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作者: 黄金愈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我们将教育的使命概括为: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但“人”是否生而平等,就一
直困惑着人类本身。
    据说,国内有一位演反面人物的演员,对历年来的“百花奖”、“金鸡奖”只颁发
“最佳配角奖”给反派演员而愤愤不平:既然演员包括了正面演员和反面演员,那么
“最佳演员”就应该也包括了演反派的最佳演员。凭什么反派演员就只配拿.配角奖?
于是,此君便义愤填膺地上了美容店。谁知道,整容医生比比划划,沉吟琢磨了半晌,
不得不告诉他:“对不起,先生。爱莫能助,您的脸只能演反派人物!”
    平等是美丽诱人的,但它总是像海市蜃楼那样,给追求它的人留下一片荒漠。历史
用其艰辛的步履向全人类宣告:人人应该生而平等,但实际上人人生而不平等!于是,
“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教育,不得不面对平等的困惑。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第一,造物主先天造就的不平等。
    芸芸众生中有高有矮、有俊有丑、有壮有弱、有全有残。来到这个尘世的人,一睁
开眼睛就会发现造物主造物的不平等,以及由这种先天不平等延续的一个后天的不平等:
有人生在百万富翁家里,有人产在露宿街头的母亲怀里,有人的父亲是农民,有人的父
亲是将军,有人的母亲是文盲,有人的母亲是教授……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和后天的不平
等虽然没有作百分之百的固定化循环,但这两种不平等在相互强化。
    由于这个永恒的前提——即人的差异的存在使得任何平等都变为不平等。就像单数
加上双数永远得单数一样。当我们把两杯均等的牛奶分给两个孩子,由于孩子的需要、
状况、背景等等的不同,这种平等的分配将产生不平等的结果。比如,一个是百万富翁
的女儿,一个是乞丐的儿子——背景不同;一个是少年,一个是婴儿——需要不同;一
个善于吸收,一个消化不良——状况不同……由于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因此两杯均等的
牛奶在他们身上的结果必然不平等。
    第二,人类无法避免社会分工。
    人是社会高级动物,人类必须组成社会,人类不组成社会,就无法生存。有社会就
有等级、有分工;有等级、有分工就有不平等。学生做作业,老师判分;学生几十人一
间教室,老师一人一个办公室。就是教师中也分等级,教授亦分正副,其工资、住房都
不同。这是分工,也是等级。除非人类改变性质,不做社会高级动物,不组成社会。这
样一来,社会分工虽可避免,但家庭也随之消失,人类也会不复存在。
    第三,竞争行为的客观存在。
    竞争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竞争”,顾名思
义就是通过“竞”赛来“争”夺一定的东西。“竞”是手段,“争”是目的。其规律是
有人得,有人失。得与失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果。
    从上述三个不平等的前提,我们是否应该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也应该拥有更先进的观念。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承认人的差异,要么是
“鸵鸟”,知道有差异,但不愿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要么是“皇帝的新衣”的围观
者,知道差异的存在,但违心地否认现实。
    其实,承认差异并不太难,最难的是去确定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处理人的差异的方式。
    在国内读书时,曾听到一个怎样评判环校跑的争论。争论是由如下三个选择引起的:
    一是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到达终点的先后,参与者(包括“走”到终点者),人人
一条毛巾。
    二是不论男女老少,只按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颁奖。
    三是让60岁的女性先跑一定时间,然后60岁的男性再跑……依此类推,男青年最后
跑,然后按照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发奖。
    这三种评判环校跑的办法着眼点各有侧重:
    第一种办法不计较人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努力,只侧重结果的平等。
    第二种办法不计较人客观的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努力。
    第三种办法不但重视人先天条件的不同,而且正视人的主观努力,最后还强调一个
公平合理的结果。
    简而言之,第一种评判的办法侧重终点线上的结果平等;第二种办法强调起跑线上
的公平;第三种办法是兼顾两头。
    从这些不同的着眼点,我们可以概括出三个相应的概念:
    平等——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人传统概念中的“均等”。它强调的是两个以上的平均
结果的横向比较。
    公平——是一种自身的付出与得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更似西方
文化中的“机会均等”。
    公正——正视人的不同客观条件的横向比较,再强调人自身主观努力的纵向比较。
    “机会均等”将导致结果不平等,要结果平等就得忽略主观努力。因此,平等的不
一定公平,公平的极可能不平等。
    “千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中的“一个样”,看似平等,实则不公平,
因为那些“干少”和“干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劳而获”,是剥削了他人的劳
动成果。但是,仅仅强调主观努力也是不公正的,一个残疾人与一个运动健将可以“平
等”地站在起跑线上,但无法进行一场“公正”的比赛。
    人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待人的差异,可以有几种办法:
    玉.压抑强者,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
    2.解放强者,但同时推助弱者去缩小差异。
