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e~f~g>(拼音F)第三篇
 
中医书籍



 《中医词典》e~f~g > 拼音F

(拼音F)第三篇

 

肺花疮

病名。系指阴虚久咳,喉中疼痛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疮,名肺花疮。”《疡医大全》卷十七:“喉癣即肺花疮。”详见喉癣条。

 

肺黄

病名。三十六种黄之一。

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肺黄者,眼目白色,头面微肿,鼻衄不止,多涕憎寒,遍身生赤粟子,壮热,腹胀胸满,上气。若粟子紫黑色及肿者,难治。”治用栝楼散,及瓜蒂末搐鼻出黄水等法。

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肺黄,口干舌缩,目赤鼻出血……烦渴欲得饮水,及大便不利。”治用消渴汤等。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肺火

肺中火邪。有虚火实火之分。肺阴虚而生火为虚火,肺热盛极化火则为实火。参肺阴虚、肺实热条。

 

肺火恶寒

证名。因肺火腠理不固所致恶寒之证。《证治汇补·恶寒章》:“肺火恶寒,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方用泻白散去粳米加黄芩、杏仁、阿胶,或甘桔汤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酸枣仁等。参见恶寒条。

 

肺积

病名。五积之一。证见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皮寒时痛时痒等。《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差夏利,主皮中时痛,如虱喙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证治准绳·杂病》治用大七气汤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兼吞息奔丸。参息奔条。

 

肺极

病名。属虚损范畴。《奇效良方·痨瘵门》:“肺极,则寒痹腰痛,心下坚,有积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治以天门冬大煎。参见六极条。

 

肺坚

肺脏坚实,功能正常。《灵枢·本脏》:“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肺金

①生理学名词。即肺脏。肺脏在五行中属金,故称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

②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旨》。即肺经。参见该条。

 

肺津不布

病证名。指肺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功能失职,不能正常输布津气。症见皮肤焦枯,喘咳,痰多,甚则水肿等。治宜轻宣润燥,或宣肺降气。

 

肺噤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指初生口噤嘴唇苍白。参见口噤条。

 

肺经

①手太阴肺经之简称。见该条。

②推拿穴位名。又名肺、肺金。位于无名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能止咳化痰。《小儿按摩经·手法歌》:“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参见五经条。

 

肺经咳嗽

病名。因肺经病变所致的咳嗽。又称肺咳。

①风寒束肺之实咳。《不居集》卷十五:“肺经咳嗽,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麻黄汤主之。”

②真阴不足,肺脾素燥,劳伤或七情动火伤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肺经咳嗽之症,气急喘咳,痛引缺盆,右胁下洒淅恶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难出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肺咳之症也。”治宜清肺泻热,用泻白一物汤、清肺饮;脉见迟细,气阴虚者,治宜益气养阴,用人参补肺饮、人参生脉散、琼玉膏;肺有热痰者,治宜清肺化痰,用青黛海石丸、节斋化痰丸;久嗽肺虚,治宜养阴润肺,用百花膏等方。参见咳嗽、肺咳条。

 

肺经失血

病证名。因悲忧伤肺,络损动血所致的出血病证。见《不居集》卷十三。或鼻衄,或呕血。选用麦冬饮子、大蓟饮、人参救肺汤、天冬丸、资成汤等方。参见失血条。

 

肺经燥痰

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七。即燥痰。参见该条。

 

肺惊

脏腑惊证之一。出《小儿病源方论》。小儿惊风,兼见气喘吃水。

 

肺疽

病名。饮酒过度伤胃吐血之证。《圣济总录》作肺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肺疽者,或饮酒之后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医钞类编》卷七:“仲景云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即肺疽之属也。”详见伤酒吐血条。

 

肺绝

证名。五脏绝候之一。

①肺气绝所见危重脉证。证见气喘不休,口张气但出不还,面赤,汗出发润,无寸口脉等。《中藏经》卷上:“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脉经》卷四:“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②中风脱证之一。中风证见鼾睡。《医林绳墨·中风》:“鼾睡自汗者,肺绝也。”《医宗必读·真中风》:“若中风昏倒……声如鼾,肺绝。”参见中风脱证条。

 

肺绝喉闭

病名。系指危重病人上呼吸道梗阻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肺绝喉闭,其脉浮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治宜迅速,可用独参汤或加入竹沥、姜汁等。

