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哲学理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作者: 萨缪尔·亨廷顿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文明的性质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这一历史穿
越了历代文明,从古代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
和伊斯兰文明,还穿越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连续表现形式。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
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结果,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包括马克斯
·韦伯、埃米尔·德克海姆、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皮季里姆·索罗金、阿诺德·汤
因比、艾尔弗雷德·韦伯、克罗伯、菲利普·巴格比、卡罗尔·奎格利、拉什顿·库尔
伯恩、克里斯托弗·道森、艾森施塔特、费尔南·布罗代尔、威廉·麦克尼尔、阿达·
搏兹曼、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费利佩·费尔南德斯-阿姆斯托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很
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起、相互作用、成就、衰落和消亡。这些作
者和其他一些作者撰写了大量博大精深的著作,致力于文明的比较分析。视角、方法、
焦点和概念的差异在这些著作中随处可见。然而,在关于文明的性质。认同和变化的中
心命题上仍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意见。
  首先,在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的看法之间存在着分歧。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
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市
的和识字的。文明化的是好的,非文明化的是坏的。文明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判断社会的
标准;而且19世纪期间,欧洲人把许多思想能量、外交能量和政治能量投入于详细阐述
一个标准,根据它来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到可以被接受为欧洲人所
支配的国际体系的成员。然而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多元文明。这意味着“放弃把
一个文明解释为一种理想,或毋宁说是唯一的理想”,并意味着放弃一个假定:只存在
一个单一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文明化的,这个标准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即是,“仅限于少
数特权民族或集团,即人类的‘精英”’。相反,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
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单一文明的论点“丧失了其某些威望”,而一个单一意
义上的文明事实上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多元文明是本书所关注的,但单一文明和多元文明之间的分歧仍然与本书有关。单
一文明的观点已重现在关于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世界文明的争论中。这一争论不可能持久,
但探索各文明是否将变得更加文明化是有用的,这正是本书最后一章所做的。
  第二,在德国之外,文明被看作是一个文化实体。19世纪德国的思想家描述了文明
和文化之间的明显区别,前者包括技巧、技术和物质的因素,后者包括价值、理想和一
个社会更高级的思想艺术性、道德性。这一区分在德国的思想中保持了下来,但在其他
地方并没有被接受。一些人类学家甚至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原始的、一成不变的、非城
市的社会设想为代表了文化,而更复杂的、发达的、城市的和动态的社会是文明。然而,
这些区分文化和文明的努力从未被人们所理解,而且在德国之外,绝大多数人赞成布罗
代尔的观点,即:“想要用德国的方式把文化分离于其基础——文明,是虚妄的。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
“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对于
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
集合。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
特殊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
存”。根据道森的看法,文明是是一个特定民族发挥其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特定的原始过
程”的产物,而对于德克海姆和毛斯来说,它是“一种包围着一定数量的民族的道德环
境,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特殊形式”。在斯宾格勒看来,文明是“文化不
可避免的命运……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的一些最外部的和人为的状态……是一个
从形成到成熟的结局”。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
  当雅典人向斯巴达人重新保证自己不会向波斯人出卖斯巴达克人时,他们用古典的
形式提出了界定文明的文化核心因素:
  因为即使我们倾向于此,也有许多强有力的考虑禁止我们这样做。首要的是,众神
的形象和住所被焚烧和夷为平地,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为此雪耻,而不是同那些犯下如此
罪行的人达成协议。其次,希腊种族具有同样的血统和同样的语言,有相同的神庙和献
祭;以及我们相似的习俗;雅典人如果背叛这些将不会有好结果。
  血统、语言、宗教、生活方式是希腊人共有的东西,也是使他们区别于波斯人和非
希腊人的东西。然而,正如雅典人所强调的,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
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伟大宗教;那
些具有共同的种族和语言,但在宗教上相异的人们可能相互屠杀,就像在黎巴嫩、前南
斯拉夫和南亚次大陆所发生的那样。
  根据文化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文明与根据身体特征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种族,
其结果有相当大的重合。然而文明与种族并不等同。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产生深刻