    3.封顶不保底(设上限,不设下限)。
    4.保底不封顶(不设上限,设下限)。
    5.不保底不封顶(不控制差异)。
    6.既保底又封顶(允许差异,但控制差异)。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平等”曾经像海市蜃楼那样迷惑过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将平等、公平、公正三
者加以比较和取舍,结论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的:平等似不可取。
    “结果均等”、“均产相安”等实为小农经济的观念。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
均。”其意是不惜以“寡”为代价来换取“均等”及“和谐”。
    鼓励个人的主观努力以及一个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必然会破坏“均等”和“相
安”的局面。
    因此,欲保持“均等”和“相安”的局面,要么压抑竞争,要么允许个人的努力但
排除与这种努力相应的结果。或者换句话说,你可以“干多”、“干好”,但是你不能
有一个相应的“多”和“好”的结果,而必须与他人“一个样”的“均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竞争机制发育不全。个人的主观努力虽然允许,
但是由于不允许得到与之相应的结果,致使因果循环不正常,衍生旁门左道式的畸形竞
争,诸如“走后门”、拉关系,等等。
    在这种“平等”观念制约下的教育,在处理人的差异时,往往会采取“压抑强者,
然后推助弱者去弥合差异”。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强行把知识分子下放农村,
将“工农兵”送上大学,等等等等。
    相信读者对这些情况已很熟悉,在此不必费太多笔墨。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美国教育讲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极其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这是它在诸多方面领
先于世界,以及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得以发展,甚至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需要借助“公平”概念否定“均等”观念。
    如果说“平等”观念的落后在于压制强者,那么“公平”观念的先进则在于解放强
者。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扶助弱者的人道,而忽略了压抑强者的不人道。
    矿矿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读书时,因为是刚到美国,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主要是跟班适应,尚无受抑制的感觉。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他就感觉美国的
学校太平淡、太无聊、太没有意思!甚至觉得学校是牢宠,产生不想上学的念头。从四
年级开始,学校为孩子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人道”地解放了一批
受抑制的孩子。
    下面介绍一些美国学校“天赋教育计划”的情况,估计不少教育工作者会感兴趣,
所以这里介绍得稍微详细一些:矿矿经历的“天天教育计划”ABC
    在美国的天赋、天才教育中,有两个词被用得最多。一个是“gifted”,其直译是:
“给予的”,可翻成“天赋”、“天赐”。另一个词是“仿应的”,这个词含有“聪
明”、“智慧”、“天生的才能”等意思。这两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自然所赋予
的、先天的才能。
    美国的天赋教育同中国教育主张的“开发智力”中的发掘潜能不一样。美国的天赋
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中国那
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
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
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美国人一般都承认天才。几年前,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连续剧(杜济·豪舍》。在
这个高收视率的片子中,主人公是一个智商高达180的男孩,名叫杜济·豪舍。他的父
亲是医生,母亲是个很有教养的家庭主妇。杜济九岁时就以高分通过了美国大学的SAT
考试,进入医学院学习。15岁时他就成了一名实习医生。在美国,医生和律师被看作是
最高尚的两个职业。15岁当医生,很像一个童话。这个故事主要讲述这个孩子医生在一
家大医院中,同那群资深医生们交往时所发生的种种趣事。
    片头出现的是一群老年的、中年的医生正通过医院的走廊向病房走来。镜头拉到他
们的脚下,只见在一片快速移动的皮鞋群中,夹着一双刺眼的旅游鞋。镜头往上抬,是
医生们笔挺的裤子,又见一条牛仔裤夹杂在其中。然后,镜头定格在医生们的上半身。
年轻的杜济走在一群衣冠楚楚的医生中间,但他的衬衣领口是敞开的,领带又不经意地
歪在一边。尽管杜济外表还保留着少年人的纯洁率真,但他却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
尚的医生。影片描写了这位少年医生在成年人社会中的困惑,但更大篇幅是表现少年天
才傲视群“雄”的成功经历。
    在美国学校里,IQ崇拜还是颇有些市场的。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多都没有独立于
其他课程的天赋教育体系。在不同的学校,这个体系的名称、叫法不同,做法也有所不
同。比如矿矿上小学时,从一到三年级,学校没有设置天赋教育班。他的学校的天赋教
育班是从四年级开始的,简称为ETC,全称是Extended Total Curriculum,意思是“超
越所有课程”。矿矿上六年级时,因我们搬到西金库市,换了一个学校,天赋儿童教育
班称作SCOPE,意为“发挥能力的机会”。上初中,虽然换了个学校,由于同属一个学
区,所以还是沿用SCOPE 这个名字,但实际上,这两个学校的SCOPE(天赋教育班)的
教学方法和内容,却大不一样。
    孩子千千万万,怎样分辨出准具有特殊天赋呢?
