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案》 > 卷二伏暑
周 十四岁 壬戌八月十六日 伏暑内发,新凉外加。脉右大左弦,身热如烙,无汗,胶痰,舌苔满黄,不宜再见泄泻。不渴,腹胀,少腹痛,是谓阴阳并病,两太阳互争,难治之症。拟先清上焦湿热,盖气化湿亦化也。
杏仁泥(三钱) 银花(二钱) 白通草(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二钱) 淡竹叶(一钱)生苡仁(钱半) 浓朴(二钱) 大贝母(一钱) 连翘(二钱) 梨皮(二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七日 案仍前。
连翘(二钱) 芦根(二钱) 杏仁泥(钱半) 银花(二钱) 薄荷(八分) 浓朴(钱半) 梨皮(钱半) 桑叶(一钱) 苦桔梗(钱半) 知母(三钱,炒) 鲜荷叶边(一张) 滑石(三钱) 白扁豆皮(二钱)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八日 两与清上焦,热已减其半,手心热于手背,谓之里热,舌苔红黄而浓,为实热。宜宣之,用苦辛寒法。再按∶暑必夹湿,按腹中之痛胀,故不得不暂用苦燥法。
杏仁泥(三钱) 小枳实(钱半) 黄连(钱半,姜汁炒) 木通(二钱) 浓朴(钱半) 黄芩炭(一钱) 广木香(一钱) 栝蒌仁(八分) 广皮炭(一钱) 小茴香炭(钱半) 炒知母(钱半)槟榔(八分)
十九日 腹之痛胀俱减,舌苔干燥黄黑,唇肉色绛,呛咳痰粘。幼童阴气未坚,当与存阴退热。
麦冬(六钱,连心) 丹皮(五钱) 元参(五钱) 沙参(三钱) 炒知母(二钱) 犀角(三钱) 蛤粉(三钱) 杏仁(三钱) 生甘草(一钱) 细生地(四钱) 石膏(四钱)
二十日 津液稍回,宿粪未除,潮热因邪气还表,右脉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护火克金之嗽。
焦白芍(四钱) 沙参(三钱) 牡蛎粉(钱半) 麦冬(六钱) 柏子霜(三钱) 杏仁粉(二钱) 细生地(六钱) 霍石斛(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六钱) 犀角(一钱)
煮三杯,陆续服。
二十一日 诸症悉解,小有潮热,舌绛苔黑,深入血分之热未尽除也,用育阴法。
焦白芍(四钱) 天冬(钱半) 柏子霜(三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六钱) 丹皮(三钱)沙参(三钱) 炙甘草(二钱) 牡蛎(三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二十二日 津液消亡,舌黑干刺,用复脉法。
炒白芍(六钱) 丹皮(四钱) 柏子霜(四钱) 生鳖甲(六钱) 麻仁(三钱) 麦冬(六钱)生牡蛎(四钱) 阿胶(三钱,冲) 大生地(六钱)
头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右脉仍数,余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艰,议甘润兼凉肺气。
甜杏仁泥(三两) 桑叶(三钱) 菊花(三钱) 苦桔梗(三钱) 麦冬(一两,连心) 玉竹(三钱) 大贝母(三钱) 梨皮(三钱) 细生地(五钱) 沙参(三钱) 甘草(三钱) 丹皮(二钱)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 舌黑苔退,脉仍数,仍咳,腹中微胀。
杏仁粉(三钱) 象贝母(二钱) 郁金(钱半) 茯苓(三钱) 沙参(三钱) 藿梗(二钱)生扁豆(三钱) 丹皮(三钱) 细生地(五钱) 桔梗(二钱) 麦冬(五钱)
头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昨晚得黑粪如许,潮热退,唇舌仍绛。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与复脉法复其阴。
沙参(三钱) 麦冬(一两) 阿胶(二钱,冲) 炙甘草(三钱) 炒白芍(六钱) 生鳖甲(五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大生地(八钱) 麻仁(三钱) 生牡蛎(五钱)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 又得宿粪如许,邪气已退八九,但正阴虚耳,故不欲食,晚间干咳无痰。