 

肺绝喉痹

病名。系指喉痹日久,痰涎塞于咽喉,声如泄锯的病证。见《医学心悟》卷四。治宜宣肺祛痰,可用人参橘红煎服。

 

肺咳

病证名。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

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

 

肺劳

病名。因劳损伤肺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圣济总录·虚劳门》:“肺劳者,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证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粘,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治宜益气补肺,选用补气黄芪汤、桑白皮散、人参丸等方。《太平圣惠方·治肺劳诸方》用桔梗散、鳖甲圆。参见虚劳、五劳条。

 

肺痨

病名。即肺劳。《慎柔五书》卷四:“肺痨热,瘦损,有虫在肺,令人咳逆气喘。”治以五膈下气丸等方。与肺结核病相似。参见肺劳、虚劳、劳瘵条。

 

肺络损伤

肺燥伤阴,久咳或剧咳损伤肺络,引起咳血、咯血。络脉在外属阳,燥为阳邪,故燥热易伤络。《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治宜清金降火,或清络养阴。

 

肺脉

脉学名词。

①肺脏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②肺脏的脉象。参肺平条。

 

肺鸣

证名。因气郁肺气不利出现的喘鸣声。《素问·痿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王冰注:“肺藏气,气郁不利,故喘息有声。”

 

肺募

①指中府穴。《难经》:“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见中府条。

②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三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在前胸第二肋间隙,约距胸正中线1.5寸处。主治癫痫等。艾炷灸3-5壮。

 

肺疟

病证名。《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参见五脏疟条。

 

肺脾两虚

证候名。多指肺脾气虚。脾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可及子,子病盗母气,二脏相互影响而同病。症见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

 

肺脾气虚

病证名。指肺气与脾气俱虚的证候。详见肺脾两虚条。

 

肺脾郁

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肺平

脉学名词。指肺脏的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肺气

①指肺的生理功能活动。

②指肺吸入呼出之气。

③指肺的精气。《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肺气不利

病证名。指肺气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功能障碍。肺主气,主行水,肺气不利,则出现鼻塞,咳逆气喘,尿少,水肿等症。治宜利肺气为主。

 

肺气不宣

病证名。指外感风寒束表,皮毛闭塞,肺气失于宣发。肺主宣发,外合皮毛,邪气束表,肺气不能宣通,出现鼻塞,多嚏,喉痒而咳,无汗等症。治宜宣发肺气为主。

 

肺气不足

病证名。即肺气虚。《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参肺气虚条。

 

肺气上逆

病证名。即肺失清肃较重者。由肺失清肃进一步发展所致。以气逆咳喘为主症,治宜降气平喘。参肺失清肃条。

 

肺气盛

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肺气实

证名。肺经邪气盛实之证。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即肺气盛。主证喘促胸闷。《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详肺气盛条。

 

肺气虚

病证名。又称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白光)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治宜补益肺气。《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肺热暴痖

病证名。因感受风热而突发失音之病证。其证突发,舌干口燥,声音嘶哑,口渴欲饮,舌苔黄,脉眩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治宜疏风宣肺,清热降火,可选连翘散,或清咽利膈汤加减。参见暴瘖条。

 

肺热鼻衄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因肺热上壅所致的鼻腔出血。有肺经实热、虚火上炎、风热犯肺致衄数种。《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由肺经实热者,宜青黄散。”阴虚火动,邪火上归于肺者,当清肺降火,白虎汤加地黄、犀角、丹皮、白芍、山栀、扁柏。风热犯肺,证见鼻燥而衄,口干,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脉数,治宜疏风清热,用桑菊饮加丹皮、茅根之类;无表症者,去薄荷桔梗,以黄芩、山栀等品,或加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清肺。参见鼻衄条。

 

肺热病

病证名。肺受邪热所致的病证。证见身热恶寒、汗出、喘咳、胸膺痛不得太息、头痛等。《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肺热瘅疟

病名。疟疾证见但热不寒者。《症因脉治》卷四:“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素有热之瘅疟症也。”宜用防风泻白散,以散舍于皮肤之风寒;用石膏泻白散,以治肺素有热;用滋阴八味丸,滋阴清肺,以治阴虚阳亢,消烁脱肉。参见瘅疟、疟疾条。