    “天赋”有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美国俄亥俄州AGM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成的民间
天赋教育研究机构。在这个机构散发的资料中,有该组织对“天赋儿童”的精彩描述: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经常并不是课堂里展聪明、最听话的孩子。
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
的角落一声不吭。
    与那些只具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是在
一定的范围内,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他们可能一能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白日做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容易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尽管这个描述很具体,但要确定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哪一个家长
不希望人家说自己的孩子天赋高呢?一般来说,学校要鉴别具有天赋,并需要施以特殊
教育的孩子,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成绩和国测试的结果。在美国,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
私,老师不会把学生的成绩分成三、六、九等公布出来。我在课堂上发回考试卷给学生,
卷面都是朝下的,以免让他人看见。尽管如此,但谁好谁次,实际上又是一目了然的。
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最清楚。学习好的、聪明的都在天赋教育班。此外英语、数学都分
有快慢班。进快班或者慢班,老师的建议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学生也有选择的权利。如
果学生或家长坚持要换班,学校也多半不会反对。在决定学生进快班或者侵班之前,学
校一般会让孩子带一份建议书回家,征得家长签字后再定在。
    不过,要进天赋教育班却不是家长或老师可以争取来的。那年矿矿10岁,刚进了四
年级。他的homroom老师是阿斯波太太,她是个和蔼善良的老教师,已有几十年教龄,
教孩子数学特别有一套。当时矿矿的数学水平已远远高出同班同学,要想在课堂上抓住
他的注意力已经很不容易。阿斯波太太很及时地发现了这一点。她让矿矿当小老师,给
同学讲解数学题,改作业,还给矿矿额外的功课。始终保护着矿矿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开学不久,第一次家长和老师会面,阿斯波太太就说:“矿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
生。能得到他成为我班上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然后,她建议似地问我们道:
“为什么你们不把他送进ETC呢?”
    “什么是ETC?”我和妻子都茫然地看着她。
    当时,我和妻子都在研究生院读“圣贤书”,为拿高分争取奖学金忙得不亦乐乎,
“窗内事”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机去管“窗外事”。那时,我们对矿矿学校
的事过问得较少。
    阿斯波太太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她们学校开设的ETC班。第二天,她让矿矿带回
了申请进入ETC的材料并附了一张字条:
    亲爱的黄先生:
    我非常愿意向ETC推荐矿矿。如果需要我帮忙的话,我将非常荣幸。
    阿斯波太太
    第二天,我就带着儿子的画、他做的电器模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成绩单,还有
阿斯波太太的推荐信,等等,所有我认为能证明儿子才能的材料,找到了特立旺达学区
斯多尔学校ETC班的指导老师安妮·卡维立尔太太。
    卡维立尔太太已有十几年教龄,新近刚从研究生院拿到教育学硕士学位。教天赋班
的老师都有点自命不凡,就有点像国内重点学校的老师那样自我感觉良好。卡维立尔太
太一页一页地翻看我带来的材料及阿斯波老师的推荐信,慢条斯理地说:“看上去矿矿
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我们也相信阿斯波太太的评语。不过,特立旺达学区董事会规定,
要进ETC的孩子都是必须通过IQ测试,或者在去年的全国标准考试中数学、英语两门都
达到98%以上。”她翻看着矿矿去年全国标准考试的成绩报告单,说:“矿矿的数学得
了满分,这很好!但是他的英语是97%,还差一个百分点。按规定他还应通过IQ测试。
如果他的IQ达到标准,我们将非常愿意接受他为ETC的成员。”
    美国人就知道照章办事,多说也没用,看来要进ETC,矿矿非要通过这场国测试不
可。
    说实在的,尽管我是搞教育的,教育心理学也学了不少,但对IQ理论总是抱怀疑的
态度。人聪不聪明,光靠几个数字怎么能说明问题?在维拉诺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
心理学教授安德鲁伊斯博士拿了他那一套积木、画片等玩具似的IQ测试“工具”到班上
来“练摊”,不就是辨别各事物间同与不同的逻辑关系的“玩意儿”吗。结果,每每在
班上的同学还在茫茫然不知所措时,我就道破那“玩意儿”的天机。弄得大家都有点兴
趣索然,还以为我事先练过的。说句心里话,我总是认为那是儿童游戏,没有实际价值。
    不过现在的形势是,进这个庙就只念这本经,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如果是测我,
那真是有点侮辱人的性质,好在矿矿是儿童。
    我和妻子还在犹犹豫豫时,儿子却已跃跃欲试。
    为了尊重儿子的意愿,我一本正经地与儿子谈了一次话:“你知道什么是IQ吗?”
