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医案心得>对中医治未病的再思考
 
医案心得


对中医治未病的再思考

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10月14日

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我们应该正确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实质,坚持预防为主、掌握疾病传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适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传变,使中医学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任何人为地使其复杂化和盲目热炒都是毫无意义的。

□ 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近年来,中医界最热的话题大概要数“治未病”了,有的以“中医治未病”为专题召开学术会议,有的则筹划设置中医“治未病”专业,甚至还有的成立中医“治未病”的专门科室,一时间,“治未病”似乎成了中医的专利,他们的主要根据就是《内经》中所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有人认为中医学的宗旨就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反对在已病的行列与西医较劲,对中医经典论述如此曲解,实大谬矣!也有人认为中医治未病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提出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思路清晰严密,引人入胜,可是,赞叹之后,我们不禁又会感到,“未病”果真如此的话,恐怕难以掌控和实施。

其实,中医经典理论中之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体现了中医学一贯主张的预防为主、防病胜于治疗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该通晓养生之道,摄生之理,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发生的机会,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等主张,这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守养生之道,而这些又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比疾病发生之后而施行的治疗要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而在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和发展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还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的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内经》所言:“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段话强调医生要重视早期治疗,并注意防止疾病向内脏传变,一般病在体表,容易治愈;病邪伤及筋脉和六腑也还可治;若侵及五脏时,病势就严重了,治愈率也就低了。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如扁鹊对齐桓公和虢太子之治就形象地证明了疾病发生后由表及里、由腑入脏、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及治疗难易和结果的不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医一贯主张的摄养为先、预防为主的理念,而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全部科学内涵。对于治未病而言,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笔者认为,中医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治已病,诚如朱丹溪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谓中医治未病,主要指两点,一是遵循中医养生之道,二是对疾病进行及时、积极、正确的治疗,及时是为早治,早治胜于晚治;积极是为主动,主动胜似被动;正确是指避免失误,只有如此才会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完成这两点,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算大致完成了。

此外,从预防医学和防止疾病传变和发展的角度讲,治未病亦非中医的专利,现代医学疫苗接种的广泛应用已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现代医学关于营养的合理摄取,各种科学的健身强体方法,心理学疏导等也都对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现代医学对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都已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目前很多疾病的早期积极治疗很好地防止了疾病的传变与恶化,如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积极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就可以有效减轻肝脏炎症程度,而这也就祛除了肝纤维化的始动因素,防止了肝纤维化发生,从而也就延缓或减少了肝硬化发生的机会,还可以使肝癌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而这些都已有确切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所以能说西医不治未病吗?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实质,坚持预防为主、掌握疾病传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适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传变,使中医学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任何人为地使其复杂化和盲目热炒都是毫无意义的。

 

返回医案心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