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卷之二吐血论治
(咳血 嗽血 咯血 唾血 呕血附)
吐血,阳亢阴虚症也。症有三因,外因系火风暑燥之邪,内因系肝肾心脾之损,不内外因系坠跌努力烟酒之伤。外因者,火灼风温之呛血,暑瘵燥咳之伤血。邪在肺卫心营,理肺卫,宜甘凉肃降。如沙参、麦冬、贝母、花粉、玉竹、石斛。治心营,宜轻清滋养。如生地、元参、丹参、连翘、竹叶、茯神。以此二法为宗,随症加减。火灼则加入苦寒;如山栀、黄芩、知母、地骨皮。风温则参以甘凉;如蔗汁、芦根、羚羊角、桑叶。暑瘵入营,则兼清润;如杏仁、银花、鲜生地、犀角。燥咳在气,则佐纯甘;如天冬、梨、枣、阿胶。
别有内热外寒吐血者,宜麻黄参芍汤主之。此治客感吐血大略也。内因者,怒动肝火,宜苦辛降气,如苏子、郁金、降香、丹皮、山栀、栝蒌、橘白。郁损肝阳,宜六郁汤。郁损肝阴,宜甘酸熄风,如阿胶、鸡蛋黄、金橘、白芍、生地。思伤心脾,宜甘温益营。如保元汤、归脾汤。房劳伤肾,其阴虚失纳者,宜壮水镇阳。
青铅六味饮加五味、牛膝、童便。阳虚不摄者,宜导火归窟。肉桂七味丸加童便。夺精亡血者,急固真元,大填精血。如人参、海参、熟地、河车胶、杞子、五味、紫石英。此治内损吐血大略也。不内外因者,坠跌血瘀上泛,先须导下,复元活血汤,代抵当汤。或用韭白汁散之。再用通补。元戎四物汤,或当归、郁金、牛膝、白芍、三七。若努力伤血,调补,忌用凝涩,宜和营通络理虚。当归建中汤、旋复花汤,或六味饮加牛膝、杜仲。若烟酒伤肺,烟辛泄肺,酒热戕胃,皆能助火动血。呛血,改定紫菀茸汤去术加芍。饮多伤胃失血,六君子汤加香、砂、葛花。此治不内外因大略也。以上参用《指南》邵序。凡血来如潮涌,喘息未定,饮还元水立定。吐血乍止,用燕窝、冰糖各四饯,煎服七日。可不复发。血出汪洋,不即凝者,烦劳动胃火也。
犀角地黄汤加桃仁、藕汁、童便。血出散漫不聚者,烦劳伤肺气也。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麦、味、茯苓、山药。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神劳吐血者,心气损也。天冬汤。龙焰升,则吐衄骤加,宜潜火。
海参、淡菜、龟甲心、茯神、熟地、五味子熬膏,秋石汤下。元海空,则行动喘促,速固根蒂。人参、核桃、坎 、杞子、牛膝、五味、沙苑子、茯苓、人乳粉。胃纳少,则中宫乏镇,须扶胃阳,切勿清嗽。人参建中汤、归 异功散。胃络虚,则厥阳易犯,急调胃阴,可免升逆。生脉散加白扁豆、沙参、玉竹、石斛、茯神,或《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杏仁。仁斋所谓血症经久,多以胃药收功也。若夫肺痿吐血,人参固本膏。劳怯吐血,四阴煎。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痉,十全大补汤。脾肺气虚,养营汤。络脉不和,当归须、鸡血藤膏、牛膝、降香、郁金、韭白汁。血色鲜紫,吐后神疲懒言,以补气药摄之;独参汤。血色晦淡,息微脉缓,为血寒不得归经,以辛甘温摄之。大剂理中汤。尺脉虚弦,大剂生料六味丸,加肉桂。其劳动火,口津干,能食,脉洪数,元霜紫雪膏。数吐血两口,不渴不发热,数月又发,胸中刺痛,小乌沉汤送黑神散。吐后胸满痛,脉洪大有力,用当归、丹皮、酒大黄、元明粉、桃仁、延胡,从大便导之。不可骤用止涩,不可专行腻补,不可轻用苦寒,不可妄用攻伐,审症切脉以调之,勿拘成法可耳。
缪仲淳曰∶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令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必发热,胸胁痛,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平,而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且降火必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咳血〕因咳见血,系火乘肺金,干咳络伤,而血渗出也。治同嗽血。
