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古今医统大全》>虚损门
 
中医书籍



 《古今医统大全》 > 卷之四十八

虚损门

 

病机

上古天真论篇 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曰∶年至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尽八八而精绝,女子尽七七而经断矣。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

又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苦劳,汗出于脾。

又曰∶久视伤血,入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虚损之所由也。

《难经》云∶因虚而致五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此阳气之虚也,从东垣补法。)

经曰∶阴虚生内热(云云)。又曰∶劳则气耗。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热,故气耗矣。夫喜怒不节,起居不常,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土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火热,以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

《内经·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谓精气夺去而减少也。

《玉机》谓∶人禀中和之气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气,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气、真脉也。夫精乃脏腑之真元,非荣血之比,故曰天癸。气乃脏腑之大经,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脉为天真委和之一气,经谓其名有三∶命之本,气之神,形之道。其机运用升降,皆随气而动,因血而荣。精气资始,相生不失,以养一身,司命形质之体用也。至若精不足则气失资化;气不足,则血失所荣;血不足,则气无所附;天真散乱,则精气神无所禀命矣。是以相生长养之道,精化气,气生神,而皆禀乎身中脏腑之真也。夫气血从乎荣卫,荣卫又系乎经隧者,胃之水谷气化。此经隧不能不生荣卫,荣卫不能不散而养经脉,经脉不能不顺而资天真,为生养、涵容、造化形质,理之然也。凡人之视听、言动、壮寿,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聩、关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气血不足则病,天真散乱则死者,皆由平日摄养之过与不及,动止之不循常度也。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力孤危。然房劳甚则精气竭,而神无所根据,气无所附,则忽致暴绝也。窃常第究先哲经义济生微旨,益气补肺,补精滋肾,皆滋化其源也。盖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数夺其真,资化失则荣气乃虚,虚则卫气不固,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或痛,气弱而食少,元气下陷,脉即微弱,外散欲绝而虚洪,或见损脉。此实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贼邪之病也。

(此阴血之虚也,从丹溪补法)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故人身之阴阳,其消长亦视月之盈亏焉。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之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保养也。钱仲阳所谓∶肾有补而无泻,正是此意。又按《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又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非吾之过论也。或曰∶仰观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温凉之见于四季者,又如此之相等而无降杀也?曰∶动极复静,静极复动,犹人之呼吸也。寒者吸之极,气之沉也;热者嘘之极,气之浮也。温者嘘之微,气之升也;凉者吸之微,气之降也。

一嘘一吸,所乘之机有以似之,宜其相等而无降杀。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虚实言者,盖其对偶之体也。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令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司疏泻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于心,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渗泄癸。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属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藉肺为母,以补助其不足,故《内经》谆谆然资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独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谨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苦于此而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焉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电飞雹、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满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又不止于一日之虚。令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谓春夏剧,秋冬瘥,而肺弦大者,正世俗谓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虚,似难免此。夫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堕废。兴言至此,深可惊懊!古人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夫以温柔之感于体,声音之感于耳,颜色之感于目,馨香之感于鼻,谁是铁心汉,不为之动?善养生者,于此五个月内,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一日之虚,亦宜暂远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养,阴无亏欠,与阳平齐,然后阳得所附,而无飞越之尤,遂成地天之泰,何病之可言?愿相与遵守,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

虚损之证,多由色欲过度,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恣欲,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而胃气散解,不能滋营百脉,灌注脏腑,卫护周身,故虚损之证生焉。

病则百肺烦痛,腰脚疼软,胸满气短,心烦不安,耳鸣目眩,咳嗽寒热,夜作盗汗,遗精白浊,飧泄,食少无味,不为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倦怠无力。此皆虚损之候也。

 

脉候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虚。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迟而小者脱气。脉大如葱管,血虚。(即阴虚而火鼓上是也。)又云∶大而无力为阳虚。脉大而芤者脱血。平人脉大为虚。

脉微细者盗汗。数而无力阴虚。尺弱软涩为下虚。寸弱而软为上虚。尺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虚。脉微弱,骨肉相失,声嘶呕血,阳事不举,昼凉夜热者,死。

 

治法

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虞氏谓∶味,阴味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故有养人补阴之功,非酰酱烹饪之浓味,出于人为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善摄生者,不可以味为补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祸也。谓温之以气,温存以养,使气自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

《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又曰∶人年老或虚损,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于飞越,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局方》用温剂劫虚,盖脾得温而食进,故亦暂可。夫质有浓薄,病有浅深,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温剂补虚,决不敢用。

甫见世人补肾者,悉以补阴丸、黄柏知母、龟板、地黄;滋阴补血者,悉以四物汤、黄柏知母之属服之,经年屡岁,而阴愈虚,血愈弱,甚而致于羸劣、发热、气喘、胸满而死者,何也?

