱需要。在过去,耕种、狩猎、纺织、建房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温饱需要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虽然食物、衣服、房子可以满足温饱需要,但满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食物,好坏千差万别;同样是衣服,质量各不相同;它们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既然食物和衣服同样满足了温饱需要,为什么感觉会有这些差异呢?这里就牵涉到非基本需要的问题。 前面所说的温饱需要是基本的需要,仅仅指满足了温饱,使人饿不死、冻不死、有地方住。任何食物只要有营养、有能量、人能够消化吸收,就能够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要。对基本的温饱需要来说,任何食物的功能和带来的满足感是一样的。之所以不同食物实际上带来的满足感不一样,是因为食物实际上不仅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要,还同时满足了其它许多需要。如口感、香味、颜色、冷热,分别满足了舌头对味道、鼻子对气味、眼睛对美观、嘴巴和胃对温度的需要,另外还有饮食环境,如饭店,满足了身体对舒适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不是基本的温饱需要,不是基本需要。食物的色香味欠佳并不影响生存,如果没有,而且你也不在乎的话,不必然带来痛苦,但食物有色香味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满足和快乐。 这些与基本温饱需要相关的、同类的需要称为非基本温饱需要。非基本的温饱需要就是人吃饱了以后追求食物的色、香、味等的那些更进一步的需要。这些需要并不影响人的生存,但可以使人生活得更快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基本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严格意义上的非基本需要正在变成基本需要。如人类对食物的要求早已不再是能吃、饿不死就行了,而是要求一定的色香味,否则就吃不下饭。同样,衣服也不是只要保暖就行了,更主要的是美观,衣服变成了服装。可口和美观不是食物和服装的基本功能,而是衍生功能。有时候衍生功能的作用会超出基本功能的作用,更主要是满足其它需要。如穿名牌时装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某些心理需要,吃饭还有社交的功能,这已超出了温饱需要的范围,不属于非基本温饱需要。 当非基本需要变成了“基本”需要的时候,这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好事表明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坏事是可能造成人对这些需要的过分依赖,这无形中可能造成痛苦。在过去,没有空调和暖气并不会造成精神痛苦,而现在习惯了夏天的空调和冬天的暖气后,没有这些可能会使人觉得过不下去,因为这已经成了“基本”需要。
二,健康需要:健康需要就是人对健康的需要。当温饱需要满足之后,人接下来就会想到健康的问题。人首先要活下来,然后就是如何活得好。要活得好,首先就要有健康。健康需要就是要求没有病,就是人要处于良好的生存状态。健康需要使人竭力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导致了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自我保护是许多行为的根源。自保就是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免受伤害,受到伤害就是破坏了健康。自我保护不仅包括行动上避免对自己的生理伤害,还包括一定的心理机制以避免任何事情对自己的心理伤害。不健康会产生痛苦,健康需要又称免于痛苦需要。凡是能造成机体痛苦而自己又不能克服的状态都是不健康状态。这是现代医学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需要有明显的基本需要的特点:健康需要不能满足时,人感到痛苦,无论有多大的外在成就和其它满足,也弥补不了没有健康带来的痛苦。这时的人为健康需要所主导,一心想的是恢复健康。而当健康需要得到满足、人拥有健康时,就根本感觉不到健康需要的存在。 动物也有健康需要。当动物得病时,动物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和创伤愈合能力来恢复健康。有的动物还知道吃某些草药或用来涂抹伤口。人类的医生、医院、医学研究、医药工业、医疗保险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需要而存在的。人类依靠医药已经有效地抵抗了大多数疾病,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却不能完全消灭疾病。疾病,特别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仍然是人类不幸的主要原因之一。 健康的人在平常状态下能感到生命的活力、愉悦和快乐。如果人在平常情况下不能感到自然的快乐,或极少感到快乐,尽管可能查不出毛病,那仍然是存在着检查不出来的疾病。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假如人类平时都不能感到快乐,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生物能够感到快乐了。 一般来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最大的不健康。人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竭力避免死亡,所有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都是出于人的健康需要。然而,当人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而遭受无穷无尽痛苦的时候,死亡是满足健康需要或免于痛苦需要的极端方式。死亡虽然消灭了生命,消灭了一切快乐的可能性,但这种方式也彻底消灭了痛苦。 健康需要使人避免痛苦,也会使人在受到伤害、侮辱的时候,产生复仇、报复行为。