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 > 第十九章 性传播性疾病第二节 淋病(Gonorrhoea)
淋病是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急、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粘膜的炎症,属于性传播性疾病之一,自1944年使用青霉素G治疗淋病后,发病率曾一度下降,60年代后,发病率又逐年上升,我国自70年代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其原因如下:
1. 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在70年代中期又发现一种β-内酰胺酶的抗青霉素淋球菌菌株(penicillinaes-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jhoeae 简称PPNG),使青霉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2. 无症状携菌者的传播,无症状淋病在女性可达75%,男性仅1-5%。由于不彻底的治疗,症状虽消失,但仍可携菌。
3.避孕方法的改变,由于广泛使用避孕药口服,而子宫帽及避孕套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子宫帽和避孕套可起到隔离淋病和其它性病的作用。
4.性传播的社会背景,由于黄色书刊杂志,电影电视,使人们受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影响,尤其青年人危害最大。
【病因】
淋病双球菌引起,1879年由Neisser氏分离出,故又称奈瑟氏淋病双球菌,本菌呈肾形、系Gram阴性双球菌,往往成对地存在于脓细胞的胞浆内或外围。
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性交直接接触传染,少数通过内裤、便盆、浴盆等间接传染,孕妇有淋病,分娩时新生儿经过产道感染。
【症状】
一般说,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2小时之后发生,但身体虚弱,性生活过度,酗酒等因素可使潜伏期缩短。
一、男性淋病:表现为急性前尿道炎、尿道口红肿,有稀薄粘液流出,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剧,分泌物为黄色脓液,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少数病例伴发热,两侧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甚至化脓,有的出现并发症如前列腺炎、附睾炎、最后形成尿道狭窄。
二、女性淋病: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故泌尿道症状不明显,表现为白带增多,下腹痛等症状常见,故易漏诊,可并发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最终导致不孕症。
三、新生儿眼炎从患淋病母亲产道感染,出生后2-3天出现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致失明,故新生儿都应常规硝酸银滴眼。
四、女婴阴道炎:由于女婴阴道是由柱状上皮包绕,极易被淋病双球菌感染,表现会阴部红肿,阴道及尿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尿痛苦。
五、淋病性关节炎
一个或数个关节化脓,抽取关节内脓汁化验,有淋病双球菌存在,最终导致骨质破坏,纤维化、关节僵直。
【诊断】
根据有性接触史,临床典型症状,脓汁作Gram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淋病双球菌,即可诊断,如表现不典型,可进一步作细菌培养,在排尿1-2小时后,以无菌清水浸过的藻酸钙拭子从尿道内取材,立即放入含Co2琼脂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β-内酰胺酶试验:
国外非常强调β-内酰胺酶试验,因确定是否为PPNG,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分水岭,该试验有快速碘测法、酸测法、黄色头孢菌素法,以前两者常用。
快速碘测法:
先用蒸馏水配成含1%青霉素G10mg/L和0.2%可溶性淀粉的混合液,将滤纸片浸湿,置于室温中干燥,如加数滴碘液,纸片变成紫色,取10个培养好的淋菌菌落涂于紫色的滤纸片上,涂菌处如在5分钟内由原来的紫色变成白色者,表示β-内酰胺酶阳性。
快速酸测法:
将先配好的0.5M磷酸缓冲液中加入青霉素G和1%酚红液,此混合液成紫红色,将培养好的淋菌菌落混入紫红色液体中,该溶液在15分钟内变成黄色,即为β-内酰胺酶阳性。
【治疗】
首先采取予防措施,一方面加强性道德教育,另外制止卖淫嫖娼等。
一、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μ,(每侧臀部肌注240万μ)一次注完,同时口服羧苯磺胺(probenecid)1g。
二、氨苄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3.0g,同时口服羧苯磺胺1g。
三、口服四环素,500mg,一日四次,共7天。
四、孕妇或儿童不能用四环素或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
对PPNG,用青霉素治疗无效,可用下列药物:
一、壮观霉素(Spectionmycin)2.0g,肌注,同时口服羧苯磺胺1.0g,或先锋霉素1.5g肌注。
二、头孢类药物:如头孢三嗪(Cefotriaxone)12.5mg,肌注,或头孢噻肟(Cefotaxime)1.0g肌注。
三、喹酮类药物,如氟哌酸(Worfloxacin)800mg口服,一次给药。或氟嗪酸(Ofloxacin)400-600mg,一次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