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白》 > 卷三懊
《伤寒论》言懊 ,惟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症。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 条归重于栀子豆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热邪内结,则以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阳病,脉浮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内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因结胸症兼懊 ,故治结胸。详注结胸、头汗、发黄门。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病欲解也,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栀子豆豉汤治之。
首条言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尚在,心中结痛,病未解也,故用栀子豆豉汤。第二条言若发汗,又下之,胸中烦热窒塞者,允宜栀子豆豉汤。第三条言发汗又吐又下后,其人虚烦,直至不得眠。若更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较之前两条虽甚,然不脱栀子豆豉汤者,以懊 惟此为正法耳。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人参白虎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章先分发汗、烧针、下之三条,误治后,立三方治法。心中懊 ,舌上白苔,故用栀子豆豉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豆豉汤主之。
此申明表邪误下,身热仍在,阳邪未内陷,不作结胸,但成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必宜以栀子豆豉汤治之。互注头汗条参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阳明下后,懊 烦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满而不大满,肛门初头之屎虽硬,后必溏薄,不可攻之。
栀子豆豉汤
栀子 豆豉
此仲景治懊 原方也。以懊 症,心下烦热致病,故以栀子豆豉汤主治。然表邪不散,亦有烦热懊 者,家秘故有三阳表药加入之法。如羌活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羌活,以宣发太阳。干葛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干葛,以宣发阳明。柴胡栀子豆豉汤,即前方加柴胡,以宣发少阳。
栀子豆豉枳实汤
懊 热而无滞,止须原方。若有食滞,当加枳实,此开消导之法,非止用枳实一味也。
栀子豆豉陷胸汤
栀子 豆豉 半夏 川连 栝蒌霜
因结胸以致懊 ,故有大陷胸汤治法。若痛而不实,当以栀子豆豉汤合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 见结胸。
人参白虎汤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懊 症,渴能消水,则阳明里热,故以此方清阳明。
猪苓汤 见小便不利。
懊 症,宜治上焦。今以小便不利,则利小便为急,不用五苓散者,因阳明里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