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儿科要略》>第五节 弱症
 
中医书籍



 《儿科要略》 > 第三章 儿科特征

第五节 弱症

昔人谓小儿有五软、五硬、五迟等证,又有鸡胸、龟背、解 颅、囟陷诸名,揆其原因,皆由营养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无论其为胎中缺乏营养,生而先天不足以成 此病,或为生后乳食不足,后天失调,因循误事以成此病,病状有不同,其为积弱 则一也,故此等疾病,统可名之曰弱症,亦可名之曰软症。属于此类者,当俟其病未全成之时,力加调护, 时进药石,则病可逐渐以退,若任其迁延,则鲜有不终身成为废人者。尝考小儿软弱 之成,以先天性者为较多,亦较为难治,譬如父母皆为积弱之体,虽能幸而受胎,然所生之儿,必伶仃弱质, 数岁不行,或父老母少,阴阳悬殊,所生之儿,必细小娇弱,动辄致病,或父母曾患梅毒,或父母皆嗜鸦片, 所生之儿,非患软证,即患硬证。凡此之类,中途之夭折最易,即他日幸而长成,则智力体力,两 不如人,徒寄于世,无裨家国,此世所谓低能之儿,各国皆所深切注意而为预防取缔之谋也。编者于此,敢 敬告吾国人曰∶人之欲求生育,小之为家庭嗣续,大之为国家种族,责任綦重,则于 选择配偶之时,以及种子求嗣之夕,切勿苟且以造成低能之儿,实为至要,即不幸而成矣,则宜为之多方 医治以使其侪于常人,如是方无负于家,无负于国,无负一己,无负小儿,若惟欲念之 是图,一任低能儿种之增加,于国于家,皆为罪人,宁仅一身受害而已哉。兹将各种弱证逐一述其证治如下, 深望国人侧重其病源而加以注意,俾于种族上谋伟大之补救则幸甚。

一、五软

五软者,头软、项软、四肢软、肌肉软、口软是也。小儿身体娇嫩,过硬本所不宜,略软应非所忌,惟软 而至过于其度,或当逐渐发育之时而仍绵软无力者,是则病象显然矣。头软者,头 骨不固,囟门虚大;项软者,颈项无力,东倒西歪;四肢软者,手臂无力,足难行立;肌肉软者,皮肉宽软,如 絮如绵;口软者,口齿俱柔,唇薄无力。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初无大异也,盖非属骨胳痿软, 即肌肉柔弱,气血不充,不足以资 长养也。先天性者,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性者,属于乳期之失养。兹将其治法述下。

二、五软之治法

头软、项软、四肢软之类,多属于骨胳不强,治宜补其骨髓,俾之坚壮,可用鹿角、牛骨髓、骨碎补、 牛膝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肌肉软、口软之类,多属于筋肉不强,治宜健脾扶胃,俾其充实,可用白术、 山药人参、巴戟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及扶元丸等。

三、五硬

五硬又名五 ,小儿仰头、哽气、手足心坚、口紧、肉硬也。夫小儿身体,本属柔软,今硬过其度, 是病象显然矣。仰头者,项颈硬直也;哽气者,气壅作痛也;手足心坚者,四肢僵木 也,口紧者,环口拘急也;肉硬者,皮肉干硬也。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亦初无大异,盖非属 骨胳中缺少柔嫩之质,即为皮肉不能吸收营养也。先天性者,亦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 性者,亦属于乳期之失养。常按之生理学所载,凡人之骨胳,为矿物质及动物质二者所组成,矿物质主骨 胳之坚,动物质主骨胳之柔,坚柔相济,骨之发达乃不至偏欹。其有过软者,则矿物质之 过少也,其有过坚者,则动物质之过少也,总由营养不良,故成此偏欹之状,浸假久之,软者益软, 硬者益硬,即无法以挽此沉 矣。兹将其治法述下。

