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 > 卷二痢门第十一
叙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补,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阳合病皆下痢,太阳、阳明合病自下痢者宜发汗,太阳、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阳明、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攻里,非得伤寒之玄关者,不足以语此也。今考十方于后,大都口耳之见而已。
芍药汤加芒硝方
白芍药(二钱) 当归尾 黄连 黄芩(各一钱) 木香(不见火) 桂心 槟榔 甘草(各五分) 大黄(七分) 芒硝(一钱)
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痢,滞下也。患痢大都责于湿热,热伤气,故下白;热伤血,故下赤;热伤大肠,则大肠燥涩,故里急后重。河间云∶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归、芍、硝、黄以行血;和气则后重自除,故用木香、槟榔、甘草以和气;苦能坚肠,寒能胜热,故用芩、连浓肠胃而去热;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故假桂心之辛热为反佐。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 桂枝(七分,炒) 大黄(五钱,酒浸) 芒硝(五钱) 甘草(二钱)
痢疾初起,质实者,此方主之。若初间失下,反用固涩之药,以致邪热内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内经》曰∶通因通用;又曰∶暴者夺之。故用大黄、芒硝之咸寒以荡涤邪热;用桃仁之苦以逐败血;甘草之甘以调胃气。乃桂枝则辛热物也,用之者何?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故用其引大黄、芒硝直达瘀热之巢穴,乃向导之兵也。
清六丸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红曲(五钱)
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能清六腑之热,甘草能调六腑之气,红曲能和六腑之血。
温六丸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五钱)
姜汁为丸。
白痢者,此方主之。
白痢为寒,中世之谬论也。刘守真氏出,始以白痢责之热伤气,可谓开发群 。是方也。滑石寒而淡,寒则能除六腑之热,淡则能利六腑之湿;甘草得天地冲和之气,故性平而调六腑;干姜得天地正义之气,故入气而辟湿邪。又曰干姜性温,可使从治,经曰佐以所利,是故用之。
香连丸
黄连(二十两,吴茱萸汤润过炒)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治噤口痢,加石莲肉八两。
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而燥,若能胜热,燥能胜湿;木香辛而苦,辛能开滞,苦能泻实;石莲肉味苦而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破噤口痢之结热。经曰有余者折之,此之谓也。
木香槟榔丸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穣,炒) 陈皮(去白) 枳壳(去穣,麸炒) 黄柏(炒) 丑末 莪术(醋煮) 三棱(醋煮) 当归(酒洗) 香附 黄芩(酒炒) 大黄(酒浸) 黄连(吴茱萸汤润过炒)
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痢疾初作,里急后重,肠胃中有积滞者,此丸主之。
《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故用木香;热者寒之,故用黄连、黄芩、黄柏;抑者散之,故用青、陈、香附;强者泻之,故用大黄、丑末;逸者行之,故用槟榔、枳壳;留者攻之,故用莪术、三棱;燥者濡之,故用当归。是方也,惟质实者堪与之,虚者非所宜也,故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人参 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等分)
痢疾表热里虚者,此方主之。
皮肤受外感之邪,则表实而里虚。表实则发热,故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以解表;里虚则痢不禁,故用人参、甘草、茯苓以补里。桔梗可以理气,枳壳可以破滞。昔人立此方非以治痢,而医者善用,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自痢,亦
清暑益气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陈皮(去白)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黄 (炙)苍术(制)
升 味子(九粒)青皮(麸炒) 干葛(各二分)
痢疾已愈,元气虚弱,暑令尚在者,此方主之。
痢疾已愈,则不当用行血理气之物矣。中气虚弱,理宜补之,参、 、归、术、甘草,皆补虚也;暑令尚在,法宜清之,麦冬、五味,皆清药也;黄柏、泽泻,可以养阴水;升麻、干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炒) 白芍药(炒) 茯苓(去皮) 黄 (炙) 当归 甘草(炙) 熟地黄 川芎(各一钱) 桂心(二分)
痢疾已愈,气血大虚者,此方主之。
大虚者必大补,故用人参、黄 、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桂心以补血。
真人养脏汤
人参 白术(炒) 白芍药(炒) 肉桂(炒) 诃子(面裹煨) 粟壳 甘草(炒) 木香(不见火) 肉豆蔻(面裹煨)
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
甘可以补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温可以养脏,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敛,故用芍药;涩可以固脱,故用粟壳、诃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虚寒气弱之脱肛耳。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者,则属热而非寒矣,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