的分裂;不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趋向统一。伟大的负有使命感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
兰教,尤其包含了来自各种种族的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信仰、
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
  第三,文明是包容广泛的,即,如果不涉及全面的文明,它们的任何构成单位都不
能被充分理解。汤因比认为,文明“包含着不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东西”。文明是一个
“整体”。梅尔科继续说,文明
  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文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同整体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它
们的各个部分。如果文明是由一些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将多于它们同
该文明之外的国家的关系。它们可能更多地相互打仗和更经常地建立外交关系,在经济
上将更加相互依赖,会存在普遍的美学潮流和哲学潮流。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
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大利南部的村落文化可能不同于意大利北
部的村落文化,但它们具有使自己区别于德国村落的共同的意大利文化。欧洲社区也具
有使自己区别于中国社区或印度社区的文化特征。然而,中国人、印度人和西方人都不
是任何更大的文明实体的一部分。他们构成了一些文明。因此,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
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
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
界定。人们的认同有各种层面:一个罗马居民可能以不同的强度把自己界定为罗马人、
意大利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欧洲人、西方人。他所属的文明是他与之强烈认同的
最大的认同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
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文明可能包含大量的人,如中国文明,也可能
包含很少的人,如讲英语的药勒比文明。纵观整个历史,一直存在着许多小的人类群体,
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但缺乏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人们一直根据规模和重要性来区分
主要的文明和边缘的文明(巴格比),或者区分主要的文明和被征服的或流产的文明
(汤因比)。本书所关心的是,一般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
  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精确的起点和终点。人们可能而且确实重新界定过它
们的认同,结果,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各民族的文化既相互作
用又相互重合。各种文明的文化彼此相似或相异的程度也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然而,
文明是有意义的实体,尽管它们之间的界限难得清晰,但这些界限却是真实的。
  第四,文明终有终结,但又生存得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
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它们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是“它们长期的历
史延续性。事实上,文明是所有史话中最长的史话”。帝国兴起又衰落,政府上台又下
台,但文明依旧,它“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幸存下
来”。博兹曼总结说,“世界历史正确地证明了下述论点:政治制度是文明表面转瞬即
逝的权宜手段,每一个在语言上和道德上统一的社会的命运,都最终依赖于某些基本的
建构思想的幸存,历代人围绕着它们结合在一起,因此,它们标志着社会的延续性”。
实际上,20世纪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都已经存在了一千年之久,或者像拉丁美洲的文
化一样,是另一个长期生存的文明的直接后代。
  文明虽然是持久的,但它们也在演变。文明是动态的;它们兴起又衰落;合并又分
裂;而且正如所有历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们也会消失,掩埋在时间的沙丘之中。它们
的演变阶段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详细说明。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个阶段:混合。
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梅尔科总结出了一个变化模式:从
一个定型的封建制度演变到一个定型的国家制度,再从一个定型的国家制度演变到一个
定型的帝国制度。汤因比把文明的兴起看作是对挑战的回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富于创
造性的少数人所造成的文明环境日益得到控制,接下来便是动乱时期,普遍国家兴起,
然后崩溃。虽然所有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但它们都认为文明经过动乱或冲突
时期演变到普遍国家,再到衰败和崩溃。
  第五,既然文明是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它们本身并不维持秩序,建立公正,
征缴税收,进行战争,谈判条约,或者做政府所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文明的政治组成在
文明之间各不相同,在一个文明之内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个文明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
政治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城市国家、帝国、联邦、邦联、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所
有这些单位都可以有不同的政府形式。当一个文明演变时,其政治构成单位的数量和性
质一般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个极端上,文明和政治实体可能恰好重合。卢西思·派伊曾
评论说,中国“是一个装扮成一个国家的文明”。日本既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文明。然