大生地(八钱) 阿胶(三钱) 生白芍(五钱) 麻仁(三钱) 炙甘草(三钱) 牡蛎粉(三钱) 沙参(三钱) 麦冬(六钱) 天冬(二钱)
外用梨汁、藕汁、荸荠汁各一黄酒杯,重汤炖温频服。
二十七日 热伤津液,便燥,微有潮热,干咳舌赤,用甘润法。
元参(六钱) 知母(二钱炒) 阿胶(二钱) 沙参(三钱) 麻仁(三钱) 细生地(五钱)麦冬(六钱) 郁李仁(二钱) 梨汁(一杯冲) 地栗汁(一酒杯,冲)
二十八日 伏邪内溃,续出白痧如许,脉较前却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连翘(二钱,连心) 麻仁(三钱) 牛蒡子(三钱,炒研) 炒银花(二钱) 阿胶(钱半)沙参(三钱) 元参(三钱) 生甘草(一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六钱)
服此方后,晚间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 潮热复作,不大便,燥粪复聚,与增液承气汤微和之。
元参(五钱) 细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生大黄(二钱)
服此得黑粪如许,而潮热退,脉静。以后一以养阴收功。
□
陈 二十八岁 左脉洪大数实,右脉阳微,阴阳逆乱,伏暑似疟,最难即愈。议领邪外出法。
生鳖甲(三两) 青蒿(四钱) 桂枝(三钱) 麦冬(八钱) 焦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沙参(三钱) 丹皮(三钱) 知母(三钱,炒)
三帖即愈。
十四日 伏暑寒热已愈,不食不饥不便,胸中痞闷,九窍不和,皆属胃病。
半夏(五钱) 广皮(钱半) 青皮(钱半) 桂枝(钱半) 郁金(二钱) 生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党参(三钱)
三帖。
十七日 久病真阳虚则膺痛,余邪化热则口苦,正气不复则肢倦。
西洋参(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钱半) 焦白芍(三钱)生姜(二片) 广皮炭(钱半) 炙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
某 乙丑八月二十二日 不兼湿气之伏暑误治,津液消亡,以致热不肯退,唇裂舌燥,四十余日不解,咳嗽胶痰,谵语口渴。可先服牛黄清心丸,清包络而搜伏邪;汤药与存阴退热法。
细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白芍(三钱炒) 甘草(一钱) 沙参(三钱) 生牡蛎(五钱)生鳖甲(五钱) 生扁豆(三钱)
二十四日 暑之偏于热者,误以伤寒足经药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阴法,兼芳香开络中闭伏之邪,已见大效。兹因小便赤甚而短,热虽减而未除,议甘苦合化阴气法。
二甲复脉汤,加黄芩(三钱) 如有谵语,其牛黄丸仍服。
二十六日 昨用甘苦合化阴气法,服后大见凉汗,兹热已除,脉减,舌苔尽退,但六脉重按全无,舌仍干燥。议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例,用二甲复脉汤,重加鳖甲、生甘草八帖。
□
某 乙丑九月十六日 夏伤于湿,冬必咳嗽。况六脉俱弦,木旺克土,脾土受克则泄泻,胃土受克则不食欲呕,前曾腹胀,现下胸痞,舌白滑,此寒湿病也。而脉反数,思凉思酸,物极必反之象,岂浅鲜哉!急宜戒恼怒,小心一切为要。
半夏(三钱) 旋复花(二钱) 杏仁泥(四钱) 白蔻皮(一钱) 生苡仁(五钱) 滑石(三钱) 郁金(二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一钱)
水五杯,煮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 脉数甚,思凉,湿中生热之故。
通草(二钱) 郁金(二钱) 滑石(六钱) 茯苓皮(六钱) 白蔻仁(钱半) 藿梗(三钱)生苡仁(六钱) 半夏(四钱) 杏仁泥(六钱) 小枳实(钱半) 黄芩(二钱)
水八碗,煮三茶碗,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日三夜一,二帖。
二十日 伏暑必挟火与湿,不能单顾一边。至服药后反觉不快,乃体虚久病,不任开泄之故。渴思凉者火也,得水则停者湿也。