 

肺热腹胀

证名。肺热壅阻,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证见气喘咳逆,不得仰卧,腹胀胸痛等。《症因脉治》卷三:“肺热腹胀之症,喘息倚肩,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腹胀胸痛,常胀不退。”因肺素有热,或膏粱酒湿,火热熏肺,肺热焦满,壅阻气道所致。治宜清肺为主。喘息倚息,不得仰卧,烦闷咳逆者,治宜清热泻肺,用葶苈泻肺汤合泻白散。胃火熏蒸,腹胀作痛,大便结者,治宜清胃泄热,降气消胀,用枳桔大黄汤。心火刑金,泻心各半汤。木中火发,泻青各半汤。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肺热久焦

病因病机学名词。指肺中郁热,津液干涸,肺叶枯萎。可引致痿证。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若肺热叶焦,不能敷津于肌肤,发为痿躄,以四肢痿弱无力,肌肤枯萎为主症。《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肺热久嗽

病名。肺热而致长期不愈的咳嗽。兼见身热,肌肉瘦削。治宜清热润肺止咳。《医说》卷四:“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黄减半,如常制为丸,蜜丸樱桃大一丸,食后夜卧含化,未终剂而愈。”《不居集》卷十五治肺热久嗽,用一物黄芩汤治疗。参见久咳、咳嗽等条。

 

肺热身肿

证名。因肺热,治节失职,而致身肿之证。证见遍身头面皆肿,喘咳倚息,小便赤涩。《症因脉治》卷三:“肺热身肿之症,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此即内经诸气膹郁,肺热成肿之症也。肺热身肿之因,肺热叶焦,肺气怫郁,升降之令不行,治节之官失职,则经络壅闭,营卫不谐,而遍身头面皆肿矣。”脉多洪数或见弦数。治宜清肺利水,选用家秘泻白散、二冬二母汤、泻心汤、泻青丸、葛根石膏汤、葶苈清肺饮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肺热痿

痿证之一。见《医宗必读·痿》。即皮毛痿。详该条。

 

肺热痿软

证名。又名肺热痿。因郁火克金,肺热叶焦,或肾火上炎所致。症见皮肤干燥枯槁,喘息咳逆,下肢痿软。《症因脉治》卷三:“肺热痿软之症,皮质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治宜滋肾清肺,肾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用二母二冬汤合家秘泻白散。参见痿、皮毛痿条。

 

肺热证

证名。肺热引起的病证。《素问·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并可见喘鸣等症。《证治准绳·杂病》:“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瞥瞥然见于皮毛上,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热也。”有虚实之分,参见肺实热、肺虚热、皮毛痿条。

 

肺疝

病名。风寒袭肺而引致胸膈牵痛者。《素问·大奇论》:“肺脉沉搏为肺疝。”王冰注:“心疝,肺疝,皆寒搏于脏故也。”多因体质素虚,复为风寒之邪袭肺所发,证见鼻息气粗,呼吸短促,胸膈阻塞,时时引痛等证。治宜选辛散苦降之剂内服。

 

肺善

五善之一。痈疽预后法。《外科正宗》卷一:“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参五善条。

 

肺伤

病证名。肺脏伤损的疾患。证见咳唾血、吐血、少气、咳嗽、鼻鸣等。《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肺肾两虚

病证名。指肺肾两脏并见虚证。肺肾为母子关系,二脏病理相互影响,一脏虚弱可导致另一脏不足。有肺肾阴虚和肺气虚、肾阳虚之别。肺肾阴虚以咳嗽,盗汗潮热,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为主症,治宜滋阴降火;肺气虚、肾阳虚以咳嗽气短,畏寒肢冷,自汗,阳萎,或见浮肿为主症,治宜温补肺肾。

 

肺肾同源

肺肾为母子关系,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多肺肾同治,故称。参肺肾相生、肺肾同治条。

 

肺肾同治

治法。又名金水相生。是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肺肾为母子关系,补其母即实其子,子壮则母安。故治宜肺肾同治。症见咳嗽咳血,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滋补肺肾之阴。用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百合、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龟板等药物。参见肺肾相生条。

 

