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第十八节 眼科疾病白内障
多见于50岁以后的老年人,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这是在全身老化水晶体代谢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加之多种因素形成的晶体疾患。老年性白内障可为双侧性,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
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后囊下三大类。
皮质性白内障 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病程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混浊出现后晶体周边部皮质呈楔形。尖端指向中心,此时晶体大部透明,瞳孔区未受累,一般不影响视力;
(2)膨胀期:混浊部位逐渐扩展,皮质吸收水份肿胀;
(3)成熟期:随着晶体混浊扩展,整个晶体呈灰白色,病人视力已明显减退至眼前指数或手动;
(4)过熟期:成熟期白内障经过数年后,变性的晶体皮质纤维逐渐分解变成乳汁状物,晶体核下沉。当核离开瞳孔区,视力可以改善。
核性白内障 此种晶体混浊多从晶体核开始,所以病人会有老视减轻或近视程度增加的感觉。早期因晶体周边仍保持透明,对视力影响不大。
后囊下白内障 在晶体后极囊下的皮质浅层出现金黄色或白色颗粒,其中夹杂着小空泡,整个晶体混浊区呈盘状,进展缓慢,但因混浊区位于视轴区,故早期就影响视力。
老年性白内障在发展到成熟或接近成熟时,就可施行手术摘除,并及时放入人工晶体,或是在术后配戴适度的镜片,以矫正因无晶体造成的屈光不正。
先天性白内障,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晶体发育障碍的结果,表现为各种形态与部位的晶体混浊。其发病原因有两大类:一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二是孕期母体或胚胎的全身病变对胚胎晶体造成的损害。
有些先天性的白内障除有晶体混浊以外,还有全身及其他眼部的异常。有时先天性白内障是某些综合征中眼部异常的表现之一。对已影响视力、阻碍视功能发育的白内障应尽早施行手术,并应注意对术后弱视的防治。
白内障手术的条件和术前准备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常做的内眼手术之一,不但手术要求细致准确,而且术前对病人周身条件及患眼局部情况均要有充分估计及处理,否则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周身情况与手术的关系 老年病人多同时存在一些周身慢性疾病,故对此必须全面考虑,予以适当处理。多数病例在控制病情后施行手术恢复视力,也要充分估计到手术导致周身疾病恶化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年龄本身并不构成手术的禁忌,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周身及局部条件许可,均可施行手术。
患有高血压及心脏病者术前应认真进行治疗,待血压及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不能仅根据一次血压不高,就认为可以手术。一般血压应稳定在23.94/13.3千帕(180/100毫米汞柱)以下,血胆固醇应在正常值范围,病人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情绪稳定,方可手术。心脏病也不是手术禁忌,只要无心力衰竭,即可手术。
糖尿病病人也不是绝对禁忌手术,术前可用药物配合饮食管理,控制血糖和尿糖,使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内,尿糖阳性。手术前后应给大量维生素C和抗生素。
肺结核病不在手术禁忌之列,但空洞性肺结核者宜治疗一阶段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骨结核、淋巴结核有开放性伤口阶段不宜手术。
慢性气管炎病人,须选择病情较轻季节并在术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症状后再行手术,上手术台前最好再服一次止咳药,以免手术咳嗽,致眼内容物脱出。
局部病灶与手术的关系 局部化脓性病灶,可造成术后眼内感染,必须术前治愈。口腔有牙槽溢脓者,必须治愈再手术。龋齿和残根须适当处理。在术前清洁口腔。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有绿脓杆菌感染者,必须彻底控制感染后才能手术。
白内障的药物治疗 老年性白内障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在早期可以试用各种药物疗法。如口服一些维生素C、B2甚至维生素D,局部使用白内停、视明露、卡他林等滴眼剂。中药如:珍珠明目丸、消障丹、决明子等。
人工晶体 在我国白内障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白内障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随着人工晶体植入的普及,白内障手术后复明视力的成功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人工晶体植入相近于人眼晶状体的解剖位置上,可以获得近乎于人体眼内原有晶状体的生理效果,物像放大仅1%~2%,具有良好的双眼立体视觉,几乎所有的病人均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故符合人体的视觉要求。其可始终持续地获得视力的矫正;不需佩戴取下等繁琐操作;可以同时应用于远近距离的物体视觉;对儿童外伤性及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保存视力和预防弱视有很大作用,进而保存和促使融合功能发育。对视力要求高的职业如矿工、飞行员、司机和运动员等更为适用,但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较复杂,有一定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