    “当然知道,IQ就是Intelligence Qtotient的意思。看一个人的IQ,就可以知道
他聪明不聪明。”
    大概阅在学校里,还是蛮被宣扬的。儿子对IQ的知识要超过我对他的想像。
    于是我把ETC的事对儿子讲了,告诉他现在有个机会去测试IQ。
    矿矿很自信地说:“别担心,我的聪明足以能让我通过测试。”
    于是矿矿被送到迈阿密大学心理学系,由持有心理测试专业执照的朱丽·鲁宾博士
对他进行IQ测试。
    鲁宾博士的办公室在心理学系大楼,儿童心理测试室在鲁宾博士办公室的旁边。儿
童心理测试室不很大,布置得就像一个儿童游戏室。桌子椅子都是儿童专用的。小桌子
上放着图片等被我称之为“玩意儿”的测试用具,还有几个小文件箱似的箱子堆放在桌
子边,估计那都是测试用的道具。
    鲁宾博士的助手卡立曼带着我和妻子在儿童心理测试室转了一圈就出来了。然后他
拉着矿矿的手进了测试室,还随手把门给关上。
    鲁宾博士对矿矿采用的是WECHALR儿童智力测试标准。寻找物体的内在联系,是其
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测试中,孩子被示以各种图片、数字、玩具等物,让他们在规定的
时间内指出两者或数者间的或同或异之处。比如,温度和长度的关系,橡胶同纸张的关
系;给孩子几张散乱的画片,让他们很快地排列成故事;还有用各种不同的符号代替字
母,然后显示由符号组成的单词,让孩子辨认。
    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后面,心理学家们却赋予了他们认为“深刻”的含意。游戏
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每一分钟,甚至每一个场景,都被分解成分数。然后每一
分又都被集累起来,通过计算变成IQ指数。据说,这些看似简单的IQ指数是建立在无数
次实验的基础上的。
    约一个小时光景,矿矿高高兴兴地从测试室跑了出来。接着就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
测试过程。看他那个兴奋的样子,自我感觉好极了。
    一星期后,我们接到了心理学系送来的分析报告,矿矿顺利地通过了测试。
    分析报告的总结里是这样写的:测试的结果表明,矿岩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能力、
表现及行动能力,都达到SU-PERIER(超级)水平。他的智力发育超过绝大多数同龄的
孩子(我试图说服矿矿同意我在这里公布他的IQ指数,但他坚持不同意。为了尊重孩子
的隐私权,只好作罢)。
    凭着这个报告,矿矿如愿以偿地进了学校的ETC天赋教育班。
    记得我刚到农村插队时,户主阿奇常常抱怨猪的出圈周期太长。有几次喂猪时,我
发现有一两个特别能吃,于是我建议阿奇分槽喂猪,给那些“天赋”好、“钱一造大些
的猪多喂一些食。结果,那些猪果真提前近三个月出圈上市。
    后来抽进厂当工人,我再也没机会发展养猪理论了。到美国后,迷上了教育理论,
我突然发现,怎么教育理论同养猪理论也有相通之处?这不,天赋教育很有点分槽喂养
的意思。天分高者常常吃不饱,和大伙儿“圈”在一起,感到特压抑难受…因此,应该
给予他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环境。
    其实,美国公立学校里的天赋教育班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给“抢槽的家伙们”加量添
料,而是提供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轻松的天地,让孩子尽情地发挥。
    这些所谓的天赋教育班并不独立于其他的普通班。进入天赋班学习的孩子,每天只
有一个小时是单独聚在一起上课的,大多数时间是同普通班的孩子在一起。也就是说,
一般的基础课,像数学、语言、自然科学、图画、体育等等都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同步。
但在天赋教育班,孩子们将接触到超出一般教学内容的东西。内容很广泛,如:古文化
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时事分析、政策讨论、哲学问题的辩论,以及一些学习方法。思
维方法的培养。诸如如何辩论、如何高效率使用时间,等等。
    从学习的时间上看,这些孩子花在一般教学课堂的时间相对少了。从学习的内容上
看,他们也并没有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天赋教育班仅仅是为这些精力过剩的孩子们
提供了一块可以脱开缰绳、尽情驰骋的快乐天地。在那里,孩子可以接触到一些同龄人
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问题,可以像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那样去争辩有限与无限的问题,
也可以大大咧咧地批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指点江山似的对某项政策评头品足。这样
的环境,孩子们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提前完成学业之举。事实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
只是学校对天赋教育班的孩子的要求之一。
    然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又能得到什么特殊的收获呢?
    这也是我要研究的中美教育比较的重点之一。到底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学了些什么?
