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 作者: 拉尔夫.达仁道夫 译者的话
本书作者拉尔夫·达仁道夫(Ralf Dahrendorf)勋爵192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
个工人家庭。其父古斯塔夫·达仁道夫(GustavDahrendorf,1901-1954年)是德国有
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不过,拉尔夫与他父亲的社会思想倾向不
同,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参加了德国自由民主党,在汉堡和伦敦攻读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萨尔布吕肯通过教授资格论文后,他先后在汉堡、蒂宾根和康斯坦茨等大学担任社会
学教授。
达仁道夫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1968年,任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自由民主党副
主席。1969年,当选联邦德国议院议员,任外交部议会国务秘书。1970-1974年,在布
鲁塞尔担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委员。
1974年,达仁道夫移居英国。1974-1984年,出任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Econmics)院长。自1987年以来,一直担任牛津圣·安东尼学院(St.
Anttony’s College)院长。达仁道夫被英国女王授予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拉尔夫·达仁道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著作甚多。其中最主要
有:《工业和企业社会学》(1956年),《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年),
《社会学的人》(1958年),《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5年),《走出乌托邦的崎岖
小道》(1968年),《冲突与自由》(1971年),《生存机会》(1979年),《论不列
颠》(1982年),《内外之旅》(1984年),《法律与秩序》(1985年),《欧洲革命
之观察》(1990年),《现代社会冲突》,等等。
达仁道夫与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和刘易
斯·A.科塞(Lewis A.Coser)一起,是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主要代表。在本世纪60年
代后期,社会冲突论风靡于美国,并波及某些欧洲国家。它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
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社会冲突论持激进的社会观点,主张社会变革,强调社会冲突
对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代表社会的激进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冲击和震撼了资本主义各
国的社会,在这个背景下,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应运而生。战后,它首先在美国崛起,一
直持续至60年代。它着重从功能上分析研究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结构功能主义的代
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 Parsons,1902-1979年)和罗伯特
·金·麦敦(Robert King Merton)。与社会冲突论相反,结构功能主义持保守的社会
观点,它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平衡,主张社会的稳定和整合,代表社会的
保守派。
可以说,社会冲突论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思和对立物。不过,二者都是维护型的
社会学,即一个企图通过保持社会稳定,一个更多主张社会改革,巩固和保持社会制度,
首先是巩固和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回忆一下60年代美欧各国的社会运动、尤
其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锐不可挡,那么,社会冲突论在美欧的出现就并非偶然了。同
样,如果人们看一看达仁道夫在60年代积极主张大学改革、社会改革,那么,他成为社
会冲突论在欧洲的代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达仁道夫的社会冲突论初期的著作主要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和《冲突
和自由》。尤其是前者的英文版本,经作者亲自由德文译成英文,并作修改和增补。它
被美国社会学家S·M·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评价为“改变现代社会学领
域方向的最重要的尝试之一……是对社会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政治科学季刊》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称它是“马克思以来关于阶级这个论题的丰富多彩、
错综复杂的探索中的最富于独创性的尝试之一”。《美国社会学学报》(The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强调,“本书是几年来发表的社会理论的最富有挑战
性的贡献之一……任何从事社会理论研究的社会学家都不能无视这部著作”。《现代社
会冲突》则是近期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一部综合性的冲突论代表作。
达仁道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
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因此,
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尤其要加强发
展社会压制模式理论。”
达仁道夫的社会冲突论的主要论点是:“冲突是由于权力分配引起的,而不是由于
经济因素引起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各利益集团各司其事,这样虽时常会有一些小冲
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
《现代社会冲突》英文版(The Modern Social Conflict)初版于1988年。德文版
(Der Moderne Soziale Konflikt)系作者本人自己翻译,于1991年出版。同英文版比
较,作者根据对英文版之后与德文版之前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之
观察,在德文版里作了很多补充和修订。1990年,达仁道夫发表了他的论著《欧洲革命
之观察》,这是他对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1989年巨大社会演变观察之结晶。他认为,
《现代社会冲突》和《欧洲革命之观察》可以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作者本人把《现代
社会冲突》德文版确定为权威版本,因此,中文版也根据德文版翻译。
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现代社会冲突》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的姐妹篇。