生石膏(六钱) 半夏(三钱) 杏仁泥(六钱) 炒知母(钱半)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二十二日 去蔻仁加∶
通草(钱半) 石膏(四钱) 滑石(四钱) 知母(五分) 藿梗(三钱)
二十七日 饮居右胁,不得卧,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肾,故嗌干。
杏仁粉(三钱) 苏子(三钱,去油) 小枳实(三钱) 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三钱) 藿梗(三钱)
十月初二日 小便不通,于前方内加∶
滑石(三钱) 通草(钱半) 生苡仁(三钱)
前后共九帖。
初六日 小便已通,于前方内去 滑石 通草 苡仁 服三帖。
□
巴 二十二岁 面目青黄,其为湿热无疑;右脉单弦,其为伏饮无疑;脘痞胸痛,合之脉弦,其为肝郁无疑。上年夏日曾得淋症,误服六味酸甘化阴,致令其湿热稳伏久踞,故证现庞杂无伦,治法以宣通三焦,使邪有出路,安胃能食为要。
生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旋复花(三钱) 滑石(一两) 蚕砂(三钱) 香附(三钱)生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郁金(三钱) 通草(二钱) 杏仁泥(三钱) 萆 (四钱)
初六日 其人本有饮症,又加内暑外凉,在经之邪,似疟而未成,在腑之邪泄泻不止,恐成痢疾,急以提邪外出为要。按六脉俱弦之泄泻,古谓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六脉俱弦,古谓脉双弦者寒也,指中焦虚寒而言,岂补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
现下寒水客气,燥金司天,而又大暑节气,与柴胡二桂枝一法。
柴胡(六钱) 炙甘草(一钱) 桂枝(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六钱) 生姜(三钱) 焦白芍(二钱) 大枣(二钱) 藿梗(三钱) 广皮(二钱) 青蒿(二钱)
寒热止即止。
初八日 寒暑兼受,成疟则轻,成痢则重。前用柴胡二桂枝一法,现下面色青,热退,痰多而稀,舌之赤者亦淡,脉之弦劲者微细,不渴,阳虚可知,与桂枝柴胡各半汤,减黄芩加干姜。
桂枝(二钱) 半夏(六钱)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炒) 白芍(钱半,炒) 生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生姜(五钱) 大枣(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九日 内暑外寒,相搏成疟,大便溏泄,恐致成痢。口干不渴,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合之腹痛则更可知矣。仲景谓表急急当救表,里急急当救里。兹表里无偏急象,议两救之。救表仍用柴胡桂枝各半法,以太、少俱有邪也;救里与理中法。
桂枝(四钱) 黄芩炭(二钱) 生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三钱) 炙甘草(钱半)川椒炭(三钱) 柴胡(四钱) 良姜(二钱) 半夏(六钱) 白蔻仁(钱半) 生姜(五钱) 大枣(二个)
初十日 昨用两救表里,已见小效,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脉中阳气已有生动之机故也。不可性急,反致偾事。
桂枝(三钱) 黄芩(钱半,炒) 浓朴(二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二钱) 炙甘草(钱半)川椒炭(二钱) 柴胡(三钱) 煨草果(一钱) 半夏(六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二个)
十一日 内而痰饮蹯踞中焦,外而寒暑扰乱胃阳。连日已夺去成痢疾之路,一以和中蠲饮为要。盖无形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根据附也。
青蒿(三钱) 小枳实(三钱) 黄芩炭(钱半) 杏仁泥(三钱) 茯苓皮(五钱) 柴胡(三钱)半夏(一两) 广皮(二钱) 白蔻仁(钱半) 生苡仁(五钱) 桂枝(三钱) 炒白芍(二钱) 生姜(三片)