与中国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从孩子的一步步变化,我也慢慢地悟到一些东西。
    七年级时,矿矿上了豪帕维尔中学。这所中学隶属于拉科达学区。在辛辛那提地区,
拉科达学区算是属于很好的学区了。
    所谓学区的“好”或“坏”,主要是看该学区在全国性的考试中的总成绩的高低,
以及学生的毕业率、退学率、上大学率的高低,等等。
    美国的学区是根据不同的居住区域划分的。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居民们的房地产税。
如果这一带的房子好,交的房地产税就会多,学校的经费也就多,因此,学校的师资、
设备也都相对要强得多。在辛辛那提这里,有些富人区的房屋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一幢,
而有些穷人区的房子才万把美元一套,所交的房地产税不止百倍之差,所在学校的差别,
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来说,选择学区是选择住房的先决条件之一。
    豪帕维尔中学的天赋教育班,由一位年纪很轻的男老师亨利先生担纲。
    我是在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访问日见到亨利先生的。他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长着
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同家长说话时眼睛总是盯在地上。写在黑板上的字小得令坐在第一
排的我都无法看到。出乎意料,初次见面,他就发给家长们一人一张纸,让家长们把纸
上写的美国几个历史人物同他列出的几个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好在这个小测验不用上交,
否则我给他的印象可能会不太佳。小小地吃了一惊后,我开始对这位亨利先生刮目相看。
    这位喜欢别出心裁的老师是个新出炉的哲学硕士,正在业余攻读博士学位。他酷爱
古希腊哲学,爱读那些常人不爱读的书。据矿矿说,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他最爱
读的书之一。几个月下来,亨利先生和他所教的课已成为矿矿与我交谈时的一个主要内
容。
    矿矿被他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
    有一次,亨利先生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
事件。美国独立战争以前,美国人民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为了抗议英国人的统治,忍无可忍的美国人包围了市政府。于是
一群英国士兵被派去保护市政府大楼。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英国士兵们端着枪围成一个
半圆形,守在大楼的外面。英军的枪口对着愤怒的群众。人们怒骂着,有人不停地向英
国士兵丢石头……对峙良久,忽然,一声“开火”的命令传来,英国士兵开枪射击,毫
无准备的群众纷纷中枪倒下。有40多人在这次惨案中丧生。惨案震惊了全国,迫于舆论
的压力,英国殖民政府不得不把英军的现场指挥官推上了审判台。最后,该指挥官被宣
判为擅自下令杀人,被判处了死刑。然而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位指挥官至死也没有
承认他曾下令开枪。那么,究竟是谁下的开枪令呢?这成了一个历史的悬案。
    “各位先生,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重
新开庭来审判这个案子……”
    亨利先生巧妙地把故事引到了现实之中。孩子们群情激昂,全班20多个孩子都进入
了历史的角色:证人、被告、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法官、陪审团……
    矿矿很荣幸地当上了被告的辩护律师,这是这场历史性审判的主角。能不能翻这个
历史的旧案就全凭这位“大律师”了。
    为了准备这场历史性的审判,矿矿和他的同学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材料。事前,矿
矿甚至还—一交代他的证人们该怎么样回答问题。看他这么认真,我曾打趣地问他:
“你这是在影响证人的公正。这样做难道不违法吗?”
    孩子一本正经地争辩道:“我仅仅是告诉他们怎样回答问题,并没有告诉他们要说
什么。”
    审判庭就设在天赋教育班的教室里。
    法官当然是坐在教室——审判庭的正中。三人陪审团坐在斜侧面。别小看这个陪审
团,根据美国的法律,有罪无罪全凭陪审团表决。辛普森的杀人案证据颇多,但陪审团
表决他无罪,他就当场被释放了,在全国人惊诧的眼光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法庭。说得具
体一点,被告辩护律师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说动陪审团。
    站在教室中间的矿矿,开始为他的当事人——英军指挥官辩护。他的朋友德尔扮英
军指挥官。在“审判”开始之前,原告、被告双方都是背对背地准备材料的。律师的现
场辩护完全靠准备的材料和随机应变。
    第一个证人被传上法庭。证人说他当时确实听见有人发令,叫“开火!”
    律师问:“你当时听得很清楚吗?”
    证人:“是的。”
    律师:“你能告诉我,那个叫‘开火’的声音有没有口音?”
    证人:“有。”
    律师:“是英格兰口音?还是美国口音?”
    证人:“是英格兰口音。”
    律师:“请重复一遍,你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是吗?”
    证人:“对的,我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
    律师转向被告一一一一N军指挥官,问道:“访问,你是哪里人?说话时带有什么
回音?”
    被告用很浓重的爱尔兰回音回答:“亲爱的律师,我是爱尔兰人。”
    既然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回音的英语,那当然不会有英格兰的口音了。这就像说
广东话的人的普通话永远有“粤”味一样。
    律师仍对着被告问话,但已半侧过身看着陪审团:“你能对上帝起誓,你是爱尔兰
人,说爱尔兰口音的英语吗?”
    被告一英军指挥官又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是的,我愿对上帝起誓。”
    这是矿矿他们通过查历史资料知道英军指挥官是爱尔兰人后,故意设的圈套。为了
取得更好的“笑”(效)果,还专门让扮演奖军指挥官的德尔回家学几句爱尔兰回音的
英语。
    被告律师赢了一局。
    又一个证人上来,说他看见这个指挥官挥动指挥刀,像是下令开枪。
    律师问:“当时现场的情况是不是很乱?”
    证人:“是的,很乱。”
    律师:“是不是有很多人向英国士兵丢石头?”
    证人:“是的。”
    律师:“当石头迎面飞来时,人的第一个反应性动作是什么?用手去挡,对吗?但
是,请别忘了,指挥它手里拿着刀,当他自然而然地挥刀挡掉石头时,可能就是你说的
所谓‘用指挥刀下令开火’了。”
    人们对律师的“狡辩”议论纷纷。
    律师又问:“当时这位指挥官站在什么位置上?”
    证人:“他站在士兵的后面。”
    律师:“既然他站在士兵们的后面,挥动刀来指挥,士兵能看见吗?”
    证人耸耸肩:“…可能看不见。”
    律师:“既然没有士兵能看见,他又何必用刀来指挥呢?”
