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杂集>医乃明医 儒乃达儒——深切怀念恩师关幼波教授
 
杂集


医乃明医 儒乃达儒——深切怀念恩师关幼波教授

中国中医药报  2010年12月27日

□ 王莒生 陈誩 徐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恩师关幼波教授已离开五年,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记忆犹新,他端坐在诊室为患者诊脉的慈祥面孔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每当想起这些,心中悲痛和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在国家重视中医传承的今天,我们缅怀关老,更要挖掘、传承关老的学术经验。谨以此文告慰关老在天之灵。

终生事中医,国手风范

关幼波教授1913年生于北京,从16岁起便随其父京城名医关月波学医,除学习中医理论外,时常在父亲左右侍诊,帮助抄方。父亲关月波擅长内、妇、儿及针灸等科,深受群众敬重。关幼波随父习诊多年,但父亲从不让他独诊,而要求他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父亲临终前,抱病抽查了他的3个脉案,确认自己后继有人,才满意地说:“你可以治病救人了。”

关老1941年考取中医执业资格,在京城悬壶应诊。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1956年起在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关老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行医六十余载,救治病人无数,年逾九旬仍应诊不辍,被誉为“中医泰斗”、“岐黄圣手”、“一代儒医”。1978年确定为北京市名老中医,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

关老经常对我们说:“不要把中医当作职业,要把中医当作事业,不断进取,发扬光大。”我现在还记得我研究生复试见关老的第一面那一刻,关老问我:“你为什么要学习中医?”那样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成为我这辈子投身中医的动力源泉。他希望我们能热爱中医事业,只有热爱才能谈得上深入继承、研究和发扬。让中医走向世界、让中医服务于大众是他永久的追求。

循古不泥古,医术精湛

关老悬壶济世60多个春秋,不仅擅长治疗肝胆疾病,被誉为“肝病大师”,而且对内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突出辨证施治特色,重视气血辨证,提出“十纲辨证”,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并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之中。

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辨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东垣先生伤寒正脉》一书正式提出了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辨证自确立以来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从没有人突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他充分认识到“气血辨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认为单以八纲为辨证的总纲是不足的,应该通过气血把八纲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病变中去。因此,关幼波创造性地提出了“十纲辨证”的观点,明确提出:“治病要求本,气血要遵循”,进一步使辨证论治落到实处。“十纲辨证”的应用,促使辨证施治针对性更强,更切中疾病实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中医临床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深远意义尤其体现在对疑难杂症的临床辨证论治上。

丰富和发展“痰瘀”学说是关幼波学术思想中心点之一。他认为“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阻络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瘀日久也可化为痰水。痰与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痰瘀互结,凝固不化,造成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使病情或错综复杂,或险象环生。而痰与瘀二者的形成,皆与“气”之病理相联系,痰与瘀构成了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关老认为,看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病理变化实质,许多疑难顽症是可以妙手回春的。

根据“十纲辨证”和“痰瘀”学说理论,关老不仅在治疗肝胆疾病、疑难顽症等方面成绩斐然,同时还将理论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当中,且疗效显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灵活运用这些学术思想,救治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桃李满天下,提携后学

关老常说:“我的经验生不保留,死不带走。”他也确实把自己积累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他带徒不仅教医术,更教如何做人。他经常教导学生要以岐黄济世,要以仁爱救人;治学做事要品端学正,不为名利所惑;对同行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在医学上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举一反三,深通其理,既是儒又是医。关老常说“医乃明医,儒乃达儒”。此“明医”非“名医”,他教导学生要淡泊名利,做一个明白事理、掌握心理、精通医理的医生。

关老提携后学,十分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他对学生总是倾囊相授,生怕教得不够多不够彻底——“我一个人能看的病人有限,多一个好大夫就能多救很多人。”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多次为全国各地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研究生班等授课,无保留地传授个人的临床经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为全国第一批中医班讲课和临床带教。关老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可谓“行医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为弘扬祖国医学,关老多次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阿联酋、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热忱待病人,尊重同道

关幼波早年曾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同一药房坐堂。关幼波每天都提前来到药堂,细心分析施今墨的脉案,还亲自询问病人服药后的变化,凡效果好的经验都欣然学习。日久天长,像孔伯华、肖龙友、汪逢春等名家的经验,都被他“偷”来运用于临床。他广交同道,互相切磋,深探医理。前门地区名医康乃安、赵瑞麟、贺惠吾等都是他的挚友。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后,他与更多的名家接触,如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内科专家许公岩、宗维新,肿瘤病专家秦厚生,肾病专家姚正平等人。关幼波与他们建立了友情,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医疗经验。关幼波还常被请去参加疑难重症的会诊,他把会诊作为自己向能者学习的好机会。许多西医都愿意同他合作,他也从处理疑难病例中汲取了不少现代医学知识。关幼波的医疗实践,不仅反映了家传的医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内,一批中医名家的医疗经验与特长。

关幼波常说:“治病救人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病人康复是我最大的满足。”他生前一直倡导的“以岐黄济世,以仁爱救人”的行医之道,深得患者和同道、学生的尊敬。在很多患者眼里,关先生是救命恩人:他曾经用七服药,治好了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的老人;他对前来求医的人一视同仁,他的患者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他不论时间地点条件,本着医者的父母之心,全天候接诊,一顿饭常常要被打断好几次,生怕让病人久等;他总是替患者着想,用最便宜有效的药,如果患者连几块钱的药费也掏不起他就免费。不管相识不相识,关老对每一个病人都关怀备至,尽心竭力。

医家从来讲求德才兼备,医德甚至被放在比医术更重要的位置,针砭之际,患者的生命就存乎医生的一念之间。关老正是这样一位正直无私、医术超凡的明医。作为恩师,关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作为医者,关先生将久久地活在每位患者的生命里。

 

返回杂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