〔嗽血〕因嗽时气急喘促,痰杂血丝血点,亦火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诸家以咳嗽血出于肺,景岳谓咳嗽咯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入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治主壮水清金,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兼润肺止嗽,宜阿胶、贝母、百合、紫菀。血止后,胃虚食少,气息不续,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等。其先嗽痰,后见红者,为积痰生热,宜降痰火;以栝蒌、贝母、山栀、橘红。水煎,下天门冬丸。先见红,后嗽痰者,为阴虚火动,宜滋化源。六味阿胶饮。阴虚久嗽,痰中血星如珠,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 骨,和童便。久嗽痰带血丝如缕,六味丸加蛤粉、阿胶、童便,临卧服。嗽血潮热,八珍汤加贝母、五味。嗽血成劳,肌削神疲,五心烦热,咽干颊赤,盗汗减食,人参饮子,或四君子汤加黄 、鳖甲、麦冬、五味。天士先生曰∶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苓、北沙参、薏苡仁、石斛等。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宜地黄、阿胶、杞子、五味等。脉弦胁痛者,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而缕析条分,从此再加分别,则临症有据矣。石顽老人曰∶咳血之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
〔咯血〕不嗽而喉中咯出小血块或血点是也。症最重,由房劳伤肾,火载血升,咯血成块,不比咳嗽痰中带出也。亦有兼痰咯出者,系肾虚痰泛,初起用白芍、丹皮、茯苓、枣仁、山药、山栀、麦冬、童便,以清手足少阳厥阴诸经游火。若膈热颊红,咽喉不清,清咽太平丸。后必滋补肾阴,以安其血。六味饮加牛膝、麦冬、五味。景岳以为心不主血,宜养心汤。嘉言以为阴气上奔,宜四君汤,黄 、山药亦可加入。脾中阳气旺,而龙雷之火潜伏也。
〔唾血〕鲜血随唾而出,或涎中有血缠如丝、散如点者,多源于肾。右尺虚者,都气丸加桂心。右尺大者,清唾汤。其有兼心胃者,由脾虚不能摄也。兼心则加味归脾汤,兼胃则七珍散。食少痰清者,异功散加枇杷叶、扁豆灰。劳嗽唾血者,黄 散。肺痿吐血者,人参平肺散。
〔呕血〕血从脘胁呕出,系木火乘胃所致。良由暴怒火逆,胸满胁痛,伤肝动血。柴胡疏肝散。或负重努力,伤胃动血。是斋白术散。或饮酒火热上升呕血。葛黄散。或房劳竭力,伤肾呕血。症必面红足冷,烦躁口渴,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虚劳火升,呕血不止。花蕊石散。
血症脉候
失血脉数大为阳盛,涩细为血少,细数为阴火郁于血中,芤为失血,弦紧胁痛为瘀结。寸大尺微,为肺中伏火。尺盛而寸虚,为肾虚阴火。尺滑而疾,为血虚有热。右脉虚大,为脾胃火。左脉数盛,为肝胆火。失血脉微弱细小和缓者易治;洪数实大弦急,或虽小按之如循刃,及衄血身热,脉至而搏,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皆不治。咳出白血,似肉似肺,浅红色者死;喘咳失血,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唾血,脉细弱者生,实大者死。
附方
〔心脾〕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益肺〕生脉散 参 麦 五味