    虽然律师有点强词夺理,但明显占了上风。
    矿矿自信地认为,他的辩护无可辩驳地为那位英军指挥官正了名,并且至少已打动
了三个陪审团中的两个。
    他在等待着历史“翻案”。
    谁知亨利老师把陪审团叫出去摘咕了几句,陪审团坚决地站在他们先祖的立场上再
次宣判英军指挥官有罪。
    当然,矿矿也没有因败诉而失败。亨利先生为矿矿精彩的现场辩论打了个A+——
超满分。
    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陪审团表决,法官宣判……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一历史的
审判重新科动了一回。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矿矿开始悟到了当众演绎辩论的乐趣,悟到了逻辑的力量。
在这以后,我发现矿矿越来越喜欢同我争论问题,所争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有一天吃晚饭时,矿矿忽然问我:“爸爸,你认为美国会打伊拉克吗?”当时美伊
冲突正处在一触即发的关头,克林顿总统在国内又被诽闻搞得焦头烂额。“我认为,克
林顿总统一定会签署对伊拉克的攻击令。因为美伊一打起来,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
到他的诽闻上了。”
    听着矿矿在滔滔不绝地分析着国际政治与时事,我觉得孩子长得真快。才12岁多的
孩子,就那么大言不惭地一口一个“我认为”。
    亨利先生教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为孩子的独立思考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孩子在
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让孩子学会进攻型的思维方
式。
    他曾给班上的孩子们出了个研究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让孩子分成正方
和反方开展辩论。第一轮抽签,矿矿抽到传统文化一组。凭着矿矿的能言善辩,他被推
选为主辩人。
    孩子们刚刚开始学辩论,还不大懂运用材料作证明的道理,辩论起来只是一味地胡
搅蛮缠。矿矿曾很形象地向我描述过他的立论和争辩的过程。
    当对方的主辩人陈述了一番现代文化的繁荣后,矿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大树
理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根和叶,传统文化是根,现代文化是叶。
没有大树的根哪里来大树的叶?结论是:根比叶重要,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更重要。
    有趣的是,正在矿矿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时,亨利先生又进双方来了个观点大
对调。
    矿矿这组又变成维护现代文化派。于是他又想出个“游戏机理论”。那一会儿,新
一代的电子游戏机NINTENDO 64刚刚问世,许多美国孩子都把其当成圣诞节能得到的最
理想之礼物。
    矿矿问他的对手:“你说是NINTENIX364好呢,还是SUPER NINTENDO好?”
    SU’PR NINTENIXJ是老一代的电子游戏机,当然比不上新一代的技术了。
    对方眼看要败阵,突然想起了矿矿刚才发表的“大树理论”,就说:‘你刚才又说
树根比树叶重要。这你应做什么解释?”
    别看儿子喝的是美国牛奶,但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还是在血液中有所潜移默化的,
他立即反驳道:“树叶的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树的生命。没有了树叶,树根也会死掉。所
以如果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充实,古代的传统文化就会消失。”
    全班同学都为矿矿的诡辩大喝其彩,他更是春风得意。谁知亨利先生并没给矿矿高
分。
    他对矿矿说:“光有巧辩并不能使你的辩论显得有力。你的辩论缺乏的是以研究为
基础的分析和事实。以此为本,你的辩论才更具攻击性和摧毁力。”
    我想亨利先生的这番话,可能会对矿矿的一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以后的辩论中,矿矿逐渐学会了如何用事实说话。他的争辩常常也变得愈发犀利,
有时也真能“噎”一下他的老子了。
    在七八年级这两年中,矿矿和他的同学们就很多问题都进行过辩论。以下是他们辩
论过的一些有趣的题目:
    美国的法律该不该禁止枪支流行;
    国家税收和保护个人利益;
    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策略;
    美国在冷战后的国际方略;
    国家的政体与经济体制;
    美国是否应从英联邦中独立出来;
    孩子们的辩论有时还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点喜欢胡搅蛮缠。不过,当你看到他们
振振有词地发表自己对美、中、俄三个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看法时,你不得不为他们那
种自信、自在、自为的天性所征服。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我们这里讲的“公平”观念,指的是“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
在否定结果均等、强调个人主观的努力、解放强者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客观条件的差异,
在一些情况下,‘澳者”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
    所谓强者,一指智力,二指经济。所谓弱者亦是一指智力,二指经济。根据这个分
类,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下列九类:
    一、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二、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三、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好
    四、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五、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六、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七、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八、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九、本人智力低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有一点必须说明,学生智力的高低并不代表他们的主观努力的强弱。如果我们再把
主观努力与否加到上述九种分类中,将会出现几十种类别。为什么不这么做,是因为我
们分析的重点是:在“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中,在一些情况下,“弱者”个人的主观
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因此,我们假设上述九类学生都是努力学习的,看
看是否其中有些类别的学生的主观努力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主观不努力的,暂
不在同情和分析之列。
    我在前面曾提及,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本学区的房地产税。美国的富人
区和穷人区是分得很清楚的。虽然法律上并不规定穷人不能住到富人区,也没有规定富
人不能住到穷人区,但是穷人都住在穷人区,富人基本上都住在富人区。这种“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的现象是很微妙的,也是很自然的。
    首先,房地产商在卖地的时候,就把一些好的地段的价钱定得很高,另一些差的地
段的价钱定得相对较低。这种价格的差别有时很大。比如,在某地买一块地的价钱可以
在另一地段买地并建房子。穷人出不起这个钱,自然到出得起钱的地段买地建房。
    其次,房地产商在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按照地段的价值来建房的。比如说,某地段
的房价约20万美元,那么周围的房子一般都按20万美元上下的造价来建造,你可以建30
万美元的房子,但你若想在这个地段建20万或几万美元的房子,一般来说,你就是买了
地,也没有建筑商愿帮你建造。当然,如果你自己动手,你恐怕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的,谁又愿住在不友好的氛围中呢?
