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的几种模式(四)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2日
四、用中医理认指导用西药——西药中化
所谓西药中药化就是给西药赋以中药化的基本内容,即归纳总结出它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禁忌等,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等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使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物质可以有多同的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把握它。药物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可以从中医和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去认识它并赋以不同的特征。中药虽然以天然产物为主,但也有不少的人工制成品,如芒硝、龙齿等;西药虽然以人工合成品为主,但也有不少天然产物,如利血平、长春新碱、西地兰等。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古代的乳香、没药,还是近代的西洋参,现代的水飞蓟都是来自国外,传入我国后经按中医药理论进行临床研究,使之具备了中药的基本内容,确定了它们的药物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等。
临床上不少观察表明:抗菌素类、磺胺类药物一般性多寒凉,味多苦,多具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感染火热毒邪所致的病证;阿托品类药硪性多温燥,多具燥湿敛、解痉止痛之功,适用于性偏凉的内脏痉挛性疼痛、腹泻稀水样便、盗汗等;维生素B族、助消化药多具健脾养胃、调现气机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焦气机逆辞职所致病证;解热镇痛药有发表之功,适用于表证;利尿药有渗利水湿之功,适用于水湿内停之证,等等。 西药中化还表现在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指导运用西药。如肿瘤病人的扶正与祛邪,出血病人的止血与化瘀等,都是中西药物运用值得发挥的长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可以从不遇程度上解决中医药学乃至整个医药学领域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另一途径。现代西药具有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生物活性表述,且大部分所含化合物成分结构清楚,那么就可研究归纳中药基本内容的共同物质基础,通过西药中药化的研究而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
西药变成中药的标志,就是西药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如能明确西药的寒性、热性,而寒性、热性又与机体的寒证热证相应对照,可进一步使寒证热证得以用现代科学的指标和术语表达。而中西药的联合运用也就更加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