报复对方既是对自己遭受伤害和痛苦的补偿,也是为了防止再次遭受同样的痛苦。假如没有报复,就不足以威慑敌人,防止未来进一步伤害的发生。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在具有报复能力的基础上的美德。假如没有明显的报复潜力,宽容就会被看作是一种软弱。报复潜力是维持人间正义的有效手段。同时,报复也是流氓团伙欺压百姓的有力手段。很多人面对犯罪之所以不敢见义勇为,就是怕报复。恶势力的强徒之所以敢欺负弱小的人,也是不怕报复。法律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受害者实施惩罚性报复,替弱者承担报复的责任,以保障社会公正。对于遭受过巨大痛苦又有能力实施报复的人来说,复仇是生活的最大目的,是人生的目标。基督山复仇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非基本的健康需要就是尽可能地没有痛苦。任何痛苦的免除都可以看作是非基本健康需要的满足。痛苦不仅仅是指疾病的痛苦,广义是指所有不舒服、不愉快的事。人不想看残忍的镜头就是出于非基本的健康需要,因为看了会感觉不舒服。人买东西爱买便宜货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于非基本的健康需要,因为价格贵意味着代价高,代价高意味着痛苦多,就是感觉心疼。人的一生要完全避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出家修行,也有戒欲的痛苦。人应当接受不可避免的痛苦,因为不接受不可避免的痛苦只会使我们更痛苦。
三,娱乐需要:娱乐需要就是人对纯粹快乐、笑声和放松的需要,不是基本需要,而是非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如人对幽默、笑话、歌舞、游戏、运动、打猎、音乐、绘画、电影等等的需要都是来自娱乐需要。娱乐需要是非基本需要,因为没有这些活动并不必然导致痛苦,而有这些无疑增加我们的快乐。 动物有没有娱乐需要这个问题,还没有人专门去研究。有的动物的嬉戏性行为,如追逐皮球、毛线团、打闹等,也许就是娱乐需要的表现。 娱乐需要虽然是非基本需要,但这并不是说娱乐需要不重要。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当温饱等各种基本需要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的时候,娱乐需要是奢侈的需要,专门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行业也不会被尊重,反而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社会越发展,非基本需要就越突出,娱乐需要也就越重要。现在的歌星、影星、球星的收入远远超出“正当”职业的收入,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人们喜欢花钱买娱乐。倘若娱乐需要不重要,那些星们就会象过去一样被认为是戏子,与*同类。艺与妓以前在日本就是合在一起的——艺妓。 娱乐满足的感觉有时候不仅表现为心理上的快乐,更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震动。尤其是在看了好电影、好电视、听了好音乐以后,有一种心灵被触动的感觉。人们为什么对歌星、影星那么崇拜,原因就在这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娱乐的内容诉求于人的情感,引发了人的回忆、同情、共鸣、和思索,导致了其它高级需要的满足。这就像服装一样。服装本来是为了满足温饱需要,但现代服装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级心理需要。
四,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就是对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安全需要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就是要有安全感。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生命有保障,是一种对生存的远见,是提前意识到可能影响生存、引起伤害的因素并进行预防。 当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对心理和精神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有些逃亡的罪犯之所以会主动自首,就是受不了这种压力。这种压力会使人心理崩溃。儿童由于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儿童的安全需要只有受到别人的保护才能得到满足。儿童期安全需要没有很好满足的人长大后仍然缺乏安全感,对世界怀有恐惧。而儿童期很好满足了安全需要的人则会使性格发展得非常统一,以至他们能在相当长时期忍受这些需要的丧失或挫折。马斯洛说:“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他们通常都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 越是高等的动物,安全需要越强烈。“杀鸡给猴看”这句俗语说明了这个问题。杀一只鸡的时候,旁边的鸡若无其事,不会有什么反应,仍能安然进食,丝毫不觉得恐惧,而旁边的猴子则吓坏了,从杀鸡的血腥场面联想到自己的安全,从而惊恐万分。可见,安全需要是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知道自己终究要死的,并为此忧虑。 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出门不出车祸,谁也无法保证呆在家里就没有灾难。关键在于人有没有安全感,这是判断安全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的依据。没有安全感的人整日忧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即使面临危险,也能泰然自若、谈笑风生。 恐惧心理来源于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恐惧是对自身受到伤害的害怕。恐惧有联想性。当人看到残忍恐怖场面时,会产生恐惧感。恐惧可以使生活中的一切失去颜色,使一切都淡然无味。满足安全需要就要消除恐惧。人之所以会感到恐惧,是出于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无助。如面对流氓团伙,如果公安机关不能保证社会安全,人又无力抵抗,不知道该怎么办,就会产生恐惧感。 自卫和大部分的攻击行为来自安全需要。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就要自卫,而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自卫可以发展为防御性攻击。美国在“九一一”之后对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就是先发制人的防御性攻击。 基本的安全需要仅指人身安全,非基本安全需要还包括财产安全、工作保障、财务安全(储蓄)、医疗保险等等。