〔虚寒〕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
〔补肾〕六味丸 七味丸 八味丸 俱见一卷中风。六味丸加五味,名都气丸。
〔热寒〕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 桂 参 归 芍 麦 五 味 草
〔补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壮水〕青铅六味饮 六味汤加青铅。
〔导下〕复元活血汤 柴胡 当归 花粉 甲片 红花 桃仁 大黄 甘草
〔攻瘀〕代抵当汤 大黄 归尾 生地 甲片 元明粉 桂
〔通补〕元戎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 加桃仁、红花。
〔和营〕当归建中汤 见一卷伤风,加人参,名人参建中汤。
〔通络〕旋复花汤 见本卷痰饮。
〔烟酒〕紫草茸汤 紫草茸 白术 泽泻 丹皮 麦冬 犀角 甘草 藕汁 薇衔
〔胃火〕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肺伤〕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逆〕化肝煎 青 陈 芍 贝(各二钱) 丹 栀 泽(各钱半)
〔心气〕天冬汤 参 归 芍 地 草 二冬 远志 阿胶 没药 藕节 姜
〔胃阳〕归 异功散 参 苓 术 草 陈 归
〔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肺痿〕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劳怯〕四阴煎 见本卷痰饮。
〔血虚〕当归补血汤 (一两) 归(二两)
〔血虚〕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气虚〕养营汤 见本卷劳瘵。
〔津涸〕元霜紫雪膏 悉尼(六十枚) 藕汁(十杯) 生地汁(十杯) 麦冬汁(五杯) 莱菔汁(五杯)
茅根汁(十杯) 合煎。去渣,入炼蜜(一斤) 饴糖(八两) 姜汁(半杯) 再熬服。
〔胸痛〕小乌沉汤 童便制香附(三钱) 乌药(钱半) 炙草(一钱) 沉香(五分磨汁) 加入盐一字。
〔去瘀〕黑神散 熟地 归尾 赤芍 蒲黄 桂心 炮姜 甘草 黑豆(炒去皮) 童便、酒各半,煎。
〔虚劳〕劫劳散 见本卷咳嗽。
〔干咳〕琼玉膏 见一卷燥。
〔降痰〕天门冬丸 (一两) 阿胶 茯苓 杏仁 贝母(各五钱) 蜜丸。
〔阴虚〕六味阿胶饮 六味丸加阿胶。
〔潮热〕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劳嗽〕人参饮子 人参(二钱) 五味(二十粒) 麦 归 芍(各钱半) 甘草(一钱)
〔止血〕花蕊石散 花蕊石( 研细,三钱) 以童便煎温调下,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和。
〔逐瘀〕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咽火〕清咽太平丸 薄荷(十两) 川芎 防风 犀角 柿霜甘草(各二两) 桔梗(三两) 蜜丸。
〔补心〕养心汤 见本卷劳瘵。
〔唾血〕清唾汤 二母 桔梗 元参 黄柏 熟地 天冬 远志 麦冬(各一钱) 炮姜(五分)
〔胃虚〕七珍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粟米
〔劳唾〕黄 散 炙 糯米(炒) 阿胶 等分为末,米汤下三钱。
〔肺痿〕人参平肺散 见一卷火。
〔怒呕〕柴胡疏肝散 见本卷劳瘵。
〔胃伤〕是斋白术散 参 术 苓(各一钱) 山药 百合(各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
〔酒伤〕葛黄散 黄连(四两) 葛花(三两) 用大黄末水熬成膏为丸,或为末服,温汤下。