盖徒知其养血滋阴之标,四物、补阴丸之类是也。殊不知养血滋阴之本,则非四物、补阴之药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脾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由此观之,则血生化之本源,肾水溉灌之也,不有赖于脾气乎?故服四物汤而血不盈者,脾气之不化生也,服补阴丸而阴不济者,亦脾气之不输升也。此之谓不知本,其何以能养血滋阴矣乎!不但阴血之不能滋,若久服不已,必致损脾,阳亦因之而惫也。胃气一衰,死期追矣,奚暇谓阴血哉?

虚损肉消,咳嗽有热,迁延日久,六脉弦数,则成劳证。至若劳证一成,虽有智者,莫能为矣。易曰∶履霜坚冰至,所谓君子当谨其微也。为医流者,尤宜审之。

《局方》例用辛香燥热之剂补虚,是以火济火,不无实实虚虚之祸。若菟丝子丸之治肾虚,金钗石斛丸之治气不足,茴香丸之治肾脏虚冷,玉霜丸之治气虚,养正丹之治诸虚,姜附丸之治脾虚弱,接气丹之治真元虚,四神丹之治五脏虚,苁蓉大补丸之治元脏虚,钟乳白泽丸之治诸虚,三建汤之治气不足。甚者内聚丹剂,悉曰补脾胃、补肾、补五脏、补血气,而方各条之下,曰口苦面黄,曰气促喘急,曰口淡舌涩,曰噫酸,曰舌干,曰溺数,曰水道涩痛,曰唇口干燥,悉是明其热证,如何类聚燥热,而谓可以健脾温胃,而滋肾补气乎?骨碎补丸治肝肾风虚,乳香宣经丸治体虚,换腿丸治足三阴经虚。或因感风而虚,或因虚而感寒,既曰体虚,肝肾虚,足三阴经虚,病非轻小,理宜补养,而自然铜、半夏、威灵仙、荆芥地龙、川楝、乌药、防风、牵牛、灵芝、草乌、羌活、石南、天麻、南星、槟榔等疏通燥疾之药,俱补剂之大半,果可以补虚乎?地仙丹既曰补肾,而滋补之药、僭燥走窜之药相半用之,肾恶燥,而谓可以补肾乎?假曰足少阴经非附子辈不能自达,八味丸,仲景肾经药也,八两地黄以一两附子佐之,观此,则是非可得而定矣。

用滋补药,不过鹿角胶霜、乳酪、参、归之类,详见斑龙论中。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热等辈,以致血气干涸,心肾不交,故火炎上为痰咳,为咯血,为口干,为五心烦热;水走于下为脚软,为遗精,为赤白浊,为小便滑数,误矣哉!虚劳脉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数,皆虚损之候也。

大者易治,血气未定,可饮而止。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未易补之。若带双弦,则为贼邪侵脾,为尤难治,加脉数则殆矣。

丹溪治老人虚损,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宜以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黄芩、麦门冬,秋冬加当归,倍生姜。一日一帖,小水长如旧乃止,此老人养生捷法也。少年人虚损,多是酒色无度,耗散太过。凡觉五心热,夜出盗汗,略见咳嗽,便宜滋阴之药,远房室。脾胃弱者,清补脾胃。心肾交养,决无后患,不可峻用寒凉,亦不可峻用辛热锁阳、鹿茸之类。

人年四十以后阴气弱者,脉不洪大,庶可以用温暖,如五精丸、八味丸之类。未登四十之人不可轻服,有误用之,反耗真阴,变生他病,而不能救矣。知命者慎之。

 

药方

(《局方》)四君子汤 治诸气虚脾弱无力,或泄泻饮食少。(方加减见气门。)

人参 白术(炒。各二钱) 白茯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粳米百粒,煎七分。不拘时服。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胸膈饱闷,呕吐加之。

附子理中汤 治胃弱气虚腹痛或泻。(方见脾胃门。)

(东垣)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门) 治劳倦伤脾,胃气下陷,发热不退,饮食无味,四肢无力以动,言语懒发。

升阳益胃汤(方见内伤门) 治脱血,益气,古圣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惟知其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故先理胃气。

人身中之阴阳百脉,皆以谷气为本,经云失谷则亡,从可知矣。

(《金匮》)小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烦热,咽干口燥。

桂枝(钱半) 芍药(三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生姜(一钱) 阿胶(半合)

上咀,水煎服。

黄 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即小建中加黄 (一钱),煎服。

十味人参人参黄 散(二方并见热门) 并治气虚发热。

(严氏)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蜜炙) 附子(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钱,加姜水煎服。

参附汤 治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 附子(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钱,加姜煎服。

(《瑞竹》)补气汤 治气虚脉浮而弱,怔忡,无力,自汗。

黄 (三两,蜜水炒)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 桔梗(各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煎服。