五,性需要:性需要就是对性生活的需要,既是生理需要也是心理需要。没有性生活,人类无法繁衍后代。性满足带来的快乐也是维持爱情的重要条件。古人说,性,食色也。说明性需要与吃饭一样重要。性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并产生社会问题。*就是性需要不能正常满足而发生的极端行为。弗洛依德的病人很多都是性需要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根据性需要提出了泛性论的观点。如果他还知道其它基本需要,他就会知道引起人心理伤害的不仅仅是性,其它基本需要不能满足也会引起同样的伤害。 性需要之所以排在健康和安全需要后面,是因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人一般首先满足健康和安全需要。人通常不会冒着性病的危险去满足性需要。 男女对性需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由于对异性缺乏了解,男女常常在性问题上产生许多矛盾,不仅产生婚姻问题也产生社会问题。性需要不象温饱那样时时需要满足,对性的需要在人的某个年龄段特别强烈。动物只在发情期才有性要求,人没有明显的发情期,但人的*比动物强烈。 性和爱本来是分开的。过去包办婚姻,两人本来不认识,先有性后有爱,爱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爱与性的结合增加了性的快乐。现代爱情包括爱和情,爱是爱的需要,情是情欲,也就是*,是性需要。 非基本的性需要就是对美貌、性感、气质、潇洒、风度、身高、胖瘦、皮肤等的需要。这些要求本来不是传宗接代所必需的。一个男人看到一个漂亮女人、甚至只看见相片就爱上了她。这其实不是爱,而是非基本性需要的喜欢。爱是一种感情,是不可能看见照片就产生的,爱是从喜欢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见钟情不是爱,而是喜欢,是非基本的性需要。 基本的性需要主要是生理的,而非基本的性需要大多是心理的。占有欲、排他性、嫉妒心都是从非基本的性需要发展而来的。动物也有这些心理。动物争夺配偶的行为就包含了占有性和排他性。猴王拥有全部母猴的占有权。这种占有性使得强壮的猴王才有生殖权,有利于进化。其它一些变态心理,如恋物癖等都是从非基本的性需要发展来的。 本来任何一个适龄男人与任何一个适龄女人发生关系都可以满足基本的性需要。非基本的性需要的要求既增加了性满足的快乐也增加了性满足的难度。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性需要,而是要满足非基本的性需要。与可口的饭菜一样,非基本的性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基本”需要。 性需要可能是人类满足得最不好的基本需要,因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性需要往往是连在一起同时满足或不能满足的。其它需要满足的东西是物品,人类社会的发展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物品,这些需要都容易解决。满足性需要的东西是人,是人与人之间互为满足对象。你挑选别人,别人也挑选你,人们之间相互挑选。由于非基本性需要的作用,那些在相貌、身高、胖瘦等方面不占优势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欣赏。现代大众文化又拔高了人们的欲望,提高了人们的眼光,使得人们更难找到称心的伴侣。人们宁可不结婚也不将就结婚。即使各方面条件不错的人也常常发现“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不一致。同时,社会道德对性的限制非常严格,除了社会允许的婚姻外,性被认为是低俗和肮脏的行为。而好的婚姻难寻,难以满足很多人的性需要,性压抑普遍存在。
六,自由需要:自由需要就是人对自由的需要。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包括行动不受限制和思想不受限制。自由需要既有心理成分也有生理成分,但主要是心理需要。自由同健康一样,在自由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几乎感觉不到自由的存在;而当失去自由时,人立刻体会到自由的宝贵。所以,自由是人的基本需要。 一切动物都有自由需要。动物之所以为动物,就是因为能活动。如果动物没有自由运动的需要,动物就不成为动物了。不同的动物对自由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动物很懒,对活动受限制于有限的空间能够很好地适应,如狮子。有的动物很活跃,被剥夺自由后则烦躁不安。如狼在铁笼中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猴子也总是跳来跳去。动物园里许多动物寿命变短、不能繁殖,丧失自由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人人向往自由,然而,正如卢梭所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所不在枷锁中。”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这些限制是公正社会所要求的,以保障任何人的自由不能妨害和侵犯别人的自由。否则,社会只能陷于一片混乱,实际上是失去了自由。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法律和道德往往过多地限制了人的自由。