吐血脉案
族弟 阴虚发热吐红,脉洪虚疾,左关尺为甚。思积损几及三年,龙雷不伏,直至真阴内烁,肺络受伤,阴益亏,阳益炽矣。不从咸降,谅难猝止。用秋石、阿胶、熟地、五味、山药、百合、贝母、丹皮、白芍、淡菜熬膏。藕汤下,红止而损渐愈。
毛 劳怯失血,尺寸脉俱洪数,乃肺肾亏损。用三才汤加丹皮、白芍、麦冬、鲜藕。数服血止,惟晡热咳嗽,用六味丸去萸、泻,加五味、白芍、龟板(炙)、阿胶。蜜丸服,二料全痊。
丁 痰中血点,溲后遗浊,五更不梦自泄,此肾阴虚,相火强也。六味去山萸,加鱼鳔(炒)、莲须、菟丝饼,稍佐黄柏(盐水炒),蜜丸。淡盐汤下,渐愈。
韦氏 晡热呕咳痰血,此上损候也。用阿胶(蛤粉炒)、百合、茯神、鲜藕(各三钱)、潞参、山药、白芍、丹皮(各二钱)、贝母(一钱)、五味(四分)、红枣(五枚)。二剂红止,热渐退,去丹皮、阿胶、鲜藕,加栝蒌仁。二服痰嗽亦除。
眭 初夏吐红,深秋未止。或主燥火刑金,或主龙雷亢逆。诊脉右寸短涩,左关沉弦,应主郁虑不舒,由气分伤及血络。自述每午后喉间气窒不利,则嗽作血腥。夫阳主开,阴主合,午后属阳中之阴,主敛,而气隧阻闭,非郁虑内因不至此。用桔梗、贝母、木香、栝蒌、茯神、当归、白芍、降香末。服二剂,脘舒血止,去木香、降香,加郁金、熟地。二服脉平。又服归脾汤去 、术,加熟地、贝母、白芍、莲子愈。
钱 失血三次,皆由食顷。今吐红又适当饭时,自系食入气阻胃管呛血,故咽津时脘间若噎也。诊脉各部俱弦,宜调其逆气兼弥其渗络。用栝蒌、贝母、当归、玉竹、阿胶、红枣。服愈后频服牛乳,永不发。
黎 立冬后阳伏地中,龙潜海底,今值冬至,阳始生,而龙已不藏,致五夜阳升,灰痰带血,右尺不平,此知柏八味丸症也。又夙有肝气,左胁刺痛,则龙雷交焰矣。初服壮水潜阳,痰血已减,继服加减归脾汤,左胁痛止,灰痰亦少,血丝淡而若无,脉症将愈兆也。昨诊惟肝脉稍弦,左尺强于右,是水尚能制火。从此平心静摄,戒怒节欲,明春木火不至偏旺,则痊平可冀。熟地(水煮)、丹皮(酒炒)、泽泻(盐水炒)、茯苓(乳蒸)、山药(炒)、远志(甘草汁炒)、白芍(炒)、女贞子、藕粉、淡菜、牡蛎( 研)。炼蜜丸服。
蒋氏 小产后痰嗽带血,晡寒宵热,食减肌削,脉小弱。此病损已久,胞系不固,胎堕后营卫益伤。宜仿立斋先生治法,以甘温补阳则寒热可减。近人专事杏、贝,希冀嗽止,恐寒凉损脾,反致不救。用潞参、山药、茯神、炙草、阿胶、白芍、五味、杞子、莲、枣。数服颇安。再加黄 、鹿角霜,数服诸症渐止,饮食渐加。
又丸方调理得痊。
荆氏 高年食后触怒,气升血涌,洞泻稀水,身热背寒,心烦头眩。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令气上。症由肝阳郁勃,震伤血络,疏泄太甚,木必侮土,胃中水谷不化,更兼暑湿司令,地气泛潮,故下迫暴注,气上故中脘失宽,主以降逆,佐以除满,则血归经而胃自和。用浓朴(制)、山栀(炒)、郁金(磨)、苏梗、茯苓、薏苡、砂仁、降香、枳壳。一啜微汗,前症若失。
戴氏 情志内损,火迫络伤嗽血,晡寒宵热,脉右虚,左数,营损卫怯。先以腻润弥络,育阴和阳。待夏至阴生,阳不加灼,复元可望。阿胶(水化)、生地(炒)、麦冬(各一钱)、茯神(三钱)、杞子、山药、甜杏仁(俱炒,二钱)、丹皮、石斛(各钱半)、五味(焙,五分)。六服诸症向安,惟胸微痛,加白芍(二钱)、蒌皮(八分),痛止。
王 淋症愈后,遂发漏疡,必固涩药用早。疡医用线药,脓管未拔,忽咳血块,左脉虚,右尺搏指。此龙火不潜,上为咯红,下为漏脓,劳则淋遗溺痛,非壮水制阳,漏卮何已,势将由下损上,为劳嗽,为吐衄,肛漏安可平也。暂服煎剂,仿虎潜丸加减,熟地(水煮)、龟胶、淡菜、白芍、当归、五味、杞子、知母、黄柏(俱酒炒)。六服脉症平。后用炼蜜为丸,加茯苓、山药、丹皮、牛膝。盐汤下,漏疡亦愈。
史氏 胸痛呕血,色兼红紫,头眩脘闷,脉芤微,此忧思损营,宜敛补心神,兼舒脾结。凡离络之血色变紫,非必积瘀使然。潞参、茯神、白芍、五味、枣仁、炙草、当归(醋炒)、合欢花、郁金、木香(俱磨汁冲)。
三服已安,调理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