(《济生》)茯神汤 治脉虚,咳则心痛,喉仲介或肿。

人参 黄 茯神 远志 麦门冬 通草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加姜三片煎服。

(《和剂》)养气丹 治诸虚百损,真阳不固,气不升降,或发喘促。一切体弱气虚之人并宜服此。

禹余粮石 紫石英 赤石脂 代赭石 磁石(以上各 法见制门) 附子 肉苁蓉 当归 茴香 破故纸 木香 丁香 肉桂豆蔻 巴戟 山药 鹿茸 白茯苓 沉香 远志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朱砂(制法并见本门) 阳起石( ) 钟乳粉(俱另研。各一两)

上为细末,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白汤下。

三建汤 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脉沉微,大小便数滑。凡中风潮涎,不省人事;伤寒阴证,皆可服之。

大附子 大川乌 天雄(各要制过,三钱)

上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不拘时服。自汗加桂、浮小麦,气逆者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复阳丹 治阳虚手足厥冷,暴大下,脉细。阴证并可服。

接阳丹 治阴寒手足厥冷,腰腹疼痛,真气不足,衰惫欲绝。

沉香荜澄茄散 附子茴香散(二方见痼冷门。)

黑锡丹 养正丹(二方见头晕门。)

并能接元阳,升降水火。一切吐逆霍乱腹痛。

参苓白术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及久泻。(方见脾胃门)

(《局方》)四物汤 治血虚荣弱。一切血病,以此为主。

当归地黄 川芎 芍药(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钱,水盏半煎服。

当归补血汤 滋理荣血不足。(方见热门。)

(《青囊》)仙传斑龙丸 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大有奇效。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昔蜀中有道人,酣歌酒肆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慢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真人仲源索方传世。

鹿角霜 鹿角胶 菟丝子(制法并见备录) 柏子仁 熟地黄(各半斤) 白茯苓 补骨脂(各四两)

上将胶先溶化,量入无灰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盐汤酒任下。

斑龙二至丸

鹿角霜 鹿角胶(各一斤) 川黄柏 知母(各酒炒半斤) 生地黄地黄(酒浸。各四两)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各四两) 何首乌(去皮,捣如弹子大,乳汁拌,蒸晒干,又拌九次止) 当归茯苓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盐酒下。

(《精方》)太极丸 人之五脏配天地之五行,一有不和,是以为病。药有五味,各主五脏,常以适调。因配合诸味,使人神气、神心、肺肾保和无遗。生化之源既清,邪不能入矣,故曰太极。

黄柏(属水,滋贤,味苦以坚精。去皮,盐酒炒匀,至褐色,取净末三两六钱)知母(属金,主润肺,苦以降火。佐黄柏,为水金相生。去毛净,酒浸宿,微炒,取净末三两六钱)破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胞。新瓦炒香,净罗二两八钱)胡桃仁(属木,润血。血恶燥,故润之。佐故纸,为木火相生。古书谓∶黄柏知母,故纸无胡桃,皆不成功。去皮,研三两二钱)砂仁(属土,醒脾开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和五脏中和之气,如天以土为中气也。一两分二处,以一处同花椒五钱炒,去椒。)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晚沸汤茶酒任下。服至三年,百病消除,终身服之无间,可以成地仙矣。

(丹溪)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 知母(制同上。各四两) 熟地黄(酒洗,焙干,捣烂) 龟板(酥炙黄。各六两)

上为细末,猪脊髓和,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

补阴丸 治同前。(一名虎潜丸。)

黄柏(制) 知母(制) 熟地黄(酒洗。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当归 牛膝(各二两) 虎胫骨(酥炙) 锁阳(酥炙) 陈皮(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酒煮羯肉为丸,梧桐子大。冬加干姜半两。每服五十丸,姜盐汤或酒下。

加味虎潜丸 治诸虚不足,腰腿疼痛,行步无力。壮元阳,滋肾水。

地黄(酒洗,八两) 黄柏(蜜炒褐色) 人参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破故纸(炒)锁阳(酒洗) 龟板(酥炙) 茯苓 杜仲(酥炙,断丝)牛膝(酒洗) 菟丝子(制) 知母(酒炒) 虎骨(酥炙。各二两) 山药(炒) 枸杞子(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或酒任下,食干物压之。

滋阴大补丸 治同前。

牛膝(酒洗) 山药(各两半) 杜仲(制) 巴戟(去心) 山茱萸肉 肉苁蓉(酒洗,新瓦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 小茴香(炒) 远志甘草同煮,去心。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半两) 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任下。与虎潜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非达造化之至微者,未足与议于斯也。

补肾丸

黄柏(制) 龟板(酥炙) 杜仲(制) 牛膝(酒洗) 陈皮(各二两) 干姜(冬加五钱) 五味子(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酒下五十丸。

补天丸(以上俱丹溪方。)

紫河车(一具,制法见备录)

上以前补肾丸药末,同紫河车碾极细,酒糊为丸。或新取紫河车蒸熟捣烂,同前药末为丸亦可。

(《金匮》)六味地黄 治肾经虚损,新久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一名肾气丸。)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

