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依方 > 论文论文
标题:针灸治验录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年9月第1版
摘要:是作者最近几年来的部分临床治验记录,计病案107例,包括疾病47种,其中半数以上是农村常见多发疾病,编集时以传统的中医医案形式,逐例叙述简单的病史,症状,诊断,处方和针灸手法等。大部分病种附有按语,提出了作者的经验体会。书末附有针法浅谈和奇穴备查二篇,介绍作者经常运用的针法操作和书中所用经外奇穴的部位、针法和主治疾病等。本书所载治验病案的辨证施治,对进一步学习针灸疗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可供从事针灸的中西医师作参考。
标题:关于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关系的初步观察
出处:针刺麻醉 1977年第2-3期67页
摘要:为了探讨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和镇痛的关系,本实验对409例针麻手术病员,在术前先进行针刺肘膝以下穴位和电脉冲刺激十二井穴二种不同方法,探测经络感传现象,随后对针麻手术的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从中看到经络感传阳性病例的手术优良率要比无经络感传的病例高出19%,从而说明要研究针麻原理,有必要先对经络学说作进一步研究。(1977年全国穴位和针感专题研究经验交流会于合肥)
标题:比较穴位电刺激和暗示对痛阈的影响
出处;针刺麻醉 1977年第4期38页
摘要:为了判定针刺镇痛的效果,是通过生理效应实现的还是取决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我们观察了年龄在18-42岁间的青壮年健康工人男女各24人,按性别随机分成①对照组,先测定受试者的基础痛阈和耐痛阈,休息半小时再测痛阈和耐痛阈,结果均有所下降。②针刺组(前后测试痛阈和耐痛阈相同)针刺右足三里,上巨虚,接G6805电麻仪,用连续波,输出以能耐受为度,诱导20分钟,结果均有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暗示组(前后测试相同),用手法仪(YQ-21型):用受试者右足三里穴上隔橡皮膏模拟运针,并启发受试者接受针刺暗示,结果也有所提高,但小于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针刺结合暗示组(前后测试同上),将针刺组与暗示组二种实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结果痛阈,耐痛阈提高的幅度最大,优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为显著差异P<0.001,与暗示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针刺结合暗示组,针刺组,暗示组都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其中针刺结合暗示组提高最多,针刺组次之,暗示组更次之。认为在针麻条件下,针刺镇痛起主要作用,精神因素起辅助作用。
标题: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著名中医针灸学杨永璇生平传奇,读书方法,学术思想,治疗方法,医案医话,论文选摘,验方采录等各个方面的业绩,他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60年,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培养中医针灸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第一部分介绍杨老读书方法心得体会。第二部分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共分8节,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刺罐结合,活血化瘀,切脉望舌,四诊合参;重视经络,辨证施治;注重手法,善用补泻,调理脾胃,治病求本,擅治中风,通常达变,详审病因,善调情志。分别叙述了杨老60年临床经验和疗效卓著的特色。第三部分医案医语,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穴)的传统记叙医案的方法,论述了治疗类中风等42个常见多发病种,每篇附有按语,提出了作者的经验体会,并有10多篇医话,有的写了治疗方法,有的谈了辨证论治,有的介绍验方效方是不可多得的独特之秘。第四部分论文选摘,都是从杨老生前发表的重要著作和珍藏的讲稿中精选而来。第五部分验方采录,记载了杨老笔记中治疗50多种常见多发病种的有效验方。第六部分附录,是由杨老的子弟门人遵从杨老教诲,发扬救死扶伤精神,所取得的成效,以此告慰杨老在天之灵。最后“可贵的心声”一文,记载了杨老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以解除病人痛苦作为自己莫大快慰的记实和杨老行医的汗水与病者的泪花交融,殊为动人的故事,对杨老生平作了恰当的评价。(本书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三等奖)。
标题:杨永璇经验效方
出处:《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1994年3月710页