过去的法律是统治者制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此不惜限制大众的自由。在很多国家,人们的自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思想自由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自由应当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因为正确的思想总是从各种不同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限制思想自由也就消除了正确思想的源头。禁锢思想就是禁锢新思想,使思想僵化。一个人无论拥有怎样疯狂的、极端的、病态的思想,只要他没有采取行动危害他人,他就是无罪的。疯狂的思想是允许的,疯狂的行动是不允许的。思想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思想除了来自个人单独的经验、观察和思考外,更多地来自学习、批判、借鉴别人的思想。而别人的思想,如果别人不说出来、不写出来、不发表出来,我们就无法知道。说出自己思想的自由就是言论自由。允许言论自由有利于产生出新思想。 言论是一种行动。言论一旦说出来人就必须负责。威胁、辱骂、造谣等言论必须禁止,因为这些言论危害了他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这类言论不仅对于新思想的产生毫无益处,反而抹杀任何新思想,使社会陷入混乱。言论是行动,法律可以对言论进行制裁。如果人人都对自己不同意的言论进行谩骂攻击,人人都造谣诬蔑,言论自由就变成了骂人自由,言论就变成了欺骗和谎言。只有制止这类不良言论,才能保证真正的言论自由。正像行动自由并不意味着打人自由一样,言论自由也不意味着骂人自由。言论要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与思想自由不一样。对于言论自由立法才能真正保护言论自由,否则谁也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最后谁都不敢说。 非基本的自由需要包括条件性自由,即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达到的自由。如我想飞。我有飞的自由,天空是辽阔的、没有限制的,但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人只有用飞机才能飞上天空。这里飞机就是条件。再比如,我想四处旅游住高级宾馆,钱就是条件。钱能干很多事,很多人想有钱就是为了满足非基本的自由需要,不需要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钱代表了能力和自由。条件性自由是非基本需要,其最高境界是达到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自由状态,当然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非基本自由需要依赖于能力。 有一种非基本自由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对穷人来说,无法选择富裕的生活方式。但对富人来说,为什么只能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可能有几千种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限制只能选择一种或几种。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父母所期望的、或周围人所追求的,但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最想要的或最适合自己的。为什么法官的儿子一定要当法官?老板的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当老板?人应当有多种选择。一个美国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经历,他就等于白活了一次。因为经历着,才是活着。”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人所能拥有的最大自由。
七,归属需要:归属需要就是人希望觉得自己归属于社会,有归属感,是社会的一部分,希望被社会接纳、被他人接纳,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朋友,与他人有良好的关系。人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怪物、神经病、白痴。一个被社会所排斥和孤立的人,或者是没有什么社会交往和朋友的人,必定孤独、苦闷或寂寞,甚至会抑郁而死。 归属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人社会性的基础。人是社会动物。单独一个人无法生存。一个人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所有东西都不是他自己生产的。人不仅物质上依靠社会,在心理也依靠社会。这就是归属需要的表现。归属需要既有心理成分,也有精神成分,精神成分表现在情感方面。当我们的心灵有一种归属感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某种温暖;当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会产生感情,这种温暖和感情就是精神性的感觉。 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归属需要特别强烈。被孤立的孩子不仅沮丧、胆小,而且长大后也会跟人交往困难。孤立,在孩子中,特别是在女孩子中,是仅次于暴力的惩罚形 式。而从小归属需要得到很好满足的孩子,人格会得到充分地发展,乐观、自信、友爱,同伴间易结成深厚的友谊,长大后也喜爱并善于同人交往。 社会性动物也有归属需要。抓获的猴子释放后会拼命追赶猴群。被群体排斥的老鼠(如人在老鼠身上故意放置异味)会抑郁而死。 友谊是从归属需要而来的。友谊首先要求人们之间相互认同、接纳、和喜爱,特别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互相不能接纳的人是不能结成友谊的。友谊带给人支持和安慰,让人体验到人间的温暖。社交活动来源于归属需要。人际关系不协调带来的痛苦是现代人类的主要痛苦之一。