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麻痧初编》 > 卷五顾氏《丹痧经验阐解》
总论
顾氏玉峰曰∶近年喉痧一证日甚一日,且多殒命者,其故何也。只缘舍本求末,重于咽喉,忽于痧子,早进寒凉遏伏厉邪之故耳。盖天有六气俱能生杀成物,凡疾风豪雨酷暑严寒四时不正之气即为厉气,人若感之便能为害。迩年天道南行,冬不藏阳,每多温暖,及至春令,反有暴寒折伏,皆为非时不正之厉气。感触者蕴酿成病所以其证发必一方,长幼男女相似,互为传染,与厉疫同。禀气旺者虽感重邪其发亦轻,禀质弱者即感微邪其发亦重。
夫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开窍于喉鼻。鼻气通于天气,受邪之时从口鼻而入于肺脾,发必由肺脾而出于肌表。当厉毒发作之时,热淫之气浮越于肺之经隧,所以必现咽喉肿痛、鼻塞喷嚏、咳嗽胸闷、呕恶、浑身酸痛等形,此非厉邪痧子为本,咽喉咳嗽等形为末乎?今医不究其受病之因,乃执《内经》诸痛属火,红肿为热,急进寒凉,甚至用犀羚石膏金汁黄连等味稍兼辛凉表散以为双解之法。体质强旺者幸藉元气充足或以敌邪致愈,禀之单弱者即变音哑喉腐,气促腹泻、齿鼻流血、舌缩唇焦、肤干无汗、发厥口噤种种险候。
医家见之犹曰病重药轻,更以寒凉培进,必致痧毒内陷,燔灼愈腾,喉闭痰升,命归泉路。要知头面红肿 赤正痧毒外达之势,当此之时亟进表散开达之剂,寒凉清腻等药一味不可兼杂,使其痧从汗透则其毒自然不留,其毒既泄咽喉岂有不愈,所以先贤诸败毒散中皆用表散亦同此意命名也。余非业医者,因从前子女惨遭其害,爰是潜心医学,研究岁运司天。
数年以来稍悟一斑,凡有亲友患此者商治于余,皆以表散开达为主直待痧回肿退,鼻有清涕,遍身作痒蜕皮;方进凉血清解之味,靡不应手速效,近见苏杭此证盛行殒命者不少,予仰体上苍好生之德,敢将一得管见布告四方,并非立异矜能,炫玉求售,惟冀医林高士,药业仁人,鉴余微忱,勿加讪詈,则患者辛甚,余亦幸甚。
论证治
凡形寒壮热,咽喉肿痛,头痛咳嗽,胸闷鼻塞,呕恶,两目汪汪,手足指冷,脉来濡数或现浮数,此即厉邪痧证,需进后方荆芥葛根汤两三剂,俟其畅汗,痧透点至足心,舌有杨梅刺,方进辛凉清解之味,总之痧慎于始,若有一毫胸臆未清,便是痧疹未透,不可早进寒凉,遏伏以致不治。
凡痧疹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患。若不预解使之尽出,或早投寒凉遏伏,多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日久枯悴,或成惊痫,或为泻痢,或为咽喉腐烂咳血喘促,或作浮肿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然未始不由于人事之未尽也。
凡痧疹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葛根汤主之,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恐露体冒风可不必用)
凡形寒发热面若装朱,痧疹不出肌肤即现上吐下泻,腹痛如绞,甚至发厥口噤目闭神昏,此乃内挟湿滞痧秽,外感戾毒,暴寒折伏,表里为病,阴阳不通,最属危候。每至朝发夕死,不能过两三日者。若投寒凉清解有如操刃急进,藿香正气散加煨葛根牛蒡子蝉衣焦神曲等味一两剂得畅汗吐泻厥止,痛停,痧得 赤,扶过三日庶无妨碍。但此证吐泻之后,津液大伤,必然发渴思冷,切勿与吞冷水、所有甘蔗水梨一切寒凉之物,切忌切忌。
凡热邪壅于肺,逆传心胞络,痧疹不得出或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遏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喘急音哑而死,急用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牛蒡子蝉衣桔梗樱桃核浮萍草枇杷叶等煎服,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使痧疹复出而喘定,方可无虞,倘体质单弱不能透达,需用透邪煎或柴归饮发之,如进此二汤仍不 赤者,急进托里举斑汤。
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倘时令严寒即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俱可用,勿拘辛温而迟疑,二汤内俱加入牛蒡子蝉衣桔梗发之。如时令炎热以升麻葛根汤加牛蒡子蝉衣辰砂益元散发之。如果热势充炽稍加生石膏三四钱亦可。倘时令平和,以荆防葛根汤加浮萍草发之。务使发得透畅,莫使其有丝毫逗留,致生变幻,缠绵不已。
痧疹后勿可任性贪凉,适意喜冷,切忌大荤海鲜油腥甜腻酸辣生硬咸涩食物,以杜后患,慎戒百日,切嘱切嘱。
经验方
荆防葛根汤
煨葛根(一钱半或一钱) 牛蒡子(炒研,三钱) 炒荆芥(一钱半) 炒防风(一钱半)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面炒) 甘草(四分) 光杏仁(三钱,便溏者勿研) 象贝母(去心研,三钱) 加浮萍(三钱)
荆芥防风不炒亦可。
升麻葛根汤(痧点隐隐不透者用之)
升麻(五分) 葛根(钱半) 赤芍(钱半) 生甘草(四分) 荆芥(钱半) 牛蒡子(三钱)蝉衣(一钱) 桔梗(一钱) 加樱桃核(三钱) 浮萍草(二钱)
藿香正气散
藿香 紫苏 制茅术 制川朴 茯苓 陈皮 甘草 桔梗 半夏曲 加葛根 牛蒡子 蝉衣 焦神曲 茅术 川朴 舌胎白腻湿重者可用。
原方有大腹皮白芷当酌用之。
透邪煎
归身 赤芍 荆芥 防风 升麻 干葛根 炙甘草
加牛蒡子 蝉衣
柴归饮(即前方内)
加柴胡
托里举斑汤
归身(五分,泻者勿用) 赤芍(一钱,酒炒) 升麻(五分,见点后勿用) 柴胡(五分) 加浮萍草(三钱)
原方有炙甲片(一钱) 白芷(七分) 当酌用之。
干葛牛蒡子蝉衣荆芥象贝母随证可加。
德按∶惟冬令平寒必须麻黄,轻者三分,重则六七分,(炙焦润之)若竹叶石膏桑叶杏仁西河柳枇杷叶芦根白茅根随时加用可也。
【上编曰征今(下)】
征今编书后
《内经》言∶火郁发之。王安道先生解曰∶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升举发汗即发散之义也。仲圣太阳篇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脉浮而数者,可发汗。阳明篇曰∶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咽中闭塞,不可发汗。然在近时烂喉痧证竟有以发汗而生,以不发汗而死者。如光绪丁丑三年吴下邗上大疫时行,患喉痧者,老幼传染。医用寒凉死亡相继,曾服麻杏荆防发汗宣透者转危为安。若投黑膏犀角地黄顷刻告毙。可见天行疫疠当推岁气论治,未可拘一定成法。薛一瓢先生曰∶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证。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内经》云∶必先岁气,母伐天和。此之谓欤。余辑是编不无挂一漏万,明哲高贤匡予未逮,惠我名言,自当续付枣梨,同垂不朽,后学凌德拜识。
日本多纪栎窗先生着有《麻疹心得》《麻疹辑要方》《麻疹纂类》各一卷,求之多年未得一见,深以为憾,兹特附载卷端,以俟他日访录续编。辛卯夏日蛰庵谨又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