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杂集>宋代医学壁画首次被发现
 
杂集


宋代医学壁画首次被发现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3月15日

□ 梁永宣 梁嵘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出土文物众多。2008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韩城矿务局沉陷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钻探时,共发现从汉代延续至清代的古墓葬47座。虽然大部分墓葬严重被盗,但2009年2月,以孙秉君队长为首的考古院组队对古墓葬进行清理时,却有一重大发现,在盘乐村东300米处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这不仅为国内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同时其中保存的宋代医药学相关内容,在中医发展史上属首次,具有重要意义。

盘乐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东南部,东距黄河约3公里。经孙队长介绍,出土的这座墓葬呈南北向,未遭受淤土浸扰和人为盗掘,为竖穴式券顶砖室墓。墓道长1.65米,宽0.6米。墓顶距地表5.4米,墓室高7.4米。墓室面积为6平方米,墓室底部用砖筑床,砖床上放置木榻,木榻长2.05米、宽0.94米,造型挺秀、装饰简洁,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菊花装饰。木榻上墓主尸骨已朽,似为一对夫妻合葬,仍能分辨出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头发尚存呈棕黄色。另外,女墓主双足之鞋依稀可见,长18厘米。

整个墓室为磨砖对缝,壁面似经过处理,墓内东、北、西壁面上遍布壁画。正面即北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有巨石牡丹,其间穿插仙鹤、蝴蝶等应为墓室装饰画。其下部为整个墓室的主题画面,正中为草书屏风,屏风前男墓主端坐于椅上。画面主人左侧有一方桌,右第一人手持两药材包,一书“大黄”、一书“白术”。右第二人手持书籍上写《太平圣惠方》。右第三人手端成药盒,其中有“朱砂丸”三字。画像右侧为中药炮制场景,屏风两侧有侍者端水送药。从已发现的宋代壁画墓以及传世的宋代绘画来看,整幅画面中表现中医药场景的作品尚为首次,实为罕见。

墓室东侧绘制佛祖涅槃图像,佛面朝西卧于一张床榻上而入涅槃,周围人士以各种悲哀的姿势站立床边,表情非常生动。墓室西侧绘制由十七人组成的宋代杂剧演出实景,中有表演生动、动作各异的四人丑角,乐队使用有鼓、笙、板等的乐器,充分体现了宋代完整的戏剧场面。

为了对该墓葬完整研究和保护,2009年4月11日,宋代壁画墓室被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搬迁到两百公里外的泾渭考古基地安身,之后一直邀请全国各行业专家共同深入勘查,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2010年10月,孙秉君专程陪同笔者奔赴陕西考古基地,实地观察了整个墓葬结构和壁画实景,并获得了珍贵的相片。后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研究员确认,初步认为该墓葬的年代为北宋时期,因为《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官修、并颁行全国各州县之书,成书后由于该书部头甚大,故在整个宋代很少再刊。一般都是州县主持医药的医官掌握。画面出现一人持书,一人持药的共同研究状,推测墓主为当地医官,再现的是用《太平圣惠方》指导配药的实况。到了南宋,医学界主要崇尚的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北宋尊崇《太平圣惠方》不同。

根据避讳学的研究,南宋初开始避宋钦宗赵桓名讳,所有医药书的“丸”字都改成“圆”,但画中的朱砂丸仍用“丸”字,推测原画时间当为北宋。

北宋时期多用煮散,南宋则多用饮片。在壁画描绘的药物炮制场景中,有人在用杵臼粉碎药材,有人在持小药筛筛取药末,并没有南宋制药时常用的铡刀。根据上述三个壁画中体现的细节,推测此为北宋墓葬。

 

返回杂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