四、五硬之治法

五硬之证,既属于骨胳过坚,筋肉失荣所致,故证之初起为津耗阴伤,渐成独阳无阴之候,阳无阴则失 所根据附,再至阴阳俱伤,元气不续,则为不治。当初起时,宜急进养血补阴之剂,使其血足气旺,阴阳无偏 胜之患,硬症自渐归消失。及其既成之后,则宜宣通行气为导,庶几使气血得灌溉于骨胳皮肌,再加补 虚扶弱之品。硬症亦可由重而轻,由轻而痊也,惟此际饮食起居 之调护,最宜遵循医者之谆嘱,必须合乎摄生之法,乃能渐奏功效。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黄丸及加味六君 子汤,腹筋青急者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风邪内袭者宜小续命汤去附子。

五、五迟

五迟者,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是也。小儿达适当之时期,均应逐步发育而无所迟滞,有 一于此,即为身体方面,有所亏损。立迟、行迟者,腰膝无力,骨胳空虚;齿迟者,骨气不充,皆属肾气 过弱,先天不足所致,由于后天者,则乳食不良(如乳母有宿疾及年老)或过少,亦有以致之;发迟者, 血分不充,不能上华;语迟者,气血衰弱,舌本无力。凡此征象,虽无五软、五硬之甚,然足以丧失健 康,危及将来则一也。兹将其治法述下。

六、五迟之治法

立迟、行迟、齿迟之证,其病根由于肾气不足,骨髓不充,有类于软,故治法宜加味地黄丸以补 肾养血,身体过弱者可用八味丸。发迟者宜养血,用苣胜丹。语迟者,气血不足,心肺俱 怯,用菖蒲丸。总之,五迟之证,俱属于亏弱之类,用药切勿伐其生生之气,当可免酿大患也。

七、鸡胸

鸡胸者,胸骨弯出,胸前高胀,形如鸡胸,故名。龟背者,脊柱弯折,背部突出,其形高尖,形如龟 甲,故名。此二证者,虽可保其生命,然终身不治,考其病源,约有三端,一为生前禀赋 不足,骨质柔弱,生后调护失宜,积渐以成,一为大病之后,本元骤亏,起居不慎,亦能致此,一为跌扑 受伤,坐立过早,漫不注意,亦能致此。而鸡胸与龟背,二者常相并而起,龟背渐高,鸡胸常被累而成, 鸡胸方作,龟背常被累而成。亦有鸡胸而不龟背,龟背而不鸡胸者,则犹此中之幸也。原其所以相累成病, 实以小儿胸骨脊柱,两俱柔弱,此倾则彼折,彼折则此倾,幸而得 免,固弱中之强而治之亦较早者也。夫胸前之骨与背后之脊,因人身之俯仰灵捷,不能生成过坚之骨以阻碍 之,因是胸骨虽支持身前之重,而硬中带软,在小儿尤易弯曲,脊柱虽支身后之重,而每节连串叠置,在小 儿尤易脱榫,此小儿之所以易成鸡胸龟背,亦固其宜,惟是证一成,最难撤消,乃早提防,庶乎可免。

兹将其治法述下。

八、鸡胸之治法

鸡胸之为病,在胸骨及肋骨之失其常形,病因种于先天之衰弱者为多,法宜先用正骨夹板夹持之,阻其外 突之势,再服补益之剂,以培其本。其由于后天者,则痰湿停饮,积聚心胸,复感风热,肺热胀满,因而胸骨 高起,宜用五苓散合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用清肺饮、雄黄散、碧玉丸、如意膏之属,或乳母过食膏粱 浓味五辛之品,以致胸中渐高者,宜以清胃散母子并服,其他有龟胸丸、圣惠大黄丸、百合膏之类均可斟酌施 用。然必须视其病之由于本者,或由于标者,如因热胀标急者,则宜先 治其标,如标去而胸仍高者宜治其本,此不可不慎重将事者也。