(《杂着》)补阴丸 治同前。

黄柏(制) 知母(制。各三两) 枸杞子(一两) 锁阳(酥炙,二两) 熟地黄(酒洗,五两)五味子(一两) 龟板(制三两) 天门冬(去心)白芍药(酒炒。各一两) 干姜(炮,三钱,冬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入猪脊髓三条,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月温酒下。加减法于后。

梦遗精滑加制牡蛎白术(各一两)、山茱萸肉、椿根白皮(炒。各七钱)。有赤白浊加白术、白茯苓(各二两半)、山栀仁、黄连(各炒半两)。脚膝软弱无力加牛膝(酒洗,二两)、虎骨(酥炙,二两)、防已(酒洗)、木瓜(各半两)。疝气加苍术(盐炒,两半)、黄连(姜汁炒)、山栀仁(炒。各六钱)、川芎(一两)、吴茱萸(炮)、青皮(半两)。脾胃虚弱,畏寒易泄加白术(三两)、陈皮(一两)、干姜(炮,七钱。)

眼目昏暗加当归(酒洗)、川芎、菊花(各二两)、柴胡黄连(酒炒)、乌犀(各半两)、蔓荆子、防风(各三钱)。气虚之人加人参、黄 (炙。各二两) 左尺既虚,右尺亦微,命门火衰,阳事不举,加肉桂、黑附子(制。各七钱)、沉香(五钱)。

(《直指》)沉香大补丸 专治下焦虚弱。补益元气,久服轻身健体,五脏调和,血脉通泰,功效甚妙。

黄柏(制,四两) 知母(制) 熟地黄(酒浸) 龟板(酥炙) 人参(各二两)芍药 陈皮 牛膝(酒洗) 锁阳(酒浸) 当归(浸酒内) 山茱萸肉 山药茯苓 牡丹皮 杜仲 泽泻 大茴香 沉香(各一两) 虎胫骨(酥炙,七钱半)

上为细末,酒煮黑羊羔肉,熬为胶,去骨,内加猪脊髓二条,再熬,和药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好酒送下,食干物压。

(《局方》)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即四物汤合四君子汤,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当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 川芎 芍药(炒) 黄肉桂(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人参养荣汤 治男妇血虚,短气痿弱,有汗潮热。

人参 白术 茯苓甘草 川归 黄 肉桂 白芍远志 五味子 熟地黄 陈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千金》)人参固本丸

夫人心藏血,肾藏精,精血充实则须发不白,颜色不衰,延年益寿。其夭阏者,多由服热性之药,不能滋生精血也。而药之滋补精血者,无出于生、熟二地黄。世人徒知服二地黄,而不知服二门冬为引也。盖生地黄能生心血,用麦门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黄能补肾精,用天门冬引入所补之地,四味互相为用。本草又以人参为通心气之主,故宜加之。

地黄地黄(各酒浸) 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制。各二两) 人参(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如有痰者,二地黄俱用姜汁炒过,恐滞膈故也。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肾水。

天门冬 熟地黄 人参(各半两) 黄柏(炒褐色,三两) 砂仁(炒,两半) 甘草(炙,七钱)

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肉苁蓉五钱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送丸子。

固真丹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水火不升降,下元虚冷,脐腹痛。

人参 山药 当归黄柏(制) 白术 杜仲 破故纸(炒。各一两) 五味子 白茯苓 牡丹皮 山茱萸肉 泽泻(各半两) 熟地黄(四两,酒煮,捣如泥)

上为细末,和地黄膏搜匀,人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腰腿无力加牛膝一两,酒炒;龟板两半,酥炙。夏天加板半两。脉弱食少,再加附子半两。

(《道藏》)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养心神。

地黄(二两,用砂仁五钱、茯苓一两同煮,去砂仁不用) 人参 玄参 丹参 远志(制)柏子仁(微炒去油) 百部 杜仲(制。各一两)酸枣仁(隔纸炒) 白茯神(各一两)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一两二) 石菖蒲 五味子(各半两) 当归身(酒洗,一两) 桔梗(八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子大,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小丸亦可。

(《和剂》)平补镇心丹 治心血不足,时或怔忡,夜多异梦,如堕层涯。常服安心肾,益荣卫。

茯苓 茯神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各一两二钱半) 车前子 远志(制) 天门冬(去心)山药(姜汁炒) 熟地黄(酒浸。各一两半)酸枣仁(炒,三钱) 人参 龙齿(各二两半) 朱砂(两半,另研极细,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晚米饮或温酒下。

(《拨萃》)八物定志丸 补心神,安魂魄,去热除痰。

人参(两半) 石菖蒲 远志 茯神(去木。各一两) 朱砂(一钱) 麦门冬 白术(各半两)牛黄(二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养心丹 治心虚手振。

地黄 远志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五钱) 柏子仁 酸枣仁 川芎人参(各一两) 茯神(去木,七钱) 半夏曲 南星(制) 朱砂(各五钱,另研为衣) 麝香(一钱,另研) 石菖蒲 琥珀(三钱) 金箔(三十片)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咽有痰,姜汤下。

