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泽波 > 精诚之道 斯翁唯馨——怀念我的老师岑泽波精诚之道 斯翁唯馨——怀念我的老师岑泽波
我的老师岑泽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年前我惊闻噩耗时,老师已经走了多日,但我仍遥望南天,良久无言,默极而泣,及至呜咽失声。
岑泽波老师是一名饮誉海内外的中医名家、骨伤科泰斗、著名中医教育家,但如果因此认为他无非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对我而言无非授业解惑之恩而已,那又错了。
诚然,老师医术医德之影响及授业解惑之恩泽让我永难忘怀,但令我肃然起敬的却远不止这些。老师可以说是我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者。老师对我提及最多的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精诚”四个字也是他常常书以赠人的名句。而在教学、医疗、生活中,老师可以说是《大医精诚》的矢志追随者,“思邈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有几件很小的事情,足以见证这个说法,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老师出生于广东南海九江镇的一个中医世家,家教素严,家风崇德。他自幼勤学,继承家传而从医,继承的第一遗产便是医德。在日常生活中,他能随时吟诵《大医精诚》章句,最爱讲“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老师是这样谨记,也是这样笃行的。从医50载,他遍访穷乡僻壤,坚持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常年坚持带队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开门问诊,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从来“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记得一次,我的一个中学老师托我介绍找老师看病,老师竟自报电话,称“不须熟人介绍,随时径来问诊,免得耽误时机”。此寥寥十八字,说时轻松,其“皆如至亲之想”之深厚内涵,却使我嘘唏不已,感怀至深。
老师的才学是让我最为叹服的。老师经常谆谆教导的是“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而他自己,则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典范。有一次,一个股骨头坏死的病人来诊,这是一个红斑狼疮晚期导致的股骨头坏死,本来已是棘手之至,更为棘手的是,病人由于患病日久,产生久病综合征,自己看了太多资料,臆想出很多病理来。老师并不因此而不耐烦,他微笑着一一解答病者的问题,认真处方施医。谈到兴致处,老师为有效说服病人,竟让病人家属到书房的某个书架第几层拿出第几本书翻到第几页来印证刚才的论断,结果分毫不差,病人和家属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治好了病人的久病综合征,改变了其臆想的习惯,不久就大为好转了。
老师是我见过医家中的高尚者、儒雅人。工作、教学、施医之余,他爱好广泛,涉猎甚广,情趣高雅,造诣颇深。最让我叹服的是他在书画上的造诣。在画画上,老师创作的作品倒是不多见,但每每能在点划走笔之间让你领略他的功底。骨伤科课程经常要用到人体骨骼解剖图,别的老师总是大捆小捆搬来大堆挂图,而老师一支粉笔,能精妙地在黑板上画出所有图示,发挥到妙处,他能一笔画出一根骨头、一个解剖部位,博得满堂叫绝。在书法上,他坚持临池不辍,师北魏碑,参汉隶帖,参差中自成一体,读来行云流水中可闻金石铿锵之声,立意高古,韵蕴深长,绝非“业余”之辈。读老师书法,我常常浮想联翩,神游书外,在字里行间捕捉老师处世大道,在笔画毫端领略老师儒雅大方,在翰墨神韵润化老师意境风范。
怀念老师,品味老师的德才情趣,我突想起一种树的形象。在广东,因自然灾害频发,树木多匍地团生,少有北国的参天巨株,唯有木棉,独具峻挺,拔地十数丈,集白杨之挺拔、雪松之舒展、杜鹃之烂漫兼容一身,一如老师恬静之中的豪迈、细腻之中的大气、朴实之中的睿智、矜持之中的爽快。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来的终须来,去的终须去,木棉花的这般告别,想必是世间最无私的选择。最先奉献灿烂,最先悄然放弃,最敢于创新,也最敢于淘汰自己,不留下一丝颓象,把枝头风光留给春芽,把一树养分留给新绿,贡献的是自己最美的一刻。这已不仅是草木的禀性,这是天地间永恒的精神,亘古不变的正气!(郑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