九、龟背

龟背,以其状名其病也。其原因已见前述,在小儿多患之,则以小儿 骨未坚,强令独坐,或由风寒之侵 袭,或由大病之未复,均易委顿而成此病。若在成人,则骨质坚韧,罕有此病矣。

百日以内生者不治,背已折者亦不治,世称鸡胸龟背,无法可施,盖有由也。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龟背之治法

龟背初起,法宜先用正骨夹板夹持之,先阻其外突之势,然后再用药调治。由于虚者,宜服补益之剂,由 于热者,宜服清热之剂。外治有灸法,灸肺 、心 、膈 三穴,各三五壮,艾炷如小麦大。有摩法,取龟 尿点骨节间,摩之使其内透(鸡胸亦可通用)。通治方有松蕊丹,可斟酌用之。

十一、解颅

小儿囟门开大,头缝不合,如开解之状,谓之解颅。此证属于禀赋薄弱,气血不足,脑髓亏少所致。患 此者必难养育,即能长大,亦往往成为废人,盖人无脑髓,如草木之无根,虽有良 方,亦难奏效,惟神气充足,能饮能食,投补药即应者可治。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二、解颅之治法

解颅因父体怯弱,禀赋不足者,宜服钱氏地黄丸加鹿茸,因乳母气血俱虚者宜四君子汤或四物汤,有热者 加黄连甘草。通治宜调元散、张涣玉乳丹、狗脑丸之属。外治宜天南星散、王氏封囟散、三辛散之属,或 以帛束颅,用白蔹末敷之,或防风一两五钱,柏子仁、白芨各一两,为末,乳和敷囟上。

十三、囟陷

小儿囟门微陷,本不足为病,其有囟门过期犹未长足(大概小儿渐长,则囟门渐缩,至一岁半而全合), 或竟低陷不平者,则属于虚弱之证,或因先天不足,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或由泄利慢惊,病后气虚, 以致囟门陷下,病原虽有不同,其总因实由于虚则一也。早为调治,自易撤消,若因循坐误,亦可渐成 不治之证。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四、囟陷之治法

囟陷一证,治宜培本养元,使其气足血旺。外治宜用乌附膏贴之,或狗头骨炙令黄,捣筛细末,鸡子清 调涂,内服宜金液丹、固真汤、圣惠生干地黄丸之属。至于囟门突起,则有实有 虚,实者因胎热或外感受邪,虚者因乳哺不节,寒热不匀,赃腑不调,气虚浮肿,各宜因证治之。

附方

(一)六味地黄丸 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面生雀斑,头 目眩晕,咽喉燥痛,口舌疮裂,耳聋齿摇,腰膝痿软,骨热酸 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尺脉虚大,妇人经事不调, 小儿虚损,肾疳脑热,疮毒。

熟地(砂仁酒拌九蒸九晒杵膏,八两) 山萸肉(酒润炒) 干山药(炒。各四 两) 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汁制焙) 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

研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作汤服即六味地黄汤。

(二)扶元丸 治小儿先天不足,后天羸弱。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熟地 茯神 黄 (蜜炙) 山药(炒) 炙甘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石 菖蒲(各等分)

姜枣水煎服。

(三)加味六君子汤 治伤寒病后,脾胃虚弱,肠滑泄泻,发热微痛,小儿脾疳泄泻。

人参 白术 茯苓山药 甘草砂仁(各一两) 浓朴 肉豆蔻(面裹煨。各七钱五分)

研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饭汤调下。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四)六味丸 六味地黄丸之简称。

(五)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 斜瘫痪,麻木眩晕, 涎鸣反张,暗哑厥冷,及风痹香港脚,外显六经形证者。

麻黄(去根节,泡) 桂枝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研) 白芍(酒洗) 川 芎防风 人参 黄芩(各一钱四分) 防己(二钱) 大附子(炮,去皮脐,七分)

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分作二剂,加姜枣清水煎服。如无汗恶寒,倍麻黄、杏 仁;有汗恶风,倍桂枝白芍;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知母、石膏;有汗 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葛根,无汗身凉脉沉而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 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尚有其他种种加减应用之法不备录。