(《经验》)养荣丸 治男妇气血两虚,精神短少,脾胃不足,形体羸瘦。

白术(土炒) 黄 芍药 远志 当归(酒洗) 山药地黄(各一两) 陈皮(八钱)人参(一两) 白茯苓(二两) 山茱萸 生地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鸭一只取血,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盐汤送下,冬月酒下。

咳嗽者,加麦门冬、紫菀、贝母、款冬花(各一两)。热加黄柏知母(各一两)。遗精带浊加牡蛎(一两)、龙骨(半两)。吐血血腥加牡丹皮、赤芍药(各一两)。

(秘传)大补天丸 治男妇虚损劳伤,形体羸乏,腰背疼痛,遗精带浊。

黄柏(蜜炒褐色) 知母(乳汁炒) 龟板(酥炙。各三两) 怀熟地黄(五两) 牛膝(酒洗) 麦门冬(去心) 肉苁蓉(酒洗) 虎胫骨(酥炙) 山药(炒) 茯神 黄 (蜜炙。各两半) 杜仲(制) 甘枸杞子 何首乌(制) 人参(各二两) 当归(酒洗),天门冬 五味子(各一两) 怀生 地黄(酒洗,用砂锅煮烂,捣,一两) 白芍药(酒炒,二两,冬月只用一两)

冬加干姜(半两,炒黑) 紫河车(一具,取初胎者,米泔洗净,于小砂罐内,水一碗,煮沸,净冷取起,放竹篮中,四围纸糊密,烘干为末,入群药和匀。)

上为细末,炼蜜入猪脊髓三条和捣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冬月酒下。

(《千金》)延寿丹 治诸虚百损怯弱,病后虚损,元气不复。凡人中年之后当服,可以却痰延年。

天门冬 麦门冬(各去心) 生地黄地黄(各酒浸) 当归(酒洗) 山药(炒) 五味子菟丝子(制) 牛膝(酒浸) 杜仲(各一两) 肉苁蓉(二两) 人参 茯苓 大茴香泽泻 地骨皮 鹿茸 石菖蒲 花椒 巴戟(去心) 远志(制) 覆盆子 枸杞子 柏子仁(各半两)

上为细末,忌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或姜汤送下。大便溏、小便涩,加车前子二两。梦遗精滑,加赤石脂、山茱萸(各五钱)。忌萝卜菜。

(杨氏)还少丹 大补真气,疗肌体瘦弱虚损。

牛膝(酒浸) 白茯苓 山茱萸肉 小茴香 山药(各两半) 菟丝子(制) 肉苁蓉(酒浸)远志(去心,姜汁浸) 北五味子 楮实子 巴戟(去心) 熟地黄 川续断 杜仲(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西蜀)石刻安肾丸 治真气虚惫,脚膝软弱,夜梦遗精,小便数滑。

青盐(四钱) 鹿茸(制,一两) 柏子仁 石斛 附子(制) 川乌 巴戟(制) 肉桂 菟丝子(制) 肉苁蓉(酒浸) 韭子(微炒) 胡芦巴(炒) 杜仲(制) 破故纸(酒炒)山茱萸肉 远志(制) 赤石脂( ) 茯苓 茯神 苍术(制) 川楝子(酒蒸,去核)川椒(去目,微炒出汗) 小茴香(酒炒。各二两) 山药(四两,作糊)

上为末,酒煮山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局方》)无比山药 治诸虚伤损,肌肉消瘦,耳聋目暗。常服壮筋骨,益肾水,令人不老。

赤石脂 茯神(各二两) 山药 肉苁蓉(酒浸。各四两) 巴戟(去心) 泽泻 牛膝地黄 山茱萸肉(各一两) 杜仲(制,二两) 菟丝子(制,三两) 五味子(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集验》)鹿茸丸 治诸虚劳倦。补心肾,滋气血。

鹿茸(酥炙) 熟地黄 当归 枸杞子 酸枣仁(炒) 远志(姜汁浸,炒) 附子 沉香 牛膝 山药 肉苁蓉(酒浸。各一两) 麝香(五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鹿茸大补丸 补虚损,益气血。

人参 五味子 当归 白术茯苓地黄 白芍药 黄 甘草(炙) 阿胶 续断 半夏山药(炒) 石斛 酸枣仁 柏子仁(炒) 远志(酒浸) 川白姜(生。各三两) 桂(半两)鹿茸(二两,酥炙)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御药》)太真丸 治一切亡血过多,形容枯槁,四肢羸弱,饮食不进,肠胃溏泻,津液枯竭。久服生血养气,暖胃驻颜。

羯羊肉(七斤,腿精者,洗去筋膜脂皮,批开擦入药末,缚定,好酒煮) 肉苁蓉(一两)当归(十二两,酒浸) 山药(十两) 天门冬(去心焙干,一斤)