而,大多数文明包含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在现代世界,大多数文明包含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最后,学者们一般在确认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和在现代世界存在的文明上意见一致。
然而,对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明总数,他们常常各执一词。奎格利认为,历史上有16
个明显的文明案例,很可能还有另外8个。汤因比起先列出了20个文明,然后是23个;
斯宾格勒详举了8个主要文化。麦克尼尔分析了全部历史上的9个文明。巴格比也认为有
9个文明,或者11个,如果把日本文明和东正教文明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区分出来
的话。布劳代尔识别了9个文明,罗斯托万内指出了7个主要的当代文明。这些差别部分
取决于是否把像中国人和印度人这样的文化群体看作在整个历史上曾有一个单一的文明,
或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密切相关的文明,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后代。尽管存在着这些差
别,人们对主要文明的身份都没有争议。正如梅尔科在考察文献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人
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识: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
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
明)。一些学者还加上了东正教文明,作为区别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
明的独立文明。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6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拉丁
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文明。
  这样,当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举如下:
   中华(Sinic)文明。所有学者都承认存在着一个单一的独特的中国文明,它可
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许还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着两个中国文明,
其中一个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我在发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这
个文用称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华(Sinic)文明一词更为精确。虽然儒教是中国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文明却不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
中国。许多学者所使用的“中华”(Sinic)一词,恰当地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
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的相关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学者在一个单一的远东文明的称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合并
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学者不这样看,而是承认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它是中国
文明的后代,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印度(Hindu)文明。人们普遍认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在南亚次大陆存在
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继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被称为Indian、Indic或Hindu文明,人
们更喜欢用后者来称呼最近的那个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教一直以这样或那
样的形式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
文明的核心”。它经过现时代继续起着这种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区以
及一些更小的少数文化。像“中华”一词一样,Hindu一词也把文明的名称与它的核心
国家分离开来,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当该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个国家时,这样做是合乎
需要的。
  伊斯兰文明。所有重要学者都承认存在着独特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
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到中亚、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结果,许多独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兰文明之中,包括阿
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O到8O0年。学者们一般认为它
有三大组成部分,分布于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认同。虽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欧
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通进的。它具有社团主义的、
独裁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欧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则根本不存在。欧洲和北
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虽然
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拉丁美洲一直仅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
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
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
演变和经济发展与流行于北大西洋国家的模式大相径庭。从主观上说,拉丁美洲人在他