摘要:杨永璇独创经验效穴:①利咽穴-----天鼎穴之外旁8分处,进针5分----1寸,主治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喉咙痛,发音嘶哑。②颐中穴----颊颐部欲称“酒窝”处,可治口渴,并可横取寸许深,针尖向地仓或颊车。③肩内陵----肩前喙突处,针5分----8分,主治肩胛酸楚,上肢痹症。
杨永璇独创圆筒型套叠式铜质火罐,在学医时期,即大胆提出改革火罐的设想,把老师常用的鸟食罐,雪花膏瓶,乳腐甏,改制成圆筒型,每套由大小不等,高低依次递减的6只铜质火罐组成,使用时可任意挑选大小不等的火罐使用,不用时可套叠成壹筒,携带方便又不易破碎,深得业师赞许。
杨永璇独创絮刺火罐疗法:运用七星针加拔火罐相结合的多针浅刺的絮刺火罐疗法,是用七星针轻叩重刺两种手法,分别起到“员针”和“锋针”的不同作用。先在病变部位或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进行触摸,若有血络,硬结,压痛点或索条状物,可用七星针重叩出血手法,每点叩打100-120次,再加拔火罐吸出瘀血凝块,起到“锋针”的“泻热出血”作用;若穴位反应痒麻酸冷或脉虚陷者,则用七星针轻叩不出血手法,每点叩打60-80次,再拔火罐吸出汁沫稠液,起到“员针”的“揩摩分间”, “今无伤肉分”, “以泻分气”的作用。所以絮刺火罐疗法,轻叩重刺,灵活运用,足以疏通营卫气血而调和阴阳,皮肉筋骨,顽痹固疾,诸恙悉治,特别对气滞血瘀之症,尤为适应。
杨永璇独创舌体震颤的诊断法,一是正常舌苔而尖端出现震颤的,可以测知该病员胆小如鼠,二是舌苔薄,质淡或绛而胖的舌尖端出现震颤者,可拟诊为心脏病态,三是在薄黄或白苔的舌端中间,出现微颤的,可以肯定是神经衰弱。
标题:急性阑尾炎的舌诊标志探索
出处:《中西结合杂志》1984年第7期(第4卷)398页
摘要:本文运用中医舌诊方法,从临床实践中摸索急性阑尾炎不同炎症程度的舌诊标志特征。①舌面红刺(菌状乳头明显充血肿胀):急性阑尾炎有86%的患者舌面红刺色泽鲜明,分布以舌尖及舌尖两侧为多,红刺粗大或隐约不显,则多见于阑尾化脓、坏疽或阑尾穿孔性腹膜炎。②舌面苔垢(丝状乳头变化):单纯性阑尾炎以薄白苔为多,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则以白滑或黄滑苔为多,腻苔次之;舌苔呈白滑或黄滑而舌质发胖者,应考虑为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③舌面紫斑:舌面或舌边出现散在性紫斑,多见于坏疽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④舌质色泽:偏红绛的多为单纯性阑尾炎;偏于淡绛的多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舌脉由充盈,稍充盈到不充盈,依次为阑尾化脓、坏疽或阑尾穿孔局限性腹膜炎;当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时,舌脉均呈淡紫色而无充盈现象。⑤特殊口臭:有腐臭味者,多见于阑尾穿孔腹膜炎时。临床曾观察153例,应用舌诊的术前临床诊断,其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3.5%;单纯用术前临床诊断的术后诊断符合率为54.9%。故认为应用舌诊对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价值。(198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会议于青岛)。
标题:杨永璇金针起沉疴
出处:《海上医林》----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中医专辑,1991年8月,193页
摘要:用传记式文体根据永璇公幼读诗书,长而习医,悬壶应诊,迁沪行医,迎来解放,著书立说等各个时期的经历编写而成。详细叙述学医时期刻苦攻读,大胆革新,独创每套6只圆筒型套叠式铜质火罐的全过程,1921年学成返回周浦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近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新场等地设立分诊所,实行定期定点巡迥治疗;1937年抗战暴发,浦东沦陷,永璇公携家迁沪在八仙桥行医,以针药并用,治法多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业务迅速发展,门诊日达数百人次,奠定了杨氏针灸疯科流派的基业。上海解放后,永璇公即参加上海市中医门诊部担任特约医师,1954年参加国家医疗单位工作,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培养中医针灸人才作出了贡献。文中还结合介绍诊治大头天行,咳喘,环跳疽,周信芳发音嘶哑,软脚风,小儿麻痹症,脱发,热痹,尿闭,脊椎肥大症,胃小弯溃疡,中风等的治疗。永璇公行医早期,业务繁忙,无暇著述,自参加曙光医院工作后,才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体会,撰写学术论文,治验医案等陆续发表于医学杂志。并整理著作<,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等书籍,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这是永璇公留下的宝贵经验结晶,获得医界同仁一致称赞,誉为近代不可多得的针灸医案专著。《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还获得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三等奖。