上为末,擦羊肉内包定,用麻缚。无灰酒四瓶煮,酒尽入水二升又煮,候肉烂如泥,入黄 末五两、人参末三两、白术末二两,糯米饭焙干为末,和匀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温酒下。苦难丸,入蒸饼和捣千余杵,丸之自妙。

(《和剂》)八味丸 治下元冷惫,心火炎上,渴欲饮水,或肾水不能摄养,多唾痰涎,及男子消渴小便转多,妇人转胞小便难。

附子(制) 桂心(各三两) 牡丹皮 泽泻(各二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茯苓(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百选》)十精丸 升降阴阳,既济水火,平补心肾。

远志 青盐(炒,另研) 破故纸(炒) 白茯苓 益智仁 菟丝子 当归(酒浸) 牛膝(各一两)石菖蒲 山茱萸肉(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猪腰子一枚,去膜,和酒研细,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小便赤数者,车前子汤下。心虚精神不定,茯苓汤下。夜间烦躁不眠,酸枣仁为末,调汤下。心气烦渴,麦门冬汤下。

(《澹寮》)五精丸 治肾虚痿弱,大补元气。

秋石(真正刚健者) 鹿角霜 茯苓 山药 阳起石(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饮汤下。须放近火边,勿使回润为妙。

(《秘方》)延寿丸 专治元阳虚惫,诸虚不足,行步乏力,肢体酸疼。

鹿茸(制) 沉香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制) 杜仲(制) 当归(酒洗) 胡芦巴(炒)破故纸(炒) 枳实 石莲子 续断(炒) 枸杞子 五味子 巴戟(去心。各二两) 胡桃仁(十四个,去衣)

上为细末,羊肉或黄犬肉一斤切入。青盐、花椒、小茴,以无灰酒煮如泥,杵成膏,入众药末和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盐酒下。

神仙巨胜子丸 安魂定魄,滋益颜容,壮筋骨,润肌肤,添精补髓,黑发坚牙,目视有光,行步如飞,能除百病,其功不可尽述。

巨胜子(即胡麻) 生熟地黄 何首乌(如法制。各四两) 枸杞子 菟丝子 五味子 酸枣仁 破故纸(炒) 柏子仁 覆盆子 芡实子 广木香 莲花蕊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牛膝(酒浸) 天门冬(酒浸,去心) 官桂 人参 茯苓 楮实子 韭子 天雄(制) 莲肉 川续断 山药(各一两) 甘菊花(八钱)

上为细末,春夏炼蜜为丸。秋冬蒸枣肉,入胡桃肉十一个,捣如泥,和药再捣千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二服。若久服,去天雄,加鹿茸。此药聪聋耳,明盲目。服一月元脏强胜,二月白发变黑、百日颜容改变,目明可以暗室穿针,冬月不寒。将而鸡用药拌饭 之,六十日则成黑鸡矣。

(秘方)全鹿丸 此药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功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年十纪。其法∶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则每人为一全鹿。若一人独制一料,恐久留变坏,药力不存矣。

中鹿一只(不拘牝牡缚死,去毛、肚杂,洗净,熬成膏听用。鹿肉煮熟,横切片,焙干为末,取皮同杂入元汤煮膏,和药末为丸。骨用酥炙为末,和绞肉、药末一处,和胶捣。不成丸,加炼蜜)人参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生地黄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陈皮甘草破故纸 川续断 杜仲 川牛膝 枸杞子 巴戟天 胡芦巴 干山药 芡实子 菟丝子 五味子覆盆子 楮实子 锁阳 肉苁蓉 秋石(各一斤) 川椒 小茴香 青盐 沉香(各半斤)

上各精制为末,各称分两,和匀一处。候鹿制胶成就,和为丸,梧桐子大。焙干,用生黄绢作小袋五十条,每条约盛一斤,悬置透风处,用尽一袋,又取一袋,霉伏天须要火烘一、二次为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临卧时,姜汤、盐汤、沸汤任下,冬月温酒送下。

(秘方)雀卵菟丝丸 助阳固精,最为奇效。此方纯正,久服有益无损,视之桂、附、麝、沉等药,助阳取效一时,久则致火,大有间矣。

菟丝子(二斤,重汤酒煮三日夜干,用石臼杵捣为泥块,作饼子,炕干,为细末,酒糊丸,作饼子晒干) 雀卵(一百枚,去黄用白,和菟丝净末一斤)

上炼蜜为丸,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七十丸。

(秘方)御米酒方 壮筋骨,畅经络,养精元,益神气。久服行步如飞,延年益嗣,有通仙之妙。

真薏苡米酒(十斗,即一百斤) 霜茄根(切片) 真桑寄生(锉) 五加皮(切) 苍耳子(炒去刺。各半斤) 甘州枸杞子(净) 川牛膝(去芦。各一斤)

上各制,净称分两,每味分四剂,合为一剂。酒一百斤亦分四坛,各入药,煮三炷香取,放土地上退火性,一七可饮,久窨尤佳。早晚随量饮,微醺为度。此药虽平易,有奇效,不可以其简而忽之。

