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的分类第一节 依据学派的理论对心理治疗进行分类
这些理论主要有心理动力学派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人体主义理论。
一、建立在心理动力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
这类疗法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所创立的。该理论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时期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这一被称为是“经典心理分析疗法”过分强调幼年时期性的创伤,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现,因而被其弟子们不断修正。如霍妮(K.Horney)认为应从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人类动机的根源,她和弗洛姆(E·Fromm)都重视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的作用,而贬低性力等先天本能的生物学因素。属于这一学派的心理分析家曾受过严格的心理分析科班训练,他们分析了自己在过去生活中潜意识所隐藏的东西,分析梦与隐梦、性力、本我、自我、超我和压抑、抵抗、消退等心理防卫机制的关系。因为只有学会分析自己才能有资格去分析病人。虽然后来弗洛伊德学派的弟子们对性力、本我、幼儿性欲创伤和人格发展等观点加以摒弃或修改,增加了社会文化因素和疾病及症状关系的分析,但基本上仍因袭心理分析的经典方法,只不过在时间上(每周治疗的次数和总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一修正的疗法被称之为心理分析性的心理治疗(psychoanalytic orientedpsychotherapy)。治疗对象也不再限于神经症,还包括了部分重型精神病人。至70年代,Soloman和Potch又将心理分析疗法缩短至10~15次的短程疗法,主要解决当前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
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疗法,虽然这一疗法受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较大,但实际上其理论根据来自三个方面,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桑戴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认为病人的异常行为既然也和正常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应当能够通过另一种学习使之消失,各种疾病(不论是躯体的或是精神的)都可视为机体某一部分的活动(或行为)异常,都可以通过这一活动(或行为)的矫正而得到治疗。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行为疗法或行为矫正大致可区分为两大部分:即外显异常行为的矫正和内部自我调整,现分析如下:
(一)外显异常行为矫正
这一部分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①应答性行为疗法(respondent behavior therapy);②操作性行为疗法(operant behavior therapy);③替代学习疗法(vicarious learning therapy);④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1.应答行为疗法是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建立一个对抗的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或去条件作用(deconditioning),把由于应答性条件反射机制所形成的异常条件反射(即病理症状)消除掉,并建立一个新的正常的条件反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和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对这类疗法的确立作出过贡献。具体疗法有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等。
2.操作性行为疗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机制,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的方法消除不需要的行为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的疗法有标记奖励法、塑造法(Shaping)、消退法(extinction)。对慢性衰退的精神病人、智力落后和肢体残疾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常用这类疗法去建立新的良好行为并取得较好效果。所谓塑造法就是用奖励方法在病人身上塑造一种所要求的行为。例如训练下肢瘫痪病人行走,开始时只要病人能稍许将足抬起,就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后逐步提高活动的范围,在不断地奖励下达到最终能行走的目的。所谓消退法,是指当病人一出现不良行为时则停止奖励或不予理采。例如有的儿童用无理器闹、在地上打滚、拒食、毁物等办法来要挟家长满足其不合理要求。当儿童一出现这种不良行为就不予理采,毫不心软,一旦停止器闹或其它任性行为,就与之对话并给予奖励强化其正常行为。
3.替代性学习疗法让病人学习所示范的方法以替代旧的行为。例如患恐怖症的病人模仿治疗者在恐怖情境中镇定自若的神态或者以电影、电视中呈现恐怖场合时的勇敢者为学习的榜样。前者在现场亲身体验,印象较深,后者可反复放映观看,反复学习。
4.认知行为疗法这一疗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内容中加进了认知的因素。认为病人的病态行为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致,因此要先改变病人因此而产生的错误信念和情绪,才能纠正在其异常行为。这一类疗法中最著名的是理性情绪疗法。
(二)内部自我调整
与前述各种疗法不同的是,该疗法重点放在调整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支配。因此不象躯体骨骼肌那样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随意改变其活动水平。但是经过自我训练,这些看来不能随意控制地的内脏器官“行为”也会象骨骼肌那样受控于人的意识。这一方面的疗法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通过自我意识的调整达到全身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放松”,称为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另一种是通过仪器,将体内某一部生理活动或放松效果反馈于本人,帮助他更好地调节这些活动,称为生物反馈(biofeedback)。
1.放松疗法 所谓放松,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肌肉都处在一个不紧张或松弛宁静的状态,放松疗法的种类很多。有的主要用意念,有的还加上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来促使自己进入松静状态。其中,静默法(mediation)是使自己静坐、闭眼、凝神于某种形象物体(如一束鲜花)如某种意境(如畅游于湖光山色之间),排除一切杂念而使情绪宁静下来。我国气功中的静功、印度瑜珈(Yoga)中的某种类型和日本的坐禅都属这一方法。自发训练(autogenic training)是本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舒尔茨(Schultz)创立,用带暗示性的指导语告知病人:如感到四肢沉重便是肌肉深度松弛的现象;如感到肢体温热便是血管扩张的现象。要求病人体验并产生这种感觉。用这种方法训练高血压病人产生额部清凉感、消化道病人产生腹部温热感,都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渐进性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是美国生理学家雅克布森(Jacobson)创立,令病人进行身体局部一组肌肉先紧张后松弛的练习,然后根据指导语逐步进行身体其他部位肌肉先紧张后松弛的练习,按从手开始,循上肢、肩、头部、颈、胸、腹、臀、下肢一直到脚的顺序,最后达到全身放松。放松疗法的适应症是高血压、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和焦虑症、恐怖症等神经症。
2.生物反馈在放松疗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电了仪器将体内不易感觉到的生理活动信息如血压升降、心率快慢等显示出来,让病人根据这一信息学习,使生理活动朝着要求的方向变化。
三、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马斯洛(A.Maslow),还有戈尔德斯坦(K.Goldstein)、罗杰斯(Carl Rogers)、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他们认为有机体有一种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人除了一般的生物潜能外,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如需要或动机。它有七个层次,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能给人“高峰体验”的喜悦,人能达到这一层次就是最有价值,并且是最健康的。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就是要实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心,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因此它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和行为主义相反,被西方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心理疗法有很多种,最著名的是罗杰斯的询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其它如存在主义疗法和完形疗法也属于此范畴。存在主义疗法是从存在主义哲学衍生而来,认为每个人都面临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存在?”(即现实的社会是怎样的?)和“我是谁?”(即我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人必须为此作出决定和选择,并为此而奋斗。治疗者要了解病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理解和体验存在,强调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可以作些什么来解决目前的痛苦,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潜能,驱使他去改善自身的情况和人际关系,并建立自已的生活目标。完形疗法就是从整体上认识自己的各个方面,要病人说出现在的(此时此地)认知和体验。一般的治疗技术是用一把空椅子,要病人前后变换角色,一个是坐在椅子上的人,一个是想象中的人,让病人体验到自己和“对方”的情境,并且在两者之间展开对话,这样病人很快地就会把自己受到伤害的心情和愤怒全部抛投在这把空椅子上。当病人的情感从压抑和情绪骚扰中解放出来后,会积极地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强调这一切都应由他自己(病人)负责。本治疗的目标是要病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我信任的、有自我意识的人,他本人能指导和调节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