标题:中医针灸学家杨永璇学术经验简介
出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1994年3月第2版,305页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杨老师生平小传和主要学术经验,如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这是杨氏针灸疯科流派的特色经验之一。此针、灸、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疾苦。又如刺罐结合,本是针刺加拔火罐,这是师传经验,但经杨老师改进成为每套6只的圆筒形套叠式铜质火罐的推广使用和杨老师悉心研究运用七星针叩刺加拔火罐以吸出瘀血凝块,这种既多针浅刺又出血的专治由于气滞血瘀所致的顽痹固疾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则是刺罐结合的一大飞跃。杨老师又以擅治中风闻名沪上,他对卒中的治疗是根据辨证论治,针药兼施,因病而异,灵活机动,特别是从过去的祛风通络法转为用大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调瘀阻经脉,这是汇集了古代医家经验的结晶,可谓出神入化,通常达变。它如调理脾胃,治病求本;切脉望舌,四诊合参;重视经络,辨证施治;注重手法,善用补泻。都是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阐发,最近介绍了详审病因,善调情志,这更是我国传统医疗方法的固有特色之一。老师为人忠厚淳朴,待人接物出以真诚,谆谆诱导后学孜孜不遗余力。生平以治病为己任,急病人所急,惟病人之乐而乐焉,贫病患者常免费治疗赠药,这些优良品质和高尚医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标题:针灸学家杨永璇学术经验简介
出处:《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1996年12月810页,《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第1辑,1997年3月1123页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永璇公的生平简历,而以学术经验作为重点介绍,如急性腰扭伤,热痹,过敏性结肠炎,腱鞘炎,腱鞘囊肿的针药并用经验,特别对痛风病的针药并用治验医案作了全面介绍,其次介绍了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属于气滞血瘀引起的顽痹固疾,如脊椎肥大,肩关节周围炎粘连,顽固性面瘫,复发性荨麻疹,而对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顽椎病作了个案介绍。接着介绍治疗中风的经验列举了痰浊内盛蒙闭清窍的中脏腑和高年气血不足的中经络患者的治验病案;最近谈到调治情志之病,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的固有特色,并介绍了永璇公对情志病的舌诊诊断经验和“心病心药医”的心理疗法及针药并用的独特疗效。
标题:杨依方针灸经验简介
出处:《现代中国针灸·マッサ一シ·气功100名人》1989年11月24页,日本东京谷书店发行日文版
摘要:首先简要介绍杨依方从父亲杨永璇学习针灸和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毕业及1946年国家高等考试全国第一届中医师考试及格到担任南汇县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的经历。随后重点报导杨氏治疗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针药并用经验,早期先针健侧用补法,后针患侧用泻法,以推动气血运行,中期则针患侧用补法及后期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益气活血通络以提高疗效,治愈好转率在91%以上。接着介绍杨氏絮刺火罐疗法以多针浅刺出血治疗颈、胸、腰椎骨质肥大症的治愈率较高,经同体自身对照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并报导了夜尿,小儿麻痹症的治疗,最后介绍杨氏用磁片穴位贴敷疗法,降低慢性肝炎G.P.T的治疗获得近期有效率100%的满意疗效。
标题:从针麻阑尾摘除手术看针刺对血压和心率的调整作用
出处:《上海针灸杂志》1983年3月21页
摘要:在临床上针刺既用于治疗高血压和低血压,也用于治疗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说明针刺对血压和心率均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538例针刺麻醉(常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和511例药物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进行阑尾摘除手术的观察比较结果:①在手术过程中因血压波动而经升压或降压对症处理的针麻27例,药麻146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5,有非常显著意义。②血压过高过低不正常的针麻术前88例,术后31例,P<0.005而药麻术前79例,术后85例,P>0.5。③术前心率过快过慢不正常的针麻84例,术后40例P<0.005药麻术前92例,术后66例P<0.05。④术前血压偏低的,针麻5例,术后恢复到104/74毫米汞柱,药麻13例,术后仍处于96.15/64毫米汞柱偏低水平。⑤术前心率>101次/分的针麻82例,术后恢复到95.34次/分,而药麻91例,术后仍处于103.36次/分较快水平。由此可见,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的确具有对机体的不同机能状态发挥双向性调节生理平衡的调整作用。(1983年华东六省一市针灸学术交流会于浙江建德)。