们的自我认同上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说,“是的,我们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
声明,“不,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学作品详细描述
了他们的文化差别。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欢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
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
国际政治含义(包括以拉丁美洲为一方和以北美和欧洲为一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来说,后者是更恰当的和有用的称呼。
  这样,西方就包括欧洲、北美,加上其他欧洲人居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然而,西方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美国人历史上有很长
时间把自己的社会看作与欧洲相对立。美国是一片充满了自由、平等、机会和未来的土
地;欧洲则代表了压迫、阶级斗争、等级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独特的
文明。这种把美国和欧洲相对立的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至少直到
19世纪末,美国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它同欧
洲的更广泛的认同感就得到了加强。尽管19世纪美国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对立于欧洲,
但20世纪美国已把自己看作一个更广泛的实体——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的一部分,
而且还是这个实体的领导。
  于是“西方”一词现在被普遍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这样,
西方是唯一的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域的名称来
确认的文明。*这种确认方法是把文明从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中提升出来。从历史
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
在地图上发现欧洲、美国和北大西洋,却不能在地图上发现西方。“西方”的名称也引
发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们产生使人误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现代化合在一起的
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没想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欧美化”。然而,欧洲一美国
文明被普遍归造西方文明,尽管这一术语有严重的缺陷,但这里仍将沿用之。* 用“东
方”和“西方”来识别地理上的区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北方”和
“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两极的固定参照点。“东方”和“西方”却不具备这样的参照
点。问题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是东方和西方?这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何处。西方和东方最初
大概是格欧亚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然而,从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看,远东实际上是远西。
对于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西方意味着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着中
国”。见威廉·E·纳夫(从日本观点看“东方和西方”问题的回顾),载于《比较文
化评论》杂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页。——原书脚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罗代尔之外,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都不承认存
在着一个独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陆的北部及非洲的东海岸属于伊斯兰文明。历史上,
埃塞俄比亚构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活动带去了西方文
明的因素。在南非,荷兰、法国,然后是英国的殖民者创造了一个多板块式的欧洲文化。
最重要的是,欧洲的帝国主义把基督教带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陆。在整个非
洲,部落认同普遍而强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认同感也在日益发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
可能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
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在韦伯提出的五个“世界性宗教”中,有四个——基督教、
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儒教与主要的文明结合在一起。第五个宗教佛教的情况有所不同。
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样,佛教早期分裂为两个主要分支,而且
它像基督教一样,没有在其诞生地幸存下来。从公元1世纪开始,大乘佛教被输出到中
国,随后输出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在这些社会里,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适应于和
被吸收进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国适应于儒教和道教),并压制它。因此,虽然佛教仍然
是这些社会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社会并投有构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佛教文
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够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东西确实存在于斯里兰卡、缅
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历史上曾认同于大乘佛教
