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族博物馆了解萨满医药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2月22日
□ 张瑞贤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去年金秋在吉林伊通县进行课题调研时,抽暇参观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吉林伊通满族博物馆。
伊通县是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伊通自然风光灵秀隽美,民俗风情绚丽多姿。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民族习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前身为1987年创建的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再建为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
满族,是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游牧民族,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史上以骁勇善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博物馆大门口矗立着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骑马铜像,他用雄鹰一样明亮的眼眸注视着前方,仿佛随时都会跃马离去。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以满族源流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介绍。这一部分反映了历史各个时期满族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到满洲(满族)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满族历史的源远流长。除了这些,馆内还展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礼仪信仰等。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与医疗有关的习俗。
满族先民素以采集为业,世代传承。采集是满族先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他们在不同季节寻找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以补充农、牧、渔、猎的不足,用来调剂口味。其先民采集各种食用的植物,鉴别各种山野药材,并把人参、松子等山珍作为进献贡品。博物馆里展示了采挖人参和其他药材的各种药镐、药锯、药篮,炮制药材的研药钵、捣药缸,走街串巷用于召唤病人的虎撑,以及摆放成药的药盒。人参、梅花鹿、五味子、寒葱等标本和照片,使参观者对众多东北地区特有药物有了直观了解。
了解满族的民族发展,必然会接触到有关萨满教的内容,博物馆展厅中就有许多关于萨满教的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并达到全盛,其观念、形式至原始社会后期日趋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萨满教形态不断发生变异,但其文化内核却始终被保持着,其遗迹至今犹存,其影响至今犹在。
萨满文化属于原始宗教文化范畴。古代萨满文化之所以取得民众的信仰拥戴,其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原始医术。由于其早期与巫医相近,治病是建立在承认有超自然力存在,并通过媒介(萨满)与之沟通的基础上的,因此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虽然其中有许多愚昧、落后的内容,但萨满们也掌握了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方法,并把这些土方土法积攒并流传了下来。长期以来,萨满们治病始终常被视为迷信和愚昧,但却忽视了它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萨满仍有一些有科学价值的药方、疗术掌握在个别人手中,鲜为人知。由于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现在对萨满医药的探讨仍有众多空白。随着民族医药学和萨满教文化调查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萨满文化中的医术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
在伊通县有一座伊通民族医院,这是一个以中医(包括满族医学)治疗为主的医院,该院近年来对满族医药进行了挖掘和继承,深入山林采集草药,到民间了解满族医药经验,重视萨满医药在满族医药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努力搜集研究萨满医药内容,为新时期服务,为民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