十二日 杂受寒暑,再三分析,方成疟疾,寒多热少,脉沉弦,乃邪气深入,与两分阴阳之中偏于温法。
青蒿(三钱) 半夏(八钱) 槟榔(一钱) 柴胡(三钱) 浓朴(三钱) 良姜(二钱) 黄芩炭(钱半) 枳实(二钱) 藿梗(三钱) 生姜(五片) 栝蒌皮(二钱) 大枣(二个)
十四日 寒热少减,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枣加生姜。
十六日 脉弦细,指尖冷,阳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饮咳嗽,更可知矣。以和胃阳,温中汤,逐痰饮立法。
半夏(六钱) 良姜(二钱) 杏仁(三钱) 川椒炭(三钱) 干姜(二钱) 炒广皮(三钱)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生苡仁(五钱) 生姜(三片)
□
张 十七日 伏暑酒毒,遇寒凉而发,九日不愈,脉缓而饮,滞下,身热,谵语,湿热发黄,先清湿热,开心包。
茵陈(五钱) 茯苓皮(五钱) 黄连(二钱) 栀子炭(二钱) 通草(一钱) 黄柏炭(三钱)滑石(五钱) 生苡仁(三钱) 黄芩(三钱)
十八日 热退,滞下已愈,黄未解。
茵陈(三钱) 黄连(八分)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五钱) 栀子炭(三钱) 杏仁(三钱)黄柏炭(三钱) 通草(一钱) 灯草(一钱) 萆 (三钱)
十九日 黄亦少退,脉之软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浊,余湿余热未尽,尚须清之。
茯苓皮(五钱) 茵陈(四钱) 生苡仁(三钱) 黑栀子(三钱) 杏仁(三钱) 黄柏炭(二钱) 半夏(三钱) 黄连(八分) 广皮炭(二钱) 萆 (三钱) 滑石(五钱)
二十日 黄退,小便赤浊,舌赤脉洪,湿热未净。
滑石(五钱) 栀皮(二钱,炒) 萆 (三钱) 黄连(一钱) 海金砂(三钱) 半夏(三钱)
□
王 二十八岁 乙酉三月二十日 上年初秋伏暑,午后身热汗出,医者误以为阴虚劳损,不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经八月之久,深痼难拔,勉与宣化三焦,兼从少阳提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六钱)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广皮(三钱) 通草(一钱)
此药服二帖,能进饮食;服四帖,饮食大进,即能起行立。后八日复诊,以调理脾胃而愈。
□
李 十八岁 十一月初九日 伏暑如疟状,脉弦数,寒热往来,热多于寒,解后有汗,与青蒿鳖甲汤,五帖而愈。
□
金氏 三十岁 乙酉四月二十二日 上年伏暑,寒热时发如疟状,以通宣三焦立法,补水补火皆妄也。
杏仁(三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半夏(四钱) 青蒿(八分) 炒黄芩(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个)
服四帖。
初二日 伏暑愈后,以平补中焦为要,仍须宣通,勿得粘滞。
半夏(三钱) 莲子(五钱,去心皮) 广皮(二钱) 益智仁(一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片) 生苡仁(五钱)
□
某 九月二十四日 初因肝郁,继因内饮招外风为病,现下寒热如疟状。又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象,六脉弦细而紧,两关独大而浮,厥阴克阳明,医者全然不究病从何来,亦不究脉象之是阴是阳,一概以地黄等柔药补阴,以阴药助阴病,人命其何堪哉。势已沉重,欲成噎食反胃,勉与两和肝胃,兼提少阳之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川椒炭(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生姜(四钱) 广皮(三钱) 旋复花(三钱)
二十八日 寒热减半,呕止,舌苔满黄,但仍滑耳,于前方内加∶
黄芩(二钱,炒)
再服四帖,如一二帖内寒热止,去青蒿。若舌苔干燥,腹痛止,去川椒,加茯苓(五钱)
十月初六日 伏暑已解七八,痰饮肝郁未除,下焦且有湿热。
