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杂集>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杂集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4月13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医学研究所

国医大师<a href=邓铁涛表彰暨学术思想"/>

2009年7月1日,在“国医大师邓铁涛表彰暨学术思想成就展”上,医院党委书记古展群(右一)、院长樊粤光(左一)与邓铁涛教授(中)合影。

刘赤选教授(左四)80寿诞时

著名内科专家刘赤选教授(左四)80寿诞时,名老中医李仲守(右一)、钟耀奎(右二)、罗元恺(左一)、黄耀燊(左二)、李任先(左三)、陈宏珪(后排左一)、刘亦选(后排左二)向其祝寿。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岭南医学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岭南地域之界定

岭南,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山语》综述明代以前有关“五岭”注释,认为五岭以大庾为首,台城之峤在大庾,骑田之峤在桂阳,都庞之峤在九真,萌渚之峤在临贺,越城之峤在始安。《辞海》“岭南”条曰:“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岭表”和“岭外”是从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岭表。它位于祖国最南端,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饮食习惯亦不尽相同。岭南医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把中医药学的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起来的地域性医学。

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在我国当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也包括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南海”、“广州”、“广南东路”等名称。广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出现是在明代,清初因明制定为省。基于岭南地区历史沿革,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故明清以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较为广博,古代人物流寓入岭表、岭外,有文献可徵者,皆收而录之,此即“博古”;约今,是指明清以降,岭南医学取材范围相对约定。岭南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三角,现时粤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岭南医学流派研究,重点在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岭南”所具有的人文地理含义决定了岭南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指这一地域的传统中医药学。

二、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基础

医学流派,其含义较为宽泛。医学流派可界定为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著名医家及其传世之作与传承者们杰出的医疗实践活动。历代官修史书编撰者,都给予医家医著以一定地位。如清代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两广总督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给南海何梦瑶等13位岭南名医立传,并于艺文志子部栏目下收录岭南历代中医药文献16部137卷。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岭南地区常见多发病种为主要对象的岭南医学。它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医疗保健药物方式的特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才更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医学术发展的全过程。

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积累了几代人的心血。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收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文曰:“予对于本省人士所著医籍,颇肯留心,数十年来所见者,不下百种,以为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至大。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

1957年6月,《广东省中医药展览会画刊》有“广东名医及其著作”专栏。文曰:“晋朝自永嘉南渡,广州的支法存以治脚气,名闻全国。葛洪来到广东,总结了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使祖国医学开展了全面性的南北交流。……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据统计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顺德籍次之,医学著述总计319册370卷。”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在《广东中医》发出“征集广东历代名医、现代名中医医案医话启事”通知,同年10月就有报道:广东历代较有名望的中医中药人员550多人,已知著作394人465种,1150多卷册。

1975年,广东省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室编写《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辑录潘兰坪、程康圃、易巨荪、陈伯壇、黎庇留、吕楚白、吕安卿、杨鹤龄等8位已故广州近代名医论著摘要。

真正从学术层面深入研究岭南医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开始,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当时已有远见,认为我国中医药学术重心,有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开拓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岭南医学的研究。如果说邓铁涛教授是岭南医学研究开拓者的话,彭胜权教授则是这一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记得当时有人提出疑问:医学难道也有岭南岭北之分吗?《素问》曰“地势使然也”。邓老躬身实践,1980年点注出版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其后又点校出版清代程康圃、民国杨鹤龄《岭南儿科双璧》,成为研究岭南医学不可缺少的珍贵读本。彭胜权教授主持的“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岭南医学研究首次获得省部级奖励的项目。

2006年广东省中医药局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设立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科研专项,如2007年立项《岭南中医药名家》研究。该项研究收录岭南中医药名家共162人,完成了对岭南中医药名家的界定,即古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查阅检索以及他们存世著述调研整理结果拟定;近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应当是受近代百年国内同行公认的已故老一辈知名中医药名家;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学术造诣高深同时受国内同行公认的知名中医;当代岭南中医药名家,是广东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或领军人物或大师级学者。主要是1962年、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者;1993年、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两批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者;自1992年起两部(卫生部、人事部)一局(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三批指导老师。他们是在长期为民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疗效得到认可、并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的名医。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其著作的整理发掘,为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三、岭南医学流派与岭南文化关系及其特色

(一)岭南文化与中医

岭南医学发端于岭南地区,其形成和发展均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岭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粤北曲江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已有13万年。岭南古称南越,土著居民为越族。岭南文化虽起源于土著越族文化,但自晋朝南渡、宋代逾岭而来的两次开发,中原文化随民众南移岭外;又因地域通海,得风气之先。岭南文化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荟萃外来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岭南唐代诞生了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明代陈献章“白沙之学”传湛若水甘泉先生,所谓“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近代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和朱执信等均为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

学界认为岭南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由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受到荆楚、闽越、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西洋文化的优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二,开放性与辐射性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以河流文化为特征,如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而近代文明则以海洋文化为特征,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以及外向型的辐射性。

其三,具有实用性与世俗性商业文化。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宋年间,广州的对外贸易已十分繁荣,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商务活动中灵活、务实,讲求诚信,注重实效的特点,以及善于在竞争中发展的精神亦渗透到岭南文化之中。岭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岭南医学、岭南画派、岭南园林与建筑流派、岭南戏剧、岭南茶道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岭南医学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一方面扎根于民间,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以凉茶、汤醴等特有的药膳模式融入百姓生活,发挥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另一方面,彰显海洋文化之优势,得风气之先,引入“海药”,取西方医学之长,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并适应地方疾病谱的变化,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学说,促进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专科的发展。(未完待续)

 

返回杂集目录