弗洛依德认为,人类的痛苦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的肉体——肉体如果失去了疼痛、焦虑这些警告信号,它就不可能存在,它还注定要衰老死亡;二是外部世界——它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势力与我们抗争;三是人际关系,它造成的痛苦最大。同情是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对别人的遭遇产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越是对自己所认同的人,越容易产生同情心。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本国人的同情心比对陌生人、外国人、动物的同情心要强得多。同情心是归属需要所表现出的现象。 能够常常得到别人赞同的人,往往比较自信。而总得不到别人的赞同,人就可能失去信心。别人的肯定常常是人的行为继续下去的最大激励因素,而别人的否定则往往在人的心理上设置了障碍。只有自信心非常强的人才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缺乏自信的人则总是在渴求着别人的赞同,稍有反对就放弃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归属需要的表现。从众心理就是力求使自己和别人一样,是随大流、攀比风的根源。有人看见别人买房子,自己也买房子,其理由不是自己需要,而是“别人都有了,我也要有,我并不比人低一等。”几乎每个人都会处于强大的从众压力之中,这种压力有时明显,有时隐蔽,但却始终存在。如果你不从众,我行我素,你就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不从众会使你面临着被社会排斥、遭受非议,还极有可能造成对你的职业生涯的重大影响。 然而,过分从众行为付出的代价不会比不从众少,特别是从众意味着与你的“真实自我”相冲突的时候,情况更是如此。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软弱的,在外部要求的压力下感到畏缩,那么你就有可能作出违心的选择,失去你真正的自我。如果你总是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思考、判断和行动,逐渐地你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你就会事事依赖他人,一旦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同意,你就不知所措,感到内心很脆弱。过分的从众抹杀个性,使自己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非基本的归属需要就是不仅要求别人接纳和认同,还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人与别人完全相同,特别是那些心智与众不同的人。在生物进化中,新物种的产生都需要生殖隔离。如果没有隔离,新的基因就永远淹没在群体中。新思想的产生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孤独地思考,思想永远是大众化的。所以,思想者往往孤独。然而,孤独毕竟是一种痛苦,他们也需要别人理解。这种对理解和支持的需要就是非基本的归属需要。人们渴望能够找到与自己相似、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 归属需要也使人在受了别人的帮助或好处之后产生报答和回报心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报恩,是因为他从这种恩情中感受到和谐亲密的关系,他的报恩行为所要维护的就是这种亲密的关系,他从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中感受到快乐。 归属需要有时候和自由需要相矛盾,因为归属某一集体就必须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这些规则有权利也有义务,就像属于这个社会,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一样。朋友和熟人多可以满足归属需要,但过多的朋友和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自己自由的限制。过多的朋友应酬占用过多的自由时间,过多的熟人则使自己没有私生活。名人没有私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名人并不自由。正因为如此,现代人会在自由需要和归属需要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有的人宁可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和某种孤独,也不愿受世俗的约束。 宽容友善的集体和知心的友谊是满足归属需要的最佳方式。宽容的集体和富有同情心的社会能够容纳每一个人,即使是有缺陷的人。有些特别骄傲、自以为处处高人一等的人总是轻视排斥那些自以为不如他们的人。受到社会排斥的人会报复社会,特别会报复那些曾经排斥过他们的人。人应当多给予别人鼓励和支持,少给予挖苦和打击,这样大家才能更多地感受社会和他人的温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们按照他们的特点、爱好、气质组织起来,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人,更容易有归属的感觉。如残疾人之间容易有相同的感受,不会互相排斥,就容易找到归属的感觉。宗教是把那些有共同信仰的人组织起来,也能满足人的归属需要。不同的社会团体在满足不同人的归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归属,人们希望有某种东西能够把大家团结凝聚起来,使大家成为亲密友爱的同盟,而不至于相互间漠不关心。这种精神归属可以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理想或事业,或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信仰。总之人们需要创建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