    再次,同样的房子,在不同的地段或学区,价钱大不一样。同样质量的房子,如果
在较穷的区卖10万美元,在较富的区可能要卖到13万一18万美元。
    最后,同样是20万美元的房子,在不同的地段或学区,会缴纳不同的房地产税。
    有了这几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自自然然地形成了。
    穷人住到富人区的,我没见过。其实,穷人就是想住也住不起的。富人住到穷人区
的,倒是有的,不多见。我有一位单身的犹太人朋友,常喜欢到拍卖点买古董,家里有
点“东西”。他住在穷人区的边上,与富人区一街之隔。他对我说,“有人要偷要抢的
话,会到街那边的富人区去,不会想到来我这里的……”后来,他的隔壁邻居因失业交
不起房租,声言要自杀而与警察对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警察是从我那个朋友的房子
爬过去“解决问题”的。从此,我的朋友产生了搬走的念头。
    辛辛那提市最出名的富人区叫“印第安山”,有许多造价超过100万美元的豪宅。
但是如果你到辛辛那提市区的穷人聚集地去看,几千美元的房子也是买得到的。学区办
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房地产税,因此富人区的学校经费和穷人区的就有天渊之别,学校的
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也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就是说,根据上面的分类,有三种学生不得不在不良甚至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七、本人智力高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八、本人智力一般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九、本人智力差十家庭经济条件差
    当他们站在“机会均等”的起跑线上时,他们是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的。因此,他
们的主观努力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
    如果说商品的“按质论价”——付一美元得一美元的货,付一美分得一美分的货—
—是公平的,那么,多缴纳教育经费的,就理应获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公平的。但由
于不可选择的原因而出身在穷人家庭里,就要在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这又是不公正
的。
    中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观念已经否定了“结果均等”
的平等观念,并成为指导和推动中国教育的主导观念。这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然而,
我们在领略“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念带来的种种发展和进步时,也会面临美国教育面临
的类似问题。当然,两者之间又略有不同,简单分析如下: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不分什么重点学校不重点学校。有钱人如果不满意本学区的学
校,可以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但是对穷人来说,无论他们对本学区的学校满意与
否,他们的孩子只能上这些条件差的学校,别无选择。
    中国的各级学校都设有重点,经济条件差但成绩好的孩子,也有可能上重点学校,
这是比美国好的地方。但中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到了高中阶段,经济条件差
但成绩好的孩子则将面临困难。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美国的贷款制度比较健全,学习用功、成绩非常好的穷孩
子有可能获得奖学金;学习很努力。成绩较好的穷孩子也可以通过贷款读大学,因为借
贷方相信他们能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般的穷孩子,如果贷款有
困难,也可以通过打工付学费的方式读大学。
    在中国,成绩特别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孩子,如能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也能靠奖
学金等等方式,在较宽裕的环境中完成学业。但是,由于贷款制度尚未健全,不少贫困
家庭的孩子是在极其困难的状况下读大学的。我读了何建明先生发表在(新闻周刊)的
文章(天之骄子的“灰色档案“,里面提到了乞讨学费的现象,我相信,这种情况可能
是相当个别的。但何先生发表在1999年2月12日的(羊城晚报)的文章(校族悬殊的
“贫富差异”),相信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节录一段如下:
    “你的学费是怎么解决的?”
    “向亲戚朋友借的。”他说。
    “交完学费后还剩多少?”
    “没有了。”这位同学顿了一会儿,说,“后来学
    校减免了一部分。我这一年就靠返回的600元钱生活……”
    “你平时学习上的花费怎么解决呢?”
    “学习上没有要花钱的。”他前南地说。
    “哪你总要用些书呀、本呀,还有草稿纸什么的?”
    “草稿纸我都是拣别人用过的。学校啥都可以废物利用。何先生你不知道,我进大
学后连上课的课本都没出钱买过……”
    “什么?你上大学连自己的课本都从来没买过?”我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
    “你也是?”我转头问身边另一位女学生。
    她抬起溢满泪水的眼睛,默默地点点头。
    天哪!一个大学生竟然连课本都没有还上什么大学?虽然后来我知道这些出不起课
本钱的贫困生依靠到高年级的同学那儿借书以维持上课,但我仍然无法从内心原谅这种
学生读书没课本的现象存在。在我看来,一个大学生如果连上课的课本都没有,不等于
上了战场的战士没有枪一样吗?