标题:絮刺火罐疗法治疗颈胸椎病变的疗效观察和机理探讨
出处:《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术论文摘编》,1987年第2卷第2期40页
摘要:絮刺火罐疗法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杨永璇老先生在60年代倡用的一种活血化瘀治疗方法,专治气滞血瘀的顽痹固疾。我们运用此法治疗多种脊椎病变均获显蓍疗效。本组病例均经病史,临床检查和摄片三个步骤筛选,诊断明确。计颈椎病变11人,胸椎病变10人,腰椎病变17人,其中骨质增生(含骨刺形成)24人,退行性变4人,风湿样脊椎炎1人,腰椎管狭窄1人,腰椎间盘突出6人,腰椎骶化2人。38例病员均经推拿,牵引,理疗,局封,敷贴,中西药物,针灸等数种方法治疗,好转者12例,有效率31.6%;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3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4%。经同体自身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P<0.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经随访1-6年效果稳定,个别偶有复发加治1-2次即可缓解,远期疗效满意。(1987年全国第一届针法灸法学术会议于哈尔滨)。
标题:上海郊县----南汇县开展针麻概况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医学论文选编》1985-1989年104页
摘要:我们上海市郊区----南汇县的针刺麻醉手术是从县中心医院、周浦医院和东海乡卫生院燃起星星之火,当时在上海各大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针麻手术业务。并组织针麻小分队面向农村,送医上门;又和各兄弟医院建立定期与急诊针麻手术的横向联系;在市九医院,曙光医院协作下,到全县大部分乡镇进行针麻手术示范,为我县针麻“遍地开花”打好基础。周浦医院针麻组获得上海市卫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周浦医院和东海卫生院的针麻手术病例;在1972年出版的《针刺麻醉》中作为典型病例介绍,县中心医院《磁麻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获县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周浦医院《300例磁麻手术临床疗效观察》获县科研成果四等奖。
由于针麻的安全有效,对麻醉药物有过敏者、心肺功能不足者及在休g状态下的病员,皆可进行针麻手术,特别是足以弥补腰麻逾时后的继续手术问题。但针麻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把针刺与药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复合麻醉方法,为时或许不会太久吧!(全国针麻针刺镇痛学术会议于上海)。
标题:以临床研究为主,从提高疗效出发,搞好农村基层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医学论文选编》1985-1989年104页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回顾1957年护士傅某,颅顶骨折重度脑震伤昏迷,经院内外会诊采取多种抢救措施,历3小时仍昏迷不醒,直到深夜进行针刺抢救,只3分钟即清醒讲话。针刺抢救的成效,鼓动全院医务员工学习针灸疗法和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热潮。嗣后我连续进行了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皮硝外敷治疗阑尾脓肿,针刺治疗破伤风等均获显效。并开展了针刺麻醉,磁穴麻醉,进一步对经络感传现象,针刺镇痛和针刺对血压和心率调整作用的研究,并总结出急性阑尾炎不同炎症程度的舌诊标志特征,术后符合率达93.5%,有显著意义。
以上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是脚踏实地,联系实际,以临床研究为主,从提高疗效出发,制订科研计划,要从多发病常见病着手,才能收集到大量临床资料,加以总结提高;实验设计更要做到周密详细,既要有客观指标作为依据,又要设立对照组,运用统计学分析,才能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农村基层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作不懈努力。(全国首届农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1985。镇江)。
标题:针刺对血压起调整作用的观察报导
出处:《1980年上海市针灸年会论文选编》100页