的变种喇嘛教,这些社会构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个区域。然而,佛教实际上在印度绝种
以及它之适应于和被结合进中国和日本的现存文化,意味着它虽然是一个主要宗教,但
却一直不是一个主要文明的基础。
               文明之间的关系
  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第
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3,O00年中,除了个别例外,它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不
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历史学家用来描述这些交往的词——“遭
遇”,准确地表达了它们的性质。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隔开来。只有数量很少的文明存
在于同一时期,而且,正像施瓦茨和艾森施塔特所论证的,在轴心时代和前轴心时代之
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其差别在于它们是否承认“超验的秩序和世俗的秩序”之间的区
别。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像它们的前辈,具有被一个独特的知识阶级所
  ·那么犹太文明又如何呢?大多数研究文明的学者很少提到它。从信仰者的人数奉
着,犹太教显然不是一个主要文明。场因比把它描述为一个从早期叙利亚文明中演变而
来的被抑制了的文明。它在历史上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联系,而且犹太人在几个世纪
中把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在西方的、东正教的和伊斯兰教的文明中。随着以色列的建立,
犹太人有了文明的所有客观认同;宗教、语言、习俗、文学、体制以及领土的和政治的
家园。但是什么是它的主观认同呢?在其他文明中生活的犹太人的文明认同程度各有不
同,从完全认同于犹太教和以色列,到一般信仰犹太教和完全认同于他们居住地的文明。
然而,后者主要发生在居住在西方的犹太人中。见摩德凯·M·卡普兰;《作为一种文
明的犹太教》(费城:犹太教复兴运动出版社,1981版;初版于1934年),主要见该书
第173-208页。传播的超验神话,这个阶级的组成是“犹太人的预言家和祭司、希腊的
哲学家和诡辩家、中国的文人术土、印度的婆罗门、佛教的桑加和伊斯兰教的乌理玛
(Ulema)”。随着一个文明的陨落和经过一个中断期另一代继承者的兴起,一些宗教
目睹了两代或三代隶属文明。图2.1是依时间顺序排列的主要欧亚文明之间关系的简图
(根据卡罗尔·奎格利的图表复制)。
  
  文明也在地理上相互分离。公元1500年以前,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
之间和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往。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
域,以及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也相互没有影响。东地中海、西南亚和北印度地区的文
明之间的交往最终的确增多了,然而,分隔文明的距离和有限的克服距离的交通工具,
限制了交流和商业关系。虽然在地中海和印度洋上有一些海上通商,但“旅行的有效手
段是穿越平原的马匹,而不是海上航船,像公元 15O0年以前一样,世界上相互分离的
文明靠它们彼此之间维持着微小的联系”。
  思想和哲学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但这常常历时几个世纪之久。最重要的并
非由征服所引起的文化传播,也许是佛教被传到中国,这发生在它发源于印度北部大约
600年之后。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纪这一
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
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
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
  文明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
另一个文明的人。这些交往一般来说不仅是暴力的,还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断断续续
地发生的。从公元7世纪开始,伊斯兰和西方之间以及伊斯兰和印度之间确实发展了相
对持续的和时而强化的文明间交往。然而,大多数商业、文化和军事的相互作用发生在
文明内部。例如,虽然印度和中国偶尔受到外族(莫卧尔人、蒙古人)的入侵和奴役,
但这两个文明在自己的文明内部都有漫长的“战国时代”。同样,希腊人相互之间的战
争和贸易要比他们同波斯人或其他非希腊人之间的更频繁。
  冲击:西方的兴起。欧洲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
然而,几百年间,它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于许多其他文明。唐、宋、明朝时期的中国、8
-12世纪的伊斯兰世界、8—12世纪的拜占庭,在财富、领土、军事力量以及艺术、文
学和科学成就上都远远超过了欧洲。11至13世纪之间,欧洲人热情而系统地借鉴了“来
自更高的伊斯兰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适当因素,同时使这一遗产适应于西方的特殊条件
和利益”,在此推动下,欧洲文明开始发展。同一时期,匈牙利、波兰、斯堪的纳维亚
和波罗的海沿岸皈依了西方基督教,随后又接受了罗马法和西方文明的其他方面,西方
文明的东部边界从而稳定了下来,并从此固定在那儿而无重大的改变。12和13世纪期间,
西方人千方百计地扩大对西班牙的控制,而且确实建立了对地中海的有效统治。然而,
其后土耳其势力的兴起引起了“西方欧洲的第一个海外帝国”的垮台。不过到1500年,
欧洲顺利地进行了文化上的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扩大的商业和技术成就为一个全
球政治的新纪元提供了基础。
  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或有限的多方向的碰撞,让位于西方对所有其他文明持续的、
不可抗拒的和单方向的冲击。15世纪结束时摩尔人最终重新征服了伊利比亚半岛,葡萄
牙人开始了对亚洲的渗透,西班牙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渗透。在其后的250年间,整个西
半球和亚洲的重要部分都被置于欧洲的统治和控制之下。18世纪末,欧洲首先撤回了对
美国,尔后是对海地的直接控制;然后大部分拉丁美洲起而反抗欧洲的统治并获得了独
立。然而,19世纪后半叶,重整旗鼓的西方帝国主义扩大了西方对几乎整个非洲的统治,
巩固了西方在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控制,到20世纪初,除土耳其之外的整个中
东实际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方的控制。1800年欧洲人或前欧洲的殖民地(在南美和
北美)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35%,1878年这一数字为67%,1914年为84%。到 1920
