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卷八 \ 七窍门上目肿胀
肿胀如杯证 水火之邪。传脾土而为炎燥之病。其珠必疼。而睥方急硬。若暴风客邪作肿者。
必然泪多而珠疼稍缓。然风热外感。治之易愈。若水火内自攻击。重则疼滞闭塞。血灌睛中。而变证不测矣。轻则敷治而退。重则必须开导。敷治不退。开导不消。消而复发。痛连头脑。而肿愈高睥愈实者。此风热欲成毒也。洗肝散、龙胆饮选用。胀有胞胀珠胀不同。胞胀多属湿胜。治其湿热为主。珠胀多属火淫。治当去火为先。故治珠胀。虽挟风邪。不宜轻用麻黄、木贼之类。恐有乌珠胀裂之患。不可不慎。
形如虾座证 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 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
如皮如肉。状似袋者。乃血胀从额中落来。不可割。为血英。在此处误割者。为漏为瞽。不可不辨。急宜开导。血渐去而皮渐缩。小 胀出如袋者亦然。在肺部是重。久则移传于肝。而风轮有害也。宣明丸。
状如鱼脬证 气轮努胀。不紫不赤。状如鱼脬。乃气分之证。金火相搏所致。不用镰导。惟以清凉自消。泻肺汤。若有微红及赤脉者。略略于上睥开之。若头痛泪热。及内燥而赤脉多者。防有变证。宜早导之。庶无后患。
鹘眼凝睛证 此骤然而起。五脏皆受热毒。致五轮壅起。头疼面赤。目胀不能转动。若鹘之睛。乃三焦阳邪亢极之害。先用香油调姜粉汁。于额脸项上摩擦。急服酒煎散。覆盖出汗。其眼即活动。而用灯火烧断风路。其迎香太阳两睥上星等要隘处。并举而劫治之。此证多是小儿急惊。大人少有此患。
因风成毒证 初发时乃头风湿热。瘀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或治不得其法。遂至邪盛。搏夹成毒。睥与珠胀出如拳。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先从乌珠烂起。后烂气轮。有烂沿上下睑并脑。及颧上肉尽空而死。若患头疼肿胀珠凸等证。治退复发。再治再发。痛胀如前者。即成此患。若已成者。虽治之胀少退。痛少止。决又发。发时再治。至于数四。终当一发。不复退矣。惟初起时。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细辛、川芎、薄荷、赤芍。若至珠烂。治无及矣。
旋胪泛起证 气轮自平。水轮自明。惟风轮泛起也。或半边泛起者。亦因半边火盛。火郁风轮。故随火胀起。服用凉膈散。点用石燕丹。非旋螺突起。已成证而顶尖俱凸。不可医治之比也。旋螺突起证 乌珠高而绽起如螺。为肝热盛。必有瘀血。急宜石燕丹、绛雪膏点之。或调鳝血点尖处。若年久须用锋针对瞳神量浅深横入。放出恶水。纸封避风。忌口数日。先服守真双解散。后以六味丸加知、柏急救少阴伏匿之邪。若初起失于正治之法。则瘀虽退而气定。膏不复平矣。
神珠自胀证 此阴峻利害之证。因五脏毒风所蕴。热极充服。与旋螺突起不同。初起麻木疼痛泪出。其势莫测。急投大黄当归散。宜退五脏热毒。捣葱、艾熨五轮之突起。洗以白芷、细辛、麻黄、防风、羌活。未可与点。或突起高寸许者。须锋针针出恶水。疼方得止。
珠突出眶证 此乌珠忽然突出眶也。与鹘眼证因滞而漫漫胀出者不同。有因精华衰败。痒极揩擦而出者。其人不久必死。有酒醉怒甚。及呕吐极而绽出者。有因患火证热盛。关格亢极而胀出者。有因打扑而出者。凡此虽离两睑而脉皮未断者。乘热捺入。虽入。脉络损动。终是光损。须用清凉膏。若突出阁在睑中而含者易入。光不损。若离睑。脉络皮俱断者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