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名医类案》 > 卷二十二针灸刺砭
九针形
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其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宜此。)
圆针(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肉分气满,宜此。)
针(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宜此。)
锋针(两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
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
圆利针(尖如毫,且圆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
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芒,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病疾。)
长针(锋如刺,长十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宜此。)
燔针(一名 针,长四寸。风虚合于骨解皮肤之间者,宜此。)
禁刺
病与相逆者,皆不可刺∶大渴 大饱 大饥 新内 大怒 大劳 大醉 大惊 大风 大雨 大寒 大热大虚 大困 大竭 浓云 色脉不顺 大患 危疾 漉漉之汗 浑浑之脉 身热甚 阴阳交争 五行刑制(如心病遇癸日,余仿此。)
望不补,晦不泻,弦不夺,朔不济。
禁针穴
脑户 囟会 神庭 络却 玉枕 角孙 颅囟 承泣 承灵 神道 灵台 膻中 水分 神阙 会阴 横骨 气冲 箕门 承筋 青灵 三阳络 手五里(凡二十二穴。) 合谷 三阴交(二穴孕妇不宜针。)石门(女子忌之,如针之,令无子。) 云门 鸠尾 缺盆 客主人(四穴不宜针深。)肩井(此穴针深,令人闷倒,三里补之。)
禁灸穴
承光 哑门 风府 天柱 素 临泣 睛明 攒竹 迎香 禾 丝竹空 白环 颧 头维 下阙 脊中 肩贞 心 天之牖 人迎 乳中 周荣 天府 中冲 阳关 阳池 隐白 漏谷 地五会阴 陵泉 条口犊 阴市 伏兔 髀关 委中 殷门 申脉 承扶(凡四十五穴。)
伤寒灸之可否
《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气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见寒症,身汗出,身常偎缩,栗而寒,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赤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可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 害立生。
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脸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症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色赤而禁之也。(刘纯。)
辨伤寒五十九刺
五十九刺者,为头上五行,以克越诸阳之热也。大杼膺 缺盆 背 (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冲 三里 巨虚 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 髀骨 委中 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针灸
用针八法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手指三也,转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
补泻损益虚实,在此八法。
针用五门分主客
针用五门者,井荥 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季月刺 ,以有五门。一月亦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宾客为邪气,主人乃正气。知者刺之,无不效也。
定针象木
针刺可曲可斜,可直可正。故定数以象木性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
凡用针,先以针含口内令温,调补荣卫,以火性炎上,即升降旋转左右而下也。
常山阎氏曰∶口温针暖,不惟滑利而少痛,亦借己之和气,与患人荣卫无寒温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灸刺分午前卯后离左酉南
午前卯后者,乃卯、辰、巳三时也。阳中之老阳,可灸刺万病之虚寒。离左酉南者,乃午未、申三时也。
阳中之少阴,可灸刺万病之烦躁。重蒸之劳热而泻之,灸以吹之。灸时丈夫用室女,妇人用童男,吹之呵之,反作清凉之气也。呵吹者,灸之泻法也。
接气通经法
凡欲取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始由气不接而其经不通流,虽有临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令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经脉长短,各有定数。立法手三阳而九呼,过经四寸;手三阴接而七呼,过经五寸;足之三阳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此接气通经,呼吸长短之法也。(阎广明。)
灸分阴阳上下多少
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面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明堂》云∶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王执中医科即叔权。)
针灸须药
《千金》云∶病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或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香港脚一病,最宜针灸并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灸,温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知灸,知灸而不知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真人所戒也。今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人或告之,则曰∶是外科也,业贵精,不贵杂也。否则曰∶富贵之家,未必肯针灸也,皆自文其过耳。吾故详着《千金》之说,以示人云。
避人神说
《千金》云∶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己。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时忌,有四季人神,有十二部人神,又有所谓血支血忌之类。凡医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患厄,会男女气怯,下手至困,通神达士,岂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许希亦云∶若病卒暴,宜急灸疗,亦不拘此。一日之间,止忌一时是也。
又云∶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急。凡作汤药不可避凶日,觉病须臾,即宜便治。又云∶凡人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须臾灸疗,渐久后皆难愈。此论甚当。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若必待吉日而后治,已沦于鬼录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于未形,选天德月德等日,服药针灸可也。
论灸
灸有补泻,不可轻议。大率沉结寒冷之症,施之为宜。盖阴寒湿气凝留血脉,汤剂熨引,不能独治。方是时,惟火艾足以烁其势,岂非火能营运阳气,驱逐阴邪,其效有速于药石者?即老壮不同,强弱异禀,灼治之法,夫岂一端?故多有逾于数百壮,少或止于三五七九之数,要皆详审而行之。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是以论伤寒者,谓微数之脉,既汗之后,脉浮,热甚,三者悉不可灸。惟少阴皆恶寒,吐利,脉不足,与夫脉从手足厥之类,三者为可灸焉。通明乎此,触类以往,又安有灸 之妄也?故曰∶不须灸而强与之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其烦躁。须灸而不与之灸,使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可不鉴哉!
论刺
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以灸刺。明九针之用,经络补泻之法也。故荣卫异刺,以分血气之虚实。井荣异刺,以分五行之子母。募 异刺,以分背腹之阴阳。春夏异刺,以分人气之浅深。大抵虚补实泻,无过不及之伤,以辅其平者,刺法之大要也。然有病势未深,可刺而即愈者,所谓病之始起,可刺而已。或痹不仁,肿痛,可灸刺而去之是也。有病传诸经,必上下俱刺者,所谓刺热刺疟,病甚,为五十九刺是也。然刺之为言,同于击刺之刺,以为利也,害在其中。黄帝谓徐人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张机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凡以用之,不可不慎也。况九针异体,取病有殊,十二节异法,用有轻重。必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在天;寒暑燥湿,经水盈虚之在地;肥瘠壮弱,虚实盛衰之在人。然后呼吸补泻,出入迎随,惟意之从,岂特知募 部分,皮肉筋骸,饥饱劳逸而已哉?故曰∶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雄按∶方阅此篇,适闻陈汉题令媳,为关琴楚之女孙,患疾赴越,就陈某治之,针入而血流不止,须臾而逝,益见仲圣之言为不诬也。)
论砭石
上古针法垂布于天下,制砭石有小大者,乃随病所宜。用石代针,一曰针石,二曰砭石,三曰 石,其实一也。破坚决肉,砭射肿热者,则决之以砭石。良由邪气暴戾,则微针不能及。况又病有气血盛实,逆于肉里蓄结痈肿之类,非砭石则不能射之,此所谓血实宜决之。又形乐志乐,病生于内者,治之以砭石。东方之民,多病痈疡,其治宜砭石。砭石之来,始自于此。扁鹊有云∶病在脉血者,治之以砭石。是故一切肿疾,悉宜镰割足小指下横纹间。肿在左则割左,在右则割右,血少出则瘥。以至疔肿、痈疡、丹毒、瘭疽、代指KT 病、气痛流肿之类,皆须出血者,急以砭石砭之。大抵砭石之用,其法必泻。若在冬时,人气闭塞,则用药而少针石。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苟缓于针石,则毒瓦斯内攻,腐坏筋骨,穿通脏腑矣。治石疔疮,则忌瓦砾砖石之类。治刀镰疔疮,则忌铁刀伤割。若是者,可以药治也。《素问》又曰∶人病颈痈,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此盖同病异治也。夫痈疽之气弱者,宜针开除去之,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若然,则砭石九针之用,各有所利。善治血脉之变,痈疽之病者,当审轻重而制之。(并《圣济总录》,自王执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