(《局方》)大造丸 此方久服耳目聪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有夺造化之大功,故名大造丸。亦治心风失志,虚劳危绝,可以回生。男妇无子者,服之生男。其效具下。

紫河车(一具。或云∶男用男胎,女用女胎。一云用初胎佳。以米泔洗净,新瓦上焙干,或用砂锅,银锅重汤煮烂捣。夫紫河车者,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 ,铅汞之匡郭。胚HT 将兆,九九数足,我则载而乘,故谓河车。历验篇中名曰混沌皮。释氏书谓袈裟。制服有接命之功,男瘦女弱,素无孕育者,服此成胎延寿,咸有左验。养生书云∶病蛾无能茧之蚕,蕊破无结实之果。盖无藉此以返本还元,以人补人之意,非金石草木、夜霜晓露之比。丹溪云∶河车者,父精母血相合而成,乃造化自然生成之物,真元气也。用此栽接,至理存焉。故治虚劳甚者用之。但非可常得之物,且或有所嫌忌,故人不知用耳) 败龟板(年久自死者,童便浸三日,酥炙,二两) 黄柏(盐酒炒褐色,一两五钱。邪火止能动欲,不能生物。俗医用药峻补,无益有损。些二味滋阴除相火,为河车之佐,冲和而无弊也) 杜仲(酥炙断丝,一两半。主肾亏精损,腰痛余溺)

牛膝(酒洗,一两二钱。滋阴壮阳,益精填髓,引下为使。以上四味,足少阴经肾药。古方加陈皮,名补肾丸,配河车名补天丸) 怀庆熟地黄(肥实者二两半,入砂仁末六钱,白茯苓二两,一块稀绢包,同入银锅,好酒煮七次,去茯苓不用。盖地黄茯苓砂仁黄柏,则入足少阴肾经,名天乙生

水) 天门冬(去心,一两二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二钱) 夏加五味子(七钱)。

以上四味,手少阴肺经药。二冬保肺气不受火刑,降肺火,生肾水,其性有降无升。得参一两,则补而降。本草云∶主多生子,以此也。二地、二冬、人参,名固本丸。麦冬、五味、人参,名生脉散。处方配合,要之有道,大抵以金水二脏为生化之源,用补肺肾二药及人参补气、地黄补血,合河车以成大造丸。上除地黄,另用石木臼舂一日,余共为末,和地黄膏,再加酒米糊丸小豆大。每服八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沸汤、姜汤任下,冬月好酒下。妇人加当归二两,去龟板。

男子遗精,赤白浊,妇人带下,并加牡蛎两半。

一人禀弱,阳事痿,因以此味配他药为一方服之,不二料,体貌顿异,嗣生数子。一妇人年近六十,衰惫日侵,用此味加补血药作丸服,亦效。自后自制常服,寿至九十,强健如壮。一人大病后,久不能作声,服此药数次,呼声顿出。一人足痿,不任地者半年,服此一料,病去其半。用自产者尤妙,岂其本所自出,而各从其类也。若多女少男,夫妇咸服,辄更多男。病革垂死,一服可更延一、二日。大抵补益妙用,百发百中,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服却病延年,功夺造化,岂日小补云乎?故以大造名之。配合诸药,亦有至理,并注各味之下。还元丹(一名延年益寿不老丹)

此药大补元气,服一月自觉异常,功效不可尽述。

何首乌(鲜者一斤,用竹刀割去皮∶干者,米泔水浸软,刮皮。分四制,忌铁器,惟以砂锅、瓦器盛酒。芝麻蒸一次,晒干,羊肉一斤,蒸一次晒干,酒拌过,蒸一次晒干,黑豆蒸一次晒干。一方,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用水,上加竹炊篦,置药盖,蒸熟晒干) 生地黄地黄(各以酒浸,焙干,各取三两净末) 天门冬、麦门冬各以米泔水浸,去心,各取净末两) 人参(取末五钱) 白茯苓(三两,酒浸,晒干) 地骨皮(三两,童便浸晒干。各取末一两,俱忌铁器)

上取乳汁六两、白蜜(十两),同炼一器中,合前末为膏,瓷器贮,勿泄气。不拘时服一二服,沸汤漱。

七珍至宝丹补益之功甚大,莫能尽述。与延寿丹差二味。

何首乌(赤白一斤,酒浸,竹刀刮去皮,同牛膝蒸) 破故纸(半斤,炒香,为末) 菟丝子(半斤如法制) 川牛膝(去芦,半斤,净,用何首乌、黑豆三升入甑,重层安甑内,蒸熟取出,去豆共坞如泥) 当归(四两,酒浸,焙干) 赤茯苓(一斤,用牛乳五升煮,乳干为度) 白茯苓(一斤,人乳五升煮干为度,俱用银锅) 枸杞子(四两)