杏仁(四钱) 旋复花(三钱) 通草(一钱) 蔻仁(三钱) 香附(三钱) 萆 (五钱) 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蚕砂(三钱) 茯苓皮(五钱) 广皮(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数帖痊愈。
□
陶 五十八岁 乙酉九月十八日 伏暑遇新凉而发,舌苔HT 白,上灰黑,六脉不浮不沉而数,误与发表,胸痞不食,此危证也。何以云危?盖四气杂感,又加一层肾虚,又加一层肝郁,又加一层误治,又加一层酒客中虚,何以克当!勉与河间之苦辛寒法,一以宣通三焦,而以肺气为主,望其气化而湿热俱化也。
杏仁(四钱) 郁金(三钱) 藿香叶(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苡仁(五钱) 滑石(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一钱) 广皮(三钱)
二十三日 舌之灰化为黄,滑而不燥,唇赤颧赤,脉之弦者,化而为滑数,是湿与热俱重也。
杏仁泥(五钱) 茯苓(六钱) 木通(五钱) 蔻仁(三钱) 茵陈(五钱) 苡仁(五钱) 黄连(二钱) 滑石(一两) 黄柏炭(四钱)半夏(五钱)
二十六日 伏暑舌之灰者化黄,兹黄虽退,而白滑未除,当退苦药,加辛药,脉滑甚,重加化痰,小心复感要紧。
杏仁(五钱) 郁金(三钱) 滑石(一两)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半夏(一两) 黄柏炭(三钱) 广皮(三钱) 茯苓皮(六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初二日 伏暑虽退,舌之白滑未化,是暑中之伏湿尚存也,小心饮食要紧。脉之滑大者已减,是暑中之热去也。无奈太小而不甚流利,是阳气未充,不能化湿,重与辛温,助阳气,化湿气。
杏仁泥(五钱) 广皮(五钱) 半夏(六钱) 蔻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川椒炭(三钱)苡仁(五钱) 干姜(三钱) 木通(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舌苔黄为度。
初六日 伏暑之外感者,因大汗而退,舌白滑苔,究未能化黄,前方大用刚燥未除也,务要小心饮食,毋使脾困。
杏仁泥(四钱) 煨草果(八分) 益智仁(三钱) 蔻仁(三钱) 茅术炭(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广皮炭(五钱) 浓朴(二钱) 茯苓皮(五钱) 神曲炭(三钱)
□
王氏 二十二岁 二月二十六日 伏暑咳嗽寒热,将近一年不解,难望回生,既咳且呕而泄泻,勉与通宣三焦,俾邪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机。何以知其为伏暑而非劳?瘵劳之咳,重在丑寅卯木旺之时,或午前,或终日,湿家之咳,旺在戌亥子。劳之寒热后无汗,伏暑寒热如疟状,丑寅卯阳升,乃有汗而止。劳之阴虚身热,脉必芤大,伏暑之脉,弦细而弱。故知其为伏暑而非劳瘵也。再左边久不着席,此水在肝也。
生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蔻仁(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五钱) 郁金(一钱)青蒿(八分) 香附(三钱) 桂枝(三钱) 旋复花(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热减,去青蒿,又服十帖,后健脾胃收功。
□
裘 四十岁 乙酉八月初五日 酒客中虚湿重,面色滞暗,业已有日,现下又感伏暑新凉,头胀便溏,舌白滑,脉弦细,中虚寒湿可知,不能戒酒,断乎病不除根。盖客症易除,久病伏湿虚寒难退也。
杏仁(三钱) 广皮(五钱) 藿梗(三钱) 苡仁(一两) 半夏(六钱) 黄芩炭(六钱) 蔻仁(三钱) 茯苓(一两) 青蒿(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头胀除去青蒿,服七帖愈。
□
周 五岁 本系伏暑,误以为风寒挟食,发表消导难进,致邪气深入下焦血分,夜热早凉,与煎厥瘅疟相似。食减脉大,汗多便结,先与救阳明之阴。
梨汁(一酒杯) 藕汁(一酒杯) 鲜芦根汁(半酒杯) 荸荠汁(一酒杯) 元参(五钱) 连心麦冬(五钱)
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