年,当奥斯曼帝国被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瓜分时,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1800年英帝国
包括1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万人口。到1900年,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日不落”
英帝国包括了1,10o万平方英里土地和3.9亿人口。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安第斯和中
美洲文明被有效地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国受到渗
透并从属于西方的影响。只有俄国、日本和埃塞俄比亚这三个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权
威统治下的文明得以抵制西方的冲击,并维持了有意义的独立存在。400年之久的文明
间关系是由其他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
  这一独特的和急剧的发展的原因是: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城市和商业
的兴起;西方社会的权力在各等级和贵族之间、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之间的相对分散;
西方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行政机构的发展。然而,西方扩张的直接根源是
技术:发明了到达距离遥远的民族的航海工具,发展了征服这些民族的军事能力。正如
杰弗里·帕克所观察到的,“‘西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武力,依赖于下
述事实:欧洲人及其海外对手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稳定地倾向于有利于前者;……西方
人在1500-1750年期间成功地创造出第一个全球帝国的要诀,恰恰在于改善了发动战争
的能力,它一直被称为‘军事革命’。”西方军队的组织、纪律和训练方面的优势,以
及随后因工业革命而获得的武器、交通、后勤和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也促进了西方的
扩张。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
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
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到1910年,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联为一体。
国际贸易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高于以往任何时期,而且直到70年代和幼年代之前没有再
次接近于这一比例。那时国际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任何时期。此时,文明意
味着西方文明,国际法意味着源自格劳修斯”传统的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是西方的威
斯特伐利亚体系,其主体是主权的而文明化的民族国家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领土。
  这一由西方所确定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全球政治的
第二个重大发展。除了同非西方社会之间以控制-从属模式相互作用之外,西方社会之
间也在更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作用。这些在一个单一文明内的政治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与那些曾发生在中国、印度和希腊文明中的相互影响非常相似。它们建立在包含“语言、
法律、宗教、行政实践、农业、土地占有制,也许还有亲族”的文化同质性之上。欧洲
人“具有共同的文化,并通过有活力的贸易网络、人员的不断流动和统治家族之间的大
量联姻而维持着广泛的交往”。他们实际上也无休止地相互打仗;在欧洲国家中和平只
是例外而不是常态。虽然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奥斯曼帝国控制着常常被看作是
欧洲的四分之一的部分,但人们并不认为这个帝国是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成员。
  西方文明内部的政治受巨大的宗教分裂以及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的制约达150年之
久。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定后的另一个150年中,西方世界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君
主或皇帝、绝对君主和立宪君主之间的冲突,他们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官僚机构、军队、
商业经济力量,以及最重要的是,扩大他们所统治的领土。在他们创建民族国家的过程
中,以法国革命为开端,主要的冲突变成了民族之间的而不是君主之间的冲突。正如R.
R.帕尔默1793年所指出的,“国王之间的战争结束了;民族之间的战争开始了。”这
一19世纪的模式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由于俄国革命,民族国家冲突之外又加上了意识形态冲突,首先是法西斯
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冲突,然后是后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冷战中,这些意
识形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两者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两
者又都不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首先在俄国,然后在中国和越南掌
握了政权,这代表了从欧洲国际体系向后欧洲多文明体系过渡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是欧
洲文明的产物,但它既没有在那儿扎根,也没有在那儿取得成功。而现代化的和革命的
精英把它引入到非西方社会;列宁、毛泽东和胡志明使它适应了他们的目的,并用它来
向西方的权力挑战,来动员他们的人民,坚持民族认同以及自己国家对西方的自主。然
而,这一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垮台以及它实质上适应于中国和越南,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
社会将引进西方其他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作出这种假设的西方人可能因非西方文化的
创造性、恢复力和个性而感到意外。
  相互作用:一个多文明的体系。因此,在20世纪,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受一个文明对
所有其他文明单方向影响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