(六)加味地黄丸 治肾水枯竭,虚火上炎,咳嗽烦渴,食减形悴,小便频数,白浊阴痿,或黑夜晴 明,口疮龈烂喉痛,或吐泻日久,津液亏耗,口干作渴,或五脏俱损,寝汗发热,或痰 气上涌,手足厥冷,腿肿脚瘦,痈疽等证,常服除渴疾,壮气血。

熟地(八两) 山药(四两) 山萸肉(五两) 白茯苓 牡丹皮(各四两) 泽 泻(三两) 肉桂(六两) 五味子(三两)

一方加炙鹿茸二两,研为细末,入熟地膏炼蜜或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七)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肾虚火炎,小便秘涩,流注鹤膝,口舌生疮,或耳 虚鸣,香港脚入腹等证。

熟地(八两) 干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乳母命火衰,儿饮其乳致病者,子母同服。一方无肉桂加五味子。

若虚寒过甚,宜去丹皮、泽泻,加杜仲、牛膝、五味、鹿茸之属。

(八)苣胜丹 治发不生。

苣胜(一合) 当归(洗,焙干) 生干地黄 芍药(各一两) 胡粉(铅粉,五钱)

先以苣胜、胡粉研细,次入诸药捣箩为细末,令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汤送下。

(九)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一两) 赤石脂(三钱)

一方无赤石脂,有赤苓、远志甘草

(十)菖蒲丹 治小儿数岁不能语。

菖蒲(九节者,一寸) 远志(去心) 桂心(各一两) 酸枣仁 人参 黄连(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

(十一)五苓散 治水分有热,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脐下悸。

茯苓 猪苓 白术(土炒) 泽泻 肉桂 (十二)宽气饮 消痰,逐水,进食,通利关节,除胸膈痞结,治蓄气而成搐,传变急慢惊风,气逆不和,精神昏 倦。

枳壳 枳实 人参 甘草 惊风发搐,姜汁葱汤同调服。

(十三)清肺饮 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治仲夏暑邪。

白芍(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 甘草(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 冬(各三分) 陈皮(三分半) 黄芩 黄柏(各二分)

(十四)雄黄散 外用治痈疽发背,紫晕疼痛不止。

雄黄 黄丹 乳香 没药(各五钱) 粟米小粉(三两) 草乌头 天南星 络石 百合(各一两) 白芨(二两)

研为细末,温水调敷。

又方∶雄黄 黄柏 槟榔 川大黄 麒麟竭(各七钱五分) 麝 香(一钱) 川连(一两) 白芷 木香 川芎 桂心(各五钱) 当归(三钱)

研为细末,腊猪脂调令匀,涂于绢上,治痈疽赤肿疼痛,未得脓溃(贴肿处,候脓溃后,用膏药搜脓生肌)。

(十五)碧玉丸 治痰嗽,气喘胸满,饮食减少,睡不得宁,烦躁有热。

青黛 生明矾 生南星 滑石(各二钱五分) 轻粉(五十贴)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巴豆(四十九粒)

研为细末,姜汁煮糯米粉为丸。

(十六)如意膏 治痰喘。

半夏(炮制) 天南星(炮制,各一两五钱)

研为末,生姜汁和匀,炙干,再和姜汁,候干,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至二丸。

(十七)龟胸丸 治龟胸高起。

大黄(酒煨) 麻黄(去节) 百合 桑皮(姜汁炒) 木通 枳壳 甜 葶苈(微炒) 杏仁(炒黑) 芒硝(各等分)

研为细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汤化下。

(十八)圣惠大黄丸 治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七钱五分) 天门冬(焙) 百合 苦杏仁(麸炒)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苈(隔 纸炙紫) 朴硝(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十丸)百合膏 润肠去积。

百合(一两) 朴硝 杏仁(汤浸去皮尖) 桑白皮根 木通 川大黄 天门冬(去心。各五钱)