上如法制为细末,同炼蜜和匀,捣极熟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日进三服,空心温酒、午后姜汤、临卧盐汤服。初服三、四日后,小便多或杂色,是五脏中杂病出,二七日后,唇红生津液,再不夜起。若后有腹痛,勿惧,是搜病也。三七日后,身体轻便,两乳间红润。一月鼻觉辛酸,是诸风百痛皆出。四十九日补血生精,泻火益水,强筋骨,黑须发。三月大存奇效。

加味坎离丸 生精养血、升水降火,王道之剂也。

黄柏(八两,二两酒浸,二两盐水浸二两人乳浸,二两蜜水浸,晒干,炒褐色) 知母(八两,盐酒浸,炒) 当归 川芎 白芍药(各四两,酒浸一日,晒干) 熟地黄(八两用白茯苓四两打碎,砂仁二两,三味同人绢袋中,好酒二瓶煮干,去茯苓、陂仁,止用地黄

上锉匀,铺筐中,日晒夜露,三日为度,白蜜一斤半,重汤炼成珠,和药末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盐汤下,冬月酒下。

柏子养心丸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祛烦热,除惊悸,聪明不忘。

柏子仁(捣,用纸略去油) 枸杞子 生地黄(酒洗,蒸晒干,又酒拌,蒸五次为度) 茯神(去木)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二两) 当归身(酒洗,三两) 石菖蒲(去毛)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除柏子仁、地黄捣如泥,余药和入,加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睡时白汤下。少睡,不成寐,加酸枣仁一两。健忘者,加远志肉一两。

万氏乌鸡丸 治童子、室女身热吐红痰血,盗汗食少,四肢乏力。大人同。

人参当归 白术地黄 白芍药 麦门冬 五味子 柴胡 前胡 秦艽 地骨皮 陈皮 桑白皮 银柴胡黄连 黄芩 黄柏 知母 贝母(各两)

上各制,锉为细末,用乌骨白毛鸡一只,耳有绿色、脑有金色者为佳,麻子 七日,缚死,干 去毛并杂,纳药于鸡肚中,用绿兄一升五合浸湿,铺入小甑内三寸浓,又将青蒿四两衬之,放鸡在上,仍以绿豆盖之,蒸烂,将鸡拆碎,同药晒干,磨细末。骨用酥炙黄,研末,汤泡,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仙茅丸 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发。

仙茅(二斤,米泔浸五日,去赤子,用铜刀锉。夏浸三日,阴干,净称一两) 车前子(十二两,微炒) 苍术(二斤,米泔浸五日,刮去皮焙干净一斤)枸杞子(一斤) 柏子仁(微炒,另研) 白茯苓 小茴香(炒。各八两) 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各四两)

上为细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八十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良方》)加味青蛾丸 补诸虚不足,滋益阴阳,美颜容,健腰膝,止腰痛尤效。

杜仲(三两,姜汁炒) 破故纸(炒) 小茴香(盐炒) 胡卢巴(炒。各四两) 莲花蕊(一两) 穿山甲(酥炙,三钱半) 青盐(半两, ) 胡桃肉(二十五个,去衣)

上以胡桃肉先捣烂、余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食干物压之。

(《秘验》)斑龙二至百补丸

此药固本保元,生精养血,培复天真,大补虚损,益五内而除骨蒸,壮元阳而多子嗣,充血脉,强健筋骸,美颜色,增延龄算,聪明耳目,玄润髭须,真乃王道奇品之方,难尽述其功效之妙也。

鹿角(五十两,为则,新取连脑骨者佳,锯作二寸长段,长流水洗,米泔浸一宿,刷洗净,吹晒干,同后药和入瓷坛,煮胶) 黄精(八两) 甘州枸杞子(四两) 怀熟地黄(四两) 菟丝子(四两,热水淘净) 金樱子(四两,去毛子净) 天门冬(去心,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川牛膝(二两,酒洗) 龙眼肉(一两) 楮实子(二两,热水洗。以上十味同角和匀,入净好金华坛内,层层放实,用新汲淡水注坛中,平肩,以密梭布四层封口,以新砖压之,置大锅中井字架上,以木甑盖好,重汤煮三日夜,毋得间断火候,旁用小锅烧滚水,不时添注坛内并锅内,勿使干涸。日足取起,滤去渣,将汁同罗底绢绞出,入净砂锅内,文火熬成膏,约一斤半。再炼蜜二斤,滴水成珠搀入,调和后项药,杵烂为丸) 鹿角霜(十两) 人参(五两) 黄 (蜜炒四两)鸡头粉(四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 怀山药(四两,炒) 山茱萸肉(连核者一斤,盐水洗过,取肉四两) 怀生地黄(四两,酒洗,掐断,绢包饭上)蒸过知母(四两,盐水炒) 五味子(一两,去梗)

夏月加川黄柏四两,炒褐色。

以上十味为细末,用前膏和匀成块,石臼、木杵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八十丸,随用煮熟莲子肉或晒干枣数枚以压之,俾纳丹田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