摘要:为了探索和证实针刺对血压的调整作用,我们根据手术记录3800例(针麻2628例,药麻1172例)的资料统计,从以下4个方面说明针刺的确具有调整血压的作用。①手术过程中因血压波动经对症处理的比例,药麻手术比针麻手术高5倍。②在麻醉、划刀、探查三个阶段,药麻手术血压波动的比例较针麻手术高6.5倍。③术前血压偏高的,术后血压针麻和药麻均有所下降,但术前血压偏低的,(收缩压<100)药麻病人在术后无明显回升现象,而针麻病人可平均回升21/13毫米汞柱,恢复正常水平。④耳针肾上腺点和麻黄素、新福林等药物升压有效率均为98%,耳针降压沟和利血平的降压有效率均为92%。由此可见,针刺对血压的确具有调整作用的效果。
标题:300例磁麻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1979年年会资料选编》79页
摘要:从78年9月起开展磁麻手术,以钐钴合金磁片(规格Ф8×2毫米,每片2500-3000高斯)1-2对,分别极性,垫以盐水纱布,置于针麻用穴上,接通G6805电麻仪,逐步加强频率和输出,使贴磁穴位上发生轻度麻刺感,诱导10-20分钟,即可施行手术。辅助用药同针刺麻醉用药常规(术前可用镇痛药杜冷丁1毫g/每公斤体重,术中如镇痛不全,可酌加0.5%普罗卡因5毫升,凡用普罗卡因者均降一级评定)。到81年9月为止,先后施行磁麻手术300例,成功率99.7%,优良率88.3%,超过全国针麻统一评级要求优良率达85%的指标。有49%的病员不用杜冷丁等常规辅助用药。手术病种包括剖腹产,卵巢囊肿摘除,阴道前后壁修补,阑尾切除,鞘膜外反,疝修补,乳房及乳房肿块切除,甲状腺囊肿切除,骨科切开内固定,女子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等。磁麻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对麻醉药物有过敏禁忌者,尤宜选用。本文荣获1981年南汇县科研成果四等奖。(1981年全国磁疗学术交流会于长沙)。
标题:钐钴合金磁穴疗法的临床应用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1979年年会资料选编》83页
摘要:磁穴疗法是利用磁体的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疗法,具有镇静,安眠,消炎,止痛及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常见的慢性多发病,如高血压,心绞痛,神官症,失眠,胃下垂,胆石症,迁肝,软组织损伤,痛经,听力减退,牙痛,头痛等病症总有效率达89%,特别对各种疼痛症状的镇痛有效率达94%,除了皮肤过敏和白血球减少患者慎用外,无其它禁忌症。
标题:耳针肾上腺点和降压沟点升降血压的效应观察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1982、1983年年会资料选编》32页
摘要:在外科手术中,遇到血压波动时,常规处理方法:升压用麻黄素,降压用利血平。但有时用耳针肾上腺点升压,降压沟点降压,同样取得满意效果。现把因血压波动而用耳针进行对症处理的144例与用药进行对症处理的409例作对照观察如下:①耳针肾上腺点和降压沟点及药物麻黄素和利血平的对症前后血压差数的对比,经检验结果,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双侧检验P<0.001),说明两者的效果均是可以肯定的。②耳针肾上腺点和降压点的升降血压效应、有效程度、起效时间,均优于药物麻黄素和利血平;对症处理人次比例则低于药物麻黄素和利血平。其原因是耳针穴位的特异性,与经络系统的迅速传导促使机体保持协调平衡及耳针可以较长时间的留针,不断增强针感效应,保持较佳的持续效果。而药物必须经过机体吸收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肌肉注射多于静脉注射,所以平均起效时间相对推迟。同时药物的作用时间与手术时间长短不成正比,所以手术时间长的就要多次用药。(1984年第一届全国耳针学术交流会于昆明)。
标题:磁麻手术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观察
出处:《南汇县医学会1982-1983年年会资料选编》35页
摘要:本文观察了钐钴合金磁片(规格Ф8×2毫米,每片2500-3000高斯)2对贴敷于体穴足三里、三阴交,连接G6805电麻仪连续波进行磁穴麻醉作阑尾摘除手术107例,与同期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进行阑尾切除手术511例作对照检验证明,磁麻手术不论术前血压偏高偏低、心率较快较慢,术后都能调整恢复正常水平。但药麻术前偏低血压均数术后仍偏低(96/64毫米汞柱),术前较快心率均数术后仍较快(103.36次/分);在手术过程中因血压波动而经升压或降压对症处理的病例数药麻要比磁麻高出2.6倍,经统计学分析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可以说明磁麻手术对血压和心率具有优异的双向性选择性调整作用,特别对高血压、心脏病、中毒性休g、身体极度衰弱、麻醉药物过敏等不宜于药物麻醉的患者,在选用磁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辅助药物是极为适宜的。
标题:针刺抢救颅顶线状骨折脑震荡后昏迷立效一例报导
出处:《南汇县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1辑》1995年58页