研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

(二十)水龟溺 即龟尿,治耳聋(滴入)口哑,中风舌喑(点舌下),龟胸龟背(摩患处),亦治小 儿惊风口闭,此物走窍透骨,故为治喑聋之品。取尿法∶用三脚竹架顶起龟腹,令足 无着,不得爬动,置大盆中以受其尿,若尿不出,以麝香或冰片细末渗其鼻,自下。

(二十一)松蕊丹 治龟背。

松花(洗焙干) 枳壳(麸炒) 独活 防风(各一两) 川大黄(炮) 前胡 麻黄(去根节) 桂心(各五钱)

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送下。

(二十二)四君子汤 治呕吐泄泻,气短面白,声微肢困,食少不化,口舌生疮,吐血便血, 以及胎前产后诸病,凡属于脾胃虚弱细软脉象者皆可治。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二十三)四物汤 治一切失血体弱,或血虚发热,肝邪升旺,或痈疽溃后,晡热作渴,及妇人月经不 调,脐腹 痛,腰中疼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产后血块不散,恶露不 止,凡属于血液亏少之病皆可治。

熟地(血热换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二十四)调元散 治小儿先天不足,颅解肌瘦,腹大神昏,及五迟等证。

山药(五钱) 人参茯苓 茯神 白术 白芍药 熟地 黄(酒洗) 当归(酒洗) 黄 (蜜水炙。各二钱五分) 川芎 甘草(炙。各三钱) 石菖蒲(二钱)

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二片,枣一枚,水煎服。

(二十五)玉乳丹 治婴儿头缝开解。

钟乳粉(根据古法制炼者) 柏子仁 干熟地黄(根据法蒸焙者) 当归(洗焙 干。各五钱) 防风 补骨脂(炒。各一分)

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乳食前茴香煎汤送下。

(二十六)狗脑丸 治小儿喜摇头,解颅。

狗脑(一个) 五加皮 甘草(炙) 白术 防风 钟乳石 干地黄(各一分) 牛黄(二分)

以狗脑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米饮送下。

(二十七)天南星散 外用,治产后吹奶,小儿重 ,重龈,囟开,鼻塞。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

研为细末,温汤调,以鹅翎蘸涂患处,小儿米醋调涂绯帛上,贴囟上,炙手频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 外用,治囟脑开张,咳嗽鼻塞。

柏子仁 防风 天南星(各四两)

研为细末,每用一钱,猪胆汁调匀,稀稠得所,摊在绯绢帛 上,看囟子大小剪贴,一日一换,不得令干,时时以汤润动。

(二十丸)三辛散 外用,治小儿解颅。

细辛 桂心(各五钱) 干姜(七钱五分)

研为末,姜汁和敷贴颅上,面赤即愈。

(三十)乌附膏 外用,治囟门陷。

川乌 生附子(各五钱) 雄黄(二钱)

研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作成膏,贴陷处。

(三十一)金液丹 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阴结畏寒,二便不 通,及小儿脾胃虚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气冷,将成慢惊。

舶上硫黄(五两)

研细水飞,入沙罐内,铁盏盖定,铁线缠口,铁钉旋紧,水调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候干埋地坑,以三 足钉钉于地,将罐置钉上,另用一盏,盛水置罐上,再用盐泥固济,慢火烧养七日 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于乳钵中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小麦面加酵糟蒸成之 物品)一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时熟汤或姜汤或米饮送下。

(三十二)固真汤 治吐泻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气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参 附子 茯苓 白术(各二钱五分) 黄 (蜜炙) 山药 肉桂 甘草(湿纸裹煨透。各二钱)

每服二三钱,清水加姜枣煎服。

(三十三)生干地黄丸 治小儿十岁不行。

地黄 当归(焙) 防风 酸枣仁(微炒) 赤苓 黄 川芎 羚羊角 羌活 甘草( 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

捣烂,和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温酒送下,量儿大小加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