肺肾相生

生理学名词。又称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为母子关系,生理、病理均相互影响。如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主通调水道,肾为水脏,主津液,二脏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又如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二脏共同维持正常呼吸。《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病理上多见肺肾两虚,治疗时则肺肾同治,故有“肺肾同源”之说。参肺肾两虚、肺肾同治条。

 

肺肾阴虚

病证名。指肺阴与肾阴俱虚。为肺肾两虚证候之一。详该条。

 

肺生皮毛

生理学名词。肺之精气对皮毛有滋润和温养作用。肺合皮毛,皮毛的荣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精气的盛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肺失清肃

病证名。指肺气下降和清肃呼吸道的功能失职。肺主肃降,向下输布津液及水谷精微,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清肃呼吸道异物。肺失清肃,则出现呼吸短促,咳嗽上气,痰多喘满等症。治宜降气平喘。

 

肺实咳嗽

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若邪偏左则左体不能贴席,偏右则右体不能贴席,贴席则喘嗽不止。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

 

肺实热证

证名。肺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常伴见鼻孔煽张,咳嗽,或吐脓血。治宜泻肺清热,用地骨皮汤、清肺汤等方。

 

肺实嗽

证名。病邪盛实,肺气壅阻所致的咳嗽。多为新咳,声重有力,常伴痰稠色黄。《万病回春》卷四:“肺实嗽者,新嗽有邪也。桑皮、桔梗、杏仁、枳壳、苏叶主之。”《松崖医径》卷下:“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参见咳嗽、新咳、肺实咳嗽等条。

 

肺实证

证名。肺病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由外邪侵袭,或气壅痰聚等所致。可见喘急,胸闷,咳嗽声重痰稠,肺痈,咳吐血痰,喉痹,上消等证。《脉经》卷二:“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又“肺实……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本草经疏》:“肺实八证: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气壅,属肺热气逆;声重痰稠,属肺热;肺痈,属肺热极;肺胀闷,属肺热;吐脓血,血痰,咳嗽、嗽血,属肺家火实热甚,此正邪气胜则实之谓;喉癣,属肺热;上消,属肺家实火,及上焦热。”方用地骨皮汤、葶苈丸等方。参见肺病、肺实热等条。

 

肺手太阴经病证

病证名。手太阴肺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脉经·肺手太阴经病证》:“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还有吐血、漏汗、小便赤、肺痹、肺中风、肺胀、肺痈、息积等多种病证。

 

肺水

病名。五脏水肿病之一。证见身肿、小便难、溏泻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因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参见水肿、十水条。

 

肺死

脉学名词。指肺脏的死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肺死脏

肺的真脏脉象。浮取虚,按之如葱管中空,软而无根。表明肺脏真气已绝,预后不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损

病名。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肺。证见皮聚毛落,毛槁皮焦等。《慎斋遗书·虚损》:“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损肺伤气,毛槁皮焦,急宜养气,宜四君子汤。”《类证治裁·虚损》用保元汤。参见虚损条。

 

肺损咯血

病证名。久咳肺络损伤所致的咯血。初起宜清肺宁络,用薏苡仁散(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日久气血两虚,客热不除,咳嗽咽干,多唾涎沫,血色鲜红者,治宜补益气血,养阴和络,用大阿胶丸(见《丹溪心法·吐血》)。参见咯血条。

 

肺痛

证名。肺部作痛。因气滞血瘀所致,治以散瘀止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肺为华盖

生理学名词。华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肺居体腔脏腑最高位,覆盖诸脏,故称。《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肺为娇脏

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故称。

 

肺为涕

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肺萎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即肺痿。详肺痿条。

 

肺痿

病名。

①肺叶枯萎所致的病证。一作热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弦,多涎唾。”有虚热、虚寒之分。虚热者,咳声不扬,吐稠粘涎沫,口干咽燥,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治宜滋阴润肺,清热生津,用举肺汤、元参清肺饮、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紫菀散等方。虚寒者,形寒神疲,唾涎沫,口不渴,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等。治宜温肺益气,用甘草干姜汤,或人参白术茯苓等药。

②传尸之一种。《外台秘要·传尸方》谓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肺痿。参传尸条。

③指皮毛痿。《医宗必读·痿》:“肺痿者,皮毛痿也。”参见皮毛痿条。

 

