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续增小儿伤寒
□
〔洁〕伤寒表里攻发有表证恶风恶寒者,当发表。(海藏云∶恶风者,白术散,恶寒者,神术汤。)如气盛能食,不大便,无表证者,可攻里。春主生,属木。身温,当发汗。(海藏云∶神术汤。)夏主长,属火。身热而烦躁,合大发散。(海藏云∶神术加黄 汤。)长夏主化,属土,及居四季同,当调其饮食。(海藏云∶四君子汤。)秋主收,属金。身凉内温,合微下。(海藏云∶通膈丸、金花丸。)冬主藏,属水。身热而恶寒,是热在外而寒在内,身寒而恶热,是热在内而寒在外。(海藏云∶热在内者调胃承气汤,寒在内者调中汤丸。)
□
〔洁〕凡伤寒,宜根据四时,阴阳升降,逆顺刚柔而施治法。气升浮则顺发之,气收藏则下之。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紧,无汗发热恶寒,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青龙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洪者,可下之。更详认其厥与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加腻粉。如四肢不厥,身热,内外皆阳,不动三焦,宜凉药三五服下之。
黄芩甘草汤、黄芩白术汤、黄芩苍术汤、黄芩栀子汤、连翘饮子、小柴胡汤、八正散、凉膈散、白虎汤、五黄散。此上中下三焦药,宜选用之。中暑脉虚,皆恶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汤。身凉脉紧,热在内者,急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热者,桂枝汤、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防风汤可选用之。发汗者,量四时暄暑燥湿风寒,各宜春凉夏寒秋温冬热而发之。
□
〔钱〕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表证也。(洁古补遗云∶小儿外感于风寒,拘急呵欠,烦闷,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药,春夏用凉寒药。)
大青膏
天麻(一钱) 白附子(生,一钱半)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钱,研)天竺黄(一字匕研) 麝香(一字匕) 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取末,半两)
上同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黄膏 治伤风温壮热引饮。
雄黄(小枣大,研,萝卜根水并醋一大盏煮尽)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三钱) 寒水石(研细,五钱匕)脑子(一字匕) 朱砂(五分)
上研匀,炼蜜成膏,薄荷汤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发散贪睡,口气热,呵欠烦闷,表症者,盖为三岁以下小儿,未能言者设也。
□
〔《活》〕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方见疟。)
□
〔海〕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者,四君子加细辛、栝蒌、桔梗各一分,生姜、薄荷煎。或加防风、川芎各一分。内有寒,及遇天寒欲发散者,则去栝蒌,加桔梗。多虚汗,夜啼者,加麦门冬。伤风身热头痛气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风等分,细辛、羌活减半,同煎。
□
〔《活》〕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
□
〔云〕人参羌活散 治小儿寒邪,及瘟气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眠不语,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羌活 独活 柴胡 人参 芎 枳壳(炒) 甘草(炙。各二两) 前胡 桔梗 天麻(酒浸,炙)地骨皮(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薄荷少许,同煎,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七宝散 治时气,头昏体热,小儿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苏叶 香附(炒。各三两) 陈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川芎(各一两)
上 咀,姜、枣煎服。
□
〔海〕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痛,身热恶寒。
麻黄 赤芍 黄芩(半两) 甘草 桂枝(各二钱半)
上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黄芩汤 治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风。
升麻 葛根 黄芩 芍药(各五钱半) 甘草(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上惺惺散等药,发散头痛、发热、恶风寒表证者,盖为三岁以上小儿能言者设也。能言,故头疼、恶风寒可问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无汗、恶风恶寒,第五方治无汗恶寒,第六方治有汗恶风。
□
〔钱〕与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热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此里症也。《洁古补遗》云∶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子与服之。如清便自调,慎不可妄下,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证多矣。)
大黄丸 治风热里实,口中气热,大小便秘赤,饮水不止,有下证者,宜服之。
川芎(半两) 黑牵牛(半两,半生半熟炒) 大黄(一两,酒蒸) 甘草(二钱半,炙)
上为细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岁每服十丸,温蜜水下,乳后服。以溏利为度,未利,加丸数。
□
〔《活》〕头额痛,身体发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主之。(四顺饮、连翘饮、三黄丸,并见痘门。)身体潮热,头目昏痛,心神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洗心散,见痘门。)
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圣丸主之。(方见食癖门。)
□
〔洁〕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茯苓之类利小便,则其热自退。
□
〔云〕小儿伤寒,烦热,小便赤涩,大便褐色,面赤热者,导赤散。
□
〔钱〕伤风兼藏∶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藏虚见故也。
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阴厥有汗,脉沉微者。若阳厥无汗,脉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气汤而加腻粉。)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伤风吐泻。(治见吐泻门。治吐泻,用益黄散、白术散;发散,用大青膏。)
□
〔汤〕治夹惊伤寒,热极生风,薄荷散。
薄荷叶(半两) 羌活 全蝎 麻黄(去节) 甘草(半分) 天竺黄 僵蚕 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小半盏,煎至三分,加竹沥少许妙。
□
〔云〕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
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散风,大青膏主之。若止伤寒,则不胸满。
肾虚则畏明,宜补肾地黄丸。(有表者,间用大青膏发散之。)
伤风,下后虚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小儿结热于内,口干而渴,身黄体重者,宜白术散。
□
〔汤〕伤寒发渴,宜白虎汤。
□
〔洁〕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术散治虚渴,为下后而食少胃虚者设也;白虎汤、大黄丸治实渴,为未经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设也。
□
〔洁〕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痰者,当用褊银丸。(方见咳嗽门。)
上二方治咳嗽,阿胶散治虚嗽,为哽气长出气者设也;褊银丸治实嗽,为痰盛喘满者设也。
若有表证恶风寒而嗽者,当用惺惺散、加减四君子汤、鼠粘子汤之类是也。
阴厥、阳厥。(见大法条。)
□
〔洁〕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
〔汤〕伤寒呕者,枳壳半夏汤。
枳壳 半夏(各半两)
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岁以下作五服。
藿香正气散 治伤寒发呕。
藿香叶 浓朴(制)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 苍术(米泔浸淘,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温服。
□
〔洁〕大吐者,当下之,白饼子、珍珠丸、消积丸。(三方俱见癖门)潮热,有时胸满短气,呕吐者,桃枝丸。(方见小儿积热门。)
上七方,治伤寒呕吐。前二方治痰饮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后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治里热而吐,余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
〔汤〕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 、人参、地黄。
黄 (一两) 白芍(三两) 甘草 人参 熟地(各半两)
上 咀,每二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儿伤寒形症∶头痛 体痛 鼻塞或流涕 喉内喘息 两手脉洪数 颊赤眼涩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眼赤黄 口干涩 咳嗽 山根青色 喷嚏
□
〔《活》〕头目疼痛,而畏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
□
〔云〕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热,为斑疹也,与伤寒表证相似。此胎气始发,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证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