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 > 第十六章 核医学诊断第七节 神经系统核医学检查法
神经系统的核医学检查法,常用的有局部脑血流的断层显像法或非显像测定法,脑平面和断层显像法,以及脑池显像等项目。随着断层显像仪器、技术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近几年在高技术领域发展了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仪(PECT)进行的脑代谢显像及神经受体显像,使得诸如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受体密度等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课题,可采用核医学的分子生物学显像法进行活人脑的研究,并具有对多种神经、精神疾患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下面仅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γCBF显像)
1.原理和方法:静脉注入能通过正常血脑屏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如99mTc-HMPAO或99mTc-ECO,其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经SPECT 360°采集及计算机图像重建,可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γCBF断层影像;还可用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提取各局部的放射性计数,根据一定的生理数学模型,计算出大、小脑各部位的γCBF值(ml/100g/min)。
2.正常所见:正常人大、小脑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和脑干等灰质结构的血流量高于白质,呈现为放射性浓集区。白质和脑室部位的放射性明显低下。左、右脑组织的放射性分布基本对称。
3.临床应用
(1)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诊断:①脑梗塞,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明显低于健侧相应部位,γCBF的阳性率接近100%。在发病2~3天内,病变区尚未形成明显的结构变化,故XCT和MRI常不能显示异常。本法对脑梗塞的早期确诊、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起病突然,症状消失快,当症状消失后,XCT和MRI的阳性率仅为25%,而γCBF显像可发生50%的TIA患者脑内仍有缺血性改变,及时发现和治疗这种慢性低灌注状态,对预防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2)癫痫病灶的诊断:癫痫发作时,病灶部位的γCBF有明显增加,而在发作间期又见减低,阳性率可达60%,远高于XCT(25%)。本法对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手术治疗的依据。
(3)对脑瘤的诊断价值:本法对脑瘤的诊断阳性率与XCT近似,其独特价值在于①可根据脑瘤浓集放射性的多少,即血流量的多少判断脑瘤的恶性程度,除血运丰富的脑膜瘤外,脑瘤的血流量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②监测脑瘤的复发:脑瘤经手术治疗和放疗后,若γCBF再次提高,提示脑瘤复发;若γCBF减低可能为癜痕形成或坏死。
二、脑显像
1.原理和方法:正常情况下,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功能,某些脑显像剂(如99mTcO4-)不能进入脑细胞,使正常脑实质呈放射性空白区。任何损害血脑屏障功能的病变,包括肿瘤、出血、梗塞、炎症等均可在脑显像图上出现局部放射性异常浓集区,可据此对颅内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2.
(1)脑瘤的诊断:本法对脑瘤的诊断阳性率接近90%。对位于大脑半球的病变的阳性率可高达95%;对中线、颅底及后颅凹的病变的阳性率较低。本法显像的清晰度不如XCT及MRI,且不能满足手术治疗所需的解剖结构信息的要求,故在拥有XCT和MRI设备的单位已较少应用。
(2)脑梗塞的诊断:起病1周内,显像图无明显异常,2~8周内阳性率达80%左右,8周之后又渐转为阴性。典型病变的局部放射性浓集区呈楔形,与受损血管的供血区一致,不超越中线。
(3)硬膜下血肿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0%,在前位脑影像上,患侧脑外缘呈边界较为分明的月牙形放射性浓集区。
(4)脑脓肿:本法对诊断和随访脑脓肿均较灵敏,若脓肿已形成脓腔则呈现“炸面图”图形。
三、脑池显像
1.原理和方法:将放射性示踪剂(如99mTc-DTPA)经腰穿引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它将沿着脑脊液循环的径路运行,依次进入各脑池,最后到达大脑凸面,经蛛网膜颗粒吸收入血可于注射示踪剂后1、3、6、24、48h分别进行头部前位、侧位及后位脑池显像。
2.正常所见:正常人于注药后1h见小脑延髓池像,3~6h后各基底脑池相继显像,呈向上的三叉形,其底部为基底脑池和四叠体池,中央为胼胝体池,两侧为外侧裂池,其间空白区为侧脑室。24h各基底池影消失,放射性向大脑凸面集中,形如伞状,以上影像两侧基本对称。
3.临床应用
(1)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本病的典型影像特征是:①放射性示踪剂进入侧脑室且潴留24h以上;②示踪剂消除缓慢,24~48h大脑凸面仍不显像;但有时只出现上述现象之一。本法是唯一能确诊本病的方法,对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有重要意义。
(2)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本法可显示出脑脊液漏口及漏管部位的异常放射性浓集影像,有助于确诊耳漏和鼻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