肺痿喘

证名。肺痿病所见的气喘。其证喘而兼见唾有脓血或浊痰。《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肺痿喘,唾有脓血或浊痰,宜紫菀散。”本证所指肺痿与通常由肺损阴虚或肺寒阳虚的肺痿有别,而与肺痈相近。《汤液本草》卷中:“肺痿,咳唾脓血。”本证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症等疾患。

 

肺痿嗽

病名。肺痿病所见的咳嗽。因阴火灼肺,肺叶痿弱作嗽。其证咳嗽声哑,咽喉破痛,咳痰,或唾中有红丝脓血。《万病回春·咳嗽》:“肺痿嗽者,声哑,咽喉破痛,浊唾涎沫,或唾中有红丝脓血。热在上焦,阴火炽陷,熏蒸肺叶而成。”治宜养血滋阴,清金保肺,消痰降火。《校注医醇剩义·咳嗽》治肺叶痿败,喘咳夹红者,用白胶汤或补肺阿胶汤加减;肺痿骨蒸,或寒或热,或劳咳嗽,声嘎不出者,用秦艽扶羸汤;多年咳嗽,肺痿咯血者,用独胜散,或用滋阴降火汤合六味地黄丸相兼服。参见咳嗽、肺痿条。

 

肺系

出《灵枢·经脉》。有三种解释:

①指喉头气管。

②指肺与喉咙相联系部位。

③泛指构成呼吸道的肺之附属器官(如气管、喉、鼻道等)。

 

肺痫

病名。主证为发作时面白吐沫,腹胀,声如牛吼或鸡鸣等。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医学入门·痫》:“肺痫,面白吐沫,腹胀,牛吼。”《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忧悲太重,痰涎入肺而发。其证声嘶啼泣,施运颠倒,目睛上瞪,恶寒拘急,气下则苏。参见痫、五脏痫条。

 

肺消

病名。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证见口渴多饮,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等。《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参见消渴、上消条。

 

肺邪

五脏病邪之一。即肺脏病邪。《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难经·十难》:“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肺邪胁痛

证名。肺受病邪引起的胁痛。见《症因脉治·胁痛论》。因寒邪袭肺,水饮内停,或邪热灼肺,肺络受伤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胁肋刺痛,或咳引胁痛。属寒者,兼见咳吐稀涎痰沫,脉弦紧。治宜散寒蠲饮,用小青龙汤。属热者,兼见咯痰腥臭,面赤,脉数,治宜清肺涤痰,用泻青各半汤或泻白散加味,并针刺少商穴出血。参见感冒胁痛、停饮胁痛条。

 

肺心痛

病名。厥心痛之一。心痛连胸之证。《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横满连胸,名肺心痛。”参见厥心痛、心痛条。

 

肺虚腹胀

证名。肺脏虚衰,气失通调所致的腹胀。见《症因脉治》卷三。有肺阳虚、肺阴虚之别。肺经阳虚,腹胀时胀时退,面色惨白,气弱不振,二便清利;肺经阴虚,肌肉消瘦,咳嗽面红,多汗骨蒸。由肺虚治节无权,气道涩滞所致。治宜补肺为主,选用补肺人参散。补中益气汤、人参固本丸、生脉散、人参平肺散等方。参见腹胀条。

 

肺虚寒证

证名。肺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其证咳嗽上气,下利少气,形寒怯冷,鼻多清涕等。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肺大肠经虚实寒热证治》:“肺寒虚,逆满上气,咽中闷塞,寒从背起,口中如含冰雪,语无音声,舌本干燥,吐沫唾血,不能饮食。”《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寒,咳嗽,下利,少气。”治宜补气温肺,用补肺汤,人参茯苓丸、九味汤等方。

 

肺虚热证

证名。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肺热,轻手即得,略重全无,肺主皮毛也。日西尤甚。必兼喘咳洒淅,善嚏善悲,缺盆痛,胸中及肩臂皆痛,脐右胀痛,小便数,皮肤痛及麻木。”治宜补肺清热,用门冬清肺饮、生脉散、补肺阿胶散等方。

 

肺虚身肿

证名。因肺气虚,清肃之令不行所致之身肿。《症因脉治》卷三:“肺虚身肿之症,泻利喘咳,面色惨白,或肿或退,小便清利,或气化不及,小便时闭,大便时溏,即《金匮》脉沉自喘之正水,此肺虚肿症也。”治宜补肺益气,选用生脉散、人参固本丸、都气丸、四君子加杏仁、贝母等。参见身肿、水肿条。