互作用的阶段。前一时期文明间关系的两个主要特征都开始消失。
  首先,历史学家所钟爱的短语“西方的扩张”终结了,“对西方的反抗”齐始了。
西方的力量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力量不规则地下降了,虽然时有中断和倒转。1990年的世
界地图与1920年的世界地图很少有相似之处。军事和经济权力的平衡以及政治影响的平
衡发生了变化(在以后的一章中将对此作更详细的探讨)。西方仍然具有对其他社会的
重要影响,但是西方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西方对其他文明发展的反应的制约。
非西方社会远不只是西方创造的历史的客体,而是日益成为它们自己的历史和西方的历
史的推动者和塑造者。
  第二,由于这些发展,国际体系超越了西方,成为多文明的。同时,西方国家之间
的冲突——它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支配着这个体系——消失了。20世纪后期,西方作为一
个文明步出了其发展的“战国”阶段,走向其“普遍国家”的阶段。本世纪末,当西方
的民族国家粘合为欧洲和北美的两个半普遍的国家时,这一阶段仍然没有完成。然而,
这两个实体及其组成单位,被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机构纽带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结
合在了一起。以前文明的普遍国家是帝国,但自从民主制成为西方文明的政治形式以来,
正在出现的西方文明的普遍国家便不再是帝国,而是联邦、邦联以及国际政权和组织的
混合物。
  20世纪伟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
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褓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它们
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文明产生过一个重
要的政治意识形态。然而,西方从未产生过一个主要的宗教。世界上的伟大宗教无不是
非西方文明的产物,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先于西方文明产生的。当世界走出其西方
阶段时,代表晚期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衰落了,它们的地位被宗教和其他形式的以文明
为基础的认同和信奉所取代。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造成的地区
的和国际政治的分离——正在走向终结,正如爱德华·莫蒂默所指出的,宗教“越来越
可能侵入国际事务”。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
冲突所取代。
  全球政治地理因此从1920年的一个世界走向朋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90年代的
12个以上的世界。与此相伴随的是,1920年的西方全球帝国收缩为60年代的较有限的
“自由世界”(它包括许多反对共产主义的非西方国家),然后进一步收缩为90年代的
更为有限的“西方”。这一变化在用词上反映在1988到1993年之间使用意识形态的术语
“自由世界”的减少和使用文明的术语“西方”的增多上(见表2.1)。它也表现在越
来越多地把伊斯兰教当作一个文化一政治现象来提及,以及越来越多地提到“大中华”、
俄罗斯及其“近邻”和欧洲联盟所有这些带有文明内容的术语。在这第三个阶段,文明
间的关系比它们在第一个阶段更为频繁和紧张,也比它们在第二个阶段更为平等和互惠。
同样,与冷战时代不同,西方和其他文明之间、许多非西方文明之间,没有一个单一的
分裂占支配地位,而是存在着多种分裂。
  赫德利·布尔认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相互之间有充分的交往,而且对相
互的决定有充分的影响,以使它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整体的部分来行动时”,一个
国际体系就出现了。然而,只有当一个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
“认为它们都受一套共同规则的约束”,“有共同的机构运作”时,才存在一个国际社
会。像它的苏美尔、古希腊、公元前一世纪希腊。中国、印度和伊斯兰前辈国际体系一
样,17至19世纪的欧洲国际体系也是一个国际社会。19至20世纪期间,欧洲的国际体系
扩大到实际上包括了其他文明的所有社会。一些欧洲的体制和实践也被输出到这些国家。
然而,这些社会仍然缺乏支撑欧洲国际社会的共同文化。根据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世
界因此是一个发展良好的国际体系,但至多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国际社会。
  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
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然而,这种单一文明的观点在多
文明的世界里日益不相关和无用。研究文明的学者长期以来承认这一自明之理。1918年,
斯宾格勒谴责流行于西方的把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阶段的狭隘的历史
观,指出它仅仅适用于西方。他说,有必要用哥白尼的研究方法来代替这一“托勒密的
历史研究方法”,并用“大量强大文化的戏剧性场面”来代替“历史直线式发展的空洞
虚构”,几十年后,场因比严厉批评了表现在“自我中心的错觉”中的西方的“狭隘和
傲慢”,即认为世界环绕着西方旋转,存在着“不变的东方”,以及“进步”是不可避
免的。像斯宾格勒一样,他认为统一历史的假设是无用的,即这样一个假设:“只存在
着一条文明之河,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所有其他的文明之河都或者从属于它,或者消失
在荒漠之中。”在汤因比之后50年,布罗代尔同样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然而,这些学者所警告过的错
觉和偏见依然存在,而且到观世纪末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欧洲的西方文明现
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
    表2.1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
         提到的次数  百分比的变化
            1988  1993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38
    西方       46  144   +213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56   87   +142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68
    西方        7   10    43
    ————————
  资料来源:lexis/Nexis。提到的次数是关于或包含“自由世界”或“西方”这两
个术语的文章的数量。凡提到”西方”之处都检验过其出处的适当性,以确保提到“西
方”时是指一个文明或一个政治实体。
  ------------------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