作者称,本书是他的社会科学之总和。《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主要是从理
论上剖析自从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发表以来整个工业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冲
突。
该书同马克思的阶级论和其他很多有关以阶级为主题的论著展开了辩论,然后作者
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应用他自己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
《现代社会冲突》的主题则是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各国的社会冲突。革命和生存机会,公民权利和社会阶级,工业社会的政治,
极权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失业问题,下层阶级和多数派
阶级,对世界公民社会的展望,等等,都是书中的论题。本书重点在于社会冲突的描述,
而不是阶级状况的分析。
本书的基本命题是:“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
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围绕着这几对矛盾,作者展开深入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见解。
同时作品也介绍和分析了很多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各种社会冲突理论。
当然,社会冲突与社会不平等是息息相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后者是前者的基本
渊源。社会冲突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
理论渊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另一个主要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社会
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当然,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
托的精英理论也颇有影响)。达仁道夫在其《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里对马克思
的阶级论是作了深入研究的,但是,他作为自由党人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
待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他的观点往往与马克思的理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毋宁说,
达仁道夫是遵循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传统,提出他自己的社会冲突论的。他抨
击马克思的阶级论观点,在《现代社会冲突》一书里也处处可见。
与一切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一样,达仁道夫的《现代社会冲突》也处处反映着自由主
义的共同特点:“1.坚决维护私有制,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不应受到来自
社会、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强制和约束。主张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内实现个
人的独立、自我负责、自我决定;2.主张在法律上、政治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参与
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在达仁道夫看来,这种理想只能在他的“世界公民社会”
里才能得以彻底实现。按照他的观点,通往世界公民社会的道路,必须走三条重要的途
径:1.建立法治国家;2.经由国际组织;3.在民族的总框架里首先建立公民社会,
尤其是私人组织。世界公民社会能否建立,何时能建立,达仁道夫也不是信心十足,而
是仅仅作为理想中的理想来描绘。不过,他认为,自由党人值得为之去奋斗。
关于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人们往往用一个口号来概括:“不干涉主义”,或者叫
做“放任主义”(Laissez-faire),即国家尽量不干涉公民的事务。具体包括三个方
面:1.建立法治的国家政治制度,限制国家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不得干预
公民的基本权利;2.建立自由的币场经济秩序,个人而不是国家决定经济的过程,个
人在这种秩序下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国家和社会的干涉,主张建立自由的世界贸易
制度;3.人人都可按照自己所选择的世界观来塑造个人的生活,在世界观问题上,国
家持中立和宽容的态度,并保障个人的自由发展。
达仁道夫在本书中也继承了自由主义的不干涉主义的传统,反对权力过分集中,主
张自由经济,反对社会民主党人的“从摇篮到棺架”的“社会福利国家”、“社会救济
施主国家”,等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不干涉主义的具体表现。
应该强调指出,自由主义者总是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
论,并把社会主义各国的国家制度也划入极权主义的范围。达仁道夫当然也不例外。其
实关于自由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明确观点。“代
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需要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世界,世界也同样需要了解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中国。
西方各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侧面。《现代社会冲突》提供
了不少西方社会冲突、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社会冲突的有关资料,可供我们
研究参考。同时,本书对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冲突论,也会有
所裨益。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和了解有关人物和背景,除了作者原有的注释(标明“——
作者原注”)外,译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加进一些注释(标明“——译
者”)。同时,对一些我国读者一般不太熟悉的外国人名字,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尽
可能用括号加上原文,便于一些想作更深入研究的读者能够寻找有关的著作。原著注释
放在全书正文之后,译本保持不变,不过加上译注混合后,数码重新编写。原著书后附
有重要概念和术语索引、人名索引,译本从略。
魏玉玲、冯兴元两位先生应出版社之约,对本书译稿进行了仔细校阅,作了不少宝
贵的修正,译者深表谢忱!
社会学并非译者所学专业,译文(包括这篇短文)在概念、术语和表达方面,恐难
免有不当乃至错误之处,望读者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林荣远
1999年8月末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