 

肺虚嗽

病名。肺气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其证咳嗽无力痰涎清薄,气怯息短,嗜卧懒言。见《赤水玄珠》卷七。《不居集》卷十五:“肺虚咳嗽,肺虚者,肺家元气自虚也。惟其自虚,则腠理不密,故外则无风而畏风,外则无寒而怯寒,内则气怯息短,力弱神虚,面白神羸,情志郁结,嗜卧懒言,遗精自汗,饮食减少,咳嗽无力,痰涎清薄,六脉虚微而涩溺,按之无神,此为阳虚脉症。”治宜大补元气,不可专于消热消痰以止嗽。《万病回春·咳嗽》:“肺虚嗽者,久病久嗽虚也。宜滋阴补肺加天门冬、款冬花、马兜铃、紫菀、阿胶、五味子之类。”参见咳嗽条。

 

肺虚损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怯肺。详该条。

 

肺虚证

证名。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证见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嗽、咳吐血痰、声哑、咽喉燥痛、肺痿、皮毛焦枯等。《脉经》卷二:“肺虚……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浮沉缓,此是肺虚之候。”《本草经疏》:“肺虚七证。齁喘,属肺虚有热,因而痰壅;咳嗽吐血痰,属肺热甚;声哑,属肺热甚;咽喉燥痛,属水涸火炎,肺热之极,此证法所难治;肺痿,属肺气虚有热;龟胸,属肺热有痰;息贲,属肺气虚痰热壅结所致。”参见肺病、肺虚寒等条。

 

肺虚自汗

证名。因肺气虚而表不固所致自汗证。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症见自汗、咳嗽、气喘、乏力等。治宜补肺以固其表,用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等方。参见自汗条。

 

肺炎

病证名。出《麻疹活人全书》。为内、儿科常见病之一。又名肺闭喘咳、肺风痰喘。以发热、咳嗽、痰多、喘憋等为特征。古代与现代所说的肺炎尚不一致,但说明这种热性病是麻疹最易出现的合并症。治疗宜疏风宣闭、祛痰平喘、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鱼腥草等。重症用三黄石膏汤加减。热极伤阴,心烦气短,可加用生脉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如肺炎病灶经治后久久不易吸收,可配合在背部拔火罐。本病发病急、变化快、合并症多,应注意鉴别诊断,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

 

肺遗

病证名。因肺病而致遗精。其证遗精而兼见皮毛枯焦,喘急不利。《医宗必读》卷九:“肺病而遗者,必皮革毛焦,喘急不利。”治宜清肺涩精。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

 

肺阴

肺脏的阴液。由水谷精气及肾水化合。《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阴与肺气相互为用。肺阴不足,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声音嘶哑;外不能濡养肌肤则形体干瘦,皮毛憔枯;甚则阳亢化火。

 

肺阴虚

病证名。指肺脏阴津不足,甚则虚热内生。多由发汗太过,久咳伤阴,或热邪耗伤肺阴所致。临床表现以肺虚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主。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润燥,咳血者则清络保阴。

 

肺饮

病证名。痰饮之一。饮邪在肺,证见喘促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为支饮类证。参见痰饮、支饮条。

 

肺痈

病名。肺部发生的痈疡。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一般可选用《千金》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等药。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血益气,清热化痰,用桔梗杏仁煎。《济生》桔梗汤等。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

 

肺痈喘

证名。患肺痈时所出现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因邪火热毒挟痰瘀壅阻于肺所致。其证兼见口燥、胸中隐痛、咳唾腥臭脓痰及高热等证。治宜清肺解毒,用桔梗汤加防风橘红、银花、麦冬,或千金苇茎汤等方。参见肺痈条。本证见于肺脓疡等疾患。

 

肺痈嗽

证名。肺痈病所见咳嗽之证。证见咳吐脓痰腥秽,口中干燥,嗽则胸中隐痛。《万病回春》卷四:“肺痈嗽者,口中辟辟燥,嗽即胸中隐隐痛,嗽伤肺叶而成也。先用保肺治嗽药,后用收敛疮口,以合欢树皮、白芨、白蔹煎服。”《校注医醇剩义·咳嗽》:“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石花汤主之。”详肺痈条。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