摘要:患者傅某,女,24岁,医院护士,于7-8公尺高处跌下,头部着地,损伤头顶部引起血肿,当时神志尚清,半小时后以急诊入院,于7时45分抬入病房时即呈昏迷,呼吸不规则,脉搏迟缓,小便潴留,经本院及上海市卫生大队外科和骨科医师会诊,一致认为病况严重,诊断为颅顶骨折,脑震荡引起昏迷,立即进行抢救紧急处理,头部置冰袋,损伤部缠以弹力绷带,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冰水保留灌肠,氧气吸入,经过2小时以上抢救未见好转,呼吸每分钟3-6次,呈周期性呼吸,脉搏每分钟56次。于深夜11时进行针刺抢救,取穴双侧内关、合谷用捻旋泻法,中冲、少冲刺出血,针刺后呼吸立即好转,渐趋正常14-16次/分,历3-4分钟后神志清醒,能认识人及答话,三天后经X光摄片,报告为颅顶线状骨折。
(按)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对于昏迷晕厥症状,在治疗上首先考虑心的问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而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故针刺抢救中首先取穴于心包络经的内关穴,而起强心作用,取合谷穴一则通过手阳明大肠经路线直上头部,二则通过表里关系促使手太阴肺经的呼吸功能恢复,同时取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和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刺出血以资急救,获得了满意疗效。由此掀起了医院学习针灸的热潮,推动了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标题:针灸治疗子宫后屈不妊症一例报导
出处:《南汇县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1辑》1959年62页
摘要:患者吴某,女,24岁,已婚,部队医院工作,16岁初潮即患痛经已8年,经期正常,每次临经前期腹痛甚剧,色紫而量不多,必待经行畅通后腹痛方缓解,结婚2年未孕,经医院检查为子宫后屈引起痛经,不可能手术矫正,怀孕希望很少,要求针灸治疗)①月经痛②子宫后屈。舌苔薄白,脉形细数,尺脉少力,腹部柔软,无压痛,督脉经阳关穴和腰俞穴之间有明显压痛点,取穴中脘、气海、子户、胞门、足三里、左阳池,每天艾条灸,连续10天,于临经前一星期进行针灸治疗,取穴关元,归来,次篌,三阴交,针后加艾条灸,每天一次。在督脉压痛点上置皮内埋针,用橡皮膏固定,加艾条灸,直至月经来潮共治6天,月经痛消失,隔1月即怀孕。
(按)本例诊断为痛经是无疑的,由于子宫后屈,临经前期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这是腹痛的主要原因,不论中药和针灸治疗痛经均是有较好疗效的。上述取穴均为常规,其中中脘和左阳池是纠正子宫位置异常所必不可少的取穴,特别是督脉经压痛点置皮内埋针,这是《灵枢·筋经》“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也是“静以久留”的置针法则,可以调整经络,疏通郁结,当压痛点消失之时,即达“通则不痛”的目的。因为经络诊法经验告诉我们,压痛点往往就是气滞血瘀郁结的集中反应点,用皮内埋针加艾条灸确能消散郁结,是屡试屡验的。
标题:皮硝外敷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疗效报导
出处:《南汇县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二辑》1959年28页
摘要:由于周浦医院地处农村的集镇,所收阑尾炎病员大都已超过36小时,有的甚至在发病后5天包块已形成才来院治疗,早期手术已不适应,危急手术还须慎重考虑,对此我们采取保守治疗。针灸,皮硝外敷,支持疗法,必要时加抗菌素治疗。皮硝根据包块大小而定,每人从60-200g匀洒于纱布上,包成比包块稍大的纱布包,覆盖于包块上,用腹带固定,皮硝得热则熔化,潮湿时效果最好,如果干燥当即更换。经过8个月共治16人次(其中1人治愈1月后复发再入院时包块已形成)。包块小的2×3厘米,最大的12×15厘米,有的在抗菌素治疗期间继续增大恶化。包块形成为期1-10天不等。用皮硝外敷后在4-10天内消失的占62.5%,11-12天消失的约18.75%,17-24天消失的占18.75%,平均为10.75天,与一般记载阑尾脓肿局限好转后,肿块逐渐被组织吸收约需3-4个星期,甚致超过10个星期以上者相比较,则本疗法有缩短疗程达一半以上。
标题:针刺治疗破伤风的临床观察报导
出处:《南汇县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第三辑》1961年144页
摘要:破伤风大多是劳动人民在工作中不慎创伤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发的,以一貌三态的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咽困难,四肢抽搐,头项背板强直形成角弓反张,但神志清楚为主要症状。我院在中西医护团结和合作下,全部病员用针刺和支持疗法,75%用镇静剂62.5%用抗菌素综合治疗,取得治愈率87.5%的较好疗效,祖国医学认为破伤风主要是创伤感染风邪,深袭经络营卫所致,根据辨证论治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循经取穴原则,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为主,配合全身重点穴位进行治疗,根据病人体位不同而灵活使用,每次取8-12穴,留针1-2小时,如病人能够合作,可留针4小时,少数病人留针达24小时,每天针刺2次,以多针久留为佳。(《针刺治疗破伤风27例效果分析》在1964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针灸学术交流会于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