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 > 第七章 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北欧、北美的发病率约为0.6~10%,远较其它地区为高。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不明。支持免疫机能障碍的根据是周围血中T抑制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加,自身抗体阳性率和伴发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百分率均较非免疫性疾病赤高,硬化斑中可见浆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的T淋巴细胞。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理由是多发性硬化的病理改变与羊的慢病毒感染疾病—Visna相似,但至今尚未找到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发病机理未确定,一般认为可能的机理是患者早期患过某种病毒感染而致自身抗原改变,另外有的病毒具有与中枢神经髓鞘十分近似的抗原,这两者都可导致免疫识别错误而诱发自身免疫机制。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多个散在的硬化斑块。硬化斑多见于脑室、大脑导水管、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白质,视神经、视交叉。病变多以小静脉为中心,且早期与晚期病变可同时见到。早期病变主要为灶性髓鞘溶解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袖套)。随后,崩解的髓鞘被吞噬细胞吞噬,神经轴索变性断裂、神经细胞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而形成硬化斑块。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有头痛、眩晕、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病程长短不一,多数患者缓慢起病,缓解和复发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另一部分患者症状呈持续性加重或阶梯样加重而无明显缓解过程。按病变部位一般分为以下四型。
一、脊髓型
主要损及侧束和后束,当单个大的斑块或多个斑块融合时,可损及脊髓一侧或某一节段,则可出现半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患者常先诉背痛,继之下肢中枢性瘫痪,损害水平以下的深、浅感觉障碍,尿潴留和阳萎等。在颈髓后束损害时,患者头前屈可引起自上背向下肢的放散性电击样麻木或疼痛,是为Lhermitt征。还可有自发性短暂由某一局部向一侧或双侧躯干及肢体扩散的强直性痉挛和疼痛发作,称为强直性疼痛性痉挛发作。
二、视神经脊髓型
又称视神经脊髓炎、Devic病。以前曾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近来因其病理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相同而被视为它的一种临床类型。本型可以视神经、视交叉损害为首发症状,亦可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两者可相距数月甚至数年。两者同时损害者亦可见及。起病可急可缓,视神经损害者表现为眼球运动时疼痛,视力减退或全盲,视神经乳头正常或苍白,常为双眼损害。视交叉病变主要为视野缺损。视乳头炎者除视力减退外,还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脊髓损害表现同脊髓型。
三、脑干小脑型
表现为眩晕、复视、眼球震颤、构音不清、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瘫、假性延髓麻痹或延髓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运动性共济失调和肢体震颤、舞动等。
四、大脑型
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偏瘫、双侧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皮质盲,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情绪不稳定、不自主哭笑、多疑、木僵和智能减退等。
由于多数性硬化病变的多灶特性,且不限于脊髓、大脑、小脑或脑干,故临床症状亦较复杂,混合型亦不少见。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和视神经有两个以上互无联系的病灶。二、缓解与复发的病程。三、病程在六个月以上且排除了与主要症状相关联的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实验室检查对临床诊断有辅助意义。脑脊髓胶金试验呈麻痹曲线、华氏反应阴性;脑脊液寡克隆IgG区带出现及γ-球蛋白增高;诱发电位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等传导通路上可能病变;头颅CT及磁共振可见脑室周围有病变影象。
临床上常需与多发性硬化鉴别诊断的疾病有:
一、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病前多有感染病史。起病急,常伴发热,头痛剧烈,并可有脊神经根性疼痛,弛缓性四肢瘫,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无复发缓解病程,视神经损害较少见。
二、脑干脑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呈一组解剖部位相邻的颅神经核及神经长束损害表现,无视神经损害,并无缓解与复发。
【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
一、免疫抑制治疗
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1/日,10~20次后可改为口服;硫唑嘌呤1.5~2.5mg/kg/日,分三次口服,可单独应用,亦可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环磷酰胺200mg,隔日静脉注射,7~10次。
二、血浆交换疗法
急性期可改善症状。
三、其它
安定对痛性痉挛有一定疗效。肢体瘫痪者可予物理和体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