    “下学期无论如何把课本买了,就是不吃不穿也要先把课本买了!”我当时没有半
点犹豫,从口袋里拿出几百元钱塞给了这两位学生。等他们走后,很长时间里我的心头
仍像堵了一团棉絮,问得喘不过气来……
    在国内的人读来,可能会觉得很心酸,甚至震撼心灵。但是,比起许多中国的留美
学生来,这实在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不买课本的留学生多着呢。借的、
复印的。今年买明年卖的,不同样也比不少美国学生优秀吗?当年的八路军游击队,许
多人上战场不是也没有枪吗?抗战同样胜利了。在美国,中国留学生根本无资格贷款,
而很多留学生又都是拖家带口的,有的还有了一定年纪,要养家糊口,要过文化关和语
言关,在课堂上要和用母语的美国学生竞争,下了课要忍受人格上的折磨到餐馆打那种
“半乞讨”的工……
    中国历来对“天之骄子”都是“包”下来的,现在不“包”了,一下有点不太习惯。
我并不是不同情他们向人借课本的处境,我觉得,如果有钱的买课本,无钱的借课本或
者甚至抄课本,这是公平的话;孔乙己似的“拿”书(不付款)对书店亦不公平。这些
无钱买书的孩子的推一“过错”是生在贫困家庭里。既然贼的儿子不一定是贼,而贫困
家庭的孩子却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并由他们承担父辈造就的“贫困”,这是不公正的。
当他们站在“机会均等”的起跑线上时,他们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的。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用公平——“机会均等”来否定平等——“结果均等”,
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公平作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
    我们这里说的“诱惑”是褒义的,意即:吸引,招引。如“窗外是一片诱惑人的景
色”的“诱惑”。
    我们对公平作“否定之否定”后,就应该能达到更高的公正的境界。
    在上面提及的六种处理人的差异的办法中,我认为第二和第四种可以成为“公正”
观念的最佳组合:
    2.解放强者,但同时推助弱者去缩小差异。
    4.保底不封顶(不设上限,设下限)。
    差异是永恒的,无法消除的,人没有差异就成了M&M巧克力豆,成了机器。即使M
&M 巧克力豆或者机器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东西。人的差异就像令
人厌恶的疾病一样缠着人类。没有人类当然就没有与人类有关的疾病,但没有疾病的人
类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差异?如何处理人的差异?
    “公正”的观念摒弃了“平等”和“公平”两观念的短处,吸取了“平等”和“公
平”两者的长处,使得这种“公正”的处理人的差异的办法,不但重视人先天条件的不
同,而且正视人后天的主观努力,最后还强调一个公平合理的结果。
    不承认差异,就无法帮助和保护弱者,也无法解放强者。关键是不能因为客观的差
异而排除某一部分人的主观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看不到或不承认学生中的
差异,我们就无法帮助和促进后进,也无法保护先进。关键是解放强者的同时,不能因
为弱者的先天差异而排除他们后天的主观努力。
    因此,我认为上述第二和第四种处理人的差异的办法可以成为最佳的组合。
    要达到“否定之否定”的更高的“公正”境界,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一个很重要的
问题是解决怎样看待“共同富裕”的问题。
    历史已经证明,由于人的差异的存在,“一样富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样富裕”
不但存在懒惰之人剥削勤奋之人的现象,而且因为人的需要不一样(如健康的雇员与患
癌症的雇员),“一样富裕”反映到具体的人的身上,其结果又是不“一样”的;因此,
也是不公平的。
    “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念。但是,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使得许多人对
“共同富裕”的理解有偏差。大家收入都不高,几十块钱一个月,差距很小,这种情况
是“共同富裕”呢?还是多数人拿五六百块钱,但一些人拿成千甚至上万块钱是“共同
富裕”?多少才是“富裕”?这是个无定概念,因此也是个相对概念。60块钱收入与二
三十块钱收入的差距小,有人就把它看成“共同富裕”。而多数人拿五六百块钱,但一
些人拿成千甚至上万块钱,因为差距大,有人就认为不是“共同富裕”。
    关键是界定“共同富裕”的角度不同。应该是作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是作历
史性的纵向比较?
    显然,“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人拿五六百块
钱与一些人拿成千甚至上万块钱,虽然差距大些,但其下限五六百块钱是前者二三十块
钱的十多二十倍(虽然物价上涨的指数本计算在内,但肯定不到十多二十倍),因此更
接近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怎样对待这种差异,是教育研
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结果均等”迷惑过我们的教育,“机会均等”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同时,往往
又忽略了人的先天或客观条件的差异,也会困惑我们的教育。只有达到“否定之否定”
的更高阶段,才是我们教育的出路。
    因此,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培养出勇于面对差异、善于竞争、
富有公正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